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小伟+++++曾惠清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机械通气治疗心源性休克预后情况,以供临床参考。方法 选择心源性休克患者34例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机械通气治疗,观察预后情况,并对比治疗前后患者平均动脉压、动脉血氧分压、中心静脉压、血液pH值等指标的变化。 结果 治疗后有效率73.63%。与治疗前对比发现,患者治疗后平均动脉压、动脉血氧分压、血液pH值明显提高,中心静脉压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机械通气治疗心源性休克可起到良好的效果,对患者预后有益。
[关键词] 主动脉球囊反搏;机械通气;心源性休克;预后情况
[中图分类号] R5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2(a)-0007-02
心源性休克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患者由于指某些原因导致心脏排血功能下降,不能维持最低限度的心输出量,导致血压下降、重要脏器供血、供氧不足,引起全身性微循环功能障碍。心源性休克一般多继发于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病势凶险、预后较差[1]。为探讨分析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机械通气治疗心源性休克预后情况,以供临床参考,该院2011年3月—2013年2月间采用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机械通气治疗心源性休克患者34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心源性休克患者34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57.53±5.38)岁;身高152~181 cm,平均身高(168.46±5.73)cm;体重56~86 kg,平均体重(62.52±6.84)kg;发病至就诊时间0.5~24 h,平均就诊时间(5.32±1.65)h;其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1例;梗死部位包括前壁心肌梗死10例、广泛前壁心肌梗死8例、下壁心肌梗死7例、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广泛前壁心肌梗死5例、下壁心肌梗死合并正后壁心肌梗死4例。
所有患者均有急性心肌梗死典型的胸痛症状,心电图可见特征性动态演变,心肌酶学升高。收缩压低于90 mmHg,且持续30 min以上,存在尿量<20 mL/h,精神状态和意识较差,皮肤湿冷、紫绀等重要脏器灌注不足的临床表现,经扩容、强心、利尿、升压等药物治疗后仍不能维持血压[2]。研究对象剔除主动脉瓣返流、主动脉夹层、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因严重心律失常、血容量不足、严重感染、过敏等其他原因所导致的休克者[3]。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Seldinger法经皮穿刺股动脉,植入气囊导管。根据患者的身高选择合适的主动脉内球囊容积。身高<160 cm者选择34 mL容积球囊;身高>170 cm者选择40 mL容积球囊。经X线确认后调整球囊位置,使其位于胸骨左缘第二肋间[4]。
将反搏球囊导管连接于反搏仪,以心电图R波为触发模式,合并心律不齐时采用动脉压力触发模式。以1∶1开始反搏,根据患者血压、心率等指标调节反搏比例。治疗期间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将全血活化凝血时间控制在200~250 s[5]。待患者神志清楚;心率<100次/min;尿量>30 mL/h;不用升压药时收缩压>100 mmHg;反搏比例1∶2维持24 h或1∶3维持12 h以上血流动力仍然稳定;低灌注现象消失后可撤机[6]。
同时进行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设定S/T模式,呼吸频率控制在10~16次/min;吸氧浓度35%~40%;将吸气末压力从8~10 cmH2O逐渐上调至10~12 cmH2O;呼吸末压力从2~3 cmH2O逐渐上调至4~6 cmH2O[7]。当患者自主呼吸平稳;呼吸频率<25次/min;动脉血氧分压≥60 mmHg;血氧饱和度≥95%时可撤机[8]。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
2 结果
治疗后康复25例,有效率73.63%;主动出院6例,占17.65%;院内死亡3例,死亡率为8.82%。
与治疗前对比发现,患者治疗后平均动脉压、动脉血氧分压、血液pH值明显提高,中心静脉压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患者平均动脉压、动脉血氧分压、中心静脉压、血液pH值比较[n=34,(x±s)]
[时间\&平均动脉压(mmHg)\&动脉血氧分压(mmHg)\&中心静脉压(cmH2O)\&血液pH值\&治疗前
治疗后
t\&43.75±4.31
(69.24±5.12)*
12.25\&53.46±5.63
(72.43±6.02)*
13.17\&18.14±2.30
(15.32±1.89)*
11.02\&7.26±0.11
(7.38±0.15)*
11.58\&]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3 讨论
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在心源性休克发生后,患者常合并急性肺水肿、严重低氧血症,一般预后情况较差。目前随着主动脉球囊反博和机械通气技术的临床应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死亡率大大降低[9]。
主动脉球囊反博技术是在舒张早期主动脉瓣关闭后利用球囊给予快速充气,以提高舒张压峰值、改善冠状动脉灌注压,保证心、脑、肾等重要器官血液灌注。主动脉球囊反博技术可降低心源性休克患者主动脉收缩期压力,升高主动脉舒张期压力,从而降低左心室后负荷和心室壁张力,增加冠状动脉供血供氧,并改善患者心功能。在心源性休克的基础上合并急性肺水肿时,患者通气/血流比值失调,甚至发生呼吸衰竭。机械通气可降低左心室跨壁压,减少心脏前负荷和心肌张力,提高肺功能残气量,调节通气/血流比值,从而维持稳定的心功能[10]。
该研究中34例患者经过主动脉球囊反博联合机械通气治疗后达到康复25例,有效率73.63%;主动出院6例,占17.65%;院内死亡3例,死亡率为8.82%。这一结果提示主动脉球囊反博联合机械通气治疗心源性休克具有良好的效果。与治疗前对比发现,患者治疗后平均动脉压、动脉血氧分压、血液pH值明显提高,中心静脉压明显下降,提示经主动脉球囊反博可提高主动脉舒张期压力,增加冠状动脉供氧,使动脉血氧分压上升,缓解呼吸性酸中毒症状,使血液pH值升高。中心静脉压下降后提示心脏射血能力提高,有利于血液流入心房,有效控制了因心力衰竭所致的心脏射血能力下降、中心静脉压升高的现象。
该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机械通气治疗心源性休克可起到良好的效果,对患者预后有益。
[参考文献]
[1] 李振勇,付强,王临光,等.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疗效观察[J].实用老年医学,2010,24(4):332-333.
