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佳红
(重庆图书馆 重庆 400037)
·珍藏撷英·
抗战大后方调查史料的特征与价值
袁佳红
(重庆图书馆 重庆 400037)
抗战大后方调查史料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考察民情社会而调查得出的重要史料。这些史料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如何将它们整理研究,挖掘其丰厚的历史价值,对于更好地研究民国时期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抗战大后方调查史料整理研究
1937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爆发时期,国民政府为了了解重庆、四川、广西、云南、贵州、西康、陕西、甘肃、宁夏、山西、青海、新疆、西藏等地的农业、经济、地质矿产、人口、交通、国防等各方面情况而进行了一系列考察(部分考察涉及抗战前后),考察得来的这一部分资料,被称为抗战大后方调查史料。然而,这些史料却因战乱等各方面原因,一直没有得到系统地整理研究。整合这部分调查史料,对研究民国时期历史及发展有重要价值及意义。
1.1 数量庞大
据《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联合目录》统计,有关抗战大后方的各类调查史料,成册的书就有150余种,主要保存在重庆图书馆,少量保存在西南大学图书馆及重庆市北碚区图书馆。以“调查”两字作为索引主题词在“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可以检索到相关文章81216篇,除去一些题名中包含有“调查”类的新闻报道、记述以及政府发文外,剩余内容涉及抗战大后方的调查类文章数量也非常惊人。还有一些虽未以“调查”为题,但却隶属调查类的文章,如冯云仙的“西康关外日记”、贾成章的”陕西林事视察记”等。
从这些文献的分布年份来看,抗战爆发前是我国调查活动的高峰时期,1929年有5869篇,1934年有6110篇,1935有6717篇,1936有7882篇,1937年下降到4171篇,1941年1409篇,1944年只有941篇;从登载刊物来看,除分布在《政府公报》、《工商调查通讯》、《银行周报》等全国性刊物上,其它主要见于《蒙藏月报》、《西北资源》、《四川省农情报告》等刊物;从分布地区来看,主要以四川、重庆为中心,但从1936年开始,逐渐辐射到贵州、广西、云南、陕西、甘肃等省。在1937年至1945年以“调查”为主题词检索的13622篇中,通过人工筛选,内容涉及抗战大后方的调查类文章有3000余篇,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在这3000余篇文章中,有三分之二则是有关重庆、四川和西康的。
1.2 种类繁多
为了稳定后方,增加生产,支撑战事,抗战期间,国民政府颁布实施了多项涉及农业、经济、地质矿产、人口、交通、国防等各方面的政策措施,而以此被记载下来的抗战大后方调查史料也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类:
(1)农业类。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为了把后方农业纳入战时轨道,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战时法令和条例,以便有效地集中力量开发农业,维持长期战争。1938年3月,国民政府在武汉召开的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以下简称《抗战建国纲领》),把农业置于工业、交通各业之前,提出“以农立国,以工建国”的原则,强调要“以全力发展农村经济,奖励合作,调节粮食,并开垦荒地,疏通水利”(图一)。据《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联合目录》统计,有关抗战大后方调查史料农业类的资料主要分为粮食和垦荒两方面,如1939年贵州农业改进所编写出版的《贵州省农业概况调查》;1938年程绍行编写四川省政府建设厅出版的《四川东南边区西秀黔彭石五县垦殖调查报告书》等,都真实详尽地记载了抗战大后方的农业生产情况。
(2)经济类。1937年11月,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抗战建国纲领》制定了多项经济措施,明确提出:“经济建设应以军事为中心,同时注意改善人民生活,以全力发展农村经济,严禁奸商垄断居奇,投机操纵,实施物品平价制度”,“巩固社会稳定,全力支持抗战”。在这些经济措施的实行下,再加之1938年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使得各地的工商业秩序较为整齐,重庆、昆明等地的街头更是呈现出短暂的繁华景象。为了适应战时需要,国民政府根据《抗战建国纲领》组建了相关部门机构,实行统制经济,开展对抗战大后方各项经济资源的调查研究,为发展抗战大后方经济做准备。这部分史料主要有:1939年西南经济调查合作委员会编《四川经济考察团考察报告》;1942年国立西北农学院熊伯蘅编《陕西农业经济调查研究》;1944年贵阳市政府编写的《贵阳市工商业调查录》等。
