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中国韵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4-11-14 20:32钱锡生
中国韵文学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词学文学院

钱锡生

(苏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第六届中国韵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钱锡生

(苏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韵文学术的发展繁荣,由中国韵文学会主办,苏州大学文学院、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承办的“第六届中国韵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11月8日至11日在苏州大学和常熟理工学院隆重召开,出席本届会议的海内外专家学者有近百人,其中有来自美国、日本、韩国、越南和台湾地区的学者。在会议开幕式上,苏州大学田晓明副校长致开幕词,他代表苏州大学党委、行政向与会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

大会收到论文93篇,会议通过大会发言和分组讨论,围绕中国古代诗词曲赋研究、现代旧体韵文研究、中国古代韵文与地域文化研究等学术前沿和热点问题,与会代表展开了交流和探讨。兹将研讨情况综述如下。

综合方面的论文有11篇。有的论文探讨在时代转换之际文学发生的某些变化。如暨南大学邓乔彬在《宋末元初词雅曲俗及其文化成因》一文中指出,宋词元曲并称为“一代之文学”,似是先后相承,其实在宋末元初分盛于南北,二者之所以在文体上有雅俗之别,主要取决于所在地域及相关的文化环境不同。杭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沈松勤在《宋元之际士阶层分化与文学转型》一文中认为,宋开禧以后、元延祐以前的一个世纪,大批士人在科举政治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被摒弃于统治阶层之外,他们既不失传统士人的人文素养,又怀揣世俗趣味,改变了以往文学以雅正为主流的历史,以市民为主体的商业化文化市场,为向下流动的士人提供了舞台,使叙事文学的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动力,中国文学由此进入了“小说戏曲的时代”。有的论文从横向的视野讨论不同文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如南开大学文学院孙克强的《宋代诗学与词学》,关注于宋代诗学与词学的相互关系,宋代诗学先是用诗教理论批评、排斥词体,继而用诗学理论诠释词体,将其纳入诗学轨道,最后使宋代词学融入诗体品格气质,形成新的词体,宋代词学的发展史就是诗学对词学的影响史,也是两者相互借鉴交融的历史。有的文章从纵向的角度讨论韵文或某一题材的发展演进。如苏州大学文学院马亚中的《韵文兴衰与文学演进关系论》在更大的时空范围,考察韵文递变进程中“文质”关系所起的作用,讨论文字载体和传播方式对于韵体文学兴衰的影响,认为文体的自觉和“文章不朽”论,对于人们高度注重文学形式有重要影响,促进了韵文的兴盛;而简牍、纸张的发明和以此为载体的书面传播则推动了散体文学的大发展,并促使散体文学的代表——小说的崛起,最终成为文学的主流。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高峰的《少女怀春的情意空间》则通过细致的文本解读,梳理中国古典诗词中少女怀春的发生机制、情态表现和多重心理矛盾,剖析这一阶段女性爱情心理的微妙变化。苏州大学文学院钱锡生的《雅俗人生——论中国古代的诗茶文化》,通过大量的咏茶诗词,探究中国茶文化的生成历程,及其蕴含的雅俗文化和审美价值。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乔国恒的《宋代钱塘弄潮习俗考论——以诗词创作为中心》,从地域习俗、民族习尚和历史传统等方面探讨追溯钱塘弄潮习俗产生的原因。盐城工学院人文学院张翠爱的《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苏轼的休闲观探析》,从苏轼的大量诗词文中去把握苏轼的休闲观,苏轼以其纯真心灵的自然状态,成为江山风月的主人。有的文章着眼于研究古典诗词与现当代文学的关系。如湘潭大学文学院刘庆云的《中国古典诗词与抗战歌曲》指出,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至1945年抗战胜利时期,在中国歌词创作中古典诗歌形式占有一定的份量,其中宋词对抗战歌曲影响最大,卢前是最值得推崇的一位。文章通过大量例证表明,古典韵文在唤起民众奋起抗击外族侵略方面,同样起到了投枪、匕首的作用。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赵义山《艺海扬帆逐梦远——解珍玲女士传统诗词创作简论》则以解珍玲为个案,窥探当下传统诗词创作的成就与得失。东莞理工学院宋秋敏的《论古典诗词在网络文学中的“品牌效应”与实用价值》探讨了古典诗词在当今网络文学中的生存形态,传统文学给浮躁的网络文学带来的是一股清新典雅之风。

