管桩纠偏方法在某工程中的应用

2014-11-14 00:50戴玉买曹明宇吴春华
科技资讯 2014年12期
关键词:纠偏

戴玉买+曹明宇+吴春华

摘 要:预应力管桩由于施工工期短,工程造价相对较低,单桩承载力打,施工质量容易保证等诸多优势,在建筑工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也容易因为地质情况复杂,施工工艺等原因造成施工偏位从而影响基桩的成桩质量和单桩承载力特征值。本文以一个已经施工完毕的工程为例,着重介绍工程施工中对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偏位的补救措施,供相关工程参考。

关键词: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PHC管桩 纠偏 软弱土层

中图分类号:TU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c)-0040-02

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以下简称预应力管桩或管桩)可分为后张法预应力管桩和先张法预应力管桩。先张法预应力管桩是采用先张法预应力工艺和离心成型法制成的一种空心筒体细长混凝土预制构件,主要由圆筒形桩身、端头板和钢套箍等组成。预应力管桩基础由于施工工期短,工程造价相对较低,单桩承载力打,施工质量容易保证等诸多优势,在建筑工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在打桩过程中由于挤土效应、施工过程中端头板焊接不良、施工机械行走碾压等诸多原因,易使桩出现倾斜,偏位甚至断桩等情况。因此,本文根据某工程发生的桩偏位情况,对原因进行分析,并简要介绍相应的处理办法。

1 事故桩情况分析

工程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建筑功能为厂房,结构形式为现浇混凝土柱+钢桁架屋架。柱距7.5 m,屋架跨度为3×25.0+24.8 m。围护墙采用轻质砌块。

根据地勘报告,场地内为侵蚀堆积岗地地貌,近地表广泛分布上更新统下蜀组(Q3x)粉质粘土、粘土;岗间洼地表部多由全新统(Q4)粉质粘土、淤泥质粉质粘土组成。

由于场地内存在多处鱼塘和沟塘,原状土承载力较低。如做地基处理,则工程量较大,故经过比选并参考地勘单位建议,本工程的基础采用预应力管桩基础,以满足承载力及沉降要求。管桩桩径为400 mm,单桩承载力为600 kPa。基础持力层为强风化泥岩层,且进入桩头全断面进入持力层不小于500 mm;整个场地共设计预应力混凝土管桩3426根。

由于本工程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工程施工前设计方就施工注意事项与施工单位进行沟通,但仍然在管桩施工完成后经过复测,发现共有30根桩发生偏桩现象。对于此现象,施工、监理、业主及设计单位经过沟通并详细的复测、勘察,得出较为详尽的桩基数据,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以下为施工单位现场实测的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偏桩桩位示意。(如表1、2,图1、2)

为充分了解桩偏移情况,设计单位要求现场对桩身垂直度进行检测,根据现场检测结果,所有桩身垂直度偏差均小于1%,且通过低应变测试,桩身质量较好,无倾斜、断桩情况发生。

通过测试数据,经现场勘察分析,各方对本工程偏桩事故发生原因达成了如下共识:(1)浅表层土较软,导致管桩在沉桩过程中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偏移。尤其是8~10轴交H轴桩,此处现状地面为水塘,根据勘察单位报告,从地表往下土层情况为:淤泥质软土、粉质粘土、强风化泥岩。且现状地面距离设计0.000层近2.5 m,故在清表之后尚需回填近3 m的回填土。在施工桩基时候,由于施工顺序不合理或压桩过快,后沉的桩对已施工的桩基形成水平挤压,同时因为土体侧向约束不足,造成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管桩整体偏移。(2)施工单位施工经验不足,插桩位置未与桩位中心点对齐,且沉桩初期未及时进行修正。

2 偏桩的危害

基桩偏移原设计位置,对整个桩基承台的承载力无疑是负面,具体表现在下面几点。

(1)设计中一般按照柱底反力合力点与承台中心、群桩中心点重合的原则布置。这样,可以充分有效的发挥各基桩的单桩承载力。如其中一根或多根桩产生偏移,则桩群的受力与设计不一致,或易造成个别桩承担反力超出单桩承载力的情况,使得桩群失效。