(3)地质矿业类。早在1935年底,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就通过了《西北国防之经济建设案》,并提出开发西北各项矿产的计划。根据《抗战建国纲领》“开发矿产,树立重工业的基础鼓励轻工业的经营,并发展各地之手工业”要求,经济部又于1938年制定了《西南西北工业建设规划》,1939年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国民党中常委提交的《西部各省生产建设与统制(矿产与重工业为主)案》。这些方案都明确提出开展抗战大后方各地地质、矿产调查研究。这部分史料主要有:1937年实业部地质调查所丁文江编写的《云南个旧附近地质矿务报告》;1941年李承三编写的《西康地质调查旅行记》;1941年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金耀华编写的《中国矿业纪要:西南区:民国二十四年至二十九年》等(图二、图五)。
此外,有关抗战大后方的调查史料还有边疆国防调查,如1945蒙藏委员会调查室出版的《中甸调查报告》、冯云仙的调查日记《西康关外日记》等;抗战大后方的交通调查也是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前后开始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交通部西南公路运输管理局所辖各线公路交通概况”(图四)。
国民政府自迁都重庆前后(图六),就开始了以重庆为中心的抗战大后方全方位调查研究,这些调查史料的内容基本映射了八年抗战的各个行业,记录了以重庆为中心的抗战大后方政治、经济、军事等中心的形成和以四川为复兴之地的中国抗战的最终胜利,其对抗战的影响价值巨大。
2.1 为抗战大后方民生迁移及供给提供了决胜性基础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太平洋海军基地珍珠港,次日,美国正式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1月,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部在重庆成立,负责指挥中国及东南亚等国的同盟军作战。作战期间,苏、美、英、法等国均在重庆设大使馆、外事机构和中外文化协会。重庆成为中国大后方的政治军事中心。
迁都重庆后,国民政府及各级地方政府迅速展开了抗战大后方农业、经济、地质等一系列调查,一方面坚定了以重庆为中心、以四川为抗战复兴的根据地,另一方面,积极开发抗战大后方,以此实现大量涌入后方工厂、人口的生产生活得以自给自足的客观现实。
据统计,抗战爆发后,伴随政府、工厂西移,各学校也纷纷内迁,这就带动迁入了大量人口,抗战初期仅迁入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等省的学生就达到了52376人(图七)。此外,随着日本入侵范围的扩大,部分国土的沦陷导致了大量难民逃离家园,迁入西南地区的安全省份。据学者陈彩章统计,抗战期间,由东南及中部迁至云南、贵州、四川、陕西、甘肃等省的人口或在千万人左右(图十)。正是有了详尽的农业调查,使得抗战大后方对增加各地生产,满足人民吃穿用住打下了坚实基础。
2.2 为国民政府稳定经济取得抗战胜利做出铺垫
为了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对抗日本,1938年,国民政府经济部集之前的实业部、建设委员会、全国经济委员会、军事委员会第三、第四部有关经济及资源的各项工作为一体,提出沿海工业内迁和中国西部地区的开发与建设两项重要工作。
为解决内迁工厂的原材料需求,国民政府经济部下属资源委员会、工矿调整处、矿冶研究所、地质调查所、工业试验所等机构开展了大量抗战大后方各省的农业经济、原材料调查研究,如对四川的棉业调查,是为当时迁到后方的纺织厂寻找原材料;对四川、西康、陕西等地的木材调查,满足了火柴业需求。
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特别重视对农村和城市的物价调查,如“国府举办战时物价调查”、“华阳农村物价调查”、“宁夏物价调查”等,这部分调查资料对于国民政府出台战时统制经济政策,预防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崩溃起到了重要作用(图十三)。
2.3 满足了国民政府与美苏等国易货贷款支持抗战的需要
抗战时期,中国直接用于战争的消耗达到了500亿美元,这些资源除部分来源于国民政府自身税收所得或各方筹集外,大部分来源于美、英、苏等国的贷款。通过出口农矿特产,中国与美苏等国多次签订易货贷款协定,来换取先进武器等战争所需资源。
据史料记载,抗战爆发后至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中国以桐油与锡矿作抵押,从美国争取到了4500万美元的易货贷款(图十二)。从《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至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共向中国贷款25000万美元,中国政府也以易货贷款的方式,用锑、锡、锌、棉花、茶叶、桐油、药材等偿还。
