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蕾
摘 要: 华裔学习者由于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在语言学习动机方面呈现出一些特点,本文通过分析近20年华裔学习者学习动机研究的文献,提出相应的思考与展望。
关键词: 华裔 汉语学习者 学习动机 述评
一、引言
当前,“汉语热”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与以往相比,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呈现出几个显著的变化,其中之一便是华侨、华裔子弟汉语学习的“回归”(吴勇毅,2008)。至2007年,汉语学习者总人数在3000万以上,在这些汉语学习者中,华人华侨学生约占70%。因此对华侨、华裔汉语学习者的研究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Ellis(2000)曾指出,学习动机是最为重要的个体因素之一,且最具能动性。华裔学生由于有着特殊的文化背景,汉语学习动机因此具有一些特点。林崇德(2008)认为,“外语学习动机是外语学习者在外语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自觉能动性和积极主动性的心理状态”。
笔者对华裔汉语学习者的汉语学习态度和动机方面以往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与思考,通过CNKI检索了1990年至今的有关华裔汉语学习者汉语学习态度及动机的30余篇文章,对此进行了类归分析,并提出了自己对这方面研究的展望,以期对将来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有所参考。
二、华裔汉语学习者动机研究现状
1.华裔汉语学习者动机研究情况概述
盛继艳(2012)提出,华裔学生汉语习得研究大体可分为两条主线:一是关于华裔学生自身特点的研究;二是关于华裔学生习得汉语本身的研究,其中对于华裔学生自身特点的研究大多从学习者的文化认同、动机、学习策略等方面入手,本文以第二条主线中的学习动机为线索进行梳理。
笔者检索到30余篇与华裔汉语学习者学习动机或学习态度有关的文献,其中专门研究华裔汉语学习者学习动机的文章共15篇,其余篇目的部分篇幅涉及相关研究情况。1995年至1999年共有4篇,2000年至2005年共有5篇,2006年至2009年共有11篇,2010年至2013年共有14篇。可以说,对华裔汉语学习者学习动机及学习态度的研究在逐步发展,但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综观对华裔汉语学习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东南亚华裔学习者,包括菲律宾、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对欧美等国的华裔研究较少,区域研究不够全面,有待进一步扩展。
2.理论依据
从研究理论方面来看,大多数研究采用西方第二语言获得理论,著名社会心理学家Lambert构建了“第二语言学习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和“双语心理学理论”,他把学习者动机分为融入型动机与工具型动机,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出学习态度及动机量表,为以后研究打下基础。
王爱平(2000)依据西方第二语言获得理论和华人身份认同理论对来华学习汉语的东南亚华裔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相关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该理论认为第二语言获得是一种逐渐适应第二语言的文化——即文化合流的过程。基于该理论,本研究认为:由于华人身份认同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而产生的学习动机是华裔学生学习汉语的最重要动机之一;对华裔学生来说,学习汉语的过程就是对中华文化认同的过程。
原一川等人(2008)借鉴西方第二语言习得的态度和动机理论,运用社会心理学和社会语言学理论,以东南亚留学生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黄煜(2012)硕士论文从文化认同论入手,对华裔学习者的文化认同状况进行调查,并由此得出印尼华裔汉语学习者的动机。
张玲娟(2012)硕士论文采用需求分析理论对华裔汉语学习者的动机进行研究,将需求分为学习需求和目标需求,学习需求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的条件和需要做的事情,目标需求则包括需要、差距和愿望三部分。可见,依照这一理论,对学习者动机的研究转化为探求学习者的需求,这为动机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3.研究内容回顾
对华裔学习者动机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类是总结华裔汉语学习者态度和动机情况,并探求影响华裔汉语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因素;第二类是华裔与非华裔学习者动机的对比。下面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回顾分析。
第一类研究总结华裔学习者汉语学习动机情况,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很多,包括一些研究华裔学习者学习生活状况的调查中也多涉及这项内容。
