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演义》中诗词的意义

2014-11-14 07:30:02杜雪琴
世界文学评论 2014年3期
关键词:演义民歌长征

杜雪琴

《长征演义》中诗词的意义

杜雪琴

湖北省鄂州市基层共产党员、实力作家周承水集十年之功,创作百万字长篇红色纪实小说《长征演义》(周承水:《长征演义·上下卷》,百花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是一部结构宏大、描写细致、人物丰满、意义重大的作品,于天津出版集团百花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后,受到读书界的一致好评。此著在艺术上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标准的章回体,在每一章与每一回中出现了许多的诗词作品,引起了笔者的兴趣。小说里安排诗词作品,是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特色之一,与中国小说的起源密切相关。在古代的章回体小说中,诗歌作品是必不可少的。如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四大名著中,诗词是小说思想艺术的有机构成要素,对于小说的主题表达、人物刻画与情节推进,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长征演义》在每章回尾固定有诗词,而且在文中也不时穿插有诗词,在这一点上,周承水无疑继承了中国古代章回体小说的艺术传统,并且在此基础上有所探索,并有所发展。

在《长征演义》中,在每一回的结尾处都有诗词作品,有的时候是诗,有的时候是词,不拘一格,随其需要而定。在故事情节展开的中间,也有一些诗词作品,多半说是“后人有诗云”之类,因为没有注明来历,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小说作者自己的作品。诗词成为此部长篇小说在艺术上的主要讲究之一。不过,诗词在小说中的出现存在种种不同的情况:有的在中间,有的在最后,有的是引用,有的是原创,有的是不知来历,有的是没有注明出处,比较复杂。

第一种情况是没有来历的“后人有诗云”之类。如在第五回中,说周恩来与陈毅谈了一个多小时才握手告别,于是“后人有诗赞曰”:“事无巨细有周公,义薄云天情意浓。一番肺腑知心话,常使英雄热血涌。”(上册,第040页)这是谁人所写?并没有说明。还有在小说第六回,毛泽东夫人贺子珍与小毛毛相别后,再也没有见到她心爱的儿子。此时作者指出:“后人看了贺子珍母子分离的故事后,赋诗曰”:“万里长征话艰辛,兄弟姐妹伤别情。云山古寺母子别,何处相觅骨肉影。”(上册,第047页)此为哪位后人所作,也没有任何的说明。在第八回中,作者指出“后人有人赋诗戏叹白崇禧”时说:“桂系小诸葛,花花肠子多。枭雄蒋介石,拿他无奈何。”(上册,第062页)这首诗是哪位诗人所写,也没有任何的说明。这样的诗词,在小说中还有不少,这并不包括每一回结束的时候都有的诗词作品,那些作品显然是作者的创造。然而,小说故事情节的中间出现的诗词,作家说是“后人”所作,并没有说是自己所作,所以没有注明任何出处,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是存在问题的。

第二种情况是有名的毛泽东诗词,在小说中也有多处出现。如在小说的第十七回,说毛泽东想到自红军西征以来,红军战士在群山之中跑来跑去而感慨万千,山之高峻与险要极大地激发了诗人的诗兴,于是做诗一首:“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这是一组真实的作品,就是毛泽东的词作《十六字令三首》。在小说的第二十六回中,作家引用了毛诗《忆秦娥·娄山关》(上册,第198页)中的一部分,而在后面两回中引用了下一部分,看来是作者有意而为之,对于小说的艺术表现是有帮助的。像这样的毛诗作品,小说中引用不是太多,其实笔者认为可以按毛诗创作的年代,把他在长征中创作的所有诗词作品放入小说里,成为小说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红军长征以前他所创作的作品,在适当地方也可以回忆的方式出现,但作者并没有这样做。红军到达陕北以后的诗词,也是可以用的,因为他以诗人的方式对红军长征进行了高度评价,如《七律·长征》(作于1935年10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引自《毛泽东诗词》,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0页。)毛泽东的这首诗对于长征的气概写照与意义揭示,至今还没有哪位政治家的言论可以代替之。