为满足与美苏等国易货贷款偿债的需求,把四川、西康、贵州、云南、广西等省盛产钨、锑、锡等矿产的生产、运输和销售权掌握到中央政府手中。为此,国民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展开了对抗战大后方各地的地质矿产调查。如在开发西北矿产资源的过程中,1942年兰州地质矿产调查队开展了对甘肃、新疆和宁夏地区的地质矿产调查(封面图)。这些资源通过滇缅、滇印、兰新等路线源源不断运送到美苏等国。
2.4 为国民政府减少边疆冲突,巩固抗战大后方国防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西部边疆的少数民族和宗教问题,一直是国民政府最重视的问题,蒙藏委员会自成立之初,就专门设置了调查室,开展对边疆的调查。鉴于日本侵略的逐渐扩张,1935年,蒙藏委员会增加了归绥、宁夏、酒泉、西宁、西康五个边疆调查组,1939年,又在云南丽江增设了滇西调查组。1939年1月1日,国民政府正式成立西康省政府,用以缓冲与西藏、新疆的民族冲突。在建立西康省前后,国民政府派出专家学者对西康地区开展了调查。1937年,马长寿民族考察团赴凉山彝区调查,撰写《凉山罗夷系谱》;1939年,以黄炎培首的川康建设视察团赴川康两省调查,编写了《国民参政会川康建设视察团报告书》(图八)。这些边疆调查为国民政府制定合理的边疆民族政策提供了可靠依据,巩固了抗战大后方的国防防御。
抗战大后方调查史料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但因为战乱和其他原因,一直未能得到足够重视和系统地整理研究,对这一部分调查史料开展细致的整理研究工作,对后人更好地了解民国史八年抗战史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当今的西部大开发具有启发作用。
3.1 对研究中国民国史八年抗战取得胜利具有指导意义
中国八年抗日战争在中国民国史中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抗战大后方调查史料将抗战期间各个领域做了一个立体的呈现,让后人能够更加生动的了解八年抗战。而通过对抗战大后方各领域的调查,国民政府得以全方位地了解了各方面详细信息,这对政府开发资源,调配物资支持抗战,安置大量涌入抗战大后方的难民具有非常重要的决策参考作用。
如,通过调查研究抗战大后方农业经济,使得国民政府有针对性地发展农业,增加粮食等农作物生产,这使得国民政府农业改良的效果十分明显,增产的粮食在田赋征实、征购、征借数量上占很大比例,据1941~1944年“后方十九省粮食增产措施增收总表”统计,仅1941~1942两年间,国民政府在推广冬耕、改良稻种等方面就分别增产了51,867,646担和52,126,707担。据《国民政府年鉴》统计,在1941~1944年间,农业改良增产的粮食数量始终占田赋三征数量的40%以上,最高甚至达到80%以上。1941年,国民政府成立垦务局,派人到四川、西康、云南、贵州、甘肃等省份调查荒地情况。1942年,云南垦殖荒地1,600,000亩,稻谷增产116,250担,其他的如小麦杂粮也增收了1,298,800担。农业的稳定进步,高效有力地支援了抗战,也保障了抗日战争时期的军粮民食,对抗战的胜利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又如,通过对抗战大后方各省市县人口的调查,了解到各省市人口概况及分布情况,抗战期间,除保证正常生产的劳动力以外,源源不断的壮丁被补充到各队伍中,保证了战斗人员的充足和作战部队的充实。据《八年抗战之经过》统计,抗战期间抗战大后方各省历年共征壮丁618,4175名,占全国壮丁总数14050521的44%,特别是四川,所征壮丁全国最多,1937~1945年间共征2,578,810人,占总数的18.35%。
还如,抗战大后方调查史料对边疆国防也进行了调查研究,了解了边疆动向和思想态势,国民政府更加积极地改善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派出各类队伍到各民族中去宣传积极抗战,既稳定了边疆,又使得抗日战争得到各少数民族的大力支持。如在1943年全国抗日捐献活动中,拉卜楞寺派出代表团到达重庆,捐出了可购30架飞机的巨款支援抗日前线,并诵经祈祷抗战胜利(图十一)。
另外,抗战大后方矿产资源的调查,也为我国用原材料换取美苏等国支持抗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据统计,1941年钨的出口比1940年增加了90%。矿产资源出口的大幅度增加,使得我国向美苏等国获取贷款加大了筹码,填补了抗战所需经济缺口。抗战大后方调查史料从各方面提供了有用的价值情报,对国民政府出台各项政策措施起到了建设性的指导作用,最终取得了中国八年抗战的胜利(图九)。
