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正艾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着眼于国际形势和环境的变化特点,积极运筹中国外交全局,在坚持中国传统外交原则的基础上,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容纳了世界主义传统的核心思想,不断探索和丰富具有鲜明特色和时代气息的中国外交战略与外交理念。为了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与战略定位,以及习近平在外交演讲中传递的中国外交新理念,本刊特约两篇文章,以供读者参考。
随
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发生了三个深刻变化:一是中国与世界的利益相关性进一步加强,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与世界对中国的影响都在扩大;二是中国的利益更趋广泛,更趋多元;三是中国拓展利益的渠道、领域不断扩大,拓展利益的手段、途径日益多样。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三大变化,一方面,使国内国际社会对中国对外战略的走向、风格、定位越来越关注,希望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另一方面,一些国家在看到中国发展给世界带来巨大“红利”的同时,对于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又充满着矛盾,甚至带有敌意。正如德国《经济周刊》前主编斯特凡·巴龙在《中国在崛起——那又怎样?》一文中所说,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更吸引人,也没有哪个国家引发的意见分歧如此之大。中国如何在国际格局中为自己准确定位,成为国际国内普遍关注的问题。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这一问题做了明确的回答和深刻的诠释:中国“将坚定不移做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1]。中国在国际格局中的战略定位愈益清晰。
坚定做和平发展的实践者
做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就是坚持把营造和平发展的良好环境作为对外战略的重要目标,具有丰富的内涵。
一、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这是中国政府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中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后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习近平强调:“没有和平,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顺利发展;没有发展,中国和世界也不可能有持久和平”。[2]和平发展道路包含丰富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从中国自身来说,就是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向世界庄严承诺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经营势力范围,中国发展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二是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来说,中国梦与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是相连的,也是与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梦想相通的,和平发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我们能不能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正是出于这样的战略判断,中国政府坚持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
二、争取“同心维护和平”
习近平同志强调,“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国际社会必须“同心维护和平”。“同心维护和平”的思想包括:一是世界各国必须共同致力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也就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其他国家也要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国家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做和平的维护者和促进者,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而应该相互补台、好戏连台”。[3]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强调,世界各国都要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应摒弃丛林法则,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的精神。中国政府在处理叙利亚问题、伊朗核问题、巴勒斯坦问题、朝鲜半岛等问题时,强调通过“对话协商与和平谈判,妥善解决矛盾分歧”。希望参与各方绝“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比如,在处理巴以冲突问题上,中方主张,巴以两国和平相处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和平谈判是实现巴以和解的唯一现实途径。在和谈中,相互承认对方的存在权利,相互照顾对方的合理关切是推动和谈的正确途径,要以理服人,不能以势压人。巴勒斯坦没有实现他们建国的合法权益,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合理的,不应该再继续下去,希望两国相向而行,这一主张得到巴以双方和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在处理地区问题时,坚持开放的思维。比如,在维护亚洲和平方面,一方面,中国强调,作为最大的亚洲国家,愿意在维护亚洲和平方面承担重要责任,欢迎域外国家为本地区稳定和发展发挥建设性作用,同时又强调,域外国家也应该尊重亚洲的多样性特点和已经形成的合作传统,“不能为一己之私把一个地区乃至世界搞乱”。
三、系统构建和平发展的新理念
在政治上强调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习近平在享有“俄罗斯外交官摇篮”之称的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就强调:“‘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各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只能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去管,世界上的事情只能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这是处理国际事务的民主原则,国际社会应该共同遵守。”在文化上强调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在安全上强调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在环保上强调相互帮助、协力推进。比如,在气候谈判问题上,中国政府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强调遵循公开透明、广泛参与、协商一致和缔约方驱动的原则,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2013年11月的华沙气候谈判会议上,呼吁各方要采取切实行动,落实在历次会议上达成的协议和作出的承诺,落实减缓、适应、资金、技术、审评、透明度等巴厘路线图谈判成果,推动各方尽快批准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修正案,并在公约相关机制下继续讨论相关未决问题,得到绝大多数大会参与方的肯定。
