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景涛
遵义医学院人文医学研究中心,贵州遵义 563000
疲劳, 作为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身体现象,并不认为会导致严重身体疾病, 因此常常被人们所忽视。 但是在中国古代医学文献中,却有大量关于疲劳的论述,认为它会导致很多重大身心疾病如“脾虚”、“肾虚”等。 中医文献中的疲劳论述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内在合理性的基础是什么,如果是合理的对我们当前生活方式又有什么启发和借鉴意义,这就是本文所要努力回答的一系列问题。
于是我们首先就要对中医文献中关于疲劳的概念做一个文献综述,然后对其基本涵义类型作一个深入的概念辨析,最后得出结论认为中医文献关于疲劳的“劳倦”和“劳损”两种类型论述都存在很大模糊的地方,其中“劳倦”和“运动性疲劳”大致相当,“劳损伤脾”和消化系统功能损伤大致相当,“劳损伤肾”则和抑制性神经递质有着密切关系,对于后者仍需要大量实验数据来深入揭示其内在机制原理。
疲劳概念在中国古代医学文献中并不以专门证名或者论治出现,它更多的是作为其他疾病的“兼夹症”散见于各类病症论述中。 有学者对从《黄帝内经》到晚清之间的近百本古代医学文献进行了查阅,发现含有疲劳相关词汇2000 余条(含重复的),并整理出中心词150 余个,分为10 余个类别,分别是倦类、乏类、怠惰类、困类、惫类、疲劳类、无力类、重类、酸软类、弱类等[1]。这样的全面查阅虽然有很大启发借鉴意义, 但对于抽象概括中医疲劳概念本质还远远不够。笔者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其实所有的疲劳概念相关论述按照轻重程度不同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类别,一个是轻度“劳倦”,另一个是重度“劳损”或者说“虚损”还有人用“虚劳”这个概念。
“劳倦”也就是常识意义上的劳累消耗所导致身体疲乏效率降低, 属于程度较轻的身体负面反应,经过营养补充和休息睡眠可以很快恢复过来。 《素问·举痛论》曾说“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2]。 ”清·周学海[3]的《读医随笔·证治类》也说“疲劳汗出, 则气伤津耗, 气不足以运血, 津不足以载血矣”。 而汉·华佗[4]的《中藏经·劳伤论第十九》更是认为“劳者,劳于神气也;伤者,伤于形容也”。 于是很显然“劳倦”尚且属于“劳于神气”阶段而非“伤于形容”的程度阶段。
但进一步的长期劳累得不到恢复或者在某一时刻过度劳累, 都可能导致身体器官的损伤, 这就是“劳损”, 古代文献中一般称之为 “虚损” 或者 “虚劳”。 《景岳全书·卷十六·虚损》认为“劳倦不顾者,多成劳损···或劳于名利···或劳于色欲···或劳于疾病[5]”。 清·尤怡[6]的《金匮翼·虚劳统论》说“虚劳,一曰虚损。 盖积劳成虚,积虚成弱,积弱成损也。 虚者,空虚之谓。损者,破散之谓”。还有清·沈金鳌的[7]《杂病源流犀烛·虚损痨瘵源流》 分别对虚的概念和损的概念及其二者关系作出了进一步论述“虚者,气血之虚。 损者,脏腑之损。 虚久致损,五脏皆有”。 这其实也就是说过度损耗会导致身体器官受到实质性损害。
过度损耗会导致身体器官受到实质性损害,在中医看来尤其表现在脾和肾上面,而明·李中梓[8]在《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将脾认定为后天之本,将肾认定为先天之本,于是我们也就可以说过度损耗会伤害后天之本和先天之本。“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8]。”具体来说, 首先对于“劳损伤脾”,《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脾者,仓癝之本,营之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2]。也就是说脾和胃、肝一样主导身体消化系统,当劳倦过度会导致脾胃功能受损,于是消化功能不良也就无法提供足够的营养来支持四肢运动。 其次对于“劳损伤肾” 这里主要指房劳过度从而导致肾精损耗过大,肾藏精,主封藏,房劳过度可损伤肾中精气,肾中精气虚损可连带五脏俱损, 临床可见腰膝酸痛、精神萎靡等症。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若入房过度,则伤肾”[2]。 而《增订十药神书》[9]也强调“盖因人之壮年,血气充聚,津液完足之际,不能守养,惟务酒色,岂分饥饱,日夜耽欲,无有休息,以致耗伤精液”。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医学文献中关于疲劳的论述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轻度的日常“劳倦”,另一类则是重度的“劳损”伤及脏器,而后一类又可进一步分为“劳损伤脾”和“劳损伤肾”。