(2)根据《桩基规范》3.3.3,对于挤土型摩擦桩,在非饱和土中桩中心间距不小于3.5 d,饱和土中桩中心间距不小于4 d(d为桩直径)。规范中有此要求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有效发挥桩的承载力;二是考虑了成桩工艺,可有效减小挤土桩成桩时的挤土负面效应。本工程部分偏桩桩中心间距不满足规范要求,势必造成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不满足图纸中所提承载力要求,对于成类型基桩需逐根通过静载试验确定其单桩承载力特征值。

(3)根据《桩基规范》4.2.1条,边桩中心距离承台边缘不得小于桩直径,此条规定主要考虑满足嵌固及承台斜截面抗剪切(冲切)承载力要求。如桩定位外偏,需核实距离承台边缘距离是否满足规范规定,并对承台斜截面承载力进行验算。

3 处理措施

由于本工程的偏位基桩均为整体偏位,即桩身未发生倾斜或倾斜度满足规范相关要求(桩身垂直度偏差不大于0.5%)。 经过笔者对现场实测偏位桩的数据统计、分析,将本工程的桩偏位分为三种情况,并对每种情况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措施。

(1)桩位外偏。即桩中心点相对设计桩位偏向相邻桩连线外侧,桩间距满足《桩基规范》对于不大于9根且排数小于3排挤土桩桩间距不小于3.5 d的要求。

(2)桩位内偏。即桩中心点相对设计桩位偏向相邻连线内侧,全部或部分桩间距不满足《桩基规范》对于不大于9根且排数小于3排挤土桩桩间距不小于3.5 d的要求。

(3)对于两桩基础,其中一桩偏位较大,导致柱截面形心与桩基承台形心无法重合。

对于情况1,由于桩间距满足规范要求,故此情况对基桩的单桩承载力不造成削弱,根据现场实测定位,按实际桩位考虑柱底内力偏心作用在承台上表面,重新计算各单桩反力。经计算,最大反力值小于单桩承载力特征值,故判定为此种情况安全,可不做处理。

对于情况2,由于桩间距不满足规范要求,基桩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无法按规范规定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计算值采用,故笔者对施工单位提出要求,需对此类情况的各个基桩通过静载试验确定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的实测值,并根据柱底反力和桩位实测值计算基桩反力,如满足要求,可不做处理;如不满足要求,需进行补桩处理,对3桩承台,建议两边各补一根,尽量减少柱底反力偏心影响。如图3所示。

对于情况3,笔者要求施工单位对桩间距不满足规范要求的桩单桩承载力特征值进行现场静载试验检测。由于两桩承台在短向均设置有系梁,且本工程中涉及到的两桩承台均为边轴线处,柱底反力值较小,故实际处理中采取增大系梁截面用以增强两桩承台与相邻承台的整体性,有利于基桩受力。如图4所示。

经过上述处理后,本工程已主体竣工半年,根据现场观测,沉降满足规范要求,主体结构安全。

4 结论

通过对本工程预应力管桩的施工过程跟踪分析,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1)管桩施工需选用合理的施工顺序,由中心逐渐往外侧对称施工。对于基础形状规则,施工时可遵循“对称施工”的原则,先打中间桩,后打边区桩,降低桩基的侧向位移,保证应力的平衡。同时施工场地应避免存在大面积的较高的堆头,对已施工的场地重型机械的行走路线应做严格的限值,避免由于地面存在较大超载而对预应力管桩桩顶形成较大附加水平荷载,从而引起管桩偏移。

(2)施工时需注意施工工艺,桩就位准确后第一节管桩沉桩时必须保持位置及方向正确。且开始时要轻压,且现场需安排专人采用两台经纬仪进行垂直度监测,压桩过程中如发现有偏差应及时纠正,必要时拔出重压。不得通过对管桩实施偏心压力进行硬性纠正,否则会造成桩身断裂或桩身倾斜度不满足规范要求。

(3)对施工完毕后出现的桩位偏差,需对偏桩进行合理分类,并采取不同的施工措施进行纠偏。为减少工程量,根据笔者经验,将相邻承台间系梁做强,充分利用系梁承台刚度调平两侧桩底反力,和充分利用系梁下地基土反力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4)随着软土地区PHC管桩的广泛应用,本文针对PHC管桩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措施,供类似工程实际参考。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106-2003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endprint

