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璐
(武汉工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拒绝橡皮人生,做幸福辅导员
——以W学院为例初探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
刘璐
(武汉工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主力军,肩负着教育、服务、管理学生的多重重任,奋斗在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办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的民办高校,优秀的辅导员队伍更是保证其高效运行的关键因素。针对某些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普遍存在职业倦怠严重、幸福感低下的现象,培养民办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刻不容缓。作者作为W学院的辅导员,分析W学院辅导员职业的幸福现状,寻找民办高校辅导员幸福感低下的原因并探索相关对策。
民办高校辅导员 职业倦怠 职业幸福感
“没有神经、没有痛感、没有效率、没有反应,整个人犹如橡皮做成的,不接受任何新生事物和意见,对批评、表扬持无所谓的态度,没有耻辱感和荣誉感”,这是当今人们对“职场橡皮人”的集体素描。体现在高校辅导员身上,类似“职业枯竭”或“职业倦怠”状态,突出表现为职业幸福感较低,进而情绪低落、创造力衰竭、价值感降低,直至影响整个工作状态。
笔者在W学院辅导员岗位工作两年,频繁看到在教室督促学生到勤率的辅导员,在办公室与学生深入谈心至夜间十点的辅导员,晚自习结束后在学生宿舍走访的辅导员,更有因为热爱辅导员职业默默奉献十年光阴的辅导员。但同时也听到诸如“辅导员就是个妈,工作累繁杂,待遇还极差”、“只是简单的重复再重复琐碎的事务,没有一点成就感”、“辅导员工作专业性不强,工作都不被领导认可”、“缺乏专业学习与培训的机会,前途发展渺茫”、“本是个神圣的活儿,越干越没劲,学生不出事就行,反正也只是个糊口的工作而已”等抱怨。耳边此起彼伏的抱怨让笔者心中疑惑不断:为何当初“神圣的事业”会沦为“糊口的工作”?为何往日的工作热情会转变为如今的种种倦怠?民办高校辅导员幸福吗?怎样培养辅导员的幸福感?笔者本身作为民办高校的辅导员,欲以当事人的视角,用亲身所听、所闻、所感还原民办高校辅导员幸福感低下的引发原因,并探析相关对策,旨在使广大民办高校辅导员拒绝橡皮人生,做幸福辅导员。
通过日常工作倾听与感受其职业生活,现将W学院辅导员职业幸福影响因素归纳为学院与辅导员自身两个层面。
(一)学院层面的制约
1.辅导员待遇
在W学院,辅导员基本工资研究生学历2150元/月,本科学历1850元/月,不发生重大学生事故每月绩效300元,加上平均带班人头费250元左右,W学院辅导员每月工资大概2700元。“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部分辅导员都面临成家,上有老下有小,这点工资真是养不活人。”辅导员L一句朴实的总结说出了W学院辅导员的心声。
马斯洛需求理论指出,人的需要分七个层次,其中生理与安全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层次,只有当基本需要得到满足时,才会寻求更高的认知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成长需要。体现在辅导员职业中,工资待遇水平是影响辅导员幸福感最重要最基本的因素,只有满足了辅导员最基本的生理与生存需要,才能使其更积极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
2.辅导员认可度
辅导员工作能否被认可是影响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在大学场域,辅导员是一个尴尬的存在。在学生层面,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认为只有授课老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辅导员不带课,缺乏学术性,不能称之为大学教师;在行政工作层面,辅导员处于高校行政职能部门中的最基层,没有管理其他行政人员或教师的权力,只能一直服从其他职能部门随时下达任务并程序化地执行;在学术层面,由于辅导员工作80%的时间与精力都是直接面对学生,工作事无巨细,繁琐复杂,鲜有时间与精力进行科研学术研究,在学术为最高标准的大学环境,辅导员工作很难得到认可。因此,无论是学生层面还是行政工作层面,抑或学术层面,辅导员在各种夹缝中生存,工作很难得到肯定,大大降低辅导员的职业自豪感与认同感。
3.辅导员管理机制
对于任何一个工作岗位,是否有完善的选聘机制、专业培训制度、晋升评价制度,都将极大地影响员工职业幸福感的获得。尤其在民办高校,管理制度是否合理、专业发展路径是否明晰等都决定着民办高校辅导员是否具有职业幸福感。
以专业培训制度为例,W老师说:“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不学习就是在原地踏步,原地踏步也就是在退步。我们学校辅导员培训次数与名额很有限,我们一直迫切希望学校可以定期组织辅导员培训,让我们也能像专职老师一样,有机会接受较专业成系统的学习,用更新鲜的知识与科学的方法投入学生工作。”由此可见管理制度的制定对辅导员的工作情绪与职业幸福的体验有很大关系。