“劳倦”有点类似于现在常说的“运动性疲劳”概念。这是因为中医的“劳倦”一般是日常劳动导致的身体不适,主要表现为喘息出汗、气耗乏力,经过休息就可以很快恢复过来,没有其他的任何后遗症或隐藏病变;而“运动性疲劳”也会导致相似的“头沉,全身懒倦,呼吸困难,气短;头脑不清醒,头昏眼花,思想不集中,精神涣散,记忆力减退;眼睛疲劳,眼无神”等[10],和中医的“劳倦”表现几乎一模一样,并且也可以通过休息很快恢复过来,也没有其他的任何后遗症或隐藏病变,所以说“运动性疲劳是机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生理现象,经过休息和调整可以自行消除。 只能说运动性疲劳属于‘劳倦’范畴”。既然如此,我们也就可以用“运动性疲劳”的生理机制来解释中医的“劳倦”概念了。现在关于运动性疲劳生理机制的论述主要有能量衰竭说、内环境稳定性失调说、离子代谢紊乱说、自由基说、中枢递质失衡说等,这几种相竞争假说还没有达成一致共识,但对于认识中医“劳倦”概念还是很有帮助的。
“劳损” 我们在前面区分了劳损伤后天之脾和劳损伤先天之肾这两种不同的说法, 下面一一加以考辨。 首先是“劳损伤脾”。 《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2]”。 主要是说脾胃损伤则没有气力,而李杲《脾胃论》[11]则从另一方面说“少气,不足以息,倦怠无力,默默不语,寝不寐,食不知味,恶热,动则烦扰”,也就是劳倦气力不足则损伤脾胃导致食欲不振。这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中医的“劳损伤脾”其实质就是损伤了脾胃的消化系统。这点用现代医学常识很好解释,因为在剧烈运动时血液大多集中在肢体肌肉和呼吸系统等处,消化器官血液相对较少从而导致消化吸收能力变差,运动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才逐渐恢复过来。
其次是“劳损伤肾”。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2]”。这就是说肾是主导力量运动的器官,用力过劳则会伤肾。 有人对中国古代医学文献做过专门调查,发现肾的损伤主要由以下因素导致:“房劳过度、劳神过度、身体虚弱是导致肾病的主要原因。 而六淫、外风、疠气、疟邪、伏邪、恼怒、食积、瘀血、内湿等常导致实证的病因或病理结果不引起肾病或不是肾病的病理结果[12]。 ”上述的“过劳伤肾”并非现在解剖学意义上肾脏的概念,而更多是指“肾气”或者“肾精”,当肾受到损害时是“肾精亏虚”,在解剖学意义上是没有明显生理变化的。 《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2]”。而《素问·上古天真论》也说“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2]”。
综上所述,中医疲劳概念可以分为轻度的“劳倦”和重度的“劳损”,劳倦和常识意义上的“运动性疲劳”是基本一致的,而劳损则是中医独有概念并且其中论述大多有模糊不清的地方,经过前面分析可以发现劳损伤脾主要是伤害了脾胃肝的消化系统,这个比较好理解,但劳损伤肾的伤害了“肾精”而非现代解剖学意义上的肾脏,这里的肾精又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素问·金贵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2]。 对这种身体之本可以有两个层面的解释。首先是在最广泛的意义上,“精也者,气之精者也”,也就是指我国古代气一元论哲学中的气的凝练精华部分,这种精气构成了世间万物的核心“下生五谷,上为列星”,其次在狭义上理解, 肾精也就是专指男性生殖繁衍的精液,也就是现代用词的含义了。中国古代医学中关于肾精的论述,主要指的是前面气的凝练精华部分这一个意思,盖因肾脏不可能存储男性精液,并且在有关女性生殖健康的讨论文献中也有肾精概念的出现, 这就不可能是狭义男性精液的意思。但是对于这种肾所藏的“气的凝练精华部分”究竟是什么,古代医学文献中大多语焉模糊, 更难用现代医学科技术语加以解释。 但是纵观古代肾精相关文献,我们发现大多都提到“房事过劳”会损耗肾精,既然损耗肾精那么其过程中一定发生了肾精的变化,我们不妨从这个侧面分析一下。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论》云“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2],而《素问·上古天真论》也说:“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2]。 ”这就是说性行为,尤其是不知节制的性行为会损耗肾精,进而损耗寿命。 孙思邈在其《备急千金要方》也曾告诫少年人“倍力行房,不过半年,精髓枯竭,惟向死近,年少极须慎之”。 对于老年人他也举例说:“昔贞观初有一野老,年七十余,诣余曰:数日来阳气益盛,自思气血已衰,何有此盛,未知垂老有此,为善恶耶? 余答之曰:是大不祥,子独不闻膏火乎,夫膏火之将竭也,必先暗而后明,明止则灭,今足下年迈桑榆,久当闭精息欲,兹忽春情猛发,岂非反常耶。 窃谓足下忧之,子其勉欤,后四旬发病而死,此其不慎之效也。 如斯之辈非一,且疏一人,以勖将来耳[13]。 ”所以这一部分文献主要是说明“房事”过劳损害“肾精”。 但是房事过劳损害肾精的内在机制——肾精是如何被损耗的, 中国古代医学文献中大都没有明确指出, 所以我们这里还要从现代医学常识的角度来辨析一下。
房事过劳损耗肾精,那么用现代医学常识的角度来看在房事过程中究竟是损耗了什么东西,而这种损耗的东西应该说基本上就决定了肾精的本质。从男性的角度来说性行为过程中的重大变化就是高潮射精,而高潮射精的生理学机制十分复杂,在这个过程中发生重大变化的主要是神经系统、内分泌、尿道和会阴周围肌群以及阴囊内精液数量的变化。通过排除法我们可以一一排除无关因素,最后剩下来的就一定是消耗肾精的“元凶”了。