诗学方面的论文有40篇,其中有对诗学流派、群体和地域的研究。如河南大学文学院关爱河的《同光体的诗论与诗作》,探讨了清末民初同光体诗人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实绩,他们在大乱相寻、变风变雅的时代,以弃取变化、力破余地的努力,为旧体诗歌的存在开疆辟域。南通大学文学院顾友泽的《论宋代南渡诗人对杜诗艺术的接受》,认为相似的生活经历,使南渡诗人成为杜甫的第一批真正的知音,他们对杜甫的接受是全方位的,从人格到艺术。乐山师范学院申东城的《卢照邻巴蜀诗与唐诗嬗变论略》,从地域角度出发,论述卢照邻的巴蜀诗对后来唐诗嬗变的影响。吉林师范大学伏涛的《地域·家族·边缘——清代江南女性文坛之特征》,以《江南女性别集》序跋为窗口,探索江南女性文坛具有的地域性、家族性和边缘性特征。诗学方面的论文更多是个案研究。如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系严纪华的《论唐代妇女妆容诗——以元稹〈恨妆成〉为例》以元稹的一首妇女妆容诗为例,选择其中特殊语汇进行外缘研究和内缘分析,结合妆容美学,勾勒唐代妇女的容饰图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王永波的《李白诗在唐五代的编集与流传》,钩稽各种史料,对李白诗在唐五代的流传与影响作了一番探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路成文的《论韦应物的咏物词》,透过韦应物的咏物诗,体认其人生际遇与心灵悸动,及与宋代理学家咏物诗的消息相通。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方锡球的《去古:杨慎对六朝诗歌与唐诗关系的发现》,认为杨慎对六朝诗歌与唐诗关系的发现推进了明代唐诗学的进程,“去古”是六朝影响唐诗变化的重要环节,“去古”的标志是唐诗从“性情之正”走向了“性情之真”。美国加州波摩纳学院亚洲语言文学系白亚仁的《清初诗人纪念陆庆曾父子遣戍的作品》,以顺治丁酉顺天科场案所牵连的松江士人陆庆曾为例,探讨了清初诗人纪念陆庆曾的诗作中透露出的同情和惋惜,为人们理解那一时期士人心态提供了一个注脚。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张幼良的《世风转捩时期的感伤之音——黄人诗歌美学特征论析》,分析了黄人诗歌奇情壮采的美学特征及生成因素,这使他获得了“近代诗人之魁首”的桂冠。对诗人的个案研究,还有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中文系段莉萍的《夏竦的文学思想及其诗歌创作》、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萧晓阳的《邓绎的“诗法自然”说》、徐州工程学院杨年丰的《明清时期文天祥形象的记忆与认同》、常熟理工学院李亚峰的《再论王闿运的诗学复古观》、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贺国强的《由考据经生到诗学山斗:论陈衍的经学与诗学》、广州航海学院社科部马国华的《从曹经沅移居唱和看传统诗学的嬗变》、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李杰玲的《〈日本杂事诗〉的中国文学书写——从日本学界的黄遵宪研究说起》等。有的论文则研究中外诗歌的交流和异同。如日本南山大学蔡毅的《“诗界革命”起源新探——黄遵宪与日本明治“文化开化新诗”》,通过文本分析,认为黄遵宪将西方文明的新鲜事物导入古典诗歌创作的尝试,受到过日本明治时期“文明开化新诗”的影响,这是中日汉诗交流史上罕见的“逆输入”现象。苏州职业大学时志明的《同质求异、双璧互辉——中西自然观念及其山水诗的比较》,认为东西方自然观的差异导致了其创作风格的差异,中国诗把山水从自然中独立出来,西方只有风景诗而没有山水诗。韩国草堂大学校任振镐的《试论韩国近当代对陆游的研究》,通过对韩国近年有关陆游研究的论文和专著的梳理,讨论了陆游在韩国汉文界的影响及今后的研究方向。有的论文则为文本细读和考论,如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钟振振的《白居易诗注商兑》,针对王汝弼的《白居易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在对白居易诗歌的文本解读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与之进行商榷辨正。阜阳师范学院尹玲玲的《明诗总集遗民选家考论》,考论了清初遗民诗人选家的生平、交流及选诗情况,认为这些遗民诗人选明诗,带有更强烈的时代色彩。这样的论文还有苏州大学文学院王福利的《“莲叶何田田”中的“田田”音义为何?》、宁波工程学院人文学院高磊的《〈宋诗别裁集〉编者姚培谦交流考补正》等。

