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安
跨文化的研究,跨学科的成果——评张祖群的《古都遗产旅游的文化空间类型研究》
魏小安
在2012年5月《旅游学刊》举办的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上,我认识了一位青年学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的张祖群副教授,他诚恳地请我审阅他的著作《古都遗产旅游的文化空间类型研究》。这个题目不好做,首先需要分拆,①古都;②遗产;③旅游;④文化空间;⑤类型研究。这就需要跨文化的研究;之后需要综合,形成跨学科的成果。没有相应的学术根底,做不了这样的题目。更困难的是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中国现在还有古都吗?所谓的古都现在还有文化吗?在狂飙猛进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浪潮中,传统基本上被扫荡,如何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分析,从而形成实践指导,就需要超越。首先要超越西方的传统观点,这些观点有参考性,但是没有指导性。其中原因很多,主要在于自然生长过程和突进过程的差别。其次要超越发展的现状,可以说是在大建设的基础上研究古城遗产,这就意味着要超越简单化的保护,是在积极利用的基础上强化保护。经济管理出版社正式出版印刷之后,我通读下来,该书攻克了难点,达到了一定的学术超越,是张祖群副教授在主持多项课题的基础上,历时6年半撰写的一部学风严谨、深厚扎实的学术专著。
13年前,我曾经撰文指出:城市旅游的发展要挖掘独特、整合资源、推进国际化、注重细节,要体现中央游憩区、环城市旅游度假带两个重点,旅游城市的升级尤其要注重老城的保护与开发、追求第一与惟一。(《旅游城市与城市旅游——另一种眼光看城市》 8—12)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北京、荆州拥有众多的地上和地下遗迹,也拥有极其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不仅扮演过古都历史上“英雄史诗”,而且汇集着不同历史年代的文学艺术和地方性知识。古都历史文化遗产的空间解读是提升旅游产业成熟程度的基石。我国旅游业经过30余年的发展,逐步向成熟阶段迈进,体现在城市空间上是逐步扩张的。旅游业为消费者提供相应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多种要素服务,但核心是构成旅游吸引力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景观。旅游者到一个历史文化名城进行旅游的目的是增长阅历、增进身心健康、知识与游乐兼顾、体现较高的文化品位和素养。只有那些原生的具有文化韵味的古都文化遗产,才能体现深厚的文化生命力,推进旅游产品从量的扩展到质的提升转变。
该书形成了几个方面的创新。
(一)思路创新
通过案例研究,开拓了一种新的思路,即综合性的古城遗产研究。西安、北京、荆州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我国的古都遗产旅游、文化旅游、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旅游发展类型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古都的景观文脉可以从自然背景、文化景观、社会心理、城市经济特征以及与相关历史文化名城进行综合比较研究中得到。
世界上主要国家大城市成功的规划都是以“新旧分治”形成二元空间结构或用快速交通干线、绿化带形成“多中心轴带”结构,以求得城市空间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平衡。现在,按照这些经验,中国已经来不及了,在强力的政府主导之下,该破坏的已经基本破坏了,因此只能调整。30年来,中国的城市发展是拆了老的建新的,建了新的想老的,想了老的仿老的,赝品充斥全中国。现在许多垃圾建筑,将来就是建筑垃圾,可是古人的那些东西经过千百年仍然是好东西。所以,今天的精品就是明天的文物,就是后天的遗产,我们要给后人多留一点遗产,少留一点垃圾。快速的城市化和蓬勃的旅游业应成为创造未来文化遗产的基础。舍此理念者,经济的发展将成为文化的灾难。
(二)比较创新
