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波
(杭州图书馆 浙江杭州 310016)
图书馆作为公共社会最重要的文献资源储存、组织、利用与服务机构,追求馆藏资源的合理性与高效利用一直是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最大目标。传统的图书馆馆藏资源主要由图书、期刊、杂志等实体资源所组成,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以及资源阅读方式的日渐丰富,电子资源、网络资源成为了图书馆馆藏的主要组成部分,且由于用户阅读方式逐渐从传统的纸质文献阅读向网络阅读、电子阅读、在线阅读转移,用户对新型馆藏资源需求呈上升趋势,使得图书馆用于采购电子资源与网络资源的经费所占比例也随着这种需求的强烈而逐渐增加。这种资源采购比例的变化,也为图书馆的馆藏优化与建设带来了新的要求,在大趋势的推动下,图书馆必须寻求创新思路,而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其在图书馆资源可视化分析等方面的应用为这种需求带来了启示。
传统图书馆资源的组成类型、存在形态、建设方式等与现代图书馆相比,资源类型少、存在形态单一、建设方式固定,这使得其馆藏资源建设有着其鲜明的传统特征。笔者长期从事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因而对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优化与建设演进有着更为直观的认识。
由于受采购经费、历史文化、用户需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图书馆在资源采购建设时不可能做到“大而全”,为此各个区域图书馆建设了图书馆联盟、联合图书馆等资源共建共享组织,以加强资源的共建共享,避免资源浪费与重复建设。从近代图书馆发展历史来看,各个国家(地区)的单一图书馆在资源建设中都是根据本馆馆藏特色、用户结构、经费数量等来采取突出特色、丰富种类、减少复本等一系列建设策略,并制定各自的馆藏发展政策、建设规划等建设指导性文件。如法国国家图书馆早在1993年就制定了《藏书政策提案》,1995年制定了涉及特藏资源的文献采访政策《国外政府出版物藏书政策》、1996年制定了《阿森纳图书馆的藏书政策》、1997年制定了《专藏文献管理政策》,2005年在修订上述政策的基础上出版了《法国国家图书馆馆藏发展政策》。我国台湾地区国家图书馆(原国立中央图书馆)也自1987年着手制定、1988年出版了自己的馆藏发展政策。相比之下我国大陆地区图书馆馆藏发展政策制定较晚,自上世纪90年代才陆续出现。如1996年国家图书馆在原有文献采选条例基础上,修订并出台了《北京图书馆书刊文献采选条例》。由于这类规划、条例指导性文件在图书馆员的文献采购、编目及流通服务中起到了规范、统一等作用,各个地方图书馆也相继依据文献资源的建设流程,出台了文献的采访、标引、编目、管理、保护、共享及连续出版物等方面的工作规章制度。这些条例、政策、制度在当时图书馆购书经费紧张和民众对纸质资源大量需求的背景下,确实为图书馆资源建设提供了指导性作用,为我国图书馆馆藏资源的特色化、专业化与地方化建设起到了行业政策保障性作用。
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对文化服务事业的重视与投入加大,特别是新型文献资源载体形式的存在及图书馆用户的文献需求发生变化,使得我国的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步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图书馆的资源采购尽管从大的方面还是遵循之前制定的资源建设指导性文件,但由于购书经费的宽裕,使得大量的非传统资源如数字化资源(如CD/DVD光盘)、机读文献(包括缩微胶片、单机光盘等)、电子文献(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以及数据库等也加入到了图书馆的资源阵列之中。而用户阅读需求行为的日益数字化、网络化也使图书馆资源建设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为了应付这种变化,图书馆管理者补充并制定了一些新的馆藏发展政策,但由于政策的制定总是落后于用户新的需求,图书馆工作人员缺乏相应细致准确的指导性文件,只能依据以往的工作经验来采购资源,如普遍存在的区分文献类型采购办法、出版社跟踪采购办法、划分电子/纸质资源经费比例采购法等。同时,日益发达的信息发展使得图书馆文献资源获取也不如网络传播方便,使得图书馆文献资源服务无法得到用户满意,图书馆逐渐从社会的信息中心走向边缘。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使得个性化服务和学科服务成为了近年来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内容,其资源建设也借鉴了这种创新服务理念,通过读者评选、读者决策采购、读者选书等模式,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资源需求。
在基于用户需求的馆藏资源建设中,国内做的较好的是佛山市禅城区图书馆。它与图书供应商合作,由采访人员不定期到书商处选择近期出版新书,经过查重和加装磁条后,在图书馆开设新书展示阅览室,供读者阅览、外借,读者可自主选购。让读者直接参与图书馆的藏书建设,改变了传统采编流程,消除了图书加工所带来的时差,有效发挥了经费效益,提高了图书资料的收藏质量和利用率。?国内一些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则为了保证用户资源的需求,采取类似的在线采购、读者书目推荐等方式。总体来看,这类资源建设方式将资源建设的采购权由图书馆员转移到了用户手中,因为用户的资源选择更加贴近实际需求,使得图书资源的使用率大大提高,不但减轻了图书馆员的工作量,也避免了资源选购狭窄导致的诸多问题。
