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建军
以自我发现了一个诗的王国——陈敬容新诗导读
□邹建军
陈敬容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九叶诗派的重要诗人,在九叶诗派的女诗人中,除了郑敏就是陈敬容了。她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的有钱人家庭,祖父与父亲都是当地有名望的社会人士,这为其从小开始的文学阅读与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是一位知识分子女性,自四十年代初期开始从事新诗创作,坚持一生的文学创作丰富,并且同时还从事外国诗歌与外国文学的翻译工作,为中外文学的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当然,作为一位诗人,她在创作上取得的成功,远远大于她的其他文学工作,因为她的诗在诗坛产生的影响巨大,在九叶诗人中能够和她的创作成绩相提并论的,可能只有郑敏、袁可嘉与穆旦,他们恰好都与西方的诗歌和文学存在这样那样的关系,至少他们对西方的诗歌相当熟悉,也有自己独到的研究。与他人不同的是,陈敬容直接从事西方文学的翻译工作,从里尔克、凡尔哈伦到波德莱尔的诗,到一系列的西方作家的小说,包括《绞刑架下的报告》与《安徒生童话》这样的世界名著,为她在翻译界获得了很重要的地位。她还长期担任《诗刊》、《解放军文艺》外国诗歌与文学的组稿人与编辑,这样的条件与环境让她对西方的文学相当了解。今天,我们来读陈敬容的诗歌,仍然能够感觉到其诗情的燃烧、诗思的深沉、诗味的醇厚与艺术的成熟,她在诗歌艺术上用心良苦,天赋甚高。同时我们感到她的古文功底与西学功底,对于她的诗文创作有很大的影响。她是一位有着很高的追求、独立的风格的女诗人,在当代中国属于一流诗人,在女诗人中更是最为杰出的诗人之一。
陈敬容诗歌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形态,并表现出了相当的优势,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艺术视野开阔,题材内容丰富。陈敬容在青年时代就走南闯北,为了求学她到过许多地方,并且以诗人的敏感对所到之处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她曾经到过中国北方与南方的大城市,对于自然山水与社会人生都注意观察,积累了丰富的经历,拥有了深刻的体验,所以,她的诗歌题材是十分广阔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一位诗人视野是否开阔,往往决定其诗歌是不是有独立的思想与艺术视点。所谓视野是否开阔,也就是说,他可以看到什么、不可能看到什么,以及他如何来思考他所看到的现象与如何来探讨他所发现的这些问题。虽然我们从其诗中很少看到她所到过的具体地域与地方,像《雨后在青年湖》这样的诗题是少见的,然而,她对于大海、河流、高山、平原、荒漠等自然景观都有自己细致观察与独特表达。她的诗以知识分子的生活为中心,然而工人、农民、士兵、学生、流浪者的生活,也都有所反映、有所观照。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现象,她在诗中都有所表现,《文字》、《圣者》、《夜思》、《哲人与猫》等诗,就是再具体生动不过的说明。“每一个文字是一尊雕像/固定的轮廓下有流动的思想/有如细小的水流,从各方/向大海汇集,发出和谐的声响”(《文字》)。诗人认为汉文化中的每一个文字其实都是一尊雕像,因为它有自己特定的内涵,有自己的原始根据,所以能够出现许慎《说文解字》这样的著作;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她认为许多文字集合起来就是一个大海,一个五彩缤纷的文字之海、文化之海、文学之海,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与情感,就可以得到合理而充分的表达。