词学方面的论文有34篇,其中对民国词的研究成为热点。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曹辛华的《论民国词集文献的整理及其意义》,对民国词集文献的全面整理提出了详尽的方案,包括对民国词集的全面排查、总目的编纂、提要的撰写、编年、叙录、相关文献的电子化及其刊印等,认为这一工作具有补白性质和重要的学术价值。合肥师范学院甘松、王开春的《清末民国词集编年笺注之兴起及其意义》,认为清末民国一代学人将词集校刊、笺释、编年等内容融为一体,推动了词集编年笺注的兴盛和成熟,体现了词集文献整理走向现代化和学术化的趋势。苏州大学文学院薛玉坤、罗俊龙的《民国词坛四声之争钩沉——以午社词人为中心》,分析了午社词人对四声问题的反思与批判,从中表现了他们从文字格律寻绎词体音乐属性的理论努力。词人词籍的考订论文也有不少,如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孙虹的《吴梦窗词校勘札记——戈载校选本与杜文澜钞刻本》,以明代毛晋刻本《梦窗词稿》及张廷璋钞本《梦窗词集》为参照,探析了戈载批校本与杜文澜刻本的校勘价值,指出杜本在词籍校勘史上不仅不受“妄校”之讥,更有创制体例的示范意义。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邓子勉的《汲古阁刊本〈片玉词〉论略》,以毛氏汲古阁所刻《片玉词》中的批语为例,探讨毛氏在传刻词集方面用工之勤、用力之多。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岳珍的《王灼生卒年补考》,在旧考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补订,对王灼的卒年作出了新的考证和结论。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张明华《历代绝句词籍考》,以时间为序,对宋代至清代的集句词籍加以考察,展现了集句词的总体面貌和发展过程。上海大学文学院杨万里的《周邦彦〈兰陵王〉词笺释》,从词意、词调、词意、词艺笺释四个方面,对周邦彦《兰陵王》词作了详细的文本分析。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朱国伟的《宋词词意及“本事”辨析四则》,对四首宋词的“本事”进行了新的辨析。词论方面的论文有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李剑亮的《吴梅题词词的艺术特色与理论价值》,以吴梅的题词之词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其论词的标准、方法,从而了解其词学观和民国词学批评的范式。南开大学文学院杨传庆的《试论清季浙西、常州词派词学思想的融合——以“清空寄托”为例》,认为郑文焯提出的“清空寄托”理论是清季浙西、常州二派词学思想融合的典型体现,其形成经历了由张惠言“比兴寄托”到周济“无寄托”,最终形成“清空寄托”的过程。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王慧刚的《从对陶渊明的抒写重审苏轼的词学观》,从苏轼诗词中对陶渊明的抒写,来观照苏轼的词学观念,认为苏轼虽然“以诗为词”,但还谈不上自觉,这使他黄州之后的词作,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走向了下坡路。海南大学文学院薛泉的《宋人词选所选词词题的作者归属及其成因》,认为宋人词选词题,多数为编辑者所拟,少数为词作者所为,代拟词题,体现了选编者词学批评的能动性,为词消费者提供了便利。中原文化艺术学院许菊芳的《〈唐宋名家词选〉选学价值探微》,围绕此选推重贺铸词、不采录陈廷焯词评、多处参引《历代词人考略》等问题,探析龙榆生的词学观念及其词选的选学价值。从传播方式、经济角度等进行研究的,有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李昌集的《词的口头传播与词体创作》,他在口头发言中,指出词从唐五代的小群体,至北宋成为全域化文体,词的传唱是重要的转化机制。北宋的唱词风气,是由上层而后扩散至市井,不同的传唱场境有不同的文化指向,词体文学应在文体生态学等方面寻求进展和突破。武汉大学文学院汪超的《总集编篡形态及其传播效果差异——以明人总集传播明词为例》,围绕总集的选域与选阵展开论述,选域是选本内部的覆盖范围,选阵是词选所开列的清单,这些都对总集传播明词的效果产生影响。安庆师范学院梅向东的《张惠言的〈花间〉词学接受及其意义》,认为张惠言对《花间词》采取了故意误读、文本支离和点石成金的接受方式,使词学实现了从传统的为词之学向读词之学的转变。中南大学文学院叶烨的《经济资助·心理庇护:公使钱之于宋词发展的双重效用》,认为宋代公使钱从多角度介入宋人的日常经济生活,对词体发展具有经济资助作用和心理庇护作用,这为词体繁荣提供了支持。有的论文从题材、体格、声音等方面展开论述,如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罗贤淑的《论唐宋咏史词隐士题材的选择》,认为唐宋词人的咏史词,喜欢选择古代隐士入词,这与词人身世际遇、所属时代背景和对咏史诗的效法有关。吉林大学文学院李静、孙赫男的《体格之变与北宋中前期词运之关系》,认为在北宋中前期几代词人共同的努力下,词从宫廷豪门的娱人到文人士大夫歌场酒席的唱酬、从文本身份与作者身份的游离到走向重合、从“情生于文”的抒情预设到“文生于情”的情感自然生成与表达,最终完成了从晚唐五代到北宋的士大夫词体格之变。苏州市图书馆白帅敏的《解读唐宋词中“莺声”之美》,分析了唐宋词中“莺声”常见的意象模式,并论述其在唐宋词中的特殊作用。有的论文从女性角度进行研究。如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谢永芳的《像传题咏与经典重构——以〈秦淮八艳图咏〉为中心》,指出《秦淮八艳图咏》作为词史上第一部像传题咏总集,不仅强化了其在晚清记忆中所蕴涵的微言大义,而且创造出了一种图文词三位一体的经典重构模式。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高春花的《唐宋词在清代闺阁中的回响——兼谈清词之“尊体”论》,以徐乃昌汇辑的《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及《闺秀词钞》为考察对象,勾稽清代闺秀对唐宋词的追和之作,以此管窥她们的词体观。韩国梨花女子大学金鲜的《中国现代女词人丁宁的心理分析——从机能不全家庭的“成人儿童”的角度切入》,以中国当代女词人丁宁为研究对象,分析她所处的机能不全家庭对其孤寂清净的内心世界和词作产生的影响。

