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卫东(本刊记者)
“掌声雷动,生动热烈,滔滔不绝,字字珠玑……”这是记者在一场座谈会中感受到的氛围,而这场热情洋溢的座谈会正是江西省“一村一品”蔬菜产业带头人培训的现场交流会。
6月19-20日,江西省“一村一品”蔬菜产业带头人培训暨现场交流会在吉安永丰举办,全省共有40余家“一村一品”示范村、示范合作社和示范企业参加此次培训会,大家汇聚一堂,共同推广“一村一品”理念,探讨蔬菜产业未来发展之路。
省人社厅巡视员裴菲在培训会上指出,“一村一品”是旗帜,它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一定要坚持“一村一品”的推广。省人社厅等有关部门将继续整合资源,完善农业人才培养体系和资源资金利用体系,重点帮扶示范产业,提高其带动能力。在谈到对蔬菜产业的认识时,她提出了菜农坚持不够、蔬菜产品附加值少等弊端,指出产业带头人要思考蔬菜产业发展方法,打造品牌,注重市场变化,做好宣传。
在上午的培训会中,省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陈学军博士作了蔬菜发展宏观趋势及有关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报告,报告立足江西省蔬菜产业现状,指出其中存在的产后环节薄弱、蔬菜出口量少、家庭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和设施栽培专用品种少等问题,并介绍了设施蔬菜栽培新技术。永丰县蔬菜管理局黄启元和涂年生分别主讲了大棚蔬菜管理技术和早春蔬菜育苗技术,大到气候调控、土壤培养,小到催芽播种、苗床消毒,为蔬菜产业带头人提供了详细全面的技术服务。
在座谈交流会上,代表们纷纷发言,交流经验,畅谈“一村一品”带来的新变化。会后,江西省外国专家局出国培训处副处长胡小平指出:“此次培训会是希望借助‘一村一品’的平台,搭建蔬菜产业联盟,促进大家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培训会期间,与会人员走进邓家村叶菜基地和上坑村蔬菜基地,实地考察蔬菜基地的生产状况,感受蔬菜种植带来的蓬勃生机。
远望是一座座整齐的蔬菜大棚,近观是一颗颗嫩绿的空心菜,映入记者眼帘的是这样一番生机盎然的美好景象。
邓家村位于永丰县佐龙乡,有农户68户,人口280人,耕地面积270亩,菜地面积220亩。虽然人口不多,耕地面积也少,但它却是永丰县“一村一品”典型示范村,究其原因主要是得益于邓家村的叶菜种植。站在高处俯览叶菜基地,只见道路纵横、沟渠交错。“多亏了‘一村一品’的扶持,帮助我们建成了‘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桥涵闸配套俱全’的120亩园田化基地,其中设施大棚全部实行统一标准和统一规划。”基地负责人介绍说。同时,记者也了解到,正是这样的建设,起到了“旱能灌、涝能排、冷保暖、热降温”的作用,为叶菜生产创造出良好的生长环境。
邓家村在不断完善基地设施的同时,在种植和销售上也下足了功夫。该村组建了覆盖全村农户的“永丰景辉叶菜专业合作社”,采取统一留种,自繁自留,所留种子必须是最好的;统一技术操作,规范技术操作方法,推广农家肥,合理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并严格遵守休药期;统一产品标准,上市蔬菜都必须达到市场要求的规格并合理包装;统一销售,采收后交合作社过称,社员轮流送货,不同价格销售的蔬菜,除去成本后统一按当日平均价结算,并且合作社与南昌等地超市还进行了农超对接。这些措施,提高了以空心菜为主的叶菜质量,减少了菜农间的无序竞争,树立了良好的对外形象,使得邓家叶菜货畅其流,邓家也因此成为了名符其实的叶菜生产专业村。
据了解,邓家基地的蔬菜种植为叶菜五茬轮作,主要有空心菜等品种,每亩年产值高达2.2万元,纯收入在1.6万元以上。
辣椒炒肉、辣味咸鱼、香焖鱼……一道道赣味美食,让人垂涎三尺,在这些美食中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就是辣椒了。而辣椒的风味也因地域差异而不尽相同,川渝的“麻辣”、湖南的“酸辣”、云南的“鲜辣”,江西则是以“香辣”为主。这种“香辣”味道突出了辣性,但火辣程度却柔和很多,所以造就了赣人平和稳重、坚韧不拔的精神。在江西省内,提起辣椒品牌,人们自然会想到“永丰辣椒”,而“永丰辣椒”中出类拔萃者当属上西坑蔬菜基地所产辣椒。
上西坑蔬菜基地位于永丰县坑田镇,是永丰早春蔬菜发源地,园区分为2大块,即560亩大棚蔬菜基地和300亩有机辣椒生产基地。“上西坑基地主要以种植辣椒为主,产量在4000斤/亩左右”。基地负责人介绍到,“基地发展主要通过亲帮亲,户帮户,由几亩到几十亩,发展到目前的800多亩”。如今,园区成立了永丰县上西坑蔬菜专业合作社,并通过合作社统一收购辣椒,确定价钱,然后卖给客户,如此则确保了农民的利益,不会因为市场的价格波动太大而亏损。
2005年上西坑蔬菜基地被永丰县列为县级蔬菜科技园,2008年基地的辣椒通过国家良好农业示范(GAP)认证,2010年基地被列为全国蔬菜标准创建园。面对一系列的荣誉,上西坑人并没有止步,二是以谦虚的身姿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基地以提高蔬菜产业化水平和产品质量为突破口,按照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技术,大力推广菜-稻水旱轮作、特早熟辣椒-晚稻-秋冬蔬菜轮作、有机生态蔬菜栽培技术等生态模式,同时完善沟渠配套等基础设施。2011年基地成功申请到国家土地整理项目,利用荒山改造,又新增300亩有机蔬菜生产基地。
“园区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单季每亩收入6000元,纯收入3500元以上。尤其是辣椒,去年更是达到了亩收入1.2万元”,基地负责人说道。由于园区生产效益好,产品质量高,促使蔬菜高效栽培技术推广到全镇,辐射推广面积达到3万余亩,为全县“一村一品”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