由此可见诗人对于中国文化传统本质之理解,是如此准确与形象。诗人虽然时时使用文字进行诗意的传达,然而一般人不会关注文字本身,更不会如此地理解文字的本质与属性、意义与价值。诗人还这样理解时间与自我:“怎能说我们就已经/老去?老去的/是时间,不是我们!/我们本该是时间的主人。”(《老去的是时间》)诗人对自我与时间的认识是相当机智的,在我们看来老去的自然是自我,而不是时间,因为时间是不会老去的,因为时间是无始而无终的,然而,因为诗人有一颗青春的心灵,所以当有人说我们已经老去时,她却很有诗性地说出老去的“是时间,不是我们”这样的话。为什么呢?她说:“我们本该是时间的主人。”生命的沧桑与人生的感慨于此得到了再深入不过的表现。要做时间的主人,可是基本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生本是短暂的,诗人却借此表现了一种自立于天地之间的人生哲学。什么才可以让我们永恒?只有创造。“惟有创造的手呵,/它能够消灭灾荒,/还要勇猛地夺回/所有被蚕蚀/被玷污的理想/惟有它能够放逐/各种名目的病害,/让天宇下永远/沐浴明亮的阳光。”(《核的聚集》)诗人借“核的聚集”来歌唱创造的力量,雄心十足,气象万千,体现了诗人身上所拥有的一种强大的自主性与独立性。她认为核聚变可以产生核反应而爆炸,可是诗人反其道而思之,认为“核聚集”则可以产生全新的创造力,从而让我们发现意想不到的天地,让天宇之下永远是阳光而非黑暗。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文化,从自我到他者,从时间到空间,从精神到哲学,可见其诗歌的题材是相当宽阔的,并不可以用一个“小女人”就概括的。她是一位女性诗人,但她的诗不是“小女人之歌”,对于时代的风浪与社会的风雨,她也没有回避,而是在诗中有所思考,有所揭示,只不过是以自我的方式进行观照与反映的。一个四十年代的女性诗人,有如此开阔的艺术视野,如此广阔的题材,对于今天有一些诗人,具有重要的思想启示与诗学意义。
第二,情感细致深刻,思想意识独立。陈敬容是一位具有独立人格的诗人,所以她在思想意识上少有受到那个时代政治的影响,也基本上没有为某一个党派服务的意识。在她的诗中,我们看不到什么政治的面影,也没有什么大而化之的爱国思想,与深厚的民族情绪,对于社会生活的观察与对于自然山水的印象占据她诗中的主要篇幅。然而,无论她描写什么、探索什么,她都表达自己独立的思想与意识,相当细致与独到。“任你发怒吧,大海,/任怒涛把该埋的埋;/任火山倾泻滚烫的岩浆,/任万年丛莽中猛兽徘徊。//只要有无边大地,/只要有无涯沧海,/骏马呵,任你奔腾!/白鸥呵,任你翔飞!/只要是广阔的世界,/就有丰满的生命——和爱。”(《只要是广阔的世界》)表面上看起来,这样的诗句似乎不会出自于一个女诗人之手,意象阔大,气势纵横,有一点豪放派的味道。然而,从最后一句可以看出,诗人追求的是“丰满的生命——和爱”,而这种追求的前提是“只要是广阔的世界”,一个豪迈女性的情怀跃然纸上,“大海”、“火山”、“骏马”和“白鸥”意象,其实是女性情怀的种种变化形态。诗中的“大海”与“岩浆”、“骏马”、“白鸥”,其实也就是诗人自己,是她心目中的自我之影子而已。从诗人的一生追求来看,这种种情景正好符合她的选择,她要投身的正是广阔的世界,而她的身上一直都涌流着青春的热血。她诗歌关注的中心还是人类自身,然而是通过自我来观察与关注的。那样一种不断努力的精神,对于自我与他者关系的思考,都一再地体现了这样的特点。老去的是时间而不是我们自己,自我与社会就是水与海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思考似乎与那个尔虞我诈的时代没有很大的关系。一位诗人为什么不可以关心时代最重大的事件,像田间与艾青等诗人一样,唱出民族与时代的战歌?当然可以,然而也可不可以,她有这样的人生选择自由,她有这样的艺术创作的自由。每一个诗人都有这样的自由,因为每一个人的生活环境与思想形态是不一样的,接受的教育与文化传统是不一样的。