摘 要:预应力管桩由于施工工期短,工程造价相对较低,单桩承载力打,施工质量容易保证等诸多优势,在建筑工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也容易因为地质情况复杂,施工工艺等原因造成施工偏位从而影响基桩的成桩质量和单桩承载力特征值。本文以一个已经施工完毕的工程为例,着重介绍工程施工中对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偏位的补救措施,供相关工程参考。

关键词: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PHC管桩 纠偏 软弱土层

中图分类号:TU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c)-0040-02

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以下简称预应力管桩或管桩)可分为后张法预应力管桩和先张法预应力管桩。先张法预应力管桩是采用先张法预应力工艺和离心成型法制成的一种空心筒体细长混凝土预制构件,主要由圆筒形桩身、端头板和钢套箍等组成。预应力管桩基础由于施工工期短,工程造价相对较低,单桩承载力打,施工质量容易保证等诸多优势,在建筑工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在打桩过程中由于挤土效应、施工过程中端头板焊接不良、施工机械行走碾压等诸多原因,易使桩出现倾斜,偏位甚至断桩等情况。因此,本文根据某工程发生的桩偏位情况,对原因进行分析,并简要介绍相应的处理办法。

1 事故桩情况分析

工程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建筑功能为厂房,结构形式为现浇混凝土柱+钢桁架屋架。柱距7.5 m,屋架跨度为3×25.0+24.8 m。围护墙采用轻质砌块。

根据地勘报告,场地内为侵蚀堆积岗地地貌,近地表广泛分布上更新统下蜀组(Q3x)粉质粘土、粘土;岗间洼地表部多由全新统(Q4)粉质粘土、淤泥质粉质粘土组成。

由于场地内存在多处鱼塘和沟塘,原状土承载力较低。如做地基处理,则工程量较大,故经过比选并参考地勘单位建议,本工程的基础采用预应力管桩基础,以满足承载力及沉降要求。管桩桩径为400 mm,单桩承载力为600 kPa。基础持力层为强风化泥岩层,且进入桩头全断面进入持力层不小于500 mm;整个场地共设计预应力混凝土管桩3426根。

由于本工程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工程施工前设计方就施工注意事项与施工单位进行沟通,但仍然在管桩施工完成后经过复测,发现共有30根桩发生偏桩现象。对于此现象,施工、监理、业主及设计单位经过沟通并详细的复测、勘察,得出较为详尽的桩基数据,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以下为施工单位现场实测的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偏桩桩位示意。(如表1、2,图1、2)

为充分了解桩偏移情况,设计单位要求现场对桩身垂直度进行检测,根据现场检测结果,所有桩身垂直度偏差均小于1%,且通过低应变测试,桩身质量较好,无倾斜、断桩情况发生。

通过测试数据,经现场勘察分析,各方对本工程偏桩事故发生原因达成了如下共识:(1)浅表层土较软,导致管桩在沉桩过程中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偏移。尤其是8~10轴交H轴桩,此处现状地面为水塘,根据勘察单位报告,从地表往下土层情况为:淤泥质软土、粉质粘土、强风化泥岩。且现状地面距离设计0.000层近2.5 m,故在清表之后尚需回填近3 m的回填土。在施工桩基时候,由于施工顺序不合理或压桩过快,后沉的桩对已施工的桩基形成水平挤压,同时因为土体侧向约束不足,造成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管桩整体偏移。(2)施工单位施工经验不足,插桩位置未与桩位中心点对齐,且沉桩初期未及时进行修正。

2 偏桩的危害

基桩偏移原设计位置,对整个桩基承台的承载力无疑是负面,具体表现在下面几点。

(1)设计中一般按照柱底反力合力点与承台中心、群桩中心点重合的原则布置。这样,可以充分有效的发挥各基桩的单桩承载力。如其中一根或多根桩产生偏移,则桩群的受力与设计不一致,或易造成个别桩承担反力超出单桩承载力的情况,使得桩群失效。

(2)根据《桩基规范》3.3.3,对于挤土型摩擦桩,在非饱和土中桩中心间距不小于3.5 d,饱和土中桩中心间距不小于4 d(d为桩直径)。规范中有此要求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有效发挥桩的承载力;二是考虑了成桩工艺,可有效减小挤土桩成桩时的挤土负面效应。本工程部分偏桩桩中心间距不满足规范要求,势必造成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不满足图纸中所提承载力要求,对于成类型基桩需逐根通过静载试验确定其单桩承载力特征值。