通过三个不同古都的比较,也通过其他情况的比较,得出了积极利用的方式。一是西安,作为全国最典型的大遗址集中区,其保护和利用的悖论几乎成为其他古都研究大遗址的样板和试验区。从实的方面说,如何在空间拓展进行城市拓展?从虚的方面说,如何进行西安城市精神的重塑?二是北京,如何反思今天北京古城不能以城市整体名义“申遗”,如何反思 60 年前的“梁陈方案”不能够实施?这就需要基于“梁陈”方案的线索,重新解读北京文化空间,并且探讨北京奥林匹克遗产旅游的持续利用问题。三是荆州,在各种文化层里如何清晰地提取荆州的景观文脉?这实际上是一个文化地理学问题。各种旅游利益主体在荆州产生复杂博弈,如何分清楚利益主体的层次,解析其互动关系,实际上是一个旅游人类学问题。荆州最为特殊的文化遗产是古城墙,如何进行遗产旅游的游憩空间重建?带着这三种问题意识,作者进行了西安、北京、荆州比较清晰的遗产旅游空间类型与案例研究。
从西安、北京、荆州三地的空间构成上具体分析一下三地旅游文化的空间阐释与演化。北京是在抛弃“梁陈方案”后改进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形式;西安是大遗址叠加在“回”字形空间的结构中;荆州则形成“一核、两轴、四组团”的空间结构。这是基于各自历史地理背景产生的现实空间案例变异。而且通过西安、北京、荆州三都的城市精神培育,提醒当政者要高度重视城市文化建设。通过提取三个城市的核心价值观,要将所执行的规章制度与城市所推崇的价值观念协调起来,期望能够更好的为现代化服务。
(三)方法创新
该书将遗产旅游、文化地理学、旅游人类学、旅游文化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园林生态学等多门学科知识和方法,应用到各自案例分析之中,形成三个类型局部定量、整体定性研究的总结。比如,作者应用受众调查方法提炼了代表西安城市精神的主题词汇,进行词汇频率分析,提出从物质、制度、文化、节事活动、居民参与这五个方面塑造与培育西安城市精神就有了根据,可以为西安城市发展提供有效借鉴,及为其他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竞争力提升提供有效启示。而荆州则是另外的格局,作者采用“田野工作参与观察和民族志”方法进行研究,得出荆州文化景观有十种类型,在时间上体现文化景观时序的结论。特别是讨论荆州古城墙植物景观这一学术问题的时候,认为不能简单去掉植物,没有这些植物,也就不是荆州古城了。因此保留植物与城墙的共生,借用生态学的相关理念,才是解决问题的出路所在。此观点就是创新,是根植于调查实际,得出的结论值得学术界反思,值得地方政府考虑。
总之,特色是历史文化名城的生命,独特的文化底蕴是西安、北京、荆州发展旅游业的底牌,这是遗产旅游的基础,是遗产旅游的本色所在。以文化为灵魂和血脉,以旅游为载体和依托,通过文化创意,运用现代科技,西安、北京、荆州等著名遗产旅游目的地不仅应当再现我国古都的历史传奇和文化风貌,而且能够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融共赢。
做旅游研究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读书要多,读书要宽泛,从干旅游的角度来说,没有无用之书,关键在于怎么用。旅游资源无限制,旅游产品无框架,旅游产业无边界,旅游体验无止境,旅游消费无穷尽。(《顶天立地:关于旅游研究的思考》 10—12)张祖群副教授本科攻读风景园林、硕士攻读人文地理学、博士攻读历史地理学、又做生态学(地理学)博士后,该书的成果和这几个领域的跨学科探索密切相关。有效综合的前提基于两点:①深入掌握专门的分支科学技术;②在协调基础上进行立体“透视”,以求站得高、看得远。
我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身(1978—1982,就读于“北京经济学院”经济系大学本科,获学士学位),又是其客座教授,很高兴看到母校旅游管理系的发展,看到新人的产生。张祖群刚刚入选国家旅游局“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培养对象(2014),期待作者在遗产旅游与文化产业研究领域做出更加可喜的成绩!
作品【Works Cited】
魏小安,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全国休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客座教授。)
魏小安:《旅游城市与城市旅游——另一种眼光看城市》,载《旅游学刊》2001年第16期第6版,第8—12页。
魏小安:《顶天立地:关于旅游研究的思考》,载《旅游学刊》2014年第29期1版,第10—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