陈敬容以一个女性的心理来感知那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的社会生活,然而总是能够保持一颗平常的心,以自我的方式来对待所面对的一切,有所思考、有所探索,也就够了。虽然没有时代生活的风火光焰,然而也是种种正能量的体现,是一种青春向上、对人生负责的精神形态,以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一位诗人有没有独立人格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动乱年代,有一些诗人虽然在当时博得了声誉,然而却进入不了历史,因为他只是时代的产物,诗中所写都是时代共有的现象与概念,没有自己的观察与思考,既不细致也不深刻,当然就没有思想价值与诗学价值。而陈敬容一生曲折坎坷,一方面是因为她有所坚持,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她生活丰富与体验深刻。她的思想既不传统也不西化,既不古典也不现代,是当代诗坛上一个独立的自我存在与自我表达。
第三,关注自然世界,抒写自我体验。陈敬容的诗歌不太关注外在的社会,而是更多地关注自然世界种种形态及其变化,总是以自我感官进行全方位的体验,她的诗所要表达的主要就是自我对于自然世界的体验,而不是什么假大空的概念与时代的流行想象。在《水和海》中,她以对海的观察来表现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人生的开始与终点的关系,表达了对自然世界以及人类哲学的深刻体悟。她的诗中也有这样的句子:“我掬饮过很多种泉水,/很多,很多,但它们/没有将我的焦渴冲淡,/从江河到江河,/从海洋到海洋……/我不知道哪一天/才能找到生命的丰满。”(《新鲜的焦渴》)在人的一生中生命总是在燃烧的,所以一直充满了焦渴,一生中喝过许多的泉水,似乎能够解渴,其实并没有解决问题,所以说不知道哪一天才能找到“生命的丰满”。“生命的丰满”正是一生的追求,从江河到江河,从海洋到海洋,她历经困苦与沧桑,直到今天。这种体验也许只有女性才能感觉得到,同时也只有陈敬容才能够如此生动地表达出来。在《致白丁香》中,诗人表达了对生命轮回与生命价值的体认。“一夜风雨摇落了无数/白丁香,你白色的珍珠!/春天看着你萌芽,生叶,/终于盼来了一片莹白,/把沁人的幽香向小径舒吐。”(《致白丁香》)诗人对白丁香在春天的开放是充满喜悦之情的,因为她对青春与活力有所认识,其实就是对自我的认识。诗人以简要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喜悦,具有一种自然天成的气象。然而,花总是要谢的,所以她更是同情花的命运,美好的青春与生命就这样消逝于无形。自然界里的种种事物,包括动物与植物,也包括风云雷电、江河湖海,在诗人看来都是有生命之物,与人类自己的生命没有什么区别。在她的眼里,自然是一部大书,其深厚博大远远超过了人类自身,所以她从自然身上发现真理,发现哲学的意味,发现真正的诗情画意。陈敬容的诗是个人人生体验之凝集,产生于自我生命的发现,在自我与自然的关系里发现独特的人生经验。她对于自然的观察相当细致,就像是一个微生物学家,有的时候又很大气,自然界的宏大与神秘都被她所发现,并写入自己的诗中。她的内心是宁静的,然而她所表现的主要是运动的一面,即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对自然生机的探索。她的眼光是独到的,见解是深刻的,科学家与学者也不一定能有这样的人生发现、自然观察与本质理解。陈敬容的诗歌形成了独立的思想深度与艺术风格,把九叶诗派的诗歌放在一起而不标作者的姓名,我们似乎也能够一眼看出哪些是陈敬容的作品,因为她对于自我与自然有独到的体验与发现,情感相当细致,思想相当深刻,不是一般的诗人所能达到的。这与她自己的个性与气质是分不开的,也与她对于文学的热情特别是对于外国文学的热情是密切相关的。她从小喜欢读书,常常一个人躲在祖父的楼上一读就是大半天,许多时候她还悄悄地把书拿回自己的房间,主要是中国古代的一些作品,这样的阅读对于培植她的文学兴趣,发挥了重要作用。