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
“猫仔粥”是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南诏镇独特的一种小吃。它以米饭、海鲜、家禽肉等为原料,经独到的烹饪技巧聚于一粥,虾红、鱿白、鱼雪、鸡黄、肉赤,色泽相映,数荤一素,清鲜醇美,风味独特。
据说,清朝年间,诏安县有户官宦人家,祖母太夫人持家严谨,儿子、媳妇以及孙儿、孙女十几口人都谨遵家教,不敢逾矩,俨然有世家风范。长孙成婚后,新媳妇过门三日即下厨房料理全家膳食,自己却只能在厨下吃家人用餐后的残羹剩饭。长孙看爱妻长期受委屈,心生不忍,于是想出一个妙计:他买了几只猫仔来饲养,他每天饭后总借口要给猫仔做粥来到厨房,用鱼、虾、肉等菜肴快速地为新婚妻子做好新鲜可口的饭食。
有一回,长孙刚把饭做好放在桌上,凑巧祖母太夫人走进厨房检查,她一脸诧异地问孙子在厨房忙什么。长孙机灵地回答道:“做猫仔粥,把剩饭剩菜掺在一起给猫吃。”因为家中确实养有几只猫,太夫人也就信以为真了。由于做“猫仔粥”要抢时间,只用滚烫的水涮鱼、虾等鲜料,再加上好配料,香鲜适口,新媳妇喜欢吃,小夫妻情意更深,恩爱无比。时间过得很快,三十年的媳妇也熬成婆婆了。老人都谢世后,孙媳妇当家做主,膝下已儿孙成群。五十大寿时,丈夫问爱妻想吃什么。她回想起当年情景,沉思很久才说:“很久都没吃‘猫仔粥了,还是‘猫仔粥好吃。”丈夫欢天喜地说:“这容易,现在不用偷偷煮了,我这就去厨房做。”
“猫仔粥”中注满了少年夫妻的恩爱,回味无穷。左右邻居听说“猫仔粥”好吃,都来打听怎么做。就这样,“猫仔粥”传出去了。从此,闽南民间美食就传下了这种用各种鲜料快速煮的“猫仔粥”,这也成了闽南老少都喜爱的传统风味小吃。
关于“猫仔粥”的来历,闽南地区还有一种说法。南宋末年,京城临安(今杭州)失陷,小皇帝赵昺及左右丞相陆秀夫、陈宜中等人被元军追杀,南逃至闽南沿海地区。一天,他们随身带的粮食吃光了,君臣饥肠辘辘,左右丞相轮流背着小皇帝来到渔村一个大户人家乞食。财主见是几个满面尘土的乞丐,就把饭后准备喂猫的残羹剩饭做成粥施舍给他们。君臣饥不择食,将粥一喝而尽。后来,他们南逃到广东崖山安顿下来,一谈到那段难忘的逃生经历,便会想起那美味的粥。可是,皇帝身边的御厨却做不出这样的粥来。后来,御厨灵机一动,驾舟返回当初皇帝乞食的渔村,学会了这种粥的做法。不久,崖山也被元军攻陷,君臣死的死、逃的逃,那位御厨也潜回了闽南老家,从此经营起独家风味的“猫仔粥”来。
“猫仔粥”主料选用上乘的江南大米,浸泡后沥干,放入铺有纱布的蒸屉中蒸到米心刚透时歇火备用,一颗颗饭粒如同雪白的珍珠。有客人光顾,摊主即抓一把饭粒放入碗里,再调配下粥菜肴,有鱼片、肉片、鱿鱼、牡蛎、蛏肉、猪腰、猪肝、虾仁、菜心、香菇、茼蒿、芹菜、蒜丝、葱末、猪骨汤等二三十种配料。客人在小桌边坐定,摊主就在锅里放入猪骨汤烧沸。手脚麻利的摊主像药剂员抓药配方一样,分主次顺序把饭粒和菜料倒入勺锅里,紧接着猛煽炭火煮熟,加上葱、蒜、芫荽、味精、鱼露、胡椒粉等佐料即成。顷刻间,一碗香喷喷、热腾腾、香气扑鼻、鲜美可口的“猫仔粥”便端到食客面前。如果遇上和蔼健谈的摊主,他就会娓娓道来这传统粥品的趣闻。
“猫仔粥”历经厨师研制、推广,便成了南诏镇独具风味的名优小吃。现在的“猫仔粥”不但保持了原有的风味,而且有所创新,集汤清色润、粥米韧嫩、辅料脆软于一体,气味香甜、爽口好吃。“猫仔粥”的做法也不断推陈出新,现今采用单锅一碗一碗地煮,快工猛火。
经营“猫仔粥”的小摊都是晚上摆在大街小巷中,点上一盏灯,卖到凌晨两三点。粥诱人的香味伴随着热闹的叫卖声在夜色里飘散开来,而那小摊宛如一只守夜的猫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