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朝霞 陶莉莉 陈小平 潘佩光 张晓静 林青梅
[摘要] 目的 探讨姜醋食疗的功效,为姜日后姜醋产业化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将顺利阴道分娩的产妇2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研究组产后12 d予姜醋食疗直到产褥期结束;对照组产后常规产后健康指导。观察两组产妇产后乳汁分泌情况;恶露情况(包括恶露持续时间、量、色、质);有无身痛情况。结果 ①研究组产后42 d轻度缺乳77例、中度缺乳22例,严重缺乳1例,对照组轻度缺乳40例、中度缺乳45例,严重缺乳1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研究组产后42 d恶露情况评分(9.59±2.37)分,对照组(12.44±2.77)分,研究组产后恶露持续时间>20 d 19例,对照组54例,两组产妇在恶露情况评分及持续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研究组产后42 d轻度身痛54例,中度身痛38例,重度身痛8例,对照组轻度身痛8例,中度身痛23例,重度身痛6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产后姜醋食疗可以促进乳汁分泌、缩短恶露持续时间、促进产后子宫缩复、防止身痛,方法安全、方便、廉价、可口,适合广大群众,便于推广,利于产业化。
[关键词] 产褥期;坐月子;乳汁;恶露;身痛
[中图分类号] R24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2(a)-0016-03
产褥期是指胎盘娩出至全身器官恢复或接近正常未怀孕状态的一段时间,一般为6周,这段时间民间俗称“坐月子”。“坐月子”如不注意调养或护理不当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资料报道,我国每年有2 000余万产妇,在自然恢复过程中约有70%妇女不同程度存在着子宫缩复不良情况,目前产后复旧不良发病率有上升趋势[1]。如何才能既轻松又健康地“坐月子”对产妇来说至关重要。为了使每一位刚刚经历人生最艰难历程的母亲顺利渡过产褥期,身体迅速康复,更有精力哺育宝宝,防止产后病,我们针对广东产妇“坐月子”服用姜醋的习惯,于产后12 d开始予产妇服用姜醋,直到产褥期结束,观察产妇乳汁分泌情况;产后恶露持续时间;产褥期内产妇有无身痛情况,以探讨姜醋的功效,为日后姜醋产业化提供理论依据。目前在国内外文献报道上,尚未见到有关姜醋用于“坐月子”的文献报道及有关姜醋的研究,现分析2010年9月—2012年9月间该院收治的20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顺利分娩的产妇200例为研究对象,年龄在20~40岁之间,体重在50~70 kg之间。孕足月(孕37~42周内)单胎顺利分娩的产妇。整个孕期无妊娠合并症,如妊高征、羊水过多、胎盘早剥等,无妊娠合并内科、外科等疾病;分娩期无产科并发症,如产后大出血、子宫收缩乏力、子宫破裂、胎盘残留(包括未行清宫者)、羊水栓塞等;无生殖道畸形,无子宫自身疾病(如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等);无乳腺疾病。新生儿体重在2 500~4 000 g之间,生后即可母婴同室,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00例。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产妇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对产妇进行常规健康指导。治疗组:在对产妇进行常规健康指导的基础上,于产后12 d开始食用姜醋,直到产褥期结束,1次/d。两组产妇均于产褥期结束后,即产后42 d返院复诊。
1.2.2 姜醋制作方法(产检期间由专人指导制作) 材料:生姜1 500~2 500 g,刨皮,猪手4只,甜醋1 500~2 500 g,鸡蛋适量,①先将姜炒干,不放油,加盐,炒出水后加蜜糖再炒(为避姜之辛辣),后将姜放置最底层。②猪手砍成块(不能太小,要适中),洗净,用油用盐炒后放置于姜之上层。③鸡蛋连壳(蛋壳含丰富的钙)放置于猪手之上层。④放入甜醋,将猪手煮熟为准,不要太烂。⑤以后每周煮1次。
1.2.3 观察指标 产后42 d乳汁情况、恶露情况、身痛情况。
1.3 疗效标准
1.3.1 产妇乳汁分泌情况 缺乳轻重程度分级(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轻度:满足婴儿需要量的2/3;中度:满足婴儿需要量的1/3;重度:几乎没有乳汁,不能喂养婴儿。
1.3.2 产妇恶露情况(采用中医症状评分) 产后恶露持续10~14 d(2分);产后恶露持续15~19 d(4分);产后恶露持续>20 d(6分)。
出血量:间断出血、量少,每日用卫生巾1~2张(2分);淋漓出血、量时多时少,每日用卫生巾3~5张(4分);持续出血、量多,每日用卫生巾>5张(6分)。血色:紫红(1分);暗红(2分);紫暗(3分);血质:质稠(1分);稠如酱状(2分);质稠夹小血块(3分)。