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华裔学习者的动机分为两类,一类是文化认同,一类是功能驱动。在这些调查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学习者对“是华裔就应该学习汉语”这一观点的认同度最高(王爱平,2000;夏明菊,2003;章石芳,2011)。这一观点认为汉语学习过程实际上是文化认同过程,这也是融入型动机的一种表现,他们会表现出强烈的文化寻根意识(吴建玲,1996)。同时也有一些研究成果表明,华裔汉语学习者的工具型动机很强,汉语对于华裔的意义,已经从一种“文化语言”转变为“功能语言”,对就业的实用性帮助是他们来华学习的动因(陈奕容,2007)。王爱平通过对印尼华裔学生的语言环境、语言使用、语言能力及其认同问题的分析,指出在印尼华裔学生身上,学习汉语的职业性目的、实用性目的与对华人身份和中华文化的认同不是分离的,而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王爱平,2000)。也有学者调查发现学习中文的前三项原因分别是“对自己的前途有好处”、“中国人应该学中文”、“自己有兴趣学中文”(李明欢,1999)。由此可以看出,华裔学习者的文化认同度很高,但是他们的“回归”不仅仅是文化因素的作用,功能性因素的拉动力也是很强的。
当然也有一些研究者发现,很大比例的华裔汉语学习者不喜欢学习汉语或认为汉语很难学(匡腊英、张娜,2010)。许多孩子的求学都是基于父母的安排,青少年学生本身的认识往往只是把学中文作为工具。还有研究发现年长的华裔中小学生中文学习动机比年幼的强,存在中文学习动机过强的问题,根据道德森—多耶定律,中等强度的学习动机有利于欧洲华裔中小学生学习中文;动机过强,尤其是工具型动机过强,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包含丽,2012)。不同年龄的华裔汉语学习者动机差异值得注意。
第二类研究华裔和非华裔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对比分析。余江英(2010)对两百名华裔和非华裔青少年学生进行对比分析。闻婷(2007)以44名华裔学习者和44名非华裔学习者为被试,采用量表的方式探讨华裔与非华裔学习者在对待目的语社团态度及习得目的语动机上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华裔汉语学习者在对中国的总体态度上的得分高于非华裔学习者,华裔学习者的工具型动机及融合型动机均强于非华裔学习者,尤其是工具型动机。这项研究的值得借鉴之处在于对操作性定义的把握,对态度及动机的衡量标准的设定值得参考。
陈奕容(2007)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分析,先将来华留学生分为五个不同类型,再结合数据,比较华裔留学生与非华裔留学生的来华学习动机之差异所在,并进一步参考个案访谈资料,剖析个体在做出来华决定时,其个人、家庭、社区、国家环境及交流情况等多重影响因素。通过来华留学生的五个类型及十项动因,构成二维坐标的多重动因结构。这项研究表明,华裔学习者的汉语学习动机更为多样,影响因素也是多重的。
通过回顾可以发现,大多华裔学习者具有强烈的文化认同,由于其家庭背景、社会生活环境的特殊性,他们或多或少接触过中国文化,由于文化距离的因素,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接受性更强,因而融合型动机更强。由于其较为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在教学中注重文化因素的导入会产生更为有效的教学成果。章石芳(2005)提到第二语言教学文化导入的作用不仅在于帮助学习者正确地理解目的语交际的表层信息,其更为深刻的意义在于拉近学习者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社会及心理距离,诱导学习者对目的语产生良性的学习动机,从而使第二语言的学习获得成功。
4.研究方法
从研究方法来看,大多数研究以问卷法为主,少数辅以访谈、课堂观察等方法(闻亭,2007;章石芳,2011)。还有一些采用对比分析方法,得出华裔学习者的动机。而在不同研究中,研究者对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分类划分出不同标准,多数以工具型动机和融合型动机划分。
张玲娟(2012)利用需求分析方法进行研究,需求分析法指通过内省、访谈、观察和问卷等手段对需求进行详尽的研究。大多数研究的工具都是根据Gardner/Lambert(1972)及后来学者发展改进的二语习得量表编制而成问卷,问卷大多分为基本信息和学习情况、认知态度等,基本信息包括年龄、国籍、学习汉语时间、父母的语言等。认知态度及动机因素大多包括这些方面:学习外语的兴趣、家长的鼓励程度、动机强度、华语课堂焦虑度、对华语教师的评估、对学习华语的态度、对华语人群的态度、融合性取向、学习华语的愿望、对华语课程的评估、华语运用焦虑度、工具性取向等(闻亭,2007;黄煜,2012;王爱平,2000;陈君眉,2006;刘芸,2011)。
三、思考与展望
1.研究范围的扩展与延伸
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发现,对华裔汉语学习者的研究,基本集中在东南亚地区,欧美等国的研究较少,这是因为东南区地区华裔人数多,而且具有华语传统。但是华裔学习者由于所在国的不同,其动机来源必然也有差异,因而需要对不同国家地区华裔学习者的汉语学习动机进行考察,才能得出较为可靠的结论。
除此之外,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某些华裔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会发生变化,在幼年时多以父母的要求为主,并非自愿学习,成年以后,随着对中国的了解及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自身渐渐产生了兴趣,变成了融入型动机,但对这一变化过程的研究较少有学者涉及。夏明菊(2003)曾指出华裔学生的年龄对其学习动机的形成有较大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华裔学生主导学习动机是不断变化的,低龄华裔学生汉语学习动机中存在大量不稳定因素。但该研究主要是经验性的总结,并没有实证调查,变化过程及诱因等有待进一步研究。