(二)辅导员层面的瓶颈
1.自身职业认同感
在工作中,能否得到学生和同事的认可,能否帮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影响辅导员对自身职业认同感的重要因素。对自身职业存在认同感的辅导员在工作中更容易产生价值感,并对职业未来的发展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从而体验到职业带来的幸福感。
在多重角色的混乱交叉且得不到认同的大环境下,民办高校辅导员对自身工作的认识出现偏差。辅导员Z老师说,自己的工作“只是简单地重复各种通知,汇总各种表格,反复执行一些随时可以改变的命令,没有一点含金量,很难有职业成就感”。在辅导员职业没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大环境下,民办高校辅导员对自身职业产生不认同,进而容易失去积极性与热情,出现工作倦怠现象,逐渐丧失职业幸福感。
2.自身职业发展预期
弗洛姆的期望理论指出,一份工作能否激励员工,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制约:一是效价,二是期望值。体现在辅导员身上,即辅导员在工作中能否受到激励、产生幸福感,与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有重要关系。
在W学院,辅导员职业发展路线分为两种:一为行政路线,即在W学院工作五年以上的优秀辅导员可以通过竞聘进入党总支书记岗位;二为硕士以上学历的辅导员可申请转专职教师岗。在W学院,辅导员与书记的比例在较大的学院高达16:1,且书记岗位有流动才会有辅导员竞聘的机会。论及转岗专职,W学院辅导员大都为思政、马哲等专业毕业,学科背景与W学院设置的专业都不甚匹配,相比专职老师缺乏优势,无论哪种发展路线对辅导员都如钻山塞海。因此某些辅导员对于今后的职业发展基本是零预期,相应职业幸福体验便大大降低。
3.自身专业技能水平
辅导员作为奋战在学生工作基层的主力军,对大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工作中是否具备应有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知识背景,是否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等相关工作技能,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辅导员工作的成就感,进而决定在辅导员工作中能否获取满足与幸福的体验。在与W学院辅导员的交谈时,笔者了解到,有的辅导员表示在实际学生工作中经常会感觉“很无力”,“不知道要怎样跟学生沟通,不知道现在的学生在想些什么,工作好难做”。
以上对W学院辅导员职业生活现状的阐述只是管中窥豹,但针对我国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普遍职业幸福感不强的现状仍具一定代表性。现结合W学院辅导员工作现状,探讨提升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途径,为后续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做引玉之砖。
(一)民办高校应对辅导员工作进一步高校重视
1.改善辅导员生活工作条件
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作为基础,才能坚定辅导员的工作信念,提高职业幸福感,进而全身心地投入学生工作。因此,切实解决民办高校辅导员经济地位不高的问题迫在眉睫。首先,要以满足辅导员基本物质生活保障为前提。只有在满足人的基本生理安全方面的需求时,才能充分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热情,更积极地工作,获得更高层次的价值认同,切实将民办学院辅导员的工资待遇提高到合理高度,做到实际付出与物质报酬相匹配。其次,完善民办高校辅导员的福利待遇机制,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民办高校辅导员办理应有的社会保险与住房公积金等,保障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合法权益,消除其后顾之忧,稳定辅导员队伍。最后,根据辅导员实际工作需求,配备相对齐全的办公设备,改善民办辅导员的工作环境,提高辅导员工作积极性。
2.提高辅导员社会地位
民办高校辅导员在经济待遇及认可度方面,无论与专业任课教师或公办高校辅导员相比都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甚至有学生不理解或不认可辅导员的职业角色,很大程度上伤害了辅导员的自尊心,直接导致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缺失,使他们工作时情绪低落,毫无激情。因此,要提升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应着实提高民办高校辅导员的社会地位。民办高校应强调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重视辅导员在大学生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对优秀辅导员进行定期评选与表彰,以增强民办高校辅导员社会的认同感。同时应提高民办高校辅导员在学院中的工作地位,定期对辅导员的工作适应程度、进展状况、所遇困难等进行了解并予以肯定、指导和帮助,对他们的学习、家庭和生活给予关心,营造关怀、重视、培养辅导员的良好的校园氛围。