当然,对于中国来说,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始终不渝、坚定不移的,但也是有前提、有原则、有底线的,就是绝不会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会牺牲国家核心利益。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任何外国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其他国家也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各国才能共同发展,国与国才能和平相处。”
坚定做共同发展的推动者
当前,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各国经济,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只有在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挑战,才能够实现共同发展。面对全球化发展,习近平强调,“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政府在致力于自身发展的同时,强调对世界的责任和贡献,着力以自身的对外理念、行动来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
一、倡导“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
2012年12月5日,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代表座谈,这是习近平担任总书记后第一次会见外宾,他就鲜明地提出了“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他说:“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这是他担任国家主席后第一次在国外发表正式演讲,他更加全面深刻地诠释了“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他强调:世界各国都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老框框内,“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尊严、应该共同享受发展成果、应该共同享受安全保障”,得到国际社会富有良知的有识之士的广泛赞誉。
二、推动建立“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
习近平指出: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一枝独秀。中国主张,建立“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首先必须坚持正确义利观,各国应和衷共济、和谐相处,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其次必须努力实现发展权更加平等均衡,在发展中更多地考虑和照顾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同时也支持发达国家分享发展中国家发展所带来的各种红利;第三是不断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各国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追求本国利益时一定要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共同优化全球经济资源配置,完善全球产业布局,建设利益共享的全球价值链,培育普惠各方的全球大市场,推动利益融合,实现增长联动,达到合作共赢。
三、推动建立新型大国关系
大国关系关乎世界和平与全球战略稳定,在各国外交布局中处于关键地位。只有处理好大国关系,才能推动实现共同发展。中国政府把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放在关键位置。中国在处理与美国的关系时,虽然两国在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以及一些国际事务上存在分歧,但是中国积极寻求加强务实合作、妥善管控分歧之道,推动建立中美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平等互信、包容互鉴、互利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中欧关系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欧双方一致同意发表并落实好《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宣布启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积极探讨开展自贸区可行性研究,共同支持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中俄大力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更是树立了大国之间合作互信的典范。
四、推动区域共同发展
区域合作在国际关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推动区域间的交流合作,把推动区域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习近平同志曾指出:“对亚洲来说,发展仍然是头等大事,发展仍然是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关键。”中国新外交着力推动各区域回归到“共同发展”与“地区合作”这一主题上。为了推动区域共同发展,中国政府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孟印缅经济走廊,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倡议,在国际社会产生强大影响,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
坚定做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联系日益紧密,贸易规则愈益宽松、贸易程序日趋简化、贸易途径更加简便快捷。但是,受国际竞争日益加剧和经济发展缓慢的影响,一些国家,甚至包括一些本来是自由贸易最积极推动者的发达经济体,自由贸易理念弱化,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或者是滥用世贸组织的贸易救济条款, 通过各种关税、非关税壁垒对其他国家的商品采取“双反措施”(反倾销、反补贴),或者是通过推动建立由自己主导的区域贸易体制来打造自己的贸易优势,多边贸易体制受到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从全球共同利益出发,旗帜鲜明、言行一致地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坚定做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