(3)根据《桩基规范》4.2.1条,边桩中心距离承台边缘不得小于桩直径,此条规定主要考虑满足嵌固及承台斜截面抗剪切(冲切)承载力要求。如桩定位外偏,需核实距离承台边缘距离是否满足规范规定,并对承台斜截面承载力进行验算。

3 处理措施

由于本工程的偏位基桩均为整体偏位,即桩身未发生倾斜或倾斜度满足规范相关要求(桩身垂直度偏差不大于0.5%)。 经过笔者对现场实测偏位桩的数据统计、分析,将本工程的桩偏位分为三种情况,并对每种情况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措施。

(1)桩位外偏。即桩中心点相对设计桩位偏向相邻桩连线外侧,桩间距满足《桩基规范》对于不大于9根且排数小于3排挤土桩桩间距不小于3.5 d的要求。

(2)桩位内偏。即桩中心点相对设计桩位偏向相邻连线内侧,全部或部分桩间距不满足《桩基规范》对于不大于9根且排数小于3排挤土桩桩间距不小于3.5 d的要求。

(3)对于两桩基础,其中一桩偏位较大,导致柱截面形心与桩基承台形心无法重合。

对于情况1,由于桩间距满足规范要求,故此情况对基桩的单桩承载力不造成削弱,根据现场实测定位,按实际桩位考虑柱底内力偏心作用在承台上表面,重新计算各单桩反力。经计算,最大反力值小于单桩承载力特征值,故判定为此种情况安全,可不做处理。

对于情况2,由于桩间距不满足规范要求,基桩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无法按规范规定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计算值采用,故笔者对施工单位提出要求,需对此类情况的各个基桩通过静载试验确定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的实测值,并根据柱底反力和桩位实测值计算基桩反力,如满足要求,可不做处理;如不满足要求,需进行补桩处理,对3桩承台,建议两边各补一根,尽量减少柱底反力偏心影响。如图3所示。

对于情况3,笔者要求施工单位对桩间距不满足规范要求的桩单桩承载力特征值进行现场静载试验检测。由于两桩承台在短向均设置有系梁,且本工程中涉及到的两桩承台均为边轴线处,柱底反力值较小,故实际处理中采取增大系梁截面用以增强两桩承台与相邻承台的整体性,有利于基桩受力。如图4所示。

经过上述处理后,本工程已主体竣工半年,根据现场观测,沉降满足规范要求,主体结构安全。

4 结论

通过对本工程预应力管桩的施工过程跟踪分析,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1)管桩施工需选用合理的施工顺序,由中心逐渐往外侧对称施工。对于基础形状规则,施工时可遵循“对称施工”的原则,先打中间桩,后打边区桩,降低桩基的侧向位移,保证应力的平衡。同时施工场地应避免存在大面积的较高的堆头,对已施工的场地重型机械的行走路线应做严格的限值,避免由于地面存在较大超载而对预应力管桩桩顶形成较大附加水平荷载,从而引起管桩偏移。

(2)施工时需注意施工工艺,桩就位准确后第一节管桩沉桩时必须保持位置及方向正确。且开始时要轻压,且现场需安排专人采用两台经纬仪进行垂直度监测,压桩过程中如发现有偏差应及时纠正,必要时拔出重压。不得通过对管桩实施偏心压力进行硬性纠正,否则会造成桩身断裂或桩身倾斜度不满足规范要求。

(3)对施工完毕后出现的桩位偏差,需对偏桩进行合理分类,并采取不同的施工措施进行纠偏。为减少工程量,根据笔者经验,将相邻承台间系梁做强,充分利用系梁承台刚度调平两侧桩底反力,和充分利用系梁下地基土反力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4)随着软土地区PHC管桩的广泛应用,本文针对PHC管桩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措施,供类似工程实际参考。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106-2003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endprint

摘 要:预应力管桩由于施工工期短,工程造价相对较低,单桩承载力打,施工质量容易保证等诸多优势,在建筑工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也容易因为地质情况复杂,施工工艺等原因造成施工偏位从而影响基桩的成桩质量和单桩承载力特征值。本文以一个已经施工完毕的工程为例,着重介绍工程施工中对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偏位的补救措施,供相关工程参考。

