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永杰
继今年英特尔确立平板电脑出货4000万部的目标并将深圳“山寨”(白牌)厂商作为主要合作对象及4000万部出货主力之后,之前,微软全球CEO纳德拉的访华也将深圳,确切地说是将深圳的白牌厂商作为其未来移动设备(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翻盘的重点和突破口。
熟悉Wintel的人都知道,Wintel之所以在传统PC产业获得成功,更多得益于重量级合作伙伴的支持。像联想、惠普、戴尔等,这些厂商构成了传统PC产业中Wintel体系的支柱。这种支柱不仅体现在对于Wintel规模的支持(Wintel成功靠的就是规模效应),正是基于这种模式的成功,Wintel在进军移动市场的初期也希望能将这种模式复制到移动市场。例如之前在智能手机市场中,微软与诺基亚达成的战略合作、英特尔选择诺基亚共推MeeGo等,无非是希望借助手机市场中老大的品牌、出货量基数、市场影响力等来推广自家的芯片和系统。但最终都是无疾而终。我们之所以在此提及Wintel初期的策略,是想说明今日Wintel转向“山寨”的市场策略并非是主动为之,而是迫不得已无奈的选择。
既然是无奈的选择,就意味着该策略肯定会存在某些与大厂合作中不可能出现的弊端和结果,而能否克服这些弊端,将直接关系着Wintel移动“山寨”策略能否奏效。
以今年首先在“山寨”平板电脑市场发力的英特尔为例,截至目前为止,其4000万部平板电脑的年销量目标,只是完成了2000万部左右,尽管与去年相比,其在平板电脑市场的出货量大增,但随之而来的是营收和利润的大幅下滑。例如今年第三季度,英特尔移动和通信事业部的营收仅为100万美元,亏损高达10.53亿美元,也就是说,在平板电脑市场,英特尔的出货量越大,其营收规模反而萎缩,而利润也在锐减。何故?主要是对于厂商的补贴,尤其是对于这些“山寨”厂商,它们本身就实力弱小,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会转行或者转投ARM平板电脑阵营。所以英特尔为了维系这种所谓的规模和厂商的稳定,不仅补贴,甚至采取芯片免费的策略。
虽然有业内认为,随着这种策略的延续,厂商会对英特尔形成依赖,最终英特尔会通过这些厂商实现盈利。初看此观点很有道理,但我们认为一旦这种近乎免费的商业模式形成,要改变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因为这种模式的实质或者说动力不是在于英特尔芯片本身,而是免费,甚至是倒贴的商业模式。即英特尔与山寨厂商合作的基础更多是免费的商业模式。
再看微软,在平板电脑与智能手机市场与大厂合作效果甚微之后,今年将9英寸以下的设备的操作系统免费,虽然这种策略赢回了某些大厂的支持,但从这些厂商的实际行动看,更多是出于一种应付和面子。例如三星虽然从未声称退出微软阵营,但由于其在Android阵营已获得成功,且一直在琢磨自家的生态系统,似乎很难再拿出什么像样的Windows Phone;HTC推出的HTC One的Windows Phone版本,据称就是之前HTC One Android版本的翻版,也就是说HTC连针对Windows Phone重新设计都没有做,可见其对于Windows Phone的重视程度。而中国厂商华为则已明确表示短期内不会采用Windows Phone系统(尽管系统免费)。另外一家中国厂商联想的首款Windows Phone直到目前仍未见踪影(据称是今年晚些时候)。既然免费对大厂没有什么吸引力,对于中国的山寨厂商呢?
如果说英特尔可以凭借芯片免费或者补贴的策略,在芯片层面与ARM相比还可以算作一个优势的话,那么从系统看,人家Android本身就是免费的,也就是说微软对于中国山寨厂商可能存在的优势也不复存在。尽管初期可能会因为由之前的收费变成免费会有部分厂商因心理落差(从收费到免费)会采用Windows Phone系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与同样免费的Android系统的比较,这种落差效应将很难持续,届时,其回归Android阵营将不可避免。更为重要的是,微软将如何从这些山寨厂商身上盈利?
综上分析,我们认为,Wintel目前及未来采取的移动领域“山寨”策略,给其带来实质性商业价值的可能性不大,充其量是赔本赚吆喝。所以,技术、产品及生态系统本身的创新及完善才是解决Wintel在移动市场低迷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