1.3.3 产妇有无身痛情况(以产妇自诉为标准) 轻度:无或轻微身骨痛症状,活动不受限;中度:有明显身骨痛症状,能忍受、活动不受限;重度:严重身痛症状,难忍受、活动受限。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统计描述,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进行统计推断;计数资料:计算各指标发生率,统计推断采用χ2检验或 Monte Carlo 精确概率。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两组产妇各项基本指标及产后乳汁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两组产妇在年龄、分娩孕周、孕产次、产后初期乳汁分泌情况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组产后乳汁分泌多19例,中46例,少35例;治疗组产后乳汁分泌多27例,中45例,少28例,其它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基本情况(x±s)
[观察指标\&对照组\&治疗组\&t;\&P;\&年龄
分娩周数
孕次
产次\&26.95±3.89
37.9±1.3
2.73±1.22
1.65±0.65\&27.15±3.19
38.2±1.2
2.56±1.34
1.53±0.56\&0.46
1.70
9.34
1.40\&0.65
0.09
0.35
0.16\&]
2.2 两组产妇乳汁分泌情况
两组产妇分娩初期乳汁分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于42 d随访时,两组产妇乳汁分泌不足情况见表2,从表2结果可以看出,对照组乳汁分泌中、重度不足的比例显著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2 两组产妇产后42 d乳汁分泌不足情况[n(%)]
[组别\&产后乳汁不足情况\&χ2\&P;\&轻度\&中度\&重度\&治疗组
对照组\&77(77.0)
40(40.0)\&22(22.0)
45(45.0)\&1(1.0)
15(15.0)\&31.85\&0.000\&]
2.3 两组产妇产妇42 d恶露情况
两组产妇42 d随访时对其恶露情况进行调查,对照组产妇恶露评分(12.44±2.77)分,治疗组(9.59±2.37)分,治疗组的恶露评分低于对照组,恶露持续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两组产妇42 d随访时恶露评分及持续时间
[组别\&恶露持续时间\&≤14 d\&15~19 d\&≥20 d\&对照组
治疗组
χ2
P\&23
57\&23
24
31.25
0.000\&54
19\&]
2.4 两组产妇产后身痛情况
两组产妇分娩初期身痛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于42 d随访时,两组产妇身痛情况见表4,从表3结果可以看出,对照组中重度身骨痛的比例显著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4 两组产妇42 d随访时身痛情况[n(%)]
[组别\&产后身痛情况\&χ2\&P;\&轻度\&中度\&重度\&治疗组
对照组\&54(54)
8(8)\&38(38)
23(23)\&8(8)
69(69)\&31.25\&0.000\&]
3 讨论
产褥期俗称“坐月子”。中医上讲,妊娠和分娩过程中皆以血为用,极易耗血,机体常处于阴血不足的状态,如不注意调养或护理不当,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随着社会发展及人们康复保健意识的增强,科学“坐月子”越来越重要。杨梅毅[2]认为科学“坐月子”饮食与营养很重要,产妇的饮食要定量、均衡饮食,要合理搭配,忌生冷、辛辣、油腻饮食。张莉[3]认为产妇不仅需要营养来补充孕期和分娩期的消耗,恢复身体健康,还要哺育婴儿,所以产后需要加强营养,特别是蛋白质、脂肪、无机盐和维生素的含量要充足,因为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是乳汁的主要成分。如果乳母膳食中缺乏这些成分,就会使分泌的乳汁减少;所以产妇应该食用营养丰富而且容易消化的食物,最好是荤素兼用,粗细粮搭配,动植物蛋白质混合。
在广东,产妇“坐月子”常吃“姜醋”,又称猪脚姜(全称猪脚姜醋蛋),是广东常见的一种小吃,也是秋冬季节广东早茶的必备小吃。其材料中的米醋,含醋酸、乳酸、氨基酸、甘油和醛类等化合物,可以散淤、消肿,常饮可使人的骨骼变得柔软,助消化,消疲劳,预防衰老,扩张血管,治病益补,对产后疗养和体力的复元很有帮助;姜,味辛性温,具有散寒发汗、解表祛风等作用,可祛风湿、驱寒暖胃,浸透了米醋的姜,犹如双管齐下,相得益彰;由于“姜醋”可以养血生精、健骨壮筋、祛风除湿,活血化瘀,配合猪脚、鸡蛋的动植物蛋白,尤为产后食疗佳品。该研究针对广东产妇“坐月子”服用姜醋的习惯,于产后12 d开始予产妇服用姜醋,直到产褥期结束,观察产妇乳汁分泌情况;产后恶露持续时间;产褥期内产妇有无身痛情况,研究发现产后姜醋食疗可以促进乳汁分泌、缩短恶露持续时间、促进产后子宫缩复、防止腰腿痛,方法安全、方便、廉价、可口,适合广大群众,便于推广,利于产业化。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65.
[2] 杨梅毅.浅谈科学坐月子[J].全科护理,2008,6(10):2799.
[3] 张莉.产褥期饮食早安排[J].饮食科学,2010,17(8):38.
(收稿日期:201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