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霞 马志雪
摘 要: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发生变更,而公路工程的变更是公路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进度以及费用。本文主要就工作中碰到的工程变更问题,分析变更发生的原因、如何管理、避免等问题,不仅针对对目前公路工程变更现状进行了总结,提出一些指导性意见,更为优化公路的施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工程 变更 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b)-0000-00
公路工程建设项目规模大、工期长、技术复杂、涉及面广,由于主客观原因,或多或少在施工中都会出现工程变更,工程的变更可能会导致工程的费用增加或者工期的延长。目前,降低公路工程造价,提高投资效益,实现公路与自然环境相和谐,是我国公路交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时代对公路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公路建设者追求的目标。所以进一步强化工程变更管理工作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1 工程变更的种类
工程的变更按照不同的主体与产生的原因可分为:
1、相关部门提出的变更。主要是为了满足区域经济发展或者群众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属于合理化建议。
2、诸如使用的材料品种或规格的改变。为了满足工程质量的要求,或原设计过于保守等原因。
3、工程内容的变化以及数量的增减。
4、工程地质勘察资料不准确而引起的修改。
5、设计错误、 遗漏。由于设计不合理或者设计者本身的失误造成了设计的错漏,致使设计方案在施工中不能够实现或者不能保证施工质量以及功能的实现。
6、施工中产生的错误。
2 工程变更产生的原因
工程变更的发生,跟设计方、业主、承包方、监理方四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关系。
2.1 设计方工作精度不够
在工程变更的问题中,笔者认为设计方的问题是重中之重。设计质量的高低对工程的施工进度,质量以及造价的影响都是关键性的。如设计精度不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必然出现大量的修改和补充,造成变更与索赔。
笔者通过以往的工作,总结出经常发生设计变更的项目主要有以下几个:
1.涵洞等的位置,基础类型的改变。通常是由设计前勘测、交通、水文调查精度不够,不能很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引起的。
2.土石方与筑路材料,由于勘察精度不足,致使挖运量与图纸严重不符发生较大设计变更。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1.设计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2.设计周期不足。由于现阶段公路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可能前期准备时间较短,这样就导致了时间过于紧迫,设计工作难以做到周密,勘察精度也多有下降,会出现设计漏项、错误。其结果往往是开工之后,多种变更,增加投资,延长工期,反而达到反效果。
3.设计精度不够。一些项目设计对沿线地质情况、水文、道路及构筑物分布情况调查不详细,造成有的工程缺项、漏项、工程量不准、技术要求不具体与施工详图出入大,在实施中就出现大量的变更,随之伴随着不必要的索赔,直接影响工程造价,甚至突破概算。
4.设计标准、规范及设计理念等原因。在施工阶段按照国家颁布的新标准、新规范实施或“四新”(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 在工程中的应用等而造成工程变更等。
2.2 业主方的原因
1.建设单位对工程变更的管理不够完善,没有详细的针对变更的实施细则。在笔者的工作中,大部分项目是业主,监理、设计跟施工单位之间进行工程变更的处理,稍规范些的就是组织各相关部门开现场会,进行商定,之后进行设计单位审查,监理,业主审批的流程;但是也碰到有些项目几个标段统一上报业主,业主再上报省里,进行统一批复;这样在管理中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对变更的审批流程冗繁,基本每个项目都存在着审批缓慢,先实施后报批的现象,使变更审批变成了形式主义。
2.政策处理存在问题,缺乏有力监督。目前工程建设的现状大体是遍地开花,项目开得多,却极少有工程能在预计工期内完工,关键是业主的前期工作上,对工程项目的征地,几乎每个项目都有进展受到阻滞的现象。这是业主单位目前工作中碰到的极大问题,导致很多工程因此停工,无法进展,从而对施工方人员流动,不能很好履约造成一定的影响,更不要提工程进度了。
3.提高设计标准或改变技术方案。按内容可分为合同内变更和合同外变更。按性质可分为数量调整、额外或紧急工程方案和结构变化、延长时间等的变更。
4.同当地各有关部门的协调不到位,致使出现某环节脱钩,不利工程进展。目前我国的交通工程建设,越来越要求可持续发展,对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在工程进行过程中打交道的部门越来越多,需要沟通与衔接的工作,要达到的标准与准则也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把握时事,为工程建设的顺利进展铺路。
2.3 承包商方面的原因
施工单位提出的变更主要是由于地质情况发生变化、施工工艺的需要、减少质量隐患、达到质量要求或者加快施工进度等引起的。
当然也存在把施工方设计变更当成谋取利益的一种手段的现象。虚报变更工程量,瞒报设计变更规模等。例如:换填处理中,实际50cm就能满足规范要求,在申报时会要求换填深度大于50cm,并且实际换填深度往往小于批复深度;还有土石方方面,想法设法改变原设计土石比例,增加石方数量;挖基过程中,想方设法变更开挖边坡、改变挖基土石比例一达到增加费用的目的。这些也是我们管理者在审批过程中需要严格制止,规避的方面。
另外如果承包商不按合同的技术要求施工,造成工程质量不合格,需要进行停工,返工等。这种由于承包人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失误引起的工程变更,会对工程的进度产生影响。endprint
2.4 监理方面的原因
监理工程师可以针对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以合同和技术规范为依据,对原设计进行完善或局部小修改,负有协调施工单位运作的责任,对施工方提出的变更有初步的决定权。如若监理工程师对施工图审查不严,将有错漏的图纸签发给承包方;未按合同规定对材料质量和技术标准严格把关;现场协调不当,工程施工中处理问题不及时,都将引起索赔、补偿等。
总之,在施工过程中工程变更是不可避免的,但有些工程项目由于设计、施工的前期工作粗糙,价格压太低,导致施工过程中变更不断,使得索赔金额的比例大大增加,工期也因此延误。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工程项目出现了大量设计变更。
那么我们要如何做好工程变更的控制与管理工作呢?