3.完善辅导员管理制度
完善的辅导员管理制度是保证民办高校能否顺利开展各项管理工作的基本前提,也是维护民办高校辅导员共同利益的必要保证。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需要完善相应的辅导员管理制度。首先,拓宽民办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路径,为辅导员提供明晰的未来发展目标,以提升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与幸福指数。将辅导员作为党政后备干部的培养与选拔的重要来源,将优秀的辅导员向管理岗位与领导工作岗位输送,拓宽辅导员的发展空间。另外,健全辅导员培训机制,通过成体系的辅导员专业技能培训丰富辅导员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推动辅导员职业化。此外,合理针对辅导员岗位特点,制定相对灵活的辅导员管理制度,如值班制度可扩大人员参与范围,既有利于处理信息接收和突发事件,又有利于辅导员腾出时间学习和处理其他的事情,更有利于调节辅导员的情绪,为辅导员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
(二)辅导员应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
1.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辅导员的职业价值观是在价值认识的基础上积淀而成的深层心理结构和信念,对成为什么样的辅导员、过怎样的职业生活或以什么方式进行职业活动具有决定性作用。职业价值观是职业幸福感产生的导向,良好的职业价值观能让辅导员在工作中有丰富的幸福体验。相反,会使其在工作中容易产生倦怠,价值感降低,直至影响整个工作状态。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员,要求辅导员超越安身立命的层面,将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神圣的职业多出一份热爱与责任,不断地完善自我,在人类高尚的事业中实现自我价值。
2.提高自身专业能力
随着时代的变化,终身学习逐渐被广泛接受与推崇。民办高校辅导员也一样,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注重专业知识的更新,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与工作技能。在实际工作中,阅读相关书籍、通过网络学习职业领域最新研究理论成果、积极与同行交流探讨,以实现职业需要的知识储备,从而更有效地开展工作并体验成就感与幸福感。在实际工作中,对学生教育管理实践进行反思与理论研究,形成文字研究理论成果,以便更多的民办高校辅导员借鉴学习,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成效,使辅导员工作过程中不断体验到自身成长的自豪感和工作实践满意的幸福感。
3.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作为奋战在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面对学生各种繁杂的日常管理工作,不仅需要爱心、细心、责任心,还需要更多的专业素养。(1)具备一定的政治素养,更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政工作,对大学生的思想做好正确的引导;(2)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知识,便于对学生心理问题及时加以引导与疏通;(3)具备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以便有效地对大学生开展就业与创业教育;(4)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与组织协调管理能力,以更高效地开展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等等。只有全方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使辅导员在职业生活中游刃有余,促使职业幸福感的产生与长久持续。
[1]橡皮人[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 755614.htm.
[2]徐涌金,章琚.关于有效推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0(3).
[3]龚春蕾.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4]王传金.教师幸福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