关键词: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PHC管桩 纠偏 软弱土层

中图分类号:TU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c)-0040-02

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以下简称预应力管桩或管桩)可分为后张法预应力管桩和先张法预应力管桩。先张法预应力管桩是采用先张法预应力工艺和离心成型法制成的一种空心筒体细长混凝土预制构件,主要由圆筒形桩身、端头板和钢套箍等组成。预应力管桩基础由于施工工期短,工程造价相对较低,单桩承载力打,施工质量容易保证等诸多优势,在建筑工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在打桩过程中由于挤土效应、施工过程中端头板焊接不良、施工机械行走碾压等诸多原因,易使桩出现倾斜,偏位甚至断桩等情况。因此,本文根据某工程发生的桩偏位情况,对原因进行分析,并简要介绍相应的处理办法。

1 事故桩情况分析

工程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建筑功能为厂房,结构形式为现浇混凝土柱+钢桁架屋架。柱距7.5 m,屋架跨度为3×25.0+24.8 m。围护墙采用轻质砌块。

根据地勘报告,场地内为侵蚀堆积岗地地貌,近地表广泛分布上更新统下蜀组(Q3x)粉质粘土、粘土;岗间洼地表部多由全新统(Q4)粉质粘土、淤泥质粉质粘土组成。

由于场地内存在多处鱼塘和沟塘,原状土承载力较低。如做地基处理,则工程量较大,故经过比选并参考地勘单位建议,本工程的基础采用预应力管桩基础,以满足承载力及沉降要求。管桩桩径为400 mm,单桩承载力为600 kPa。基础持力层为强风化泥岩层,且进入桩头全断面进入持力层不小于500 mm;整个场地共设计预应力混凝土管桩3426根。

由于本工程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工程施工前设计方就施工注意事项与施工单位进行沟通,但仍然在管桩施工完成后经过复测,发现共有30根桩发生偏桩现象。对于此现象,施工、监理、业主及设计单位经过沟通并详细的复测、勘察,得出较为详尽的桩基数据,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以下为施工单位现场实测的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偏桩桩位示意。(如表1、2,图1、2)

为充分了解桩偏移情况,设计单位要求现场对桩身垂直度进行检测,根据现场检测结果,所有桩身垂直度偏差均小于1%,且通过低应变测试,桩身质量较好,无倾斜、断桩情况发生。

通过测试数据,经现场勘察分析,各方对本工程偏桩事故发生原因达成了如下共识:(1)浅表层土较软,导致管桩在沉桩过程中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偏移。尤其是8~10轴交H轴桩,此处现状地面为水塘,根据勘察单位报告,从地表往下土层情况为:淤泥质软土、粉质粘土、强风化泥岩。且现状地面距离设计0.000层近2.5 m,故在清表之后尚需回填近3 m的回填土。在施工桩基时候,由于施工顺序不合理或压桩过快,后沉的桩对已施工的桩基形成水平挤压,同时因为土体侧向约束不足,造成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管桩整体偏移。(2)施工单位施工经验不足,插桩位置未与桩位中心点对齐,且沉桩初期未及时进行修正。

2 偏桩的危害

基桩偏移原设计位置,对整个桩基承台的承载力无疑是负面,具体表现在下面几点。

(1)设计中一般按照柱底反力合力点与承台中心、群桩中心点重合的原则布置。这样,可以充分有效的发挥各基桩的单桩承载力。如其中一根或多根桩产生偏移,则桩群的受力与设计不一致,或易造成个别桩承担反力超出单桩承载力的情况,使得桩群失效。

(2)根据《桩基规范》3.3.3,对于挤土型摩擦桩,在非饱和土中桩中心间距不小于3.5 d,饱和土中桩中心间距不小于4 d(d为桩直径)。规范中有此要求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有效发挥桩的承载力;二是考虑了成桩工艺,可有效减小挤土桩成桩时的挤土负面效应。本工程部分偏桩桩中心间距不满足规范要求,势必造成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不满足图纸中所提承载力要求,对于成类型基桩需逐根通过静载试验确定其单桩承载力特征值。