用户决策采购(PDA)是近年来西方国家图书馆逐渐接受并采用的一种资源采购方式,在美国,其250家图书馆的三分之二以上已经开始发展或计划开展。PDA的基本工作流程是:由图书馆与书商确定符合藏书发展政策的预设文档之后,书商提供图书MARC记录;图书馆把MARC记录导入馆内自动化管理系统,读者通过OPAC查到书目记录后,或点击链接直接阅读该电子书,或要求提供印刷本,由图书馆统一付费购买。这种由读者决策采购的方式真正实现了购买决策由读者决定,而不是靠学科馆员的假想和预测等,从根本上改变了馆藏文献利用率低的状况,因此受到了读者的肯定和欢迎。
值得一提的是,在基于用户需求和馆藏特色的资源建设与优化模式下,尽管用户即读者成为了图书馆馆藏资源的选购者,但也需要相对机制的形成和资源采购员的大量辅助才能实现,且由于图书馆资源的量大类多,单纯依靠读者的选择参与和购买决策,并不能完全实现图书馆资源建设与优化。
毋庸置疑,传统的馆藏建设与优化模式在当时特定的环境和用户需求下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为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指明了方向与要求。但也应该看到,这些传统的资源建设模式已逐渐脱离了现代图书馆的建设发展要求,越来越多的读者不再将图书馆做为资源查找的首要选择,除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所带来的资源数据获取的方便性因素之外,图书馆本身资源建设的滞后性和不贴近用户需求也是一重要原因。有研究表明,传统购书模式所购得图书的利用率是在藏书的30%至40%之间。有学者对丹佛大学图书馆入藏图书利用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至2009年间出版的89496种图书,有47257种(53%)从未流通过,其中2005年入藏的图书中,有 9,112种(42%)到 2009年底还未流通过。普渡大学图书馆2002年的相关数据显示,只有36%的纸质图书具有一次以上的流通记录。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图书馆2003年发布的统计数字与普渡大学类似,在为期两年的流通时间内,传统模式采购的图书流通两次以上的只有6%。也有研究表明,美国的高校图书馆馆藏普遍有50%从未被利用过。这些研究均表明,采用传统模式所购买的图书,其利用率之低令人惊讶,即使采取读者选购的资源采购方式对传统资源采购进行补充,也还是需要寻求一种更能满足用户需求、顺应时代和事业发展的图书采购模式,而基于技术支持的馆藏利用分析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捷径所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已有相当一部分网络运行商和网络公司涉足于图书馆行业。电子图书、电子报刊,甚至一些数据库泛滥于网络,这对政府所主导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其次,作为文化产业排头兵的实体书店近年来也不断加大对图书馆的围追堵截,免费阅览新书成为实体书店推新服务方式的主要手段。但无论是网络运行商还是实体书店,都很难与图书馆形成对角阵势。首先,就文献服务而言,在图书馆,无论是何种载体的文献均是无偿的、免费的,而网络运行商和实体书店所提供的电子图书和电子报刊普遍都只提供段落式或章节阅读,如果读者想看全文则必须付费,其实质仍为付费式阅读。正如肖强在《商业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模式》一书中所说:“实施数字图书馆计划都遇到不少问题,如海量信息资源建设问题安全性问题,还有很多法律问题、版权问题等等。”其次,实体书店虽然提供新书阅读,但书架货柜一般一个月的周转期使得读者很难找到两个月以上的图书,且实体书店所提供的图书杂乱无序、不规范。而图书馆则将这些无序、不规范的出版物进行搜集、整理、加工、收藏,使之成为按学科分门别类,有序编排的系统性、完整性、连续性文献资料体系。因此,我们可以说,在技术的驱动下,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既面临着挑战也面临着机遇。
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资源建设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图书馆应充分利用相关技术,开展诸如在线书评排名、馆藏利用分析等活动,为图书馆的馆藏建设优化注入新的视角。利用语义和共词分析等技术,对馆藏资源进行利用和聚合分析,可为图书馆的资源采购决策提供直观与数据决策依据。
(1)开展基于语义分析的馆藏利用分析,为图书馆资源建设提供决策依据。语义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热门技术,被图情界用来对文献中蕴含知识的多维度进行分析与揭示,如词汇概念关系和引证关系的揭示等。日益丰富且互有关联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及其蕴含的语义丰富、学科各异、实体多样的知识资源,则为图书馆资源的语义分析提供了基础。
