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管齐下”,助推中拉关系战略性升级

2014-11-13 17:32楼项飞
当代世界 2014年11期
关键词:中拉拉美领导人

楼项飞

2

014年对于中国与拉美国家关系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2014年7月15—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了在巴西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后,对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古巴进行了国事访问,并实现了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以下简称“拉美”)领导人首次会晤。这是习近平主席短短一年多时间里第二次访问拉美。此次访问对深化双边合作,构建中拉整体合作框架, 完善中国整体外交布局具有深远影响。中国—拉共体(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简称)论坛的成立标志着今后中拉关系将双边合作与整体合作“双管齐下”,在更为平衡的发展中实现互利共赢的战略性合作。

双边合作——

拓展中拉关系的基石

近几年来,中拉双方高层互访频繁,深刻反映了双方领导人对发展中拉关系的高度重视。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以来的一年多时间内到访拉美七国。此外,习近平主席借助金砖国家峰会和二十国集团峰会等多边场合与墨西哥、智利、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领导人举行双边会晤。同时,仅2013年一年便有九位拉美国家领导人相继访问中国。

高频率的互访为增加中拉间的政治互信,开展务实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习近平主席2014年7月中旬到访的拉美四国,是拉美大、中、小三类国家的典型代表,与中国的关系都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当前,巴西正在实施“壮大巴西”等一系列发展规划;阿根廷正在展开“2020年发展战略”;委内瑞拉继续推进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古巴在进行经济模式更新;而中国则正在为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1]习近平主席的到访为中国与上述四国全面开展战略对接,规划未来的务实合作传递了积极信号。

通过此次访问,中国与到访四国的双边关系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双方就增加政治互信、在经贸领域开展更广泛的合作以及增强在国际与地区事务中的沟通与协调等方面达成了广泛共识。中国与巴西同意在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大舞台上推进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与阿根廷、委内瑞拉决定将双边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与古巴决心做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好朋友、好同志、好兄弟。访问期间中国与到访四国签署了150多项各类合同和框架协议,涉及金额约700亿美元,涵盖了电力、农业、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金融等各个领域。[2]这一系列合作声明和协议的达成既有助于促进双方经贸关系向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发展,也有助于双方实现合作共赢的战略目标。

2013年6月2日,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进行访问期间,习近平主席分别与加勒比地区八国领导人进行了会晤,并邀请他们共进午宴。双方领导人就加强双边友好合作以及中国与加勒比地区整体关系交换了意见。在出访期间与多国首脑会晤是新一届领导人的外交新举措。此种方式可谓一举多得,它一方面可以增加中国与该地区各国领导人的会面频率,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会晤加宴请的方式拉近与整个地区的距离。2014年7月17日,习近平主席借助访问巴西的机会再次“借台唱戏”,与拉美—加勒比地区11国领导人实现了首次集体会晤并共同宣布成立中国—拉共体论坛。中拉领导人此次集体会晤的实现既得益于中国影响力的提升,也得益于中国与拉美各国双边关系的长足发展。

整体合作——

提升中拉关系的助推器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继续深化双边合作仍将是加强中拉关系的主线,但中拉整体合作也将成为推动中拉关系机制化的另一引擎。在2014年7月17日的中拉领导人集体会晤中,习近平主席发表了题为《努力构建携手共进的命运共同体》的主旨讲话,提出了构建政治上真诚互信、经贸上合作共赢、人文上互学互鉴、国际事务中密切协作、整体合作和双边关系相互促进的中拉关系五位一体新格局。[3]习近平主席的主旨讲话为中拉关系的整体发展描绘出了新的路线图:

第一,深化战略互信,坚持国际协作。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主旨讲话中指出的那样“道路决定命运”。中拉应该坚定支持对方走符合各自国情的发展道路,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和深化战略互信,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的问题上相互理解与支持。习近平主席出访前接受拉美四国媒体联合采访时指出,“中拉都是发展中国家,处在相似的发展阶段,肩负着相同的发展任务”。中拉能够求同存异、携手共进的根本动因就在于此。

当前全球经济要实现全面复苏和健康成长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拉双方都面临着调整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的问题。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中拉双方相互借重之处越来越多。双方在谋求国家和地区的稳定发展、参与全球治理、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等方面拥有越来越多的共同语言和共同利益诉求。中拉只有在全球和地区性事务中加强协调和配合,促进对话与合作,才能共同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权益,共同为本地区的和平与繁荣做出贡献,共同实现“中国梦”和“拉美梦”。