(3)根据《桩基规范》4.2.1条,边桩中心距离承台边缘不得小于桩直径,此条规定主要考虑满足嵌固及承台斜截面抗剪切(冲切)承载力要求。如桩定位外偏,需核实距离承台边缘距离是否满足规范规定,并对承台斜截面承载力进行验算。

3 处理措施

由于本工程的偏位基桩均为整体偏位,即桩身未发生倾斜或倾斜度满足规范相关要求(桩身垂直度偏差不大于0.5%)。 经过笔者对现场实测偏位桩的数据统计、分析,将本工程的桩偏位分为三种情况,并对每种情况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措施。

(1)桩位外偏。即桩中心点相对设计桩位偏向相邻桩连线外侧,桩间距满足《桩基规范》对于不大于9根且排数小于3排挤土桩桩间距不小于3.5 d的要求。

(2)桩位内偏。即桩中心点相对设计桩位偏向相邻连线内侧,全部或部分桩间距不满足《桩基规范》对于不大于9根且排数小于3排挤土桩桩间距不小于3.5 d的要求。

(3)对于两桩基础,其中一桩偏位较大,导致柱截面形心与桩基承台形心无法重合。

对于情况1,由于桩间距满足规范要求,故此情况对基桩的单桩承载力不造成削弱,根据现场实测定位,按实际桩位考虑柱底内力偏心作用在承台上表面,重新计算各单桩反力。经计算,最大反力值小于单桩承载力特征值,故判定为此种情况安全,可不做处理。

对于情况2,由于桩间距不满足规范要求,基桩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无法按规范规定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计算值采用,故笔者对施工单位提出要求,需对此类情况的各个基桩通过静载试验确定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的实测值,并根据柱底反力和桩位实测值计算基桩反力,如满足要求,可不做处理;如不满足要求,需进行补桩处理,对3桩承台,建议两边各补一根,尽量减少柱底反力偏心影响。如图3所示。

对于情况3,笔者要求施工单位对桩间距不满足规范要求的桩单桩承载力特征值进行现场静载试验检测。由于两桩承台在短向均设置有系梁,且本工程中涉及到的两桩承台均为边轴线处,柱底反力值较小,故实际处理中采取增大系梁截面用以增强两桩承台与相邻承台的整体性,有利于基桩受力。如图4所示。

经过上述处理后,本工程已主体竣工半年,根据现场观测,沉降满足规范要求,主体结构安全。

4 结论

通过对本工程预应力管桩的施工过程跟踪分析,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1)管桩施工需选用合理的施工顺序,由中心逐渐往外侧对称施工。对于基础形状规则,施工时可遵循“对称施工”的原则,先打中间桩,后打边区桩,降低桩基的侧向位移,保证应力的平衡。同时施工场地应避免存在大面积的较高的堆头,对已施工的场地重型机械的行走路线应做严格的限值,避免由于地面存在较大超载而对预应力管桩桩顶形成较大附加水平荷载,从而引起管桩偏移。

(2)施工时需注意施工工艺,桩就位准确后第一节管桩沉桩时必须保持位置及方向正确。且开始时要轻压,且现场需安排专人采用两台经纬仪进行垂直度监测,压桩过程中如发现有偏差应及时纠正,必要时拔出重压。不得通过对管桩实施偏心压力进行硬性纠正,否则会造成桩身断裂或桩身倾斜度不满足规范要求。

(3)对施工完毕后出现的桩位偏差,需对偏桩进行合理分类,并采取不同的施工措施进行纠偏。为减少工程量,根据笔者经验,将相邻承台间系梁做强,充分利用系梁承台刚度调平两侧桩底反力,和充分利用系梁下地基土反力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4)随着软土地区PHC管桩的广泛应用,本文针对PHC管桩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措施,供类似工程实际参考。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106-2003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endprint

猜你喜欢
纠偏
单线小断面长大铁路隧道快速施工
延长输煤皮带的使用寿命的探讨
航向道模式控制律设计研究
项俊波落马 保险监管“纠偏”
项俊波落马 保险监管“纠偏”
地铁盾构管片楔子纠偏的应用
刍议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游戏教学法”的运用与纠偏
基于OpenCV实现文档物体的纠偏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成人化纠编
一种小型无人机滑跑纠偏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