她妈妈因为自己读书很少,很支持女儿上学读书,据说她奶奶不想让她读书,说读了那么多的书,是不是将来要做女王呢?她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孙女真的做了当代中国诗歌界的女王。她的父亲长年在外工作,不太支持她读书,据说在她十四岁的时候为了外出读书,曾经坐船逃离家庭到了万县,父亲派人把她抓了回去,她受到了严厉的惩罚。她身上从小就存在一种反抗的精神,有一股深厚的诗人气质,是那样一种不断流动着的血液,所以,她在中学老师曹葆华的鼓动之下,一个人去到北平读书,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与文学翻译。据说她在爱情婚姻上都不太顺利,也与此种精神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陈敬容的诗不仅在思想上有自己的追求,在艺术上也有许多的讲究,形成了明显的优势与独特的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第一,意象独立原创,时时引人入胜。意象是诗的直接现实,因为意象是诗歌内容与形式的构成要素,并且是最为重要的要素。在一首诗里,如果没有意象就不成其诗,如果没有具有原创性的意象,就不会有生命力。“来呵,这儿我找到你的双瞳,/恰像是两粒青色灯焰,/青色而明净,如夜中星点,/射着我,用你温柔的凝视;/我的眼中满贮着疑虑吧,/因为雨,因为黄昏。”(《哲人与猫》)“哲人”其实就是抒情主人公,也就是诗人自己了;“猫”是哲人也就是诗人的同伴,朝夕相处的同伴。哲人对猫说的一段知心话,诗人与猫之间的一段体己话,构成了这首诗最主要的内容。诗中的一些语言是精彩与精到的,最为突出的就是“恰像是两粒青色灯焰”的猫眼,以“青色而明净,如夜中星点”而加以突出的意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诗中没有这个意象,也不是说不可以成立,然而至少不会让我们眼前一亮,心中一闪。在当代中国诗人的作品中,似乎还没有第二位诗人有这样的发现,有类似的意象。“纵使把一切门窗紧紧关闭,/而墙后有耳朵,壁间有眼睛;/你交叉着双手,低垂着头,/也不敢凭信一缕呼吸的自由。”(《圣者》)这里“交叉着双手,低垂着头”的圣者并不是诗中最突出的意象,门窗关闭之后的“耳朵”与“眼睛”这两个意象表明那是一个多么禁锢的社会,没有任何人生自由可言。“圣者”似乎也并不是别人,而是诗人自己的影子。有什么样的自由呢?在那个半殖民地与半封建社会里,每一个人都生活在黑暗与禁锢之中,所谓圣者还如此,更不要说民众了。具有“耳朵”与“眼睛”而痛苦不已的圣者意象,让我们深沉思之。“借你们有形的口,说我无形的言语/从一片大海把我的沉思捞起/当你们在一切峰顶向我召唤/趁着风浪,我扬起我的船帆”(《文字》)。诗人立志用文字来表达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具有丰富的诗意的原因,就在于“从一片大海把我的沉思捞起”与“在一切峰顶向我召唤”两个意象,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意象群。抒情主人公正是在这样的情景中将人生寻求,拥有像大海一样的思想与情感,当“一切峰顶”向她发出邀请的时候扬起了自己的船帆,勇往直前。这样的女性意象在“五四”时期,也是不多见的。“在它的成长中,变成了它的/所有。在密合的蚌壳里/它倾听四方的脚步/有的急促、有的踌躇,/纷纷沓沓的那些脚步/走过了,它紧敛住自己的/光,不在不适当的时候闪露”(《珠和觅珠人》)。珠的形成与珠的命运是让人惊心动魄的,你看“倾听”与“敛住”的蚌壳意象,是何其生动形象而丰满,它所有的生存与深厚的内心,被这样两个动作组合的意象表现得十分准确。从前写珠贝的诗作也不少,然而从未见这样独特的意象呈现。几乎所有陈敬容的诗作里都具有独特的意象,往往就是因为那么一两个意象而让全诗引人入胜,闪射光芒。这样的意象正是诗的眼睛,是诗歌的开始或结束。一个诗人不懂得意象艺术的重要性,只知道描写与议论,将自我的情绪直白地讲出来,诗情、诗意与诗境在哪里呢?