首先阴囊内精液数量的变化可以被排除掉,因为精液本身就是在不断地新陈代谢之中,随时都在发生着新生精子被制造出来而成熟死亡精子被分解吸收的变化过程,另外精液并不是由肾脏生产制造出来的而女子也会消耗肾精,这都说明房事过劳所损耗的肾精不可能是男性精液。其次尿道和会阴周围肌群的节律性收缩也可以被排除掉,因为我们时刻都在进行着一般性的肢体活动, 甚至是剧烈的体育竞技运动,这些过程中肌肉所发生的收缩和舒张变化要强烈的多,但并不导致明显的肾精损耗。 然后是内分泌,这点有些技术性背景但通过一两个具体实例我们也可以很轻松地排除掉它,那就是在梦遗的过程中或者全身麻醉电刺激取精的过程中,我们身体的内分泌激素水平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但仍然存在了肾精损耗的情况。 所以最后就只剩下神经系统变化了,而所谓的神经系统变化主要是性高潮前后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对比变化情况了。
那么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哪一个是肾精损耗的决定性因素呢? 这一点用传统中医“闭精守关说”很好解释。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认》为“凡养生要在于爱精。 若能一月再施精,一岁二十四气施精,皆得寿百二十岁。 若加药饵,则可长生。 所患人年少时不知道,知道亦不能信行,至老乃始知道,便以晚矣,病难养也。 虽晚而能自保,犹得延年益寿;若少壮而能行道者,仙可冀矣”[14]!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一语道破真谛:“夫房中术者,其道甚近,而人莫能行其法。一夜御十女,闭固而已,此房中之术毕矣[13]。”也就是说房事兴奋期没有危害,但射精后的兴奋消退期则会损耗大量肾精,这就是一般房事后疲劳的关键因素了。于是我们也就可以下结论说抑制性神经递质是中医所谓损耗肾精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古代医学文献中关于疲劳的概念,按照严重程度不同大致可以区分为“劳倦”和“劳损”两种情况。其中“劳倦”概念经分析和现在一般的“运动性疲劳”概念是一致的,而“劳损”又可区分为劳损伤脾和劳损伤肾两种情况。劳损伤脾其实是过度劳累影响消化系统正常功能,劳损伤肾则主要指的是损耗肾精。 而肾精的损耗经分析发现抑制性神经递质在其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抑制性神经递质是损耗肾精的决定性因素,这一个假说并没有揭示出所谓肾精的本质,但进一步的大量实验对抑制性神经递质对神经系统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相信一定会有更进一步的深入发现。 通过概念辨析来澄清下一步研究思路,然后以实际的大量实验数据加以验证,这也是科学事业不断取得进步的最基本模式之一。
[1] 周宝宽,李德新.中医疲劳术语整理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3):8-11.
[2] 刘永升.全本黄帝内经[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0.
[3] 周学海.读医随笔[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146.
[4] 华佗.中藏经//严世芸.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总集[C].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5.
[5] 张介宾.景岳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48.
[6] 尤怡.金匮翼[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75.
[7] 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
[8] 李中梓.医宗必读[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6.
[9] 葛可久.增订十药神书[EB/OL].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zengdingshiyaoshenshu5265/209-5-0.html,2014-07-20.
[10] 张艳红,刘丽萍,董尚朴.中医五脏与运动性疲劳[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0,(4):506-508.
[11] 李杲.脾胃论[EB/OL].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piweilun/,2014-07-20.
[12] 张启明.李可建脏腑病辨证用药的Logistic 回归分析(6)——肾病篇[J].辽宁中医杂志,2003,(6):447-449.
[13]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475,476.
[14] 陶弘景.养性延命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