一、努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继续把对外开放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水平上推进对外开放,为外国企业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二、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呼吁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倡导并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加强同各国的双向投资。针对目前全球贸易的90%依靠贸易融资,全球贸易融资缺口不断扩大的状况,中国政府通过“促贸援助”、贸易融资增强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自由化能力,为全球贸易自由化提供资金保证。比如,在亚太区域自由贸易安排和多边贸易体系建设方面,中国政府强调对任何有利于亚太区域融合的机制安排都持开放态度,提出建立并尽早启动自贸区信息交流机制,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2013年,中国与冰岛、瑞士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推动中澳、中日韩等自贸区谈判;推动同美国、欧盟商签双边投资协定。
三、推动多哈回合谈判
据WTO测算,多哈回合谈判成功将大幅度削减农业补贴,使全球关税水平在现有基础上下降50%,每年至少将为世界经济创造1500亿美元收益。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多哈回合新一轮贸易自由化谈判早日达成协议,努力通过推动多哈回合谈判达成平衡协议,以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合理、稳定的多边贸易体制,推动达成了“巴厘一揽子协定”,实现世贸组织成立18年来多边谈判的“零突破”。
四、通过协商对话解决争端
倡导在遵守世贸组织规则和相互尊重对方核心利益的基础上,通过平等对话与协商、深化双方的互利合作、开拓合作新领域来化解贸易争端。中国与欧盟在2013年通过谈判妥善解决了光伏产品贸易争端便是一例典范。
坚定做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经济深度融合,全球治理结构的好坏对世界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但是,现有的全球治理框架是在1940年开始建立起来的,已经过去了70年,世界已经发生很大变化。新兴经济体扮演的作用越来越大,世界需要新的参加者来设计新的规则。然而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借助清一色的西方七国集团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等为全球治理定调。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是由发达国家主导。这种治理既不民主,也不能反映国际政治格局和经济现状,必须进行改革。
一、中国从全球治理的被动参与者正向主动参与者转变
中国经济已深度融入全球体系,国内外问题互为因果已呈常态化。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愿望、外国对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期望,都在增强。2013年3月24日,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帕斯卡尔·拉米在“2013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中国现在更多的成为一个大国,很多国际事务没有像中国、美国这样的国家参与,没有国际政策的协调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一定程度上讲,以前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更多的还是一个被动的参与者,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中国正日益成为更加积极、更加主动的全球治理参与者。习近平多次表示,中国愿意“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同各国的互利合作,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努力为全球发展作出贡献”。
二、积极致力于地区和国际热点问题的解决
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深知肩负的重大责任和使命,努力在推动地区和国际热点问题解决上做出贡献。比如,在军事上,主动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中交纳维和经费最多的国家。根据联合国决议和相关国际法,还派遣海军舰艇编队在亚丁湾和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保障各国船只的航行安全。2013年,中国积极参与解决伊朗核问题,促成了伊朗核问题第一阶段协议签署;推动朝鲜半岛无核化,从未懈怠;面对叙利亚危机,中国积极参与叙利亚化学武器销毁工作,决定派海军军舰参与叙利亚化学武器海运护航。
三、深入参与和引导多边外交进程
中国积极倡导和践行多边主义,高度重视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重要作用。中国与重要国际组织的关系取得新的发展。2013年以来,习近平出席“金砖五国”峰会,倡议打造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精神,推动建立更加平衡、更加民主、更加完善的全球经济治理。出席二十国集团第八次会议,提出要建立“发展创新、增长联动、利益融合的世界经济”。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提出要把上海合作组织打造成为成员国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使其成为成员国共谋稳定、共同发展的可靠保障和战略依托。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提出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维护亚太经济金融稳定,推动各成员深化经济结构调整,推进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亚太地区继续在世界经济复苏方面发挥引擎作用。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阐述中国关于发展和安全并重、权利和义务并重、自主和协作并重、治标和治本并重的核安全观,呼吁国际社会携手合作,实现核能持久安全和发展。出席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国家领导人会晤,发表题为《努力构建携手共进的命运共同体》的主旨讲话,提出构建政治上真诚互信、经贸上合作共赢、人文上互学互鉴、国际事务中密切协作、整体合作和双边关系相互促进的中拉关系五位一体新格局,打造中拉携手共进的命运共同体。
(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教务部副主任,研究员)
(责任编辑:刘娟娟)
[1] 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3年1月30日,第1版。
[2]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3年1月30日,第1版。
[3] 习近平:《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载《人民日报》,2013年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