第二,注重矛盾情境,揭示事物哲理。陈敬容的诗富于哲理,甚至是哲学意味,并不完全是因为她关注哲学问题,她也不以哲学问题为关注的重点甚至是中心。我们发现其诗中存在的诸多形象,都处于一种矛盾情境之中,思想的张力与艺术的张力,似乎正是由此而来,让我们能够感觉到诗人要揭示的核心问题,以及它所照出的美感之光。“一切江河,一切溪流,/莫不向着你奔腾;/但它们仍将是水,/是水!它们属于/你,也属于自身。”(《水和海》)诗人以“水”与“海”的关系象征人类的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水”与“海”之间就存在着一种矛盾,水是属于海的吗?是的也不是;海是容纳水的吗?是的也不是。作为个体的水是要向海奔流,然而它们仍将首先是水,这种关系正是问题的实质所在。在中国,关于个人与群体的关系,长期以来争论不休,诗人在此表达得特别形象与深刻。“我怀念你们,一些/永不复来的时光,/因为在怀念中/秋雨也温暖,/乌云的颜色也很淡。”(《新鲜的焦渴》)诗人怀念过去的时光,正是在这种怀念之中,她感觉到了过去的“秋雨”与“乌云”。秋雨本来是凉的,诗人却说是“温暖”的,乌云本来是深色的,诗人却说是“很淡”的,这就是一种矛盾的情境。一切都是诗人的自我感觉,也来自于诗人的想象与创造。“大海上有的是风风雨雨,/云愁雾惨、浪立如山;/但也有阳光万顷金灿灿,/碧波上掠过成群白鸟,/白翅膀抖落下金色花瓣。”(《只要是广阔的世界》)在大海之上,一方面是云愁雾惨,一方面却是阳光金灿灿,两种不同色调的景象同时出现在一首诗里,这就是一种具有张力的矛盾情境。这种情境基本上出现在她的每一首诗中,虽然后期的诗不如早期精深,然而也没有平淡到不可卒读,就是因为矛盾情境构成本身所具有的力量。陈敬容诗歌的魅力在于她从来不平淡地抒情,而是真实地表现自己的感觉,以及诗人多种多样的感官之复合情景。世界上许多事物都不是那么单纯的存在,正与反、长与短、高与低、强与弱,往往都是同时存在并且相互转化的,因此,着重于表现生活中的矛盾现象与事物中的矛盾情境,正是陈敬容诗歌艺术的高明之处。
第三,语言自由纯净,切近生活本真。陈敬容的诗歌语言纯净,没有一点杂质,既有生活口语的真实,也有文言文的简洁,还有西式语言的贵族气,这样的境界不是一般诗人能够达到的。她的诗歌语言是自然天成的,没有丝毫的做作,也没有故意的打磨,没有什么切段与重铸的痕迹,与我们平时的说话似乎没有很大的区别,但读起来却很有味道,很有气象,其原因在于其情感的细度与思想的深度,她在诗里所提出的许多陌生的东西,是我们所没有见到的与认识到的。“来呵,猫儿,温静的友伴,/来伏在我胸前,让我拍着你,/听我心的湖水还波动着吗,/和着雨,斜斜的秋夜雨。”(《哲人与猫》)这位哲人情感多么温柔可人,性格多么温和委婉,哪里是一位哲人,分明就是一位锦衣秀口的诗人。以日常生活里再平常不过的对话入诗,一个词语,一个感叹句,一个断续的句子,一句轻轻的呼唤,一句悄悄的话语,让我们感到亲切与温暖,真实与直接。这正是陈敬容诗歌语言的奇妙之处。“不息的流泉啊,可怜的心,/你寻找什么样的依归?/海,汹涌的大海,/我听到你召唤的涛声——”(《水和海》)诗人在这里与眼前的流泉进行亲切对话,问它是在寻找什么样的依归?它没有回答。然后诗人又与大海进行对话,说自己听到了它“召唤的涛声”。这样的对话,恰似诗人心中的话语,只是以适当的方式进行了精妙而传神的表达。她的诗里没有很长很长的句子,也没有很短很短的句子,稍长一点也是由短句组合,稍甜美一点也是与自己的精神形态相符。她的诗里有不少的问句,提出之后,然后再进行回答;许多句子是前面一个句子的延伸与补充,也有一些适当的反复,总体上是很讲究的,所以,读起来有一种奇妙的感觉,表态多样,而多姿多彩。诗歌语言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也与诗人自己的个性与气质相关,许多时候是自然天成的,美的总是美的,不美的总是不美的。所以,在陈敬容那里,似乎并不存在语言的选择与创造的问题。在陈敬容那里,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天成,因为她的细心与细致,因为她的敏感与忧郁,因为她的不在诗里大喊大叫,因为她的不在诗里怒气冲天,粗俗的话语与做作的语法,在她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她的诗也押韵,但从来没有强求自己要押韵,不押韵的时候居多,但具有诗的意味与诗的韵味。
