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发展规律浅析

2014-11-14 00:38纪明辉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4年21期
关键词:工业化城镇化

纪明辉

[提要] 城镇化的发展规律主要有:城镇化的发展过程要经过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城镇化的空间发展遵从梯次推进规律,聚集-扩散效应是城镇化梯次推进的原因;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伴而行,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关键词:城镇化;工业化;逻辑斯谛曲线;聚集-扩散效应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8月19日

城镇化是由传统农村社会转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当代世界发展的主流。城镇化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被提上新高度,推动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就要遵循城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依据世界城镇化发展历程和城镇化理论,城镇化的发展规律已经逐渐清晰。

一、城镇化发展阶段规律

城镇化是一个经济社会逐渐演进的过程,需要时间累积来完成,所以是长期任务,其发展也具备阶段性特征。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在1975年研究了世界各国城镇化过程,并将城镇化轨迹概括为生长理论曲线,即著名的逻辑斯谛曲线。根据该曲线的描述,城镇化的发展过程要经过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城镇化阶段划分的主要标准是城镇化率的高低和速度的快慢,各阶段的特征有差异。(图1)

(一)城镇化初期阶段。城镇化初期阶段是指城镇化率由10%提高到30%左右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城镇特征主要是城镇人口规模小,城镇化率起点低,城镇数量少,城市人口增长缓慢。经济特征是国民经济总体实力薄弱;农业比重较大,农业生产水平不高,农产品商品率较低,农业提供的生活资料不够丰富;工业以简单的资源型或加工型工业为主;第三产业刚刚起步,主要是商品销售业。

(二)城镇化中期阶段。城镇化的中期阶段是指城镇化率由30%提高到70%左右的阶段。该阶段城镇特征为城镇化速度加快,城镇数量、城镇人口和城镇用地迅速增加,城镇建设速度明显超过前一阶段,城镇职能逐步综合化,当城镇化率超过50%,也被认为基本实现了城镇化。经济特征为工业发展迅猛,经济规模迅速膨胀,工业化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非常突出,工业仍以资源密集型和加工业为主,但随着科技发展,工业技术含量逐渐提高;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为满足激增的城市人口对生活服务的需求,休闲、娱乐、医疗、保健等服务业逐渐兴起和发展;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及现代化水平在这一阶段也大大提高,农产品产量充足、种类丰富,为人口的非农化提供了食物保障。

(三)城镇化后期阶段。城镇化后期阶段是指城镇化率超过70%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城镇特征为城镇化率达到很高的水平,但增长缓慢,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全社会人口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阶段,人口增长缓慢;另一方面在经历了上一阶段农业人口向城镇大规模转移的过程后,从事农业的绝对人口数量不多,几乎不再有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但城镇化并未停顿,而是更多体现在城镇数量的增加和城镇建设质量的提高上;这一阶段另一突出的特点是城镇人口向郊区转移和分散,也被称为“逆城镇化”,以出现逆城镇化倾向的发达国家情况看,它们的城镇化率没有下降,所以不能说逆城镇化是城镇化的反向运动,只是由人口集中在城区和大城市的集中型城镇化转变为人口向郊外和卫星城迁移的分散性城镇化,是城镇化不同类型的转换。经济特征为已经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服务业成为这一阶段城镇化的产业基础,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服务形式、管理模式、经营业态等都随着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而产生变化,科技在服务业领域得到较大程度的利用;工业的现代化水平较高,生产的发展主要不再依靠劳动力的增加,工业剩余大量劳动力在城市内部调整。

二、城镇化空间推进规律

(一)城镇化的空间发展遵从梯次推进规律。城镇化的过程,是先在一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一个或若干个点,通常是小城镇。这些点的发展有快有慢,有大有小,经过若干年,快者、大者成长为中心城市,进而成长为大城市、特大城市;慢者、小者成为小城市、中等城市;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周围城市,形成一个城市圈或城市带;若干城市圈、带相联系,形成全国的城市网络体系。这就在空间上形成城镇化的梯次推进格局。

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是经过一二百年甚至更长时间,从点到线再到面逐步推进的。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城市化的国家。从17世纪发展纺织业起,随着工业的发展,英国城市的数量、规模不断增加。城市发展从英格兰的中部、东南部开始,先后形成了伦敦、曼彻斯特、伯明翰、利物浦等大城市。此后,英国的城镇化又向英格兰北部、爱尔兰、苏格兰推进。美国的城镇化从东北部开始,逐步向南、向西推进。

我国的城镇化也遵循这一规律。19世纪中叶,我国现代意义的工商业城市从东部沿海开始形成,渐次向内地推进。直到今天,中部、西部和东北部的城镇化水平较东部地区仍落后很多,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镇化的地区差异也会像发达国家一样逐渐缩小。