赋学和曲学方面的论文有8篇,其中赋学方面有3篇长文。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刘培的《宋初学术思想与皇权专制的互动——辞赋创作视野下的重用文臣与道德重建》,主要从辞赋创作的角度论述在理学形成之前的宋代学术思想,是如何向着重视心性修养的方向推进,其发展特征与皇权专制是如何互动?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谢飘云的《近代骈文创作特征论》,围绕“骈散之争”与近代骈文理论的探寻、近代文学变革与“骈散杂糅”格局的形成、文化转型与近代骈文创作题材取向的渐变等展开论述,力图清晰地呈现近代骈文这一传统体式在新旧交替的文学变革大潮中的新变。杭州师范大学张兴武《北宋“四六”研究的困境与期待》,认为北宋“四六”创作色彩纷呈,彰显了赵宋文人博雅从容的人格修养和审美取向,展示了骈文艺术与时俱进的内在逻辑,但在反骈重散的理念下,其价值与特点被质疑,因此必须超越既定陈说,还历史本来面貌。另外,越南胡志明市师范大学语文系潘秋云的《越南〈后白藤江赋〉、〈续赤壁赋〉与中国〈前、后赤壁赋〉之关系》,着眼于中越之间赋体文学的异同,认为越南作家与“赤壁”有不解之缘,《后白藤江赋》、《续赤壁赋》都是越南汉文赋在题材与主题上借鉴中国赋的好例子,同时这两篇赋又体现了越南文人的审美观念和创作习惯,即对历史性和真实性的追究,与中国作家有所不同。曲学方面的论文有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任荣的《“舜耕”与“西楼”之辨——王田生平史实考证二则》,该文对明代散曲家王田的生平进行了梳理辨证。

会议结束前,中国韵文学会会长钟振振教授做了闭幕讲话。他指出,中国韵文学会作为团结海内外学术界人士,交流思想、切磋学术的重要组织,在推动中国韵文学的研究,整理和利用传统样式进行创作,振兴和发扬中华文化方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明年是中国韵文学会成立30周年,学会将在发起地湖南湘潭大学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和相关庆典活动,欢迎大家写出高水平的论文来参加会议,使中国韵文学会的研究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责任编辑 刘庆云

I207.2

A

1006-2491(2014)01-0114-04

钱锡生(1962- ),男,江苏张家港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唐宋词学。

猜你喜欢
词学文学院
江顺诒《词学集成》的特点和意义
关于奔流文学院举办第十五期作家研修班的通知
On the Writing of Urban Culture in Zhang Ailing’s Novels
How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education
师范院校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模式与实践评估
论张惠言的易学与词学思想分析
风去哪儿了
试论宋代女性词成就
词学胜境
词学胜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