3 工程变更的控制与管理
在我们公路建设中,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减少或避免工程变更。
3.1 提高人员素质
无论是工程建设的哪一方,首先都要不断提高个人素质,为更好地完成工作做好准备。
3.2 项目建设前期管理要到位
项目立项时,应科学地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投资估算,确保估算符合实际要求。在概预算编制阶段,不能为了表面上的节约成本,而降低建设标准,达到控制预算的目的,要确保我们的前期预算真正起到控制工程变更和总投资的作用。在工程招投标工作中,施工合同应该逐步规范化,标准化,做好工程数量的审核,不能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导致工程不能按设计顺利进展,以致最后超概太多。
3.3 勘测设计要保质保量
设计质量对于控制工程变更起到很大的作用。变更量的大小是设计质量好坏的必然反映,所以把好设计关,是有效控制变更量的首要途径。要保证设计质量,就要求设计人员多与业主沟通,全面考虑,设计合理,计算精确,严格按照批准的设计标准、范围、内容和投资估算进行精心设计。在勘察阶段,要加强各部门人员协作,实行多方案优化设计,深入全面地收集沿线的地质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尽量勘察清楚,力求准确。
3.4 规范审批程序
首先业主、设计和施工部门要完善工程的报批手续,加强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环保,供水供电,航道水运等)的联系。
对可变可不变或对工程整体利益无较大影响的工程变更,采取尽量不变的原则,不给承包商索赔提供条件,减少损失,保证工期。
对变更可以实行分级管理,即将变更设计进行分类,以加快变更设计的审批速度,发挥各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及管理的灵活性。分级管理的划分可按照技术难易、重要性及投资规模的增减为主要依据,每类变更根据其性质划分为完善、优化、修改、新增进行审批,并形成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
值得指出的是,各个部门之间要积极对待,不拖沓,才能发挥分级管理的优势。同时要严格遵守报批审查制度,以减少不合理变更对投资效益的影响。认真抓好变更管理,建立互相制约体系,照章办事。
3.5 加强施工阶段管理
首先,应重视工程施工前的图纸会审,通过会审使设计更加明确完善,尽量把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在施工前解决,变更发生得越早,损失就越小。如果在设计阶段变更,则只需修改图纸,其他费用尚未发生,则损失有限;如果在施工阶段变更,可能会引起工期滞后,已施工的工程还须拆除,容易造成重大变更损失。因此提前和及时做好变更处理,可减少工程施工中的延误和损失。
其次,监理人员应提高控制工程变更的管理意识。监理工程师对于影响投资和进度的工程变更或签证更要慎重对待,如确需变更应会同相关人员做多方案比较分析,选择最优变更方案,全面履行其在投资控制中的权利和义务。同时还要健全项目经理责任制,项目经理不但要抓技术,还要抓经济,严格控制工程变更,对变更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管理,层层抓落实,这样既有利于施工单位控制成本,也有利于业主进行投资控制。
再次,严格控制施工条件变更。施工条件的变更往往很复杂,需要特别重视,否则会引起较大索赔发生。施工条件的变更是由施工中实际遇到的现场条件同招投标文件中描述的现场条件有本质的差异引起的,可通过提高勘察质量和加强招投标时的现场考察来减少此类变更。
4 结语
工程变更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在当前大发展大改革的时代特征下,我们参见各方都要积极做好更方面的协调工作,并主动创造条件,促使工程各项目能够按计划,高质量完成。
参考文献
[1] 姜鸿雁.关于公路工程设计变更几个问题的分析价值工程2013,14-0100-02.
[2] 李尚飞,刘先林,伍斌.加强公路工程设计变更管理探讨.西部交通科技,2013,05:0131-05.
[3] 张超,朱文喜,邱晓晨.杰高速公路建设中工程变更与工程索赔管理之探讨中外公路,2005,06:121-1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