2.研究方法的跟进与更新
对华裔汉语学习者的研究使用的方法极为有限,多为问卷调查法为主,少量研究辅以访谈法和观察法。动机研究多以Gardner的态度/动机测验量表为主,用来考察学习者语言学习能力、语言使用能力、对法语社团成员的态度及学习法语动机的强弱。这个量表虽被大量运用,但量表本身仍受到质疑,有学者提出,AMTB量表中包含一些测量学习者努力程度的项目,很容易得出与学习成绩相关性的结论,但不能真正反映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实际上是对学习者的努力程度与动机关系的质疑,强烈的动机能够产生较高的努力程度,但学习者的努力并不仅仅来源于动机。
对华裔学习者的动机研究一方面要借鉴一般学习动机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要开辟出新的技术路线。第一,量表的设计及改良,如何改进以提高量表的信度、效度至关重要。第二,多种研究方法结合,问卷法与访谈等方法结合,观察与内省结合。第三,采用数据统计的方法,对华裔汉语学习者的多重动因进行详细研究,以得出不同因素的贡献率,才能在此基础上得知影响最大的因素,从而指导教学。
3.跨学科综合研究
随着研究的深入,动机研究已不仅是心理学、语言学关注的课题了。动机的来源多种多样,影响动机的因素也是千差万别。对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等学科研究成果的借鉴能够拓宽动机研究的范围,更好地解决目前语言学习动机研究的困境。
刘艳(2012)提出了“汉语期望价值是汉语学习深层动机”的理论假设,她运用语言经济学原理探讨了语言学习的深层动机,构建了“语言资本”理论框架:汉语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构成了汉语学习的期望价值。语言经济价值是促使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深层诱因,视角转向华裔汉语学习者,他们学习汉语时,经济价值因素的驱动力有多大,与非华裔学习者有何差异,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研究。
参考文献:
[1]Rod Elli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包含丽.欧洲华裔中小学生华文教育研究——以温州籍华裔中小学生为例.教育评论,2012(1).
[3]陈奕容.多重动因结构:华裔留学生来华学习影响因素分析.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7.
[4]黄煜.印尼华裔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及其对汉语学习的影响.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5]匡腊英,张娜.菲律宾华裔青少年语言使用调查研究及华文教育对策.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12).
[6]林崇德.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7]刘芸.菲律宾华校学生的华语学习动机与华校的激发策略.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
[8]刘艳.期望价值、学习目的和学习行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研究.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12.
[9]盛继艳.华裔学生汉语习得研究的现状与思考.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
[10]王爱平.东南亚华裔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汉语学习动机.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3).
[11]闻亭.华裔与非华裔汉语学习者对待目的语群体态度及习得动机比较研究.第五届全国语盲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
[12]吴建玲.对一百名华裔学生语言文化情况的调查报告.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4).
[13]吴勇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模式的演变与发展.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2008.
[14]夏明菊.华裔学生汉语学习动机分析.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2003(4).
[15]余江英.菲律宾华裔与非华裔青少年学生的汉语语言环境与短期汉语学习动机之比较.“国际汉语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国际学术讨论会,2010.
[16]原一川,尚云,袁焱,袁开春.东南亚留学生汉语学习态度和动机实证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8,第6卷(3).
[17]章石芳,范启华.菲律宾华裔中学生中文学习态度调查分析,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