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德梅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人本化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的践行,阅读教学则更提出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一时间,关乎教与学关系的研讨已经成为当下阅读教学的焦点问题。然而,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却常常因为无法确定以学定教的内容致使教学停留于不切实际的层面。结合工作实际,笔者谈谈自己如何依照学情定“教”的。
聚焦核心内容,起点设在关键处
教师的艺术不是要传授学生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的,而在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欲望。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在整个以学定教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紧扣文本的重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意蕴的重点,与作者进行意识的深度对话,共同体验感受文本精彩的世界。
如在教学《史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时,教师紧紧抓住课文中描写史马迁内心感受的语句引导学生从文本人物的内心世界,说说自己从课文语言的内容感受到了司马迁怎样的内心世界?从“悲愤交加”感受司马迁深受酷刑折磨后的悲怆和愤怒,从“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对比中感受司马迁为继承父亲遗志、追求人生价值的高贵情操。在教学中,教师始终以学生认知能力和文本特质的认知为基础,从课文中精选需要学生精读、细读的内容,引领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精心取舍、详略分明的阅读,让学生在内容的感悟理解、价值意蕴的熏陶感染、文本语言的感悟和习得上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益。
关注生本关联,起点设在疑惑处
对学生学习起点的考量最重要的内容在预设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要能够将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和文本重难点进行对接,从而为学生创设一条简约而有效的学习渠道,让学生获取最佳的学习效益。将学生的难点视为教学的起点,能够让学生在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路径中尽量少走弯路,让教学真正做到为学生释疑解惑。例如,《牛郎织女》一文以牛郎织女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为基础,讴歌了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善良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他们对自由生活的无限向往。一位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觉得这是一篇树立学生正确爱情观的典型案例,但这对于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教师引领学生从牛郎织女从相识到相知、由相知到相爱、到相守的相爱过程出发,以此帮助学生感悟提炼正确爱情观下的双方应该承担着怎样的义务和职责。学生在经历故事的同时体验着文本中的情感意蕴,获取了有益的心灵滋养。这种基于文本与学生实际的教学,契合了文本特质的教学需要,更满足了学生自身的内在诉求,在精神领域和生命意识中领悟文本的内在气韵。
关照方法转变,起点设在提升处
随着年级的升高,教材中课文的内容无论在思想深度,还是在篇幅结构上都有了较大的转变。相应的,语文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也随之提升。特别是到了高年级,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质已经不能满足语文学习的要求。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学习方式尤其是思维模式向理性深度迈进的引导。而这种贴合学生学情方式变化的转折过程,正需要教师的悉心指导与帮助。
如在执教《广玉兰》一课时,为了践行新课标对高年级提出的感知文本篇章结构、合理选择材料表现主题的要求,著名特级教师管建刚紧扣文本最后一个自然段,通过这一自然段中对“爱广玉兰的高洁”与“更爱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这两点在表现事物层次上的顺序安排,然后引领学生从文本的谋篇布局与最后自然段这两点的对应关系入手,从而帮助学生感受到文本中材料的呈现顺序与总结话语的内容有着紧密的对应联系,让学生真正感受作者构建课文结构的艺术方法,为学生积累更为科学有效地习作方法。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应该从中低年级关注字词、句式逐渐向文本的整体结构、材料选择等维度迈进,但学生并没有能够完全适应这种学习内容的转变,而教师在学生思维认知的转折处巧妙自然地介入其中,以疑导学,相得益彰,提升了阅读教学的境界。
捕捉争鸣资源,起点设在辩论处
以学定教的核心思想在于以人为本,即把学生最大程度地发展与提升作为教学中的终极目标。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智力水平、思维习惯不尽相同,对课文的理解出现偏差,甚至大相径庭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走调偏音”的现象,甚至是争鸣辩论的场景。对此,教师应该紧急调整预案,将学生的争议转化为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从而迎合学生认知的差异,促进学生在自我反思中通过悦纳吸收丰盈对文本的自主解读。
例如,《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中对“爱因斯坦是不是个伟大的人物?”这个问题,学生之间存在着严重鲜明的认知分歧,每个学生都能从文本的语言入手探寻到自己认知的佐证内容,学生的辩论争执不下。教师则引导学生从个人仪表和对人类社会作出的贡献两个维度引领学生再次走进课文,从而引领学生从更深的层面入手感知爱因斯坦为了人类的科学事业以致于不修边幅,引导学生从爱因斯坦的表象入手探寻人物内在的形象本质,帮助学生修正自我认知的偏差,为学生生命的发展与完善奠定了基础。“学”是“教”的基础,“教”是“学”的提升,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把握教材的内容特质,凸显课标的精神理念,就能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共生,构建简约有效的理想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岔河镇岔东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