第二,构建“1+3+6”的合作新框架。即以实现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制定《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合作规划(2015—2019)》,实现各自发展战略对接;以贸易、投资、金融合作为三大引擎,推动中拉务实合作全面发展;以能源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制造业、科技创新、信息技术为六大重点合作领域,推进中拉全面产业对接,推动中拉互利合作深入发展。

“1+3+6”合作新框架的倡议,让人们看到了中拉务实合作提速发展的广阔前景。在“三大引擎”中,金融合作将成为推动中拉经贸合作新的增长点。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地区而言,拉美地区整体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较高,总体金融体系也较为完善。目前,中国已与巴西签署了30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议;中国与委内瑞拉的联合融资基金规模也达到了200亿美元;在此次访问期间,中国与阿根廷再次签署了一份相当于11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议。这一系列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是中拉金融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利于缓解贸易融资和稳定区域经济,也有助于中拉贸易与投资合作的长远发展。

在“六大领域”的重点合作中,基础设施建设正在成为双方合作的一大亮点。习近平主席提出中方将正式实施100亿美元中拉基础设施专项贷款,并在这一基础上将专项贷款额度增至200亿美元。中方还将向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提供100亿美元的优惠性质贷款,全面启动中拉合作基金并承诺出资50亿美元。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具有资金、技术、施工及运营等方面的优势,而拉美随着经济的发展正迫切需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中方强调在该领域的合作既有利于发挥自身优势又可以满足拉美国家的需求,真正体现了双方合作的互利共赢性。

“1+3+6”框架是清晰、真实可行且兼顾双方利益的合作框架。目前,中国是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国和第三大投资来源国。可以预见,在规划的指引下,引擎的拉动下,重点合作领域的推进下,中拉整体合作将再次升级。

第三,交流互鉴,夯实中拉关系长远发展的民意基础。习近平主席提出在未来五年内,中方将向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提供6000个政府奖学金名额、6000个赴华培训名额以及400个在职硕士名额,邀请1000名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政党领导人赴华访问交流,2015年启动“未来之桥”中拉青年领导人千人培训计划。中方倡议2016年举行“中拉文化交流年”。这一系列措施将有利于增进双方的人员往来,促进人文交流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高层互访的频繁以及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中拉间对于扩大彼此间相互认识和加深互相理解的需求变得更为迫切。截至2013年底,中国已在14个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开设了31所孔子学院和10个孔子课堂。[4]此外,2013年中国和墨西哥互设了文化中心。中拉智库交流论坛、中拉法律合作论坛、中拉民间友好论坛等民间交流机制也在富有成效地开展之中。多层次、宽领域交往将有利于双方民众增加相互间的整体客观认知,消除因“无知”而产生的偏见,真正实现习近平主席所说的“国之交在于民相亲”。

第四,打造全面均衡的中拉整体合作网络。中国—拉共体论坛的建立是一个极具深远意义的重大外交举措,它标志着中拉整体合作网络已现雏形。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拉美各区域和次区域组织逐步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对话与磋商机制,但类似于中非合作论坛、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那样涵盖中拉整体合作的双边平台却迟迟没有着落。

2011年12月,拉共体的成立为构建中拉整体合作平台提供了契机。2012年6月,时任总理温家宝在访问拉美期间倡议成立中拉合作论坛,建立外长定期对话和探讨领导人定期会晤机制,为加强中拉整体合作搭建更高平台,此倡议得到了拉美国家的积极响应。2014年1月,拉共体第二届峰会通过了《关于支持建立中国—拉共体论坛的特别声明》并表示将于2014年举行论坛首次部长级会议,中方予以了积极回应。现在中国—拉共体论坛终于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它使中拉在现有的双边合作、多边合作的基础上增加了整体合作的新平台,使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网变得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

中国—拉共体论坛的成立掀开了中拉关系和南南合作的新篇章。它将为中拉开展双边和多边的机制性合作创造更多机遇,使双方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它也将为推进南南合作,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自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5]以来,打造“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新战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同的重要场合中多次提到过“命运共同体”理念。打造命运共同体意味着各国需要求同存异和休戚与共,以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心态谋求共同发展,以不断对话与协调来增加凝聚力,以不断建设和完善机制性合作来发挥建设性作用。中拉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赋予了中拉关系新的内涵,必将成为中拉合作关系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兼容并包