图书馆馆藏资源的语义分析主要是资源的深度聚合分析,即发现资源之间及其内在的语义关联。将馆藏资源在种类、属性、主题等各个方面进行分类描述,储存为不同层次、不同描述属性的语义单元。如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为一层分类,数学、物理、化学、天文等为另一层分类,将一本著作、一个章节、一个段落、一个术语作为知识承载单位,在不同分类基础上研究和实现资源的语义表达方式,从而通过语义分类单元来揭示资源之间的语义关联。最终通过对馆藏资源的深度聚合而构建一个内容相互关联、多维度、多层次的资源体系,在这个体系下将不同主题学科、内涵外延、属性关系的知识内容进行识别、标识和关联,形成集概念主题、学科内容和科研对象实体为一体的立体化知识网络。这样一来,既能将图书馆资源进行组织与展示,深刻揭示并发现资源间的关联关系,为图书馆的知识理解、扩散与服务创新提供新的知识资源集合体,另一方面也能通过语义网络来寻求知识单元间的引证关系,进而为图书馆的馆藏建设与科研决策提供依据。
(2)开展基于共词分析的馆藏利用分析,为图书馆资源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共词分析是计量学中的一种内容分析方法,它将文献资源中的关键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表征文献内容的关键词共现情况来确定各主题之间的关联关系。现阶段,学者们主要通过关键词,利用共词分析实现文献内容的精炼、概括及相关主题关联性分析,以分辨学科领域的主题分布、热点分布等内容。
对图书馆的资源建设者来说,可以利用共词分析对同一学科、同一领域的专著、论文、开放资源进行分析,从而找到该领域的学科研究进展、热点分布、研究态势等规律,为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及个性化服务提供专业和精准的文献资源。同时,在共词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战略坐标、聚类分析、主题图等可视化工具,将会使资源利用强度等关系更易呈现,为图书馆用户提供诸如学科核心文献、核心作者和前沿热点等知识,使图书馆信息服务转变为知识服务,进而提升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水平与能力。
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是一项较为严格的系统工程,它直接关系到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以及服务深度与广度。传统的分门别类和有选择指向性的文献资源建设已无法满足现代图书馆的资源建设需求,利用语义、共词分析等技术与工具,对图书馆资源进行语义聚合和共词、共引等分析,以寻求用户利用率高、引证关系强的资源,进而确定核心文献来丰富并优化图书馆馆藏,为图书馆的知识服务与知识扩散等提供知识资源集成体,将是未来技术驱动下的图书馆资源建设主要策略。
[1]高红,朱硕峰,张玮.世界各国图书馆馆藏发展政策精要[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63.
[2]曾賢.臺灣地區各類型圖書館館藏發展政策的比較研究 [J/OL].[2014-01-20].http://www.ym.edu.tw/lib/mag/publish/2/205.htm.
[3]刘小琴.图书馆规章制度选编[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
[4]胡小菁.PDA——读者决策采购[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2):52.
[5]Peter Spitz form,Pongracz Sennyey.A Vision for the Future of Academic Library Collection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Book,2007,4(4).
[6]Michael Levine-Clark.Developing a Multi format Demand-Driven Acquisition Model [J].Collection Management,2010,(35).
[7]Gerrit Van Dyk.Interlibrary loan purchase-on-demand:A mislea ding literature[J].Library Collections,Acquisitions,&Technical Services,2011,(35).
[8]Judith M.Nixon,Robert S.Freeman,etc.Patron-driven acquisitions:an introduction and literature review [J].Collection Management,2010,(35):119-124.
[9]肖强.商业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模式[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10]李红霞.图书馆馆藏数字资源整合方案研究[J].现代情报,2006,26(8).
[11]王谢宁,杨兴凯.目录服务在信息资源整合中的应用——目录服务的协议及产品分析比较[J].情报杂志,2008,27(7).
[12]贺德方,曾建勋.基于语义的馆藏资源深度聚合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38(4):79-87.
[13]钟伟金,李佳.共词分析法研究(一)——共词分析的过程与方式[J].情报杂志,2008,(5):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