3.2 对当今西部开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活动范围主要以重庆为中心,以大西南各省市为主,抗战大后方的各项调查也多涉猎西南各部,这无形中促进了中国西部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开发,通过调查史料对西部农业、经济、矿产、交通等方面的统计研究,指导国民政府对各个领域做出相应的政策,这些举措在客观上促进了西部的发展。
随着新中国社会改革的深入发展,国家提出的西部大开发建设为西部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抗战时期所做的各项调查,也都在西部大开发中被又一次引用,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发展。如抗战时期对成渝铁路的规划和沿线经济调查,直接促成了1950~1952年成渝铁路的成功修建;1995年建成的成渝高速公路,也是在这一调查基础上修建成的第一条四川重庆高速公路。而围绕成渝铁路和成渝高速路的重庆经济圈和成都经济圈,成为西部大开发的两个重要区域,引领着西部经济的腾飞。其他有关西部地区的各项调查也对如今国家开发大西部有着明确的启发性作用。
抗战大后方调查史料作为民国时期的重要史料,既是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以后抗战的现实需要,也是国民政府开发西部的客观需要,通过这一史料,国民政府对当时战略储备、后方形势都有了深刻的了解,也从侧面体现出中华民族在日本的战争侵略下形成的高度的民族团结。但是,由于抗战大后方调查史料种类繁多,且经历战乱,一直未能很好地整理研究,这对于研究民国时期调查史料来说无疑是一个空白。2014年,重庆图书馆将其馆藏抗战大后方调查史料成功申报民国时期文献整理出版项目,并与南京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图三),将民国时期调查史料填补完整,以飨学者。
[1]周勇,王志昆,曾妍,等.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联合目录[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
[2]上海图书馆.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1911-1949[EB /OL].[2013-12-15].http://www.cnbksy.cn/shlib_tsdc/sim pleSearch.do.
[4]1937抗战爆发大学内迁[EB/OL].[2013-11-10].http: //szjy.sznews.com/htm l/2013-10/18/content_2654752.htm.
[5]孟宪章.中苏贸易史资料[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1:462-464.
[6]郑起东.抗战时期大后方的农业改良[J].古今农业,2006,(1):52-66.
[7]何应钦.八年抗战之经过[M]台北:文海出版社,1946:237.
[8]丹曲.拉卜楞史话[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79.
[9]章伯峰,庄建平.抗日战争(第4卷)抗战时期中国外交(上)[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408.
The Valu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istoric Data about the Rear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The historic data about the rear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were obtained by the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rough investigation of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The data is large in quantity and various in kinnds.It is important materials for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that time if it iswell sorted out.
the rear of the Anti-JapaneseWar;historic data through investigation;arrangement and study
G256
:A
:1003-6938(2014)05-0141-04
袁佳红,女,重庆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2014-07-23;责任编辑:魏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