——中拉关系的发展方向

习近平主席再访拉美使得拉美地区的“中国热”持续升温,在未来的日子里如何趁热打铁把访问期间达成的合作协议和框架真正转化为惠及双方的实际成果、如何使中拉关系沿着可持续发展道路走下去,需要中拉双方共同努力。

首先,在求同存异的对话与协商中,继续完善中拉关系的机制化建设。今后一段时间内,双边关系的结构性变革仍将是中拉关系面临的重要挑战。双方需要在提高贸易和投资总量的同时提高其质量。与此同时,双方要在扩大关系的过程中赋予双边关系更多实质性内容,以确保相互间更大的影响力和协调能力。这一切有赖于中拉建立符合双方利益的具有战略性的长效机制。[6]

相较于中国与拉美各国间的双边机制建设而言,中拉整体合作机制才刚刚起步。拉共体是一个成立仅两年多的年轻国际组织,33个成员国在政治、经济和外交等方面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该组织自身的机制化建设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为此,如何在中拉整体合作过程中求同存异,如何完善机制建设,如何提高合作的效率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有待于论坛进入实质性运行阶段之后去一一破解。中拉需要在已有合作与对话机制的基础上,借鉴中非合作论坛、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等经验,把中国—拉共体论坛发展成为增加政治互信和协作、促进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综合性平台。

其次,在促进政治、经济和人文三位一体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中拉关系的可持续性。在中拉关系发展过程中,顶层设计力度的加大有力地推动了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的顺利开展,而经贸合作的提升和人文交流的深入开展又能为政治合作保驾护航。因此,双方需要在频繁的高层互访中,继续推动中拉经贸关系由数量到质量的转变,鼓励更多双方民间资本参与到中拉经贸合作的大潮中来;继续加大在公共外交方面的布局,为中拉间各领域和各层次的交流创造条件。

中拉文化都具有多元性和开放包容的特性,双方需要在不断的相互学习和借鉴中发掘出更多的价值认同中的共性,使其最终发生聚合效应,让中国形象和拉美形象在双方民众心中更加的立体和饱满。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常常有水土不服现象,文化差异经常成为双方开展合作和中国企业落地生根的“绊脚石”。中国企业要想取得成功就需要不断地“本土化”和“国际化”,让中国模式和当地模式、国际模式更好的接轨。

最后,坚持中拉合作的开放性,让拉美地区成为各方合作共赢的平台。中国企业“走出去”起步晚、经验少,需要在不断的开拓和磨合中积累经验,降低风险。在开放程度和国际化程度相对较高的拉美地区,中国企业需要与西方企业以及拉美当地企业开展双方或多方合作,使各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减少各方的投资成本和压力,从而实现更有效的配置资源和各方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中拉间发展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不具有排他性,中拉关系的发展是一个多选题。中国历来反对霸权主义,倡导多边主义,并一直在为国际体系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而努力。中国、拉美以及美国或欧盟等第三方开展多边对话与合作,有利于增加互信、实现优势互补,开创多边共赢的局面。

(作者单位: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外交政策研究所)

(责任编辑:魏银萍)

[1] 杜尚泽:《新的“中拉时间”开始了——记习近平主席访问拉美四国并出席中拉领导人会晤》,载《人民日报》,2014年7月28日,第2版。

[2] “把握新机遇 开启新里程 谱写新篇章——外交部长王毅谈习近平主席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访问拉美四国并出席中拉领导人会晤”,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725/c1001-25344753.html(上网时间:2014年8月10)

[3] 习近平:《努力构建携手共进的命运共同体——在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上的主旨讲话》,载《人民日报》,2014年7月19日,第2版。

[4] 《孔子学院2013年发展报告》,北京: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2013年版,第71页。

[5]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6] Xulio Ríos. China y América Latina: cambio de escenario [EB/OL]. Observatorio de la Política China. (2014-07-13) http://www.politica-china.org/nova.php?id=4881&clase=17&lg=gal. (上网时间:2014年8月10日)

猜你喜欢
中拉拉美领导人
22日,美俄领导人分别发表讲话
夏朝
中拉媒体人共话“命运共同体”
建立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数字中枢的构建与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研究
第十届中国—拉美企业家高峰会举行
国家领导人与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