(二)城镇化的聚集-扩散效应是梯次推进的原因。聚集是城镇化最明显的特征,城市不仅集中了人口、资金、技术等生产必备的要素,而且城镇化建设使其在交通运输、通讯设施以及居住条件等方面都比周围地区具有优势,聚集效应为城市带来了经济效益,在规模效应机制作用下,各种要素进一步向城市集聚,城市规模也迅速膨胀,从而为进一步的集聚做好准备。城市带动了整个区域的发展,成为区域的增长点。聚集效应在城镇化的初期和快速发展阶段非常明显。在城镇化进程中,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存在密切的联动关系,这种关系带来了城镇化在空间上的梯次推进,而正是城镇化的扩散效应所起的作用。

扩散,是物质和文化在空间的转移,通过多种渠道和多种方式进行,就其内容而言,主要有工业、科学和技术、资本、信息、商品、服务、文化和思想。就形式而言,在世界范围内,是城市化水平高的发达国家向城市化水平低的发展中国家扩散,而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则是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向城市化水平低的地区,也就是大城市向周围边缘地区的扩散。

城镇化扩散的另一个现象是随着工业化阶段的变换,一些老工业城市由于市场需求发生变化,而进行产业调整,由此出现工业生产下降,就业机会减少,城市活力减弱,人口外迁。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些以制造业为主要经济部门的城市和地区,如美国的匹兹堡和克利夫兰、英国的谢菲尔德和利物浦、法国的里尔、比利时的列日等,都出现了因工业老化而导致的城市化扩散。

城镇化的扩散效应有两种解释:一是聚集在产生规模和经济效益推动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工业生产和人口的过度聚集,势必会造成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土地和住房的价格昂贵、贫富差别拉大和不安全等社会问题严重。所有这些,使得生产企业和人口逐渐向边缘地区转移,出现了扩散的过程;二是当城镇化步入相对稳定的成熟阶段后,城市更多是向周边地区释放其能量,以点带面,拉动整个区域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全面提升,即由聚集走向扩散。

三、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规律

工业革命以来的国际经验表明,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伴而行。工业化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生产工具、技术装备和原材料,为人们提供日用工业品,也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直接动力。而城镇化反过来又推动工业化发展,为工业化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智力、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一)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前提、基础与动力。城市经济学家巴顿认为城市化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钱纳里和赛尔奎因在1975年的一份有关研究成果中说到:“在一个连续均衡的国民经济中,城市化可能表现为因果链条上的各类事件的最后结果,即以导致工业化的贸易和需求的变化为开端,以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就业的源源不断转移为结果。”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影响可以从聚集经济、规模化和专业化这三个工业化典型特征入手分析。

工业经济是一种聚集经济,不仅需要生产要素在一定的地域集中,还需要人口集中、资本集中和消费集中等,而这一集中的过程也就是城市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所以可以说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前提。工业化带来规模经济,规模经济促进了生产要素的集中,从而加速了城镇化。生产规模的扩大不仅造成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也使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化还推动了生产体系的专业化,导致地区和城市生产的专业化。城市生产专业化意味着城市经济形象以及在区域劳动地域分工中地位的确立。实现了生产专业化的城市,必然与其他城市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要求有发达的交通通讯网络、充分发育的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及服务业市场,开辟大量的第三产业发展空间,进而促进城镇化发展。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国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的城镇化进程十分迅速,曼彻斯特、伯明翰、利物浦等一大批工业城市迅速崛起。德国的鲁尔地区、法国北部地区、美国的大西洋沿岸等地区都是在工业革命中随着资本、工厂、人口向城市的迅速集中,形成的城市密集地区。

(二)城镇化推动和促进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城镇化扩大了本地的商品消费市场和劳动力人才市场。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一方面扩大了城市消费市场的规模,扩大了对工业制成品的需求,而这种市场的扩大,带动了工业日用品和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另一方面众多的城市人口,拥有不同的生产技能,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劳动力资源,为不同工厂招收雇用不同工种的管理人员和生产工人提供了多种选择。城镇规模的扩大使其成为工业产品的流通中心。城镇人口的集聚形成了巨大的消费市场,各种工业产品的流通在城镇中变得更加活跃,保证了工业再生产的持续进行。城镇的中心地位有利于发挥向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使工业品的流通范围进一步扩大。

城镇化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必需的外部条件。在城市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兴建了大量的公用生产性服务设施,例如公路、水厂、电网、排水管道、通讯系统、煤气供应网络等等。共同集中使用这些设施可以使这些设施的建造和运营达到最佳的生产规模,实现最低的生产成本,从而使工业企业的生产费用降低到最低限度。

城镇化,还创造了多种其他的软环境,为工业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等设施的建立与使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交流,信息的传播,都给科学的发明和技术的创新创造了条件。而发明与创新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又形成强大的推动工业化进程的力量。首先,城镇中集中了地区高等教育机构和各种科研机构,作为理论和技术创新的基地,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创新发展的源泉;其次,各类中等教育及多种职业教育等机构,为工业培养各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最后,城镇也为就业者提供了干中学的机会,使劳动者可以在企业内部的培训和实践过程中掌握新的工业技能。

主要参考文献:

[1]简新华,何志扬,黄锟.中国城镇化与特色城镇化道路[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10.11.

猜你喜欢
工业化城镇化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全球“再工业化”竞争
让老年农民挑起城镇化的重担?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
城镇化
加快拜城县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思考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