第三种情况是小说里的某一历史人物出现在某一个景观的时候,引用古代诗人的一些作品,有的注明了原作者,而有的并没有注明作者。如在第十九回中,王稼祥回忆当年红军攻打赣州时,在郁孤台有一首辛弃疾的词作:“何处望神州?满眼光风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上册,第146页)在第二十七回,在红军渡赤水初脱险境的情况下,毛泽东拄着竹子站在白沙岩下,发现石壁上刻了一首诗:“悬壁陡岭白沙岩,降洞无涯小径开。仿佛桃人避难处,时逢渔父问津来。”(上册,第207页)小说中并没有注明此诗的作者,并不知是什么朝代与地方的人,显然是一首古诗。这样的诗词出现在历史人物到了某个地方,并且就是在那个地方的石头上出现的,对于人物的塑造与环境的描写,让我们的视野延伸到了古代,也可以让我们对古今人物产生一种精神上的同构,产生一种艺术审美上的多重性。

第四种情况是小说里引用的一些当地民歌,数量并不多,有三五首。如在第六回写到红军开始长征的时候,有人唱起了兴国的民歌:“哎呀来,分不开哟分不开,红军和老百姓分不开,今朝送同志哥哟,明天得胜再回来。分不开哟分不开,红军都是我们的亲人,走到天涯海角,我们也不会忘怀。”(上册,第049—050页)不管它是不是真正的民歌,但运用在此处的确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一方面展现了军民一家亲而难以割舍的情怀,另一方面又让我们对红军不得不离开根据地而产生了悲伤情绪。在第七十五回中,中央工农红军进入陕北根据地时,附近山坡上有一位老汉唱起了信天游民歌:“山羊绵羊五花羊,哥哥随了共产党。妹妹送哥上前方,打倒老蒋得解放。”(上册,第588页)同样,这里的作品是不是民歌,还有待考证,然而它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同样是意义深远的。当时,许多人的确也有这样的认识。我们所说的民歌是现实的,同时也是历史的,就是民间自发唱起来的,有了一段历史的传承,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显然,这里所引的两首诗都不是当地的民歌,而是作者为了表现小说的情境与人物而进行的重新创作。

第五种情况,也是最普遍的一种情况,是在小说每一回结尾处的诗词,它们几乎都是作者的原创,从“缘起”开始就有,一直到一百回,那就是说只是小说的结尾处一共就有101首诗词,并且从其思想艺术来说,其质量都还是不错的。有的是五言律诗,有的是七言律诗,也有五绝,也有七绝,更多的是长短句,也就是所谓的词作。我们不妨来看两首七绝:“生离死别自古然,壮士断臂几人看。虽败犹荣真豪杰,一泄肝肠震敌胆。”(第十二回,第094页)“滇黔大地摆战场,兵临城下取贵阳。虚晃一枪施小计,惊得蒋公心惶惶。”(第四十二回,第327页)我们再来看两首词作:“松潘纵横六百,风雨变幻莫测。星罗棋布沉潴水,盘根错节覆沼泽。遥对沧海横流,识我英雄本色。衣单赤脚趟雪地,皮带野菜当青稞。”(第六十二回,第485页,调寄《破阵子》)“相约友情总食言,何时月能圆?大梦难成施冷箭,居心何其险!月难圆,手难牵,分道我扬鞭。兄弟相残暗流见,云中看惊变。”(第六十六回,第518页)小说里的诗词作品,从结尾处所用而言,绝大部分都是五言或七言,带有一点打油诗的味道,也许为正统诗家所不看重,然而它们通俗易懂,一般读者更容易接受,并且让作品更易于流传。如果让评书与大鼓艺术家进行艺术转化的话,是并不难的。这样的作品在小说中的大量出现,是作者精心艺术构思的体现,也是历史事件与人物形象塑造的需要,对于小说的艺术审美与小说的文体构成,其意义是正面的。只是有的诗词并没有融入小说的情境之中,也并没有达到至高的艺术境界,有待进一步加工与打磨而已。

《长征演义》对于表现红军长征的题材而言,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力图进行一种新的尝试,其中存在这样与那样的问题是正常的。如此巨著费时费力,非我辈所能想象。在祝贺它的出版之际,相信这部小说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起来之时,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杜雪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在站博士后。)

猜你喜欢
演义民歌长征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三国演义
中国漫画(2018年4期)2018-12-05 04:05:50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散文诗(2017年19期)2018-01-31 02:47:11
藤县水上民歌
西江月(2017年4期)2017-11-22 07:24:05
《三国志演义》的“知遇”之感
名作欣赏(2017年25期)2017-11-06 01:40:12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23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太空探索(2016年12期)2016-07-18 11:13:43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太空探索(2016年7期)2016-07-10 12:10:15
穿花衣 唱民歌
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12:36:19
长征六号为何能快速发射?
太空探索(2015年11期)2015-07-18 10:5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