[2] 刘美丽.主动脉球囊反搏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病人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护理研究,2010,24(12C):3357-3358.
[3] 卢世文.主动脉球囊反搏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2,23(23):24-25.
[4] 莫文宏.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7):1187.
[5] 王瑛.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机械通气治疗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206-207,209.
[6] 杜玉明.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呼吸机治疗心源性休克41例[J].中国临床研究,2012,25(9):866-867.
[7] 郑萍,阳维德,罗秀锋,等.主动脉球囊反搏泵术在急诊PC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6):339-340.
[8] 黄梦照.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主动脉球囊反搏辅助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的疗效观察[J].广西医学,2013,35(8):1044-1046.
[9] 陈中俊,杜叶平,梁战海,等.床边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机械通气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35例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2):185-186.
[10] 王黎恩.床边紧急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在心源性休克抢救中应用[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0,10(6):472-473.
(收稿日期:2013-12-13)
该研究中34例患者经过主动脉球囊反博联合机械通气治疗后达到康复25例,有效率73.63%;主动出院6例,占17.65%;院内死亡3例,死亡率为8.82%。这一结果提示主动脉球囊反博联合机械通气治疗心源性休克具有良好的效果。与治疗前对比发现,患者治疗后平均动脉压、动脉血氧分压、血液pH值明显提高,中心静脉压明显下降,提示经主动脉球囊反博可提高主动脉舒张期压力,增加冠状动脉供氧,使动脉血氧分压上升,缓解呼吸性酸中毒症状,使血液pH值升高。中心静脉压下降后提示心脏射血能力提高,有利于血液流入心房,有效控制了因心力衰竭所致的心脏射血能力下降、中心静脉压升高的现象。
该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机械通气治疗心源性休克可起到良好的效果,对患者预后有益。
[参考文献]
[1] 李振勇,付强,王临光,等.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疗效观察[J].实用老年医学,2010,24(4):332-333.
[2] 刘美丽.主动脉球囊反搏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病人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护理研究,2010,24(12C):3357-3358.
[3] 卢世文.主动脉球囊反搏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2,23(23):24-25.
[4] 莫文宏.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7):1187.
[5] 王瑛.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机械通气治疗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206-207,209.
[6] 杜玉明.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呼吸机治疗心源性休克41例[J].中国临床研究,2012,25(9):866-867.
[7] 郑萍,阳维德,罗秀锋,等.主动脉球囊反搏泵术在急诊PC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6):339-340.
[8] 黄梦照.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主动脉球囊反搏辅助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的疗效观察[J].广西医学,2013,35(8):1044-1046.
[9] 陈中俊,杜叶平,梁战海,等.床边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机械通气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35例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2):185-186.
[10] 王黎恩.床边紧急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在心源性休克抢救中应用[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0,10(6):472-473.
(收稿日期:2013-12-13)
该研究中34例患者经过主动脉球囊反博联合机械通气治疗后达到康复25例,有效率73.63%;主动出院6例,占17.65%;院内死亡3例,死亡率为8.82%。这一结果提示主动脉球囊反博联合机械通气治疗心源性休克具有良好的效果。与治疗前对比发现,患者治疗后平均动脉压、动脉血氧分压、血液pH值明显提高,中心静脉压明显下降,提示经主动脉球囊反博可提高主动脉舒张期压力,增加冠状动脉供氧,使动脉血氧分压上升,缓解呼吸性酸中毒症状,使血液pH值升高。中心静脉压下降后提示心脏射血能力提高,有利于血液流入心房,有效控制了因心力衰竭所致的心脏射血能力下降、中心静脉压升高的现象。
该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机械通气治疗心源性休克可起到良好的效果,对患者预后有益。
[参考文献]
[1] 李振勇,付强,王临光,等.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疗效观察[J].实用老年医学,2010,24(4):332-333.
[2] 刘美丽.主动脉球囊反搏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病人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护理研究,2010,24(12C):3357-3358.
[3] 卢世文.主动脉球囊反搏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2,23(23):24-25.
[4] 莫文宏.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7):1187.
[5] 王瑛.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机械通气治疗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206-207,209.
[6] 杜玉明.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呼吸机治疗心源性休克41例[J].中国临床研究,2012,25(9):866-867.
[7] 郑萍,阳维德,罗秀锋,等.主动脉球囊反搏泵术在急诊PC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6):339-340.
[8] 黄梦照.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主动脉球囊反搏辅助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的疗效观察[J].广西医学,2013,35(8):1044-1046.
[9] 陈中俊,杜叶平,梁战海,等.床边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机械通气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35例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2):185-186.
[10] 王黎恩.床边紧急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在心源性休克抢救中应用[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0,10(6):472-473.
(收稿日期:201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