第四,色彩感与画面感很强,一幅幅山水画或人物画呈现在我们面前,质地新鲜,可触可握。诗并不一定如绘画,也可以没有绘画之美,甚至可以没有音乐之美。闻一多先生所提出来的诗的三美,只是他个人的主张,是他对于诗歌的讲究之总结,然而许多好诗并不讲究这三项,甚至一项也不讲究,而不失为上品。“雨锁住了黄昏的窗,/让白日静静凋残吧,/我的石室冷而寂寥,/雨如细珠轻滚着屋瓦。”(《哲人与猫》)诗人在这里描写由石屋、窗、屋瓦、白日与黄昏等要素所构成的时间与空间,具有很强的线条感与空间感,不像有的诗人既没有时间意识,也没有空间意识,自我内心的一点小小悲欢,谁能够把握呢?“让幻想带着离奇的幽香,/在屋角扑摇着羽翅——/摇出夜:白的月,/蓝色的安息……”(《哲人与猫》)在同样的一首诗里,色彩感却超越了空间感,并且更加抽象,“幻想”会有香气吗?并且还有羽翅吗?夜是可以“摇出”来的吗?“白的月”可以理解,而安息可以是“蓝色”的吗?所以此节诗里的时间与空间,不仅有色彩感,并且也有层次感,是一种标准的时空结构。“雨后的树林多么碧绿/像有无尽的绿色蜜汁/在叶丛间汩汩地流出/远天上横着一汪蔚蓝/金色云朵在蓝海上闪烁//湖面吹过来清凉的风/鸟们迎着朝阳飞出林丛/一只小白船从林外航过/慢慢搅碎了半圆的桥影/鱼群欢跳着游来,又悄悄潜入水中”(《雨后在青年湖》)。在这首诗里,色彩感、层次感、时间感、空间感也许是最为典型的了,并且四者之间结合得天衣无缝,幅度感、运动感、天地之间的一切都融合于诗人的心中,呈现在诗人的笔下,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从以上可以看出,诗人通过自己的语言,就可以让读者感受到绘画的美感,看见苏东坡所讲的“诗中画”与“画中诗”,实在是相当高明的。陈敬容不是一位画家,但她有画家的眼光与敏感,更有诗人的综合能力,能让一切都服从于她的调动,创造出立体的、多重的艺术之境。
陈敬容的诗歌正是有了以上两个方面的优势,才受到许多批评家的重视,被认为是九叶诗人中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其情感的细度、思想的深度、题材的广度、意象的鲜度以及艺术上的多姿多彩,让其他九叶诗人也略有逊色。正如程光炜所指出的那样:“她的作品虽然有智性的内核,但不像郑敏那样表现为哲学的思辨,而是在浩渺的空间中尽情展开感觉、想象的翅膀。她的诗句跳跃、富于变化,感觉新奇、独特,寓意细腻而深邃。”(《中国当代诗歌史》第234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陈敬容的诗歌作品虽然不是很多,结集的只有《交响集》(1947)、《盈盈集》(1948)、《老去的是时间》(1983)、《陈敬容选集》(1983)等,然而它们所达到的高度与深度,足以让她成为当代中国与世界的一流诗人。而她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主要得力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她所出生的由三江与秀美山峦所构成的自然山水环境,让她与自然山水之文脉实现了连通。那里出现过岑参、苏东坡、郭沫若等文学大家,自然也可以出陈敬容这样的女性诗人。二是她的家庭出身与少年时代的人生经历。她的祖父是清末的秀才,父亲是军阀手下的一个小官,让她既有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条件,也有经受磨难与打击的人生体验,青年时代的到处流浪与家庭人生的不顺,让她的情感与思维更加敏感,独立的人格与思想让她更加独到地发现与思考问题。三是她在四十年代就加入了《中国新诗》任编委,建国以后长期任《世界文学》的编辑与编委,从事西方小说名著的翻译与安徒生童话的翻译,让她有机会接触更多的西方文学作品特别是西方的诗歌,实现了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连通。四是她一生的人际交往,为她的成长创造了环境。从少女时代开始她与初中英文教师曹葆华建立了联系,后来到北大与清华大学旁听文学,在图书馆有很丰富的阅读。在重庆,她与何其芳夫妇建立了联系,得到过他们的帮助。后来参与了九叶诗人部分成员的活动,在相关的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她从三十年代中期开始就从事诗歌与文学创作,四十年代是其创作的高峰期,一直到五十年代。其后三十年虽然很少发表作品,但在改革开放以后,又进入了十多年的第二次创作高峰期。最为重要的是她的生性敏感与文学才华,她身上长期存在的创造的热情与浪漫主义的气质。一个诗人的成长与发展并不是无缘无故的,陈敬容的成长与发展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