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峰+王文棣
摘 要:伴随老龄化社会的加剧,养老问题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该文以社会学的视角: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从结构和功能两方面分析社区养老服务的现实可能性,并指出家庭养老以及机构养老的弊端:诸如人口结构等的变化导致家庭规模的小型化、机构养老供需紧张,进入门槛高、费用高等问题,从而探索出适合我国社会发展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即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市场、民间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的,提供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培育专业化的养老服务队伍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关键词:社区养老服务;结构功能主义;分析
中图分类号 D66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20-19-03
Analysis on the Community Pension Service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tructural-Functionalism
Zhang Xiaofeng et al.
(College of Humanities.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China)
Abatract:With the increasing aging population,the pension problems have become the focus that the people pay close attention to.The author uses the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the theory of the structural-functionalism,which will analysize the community pension service in each aspects and will also point out the weaknesses about the family support of old age and institutions for the old.For example,the change of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will lead to the small tendency of family size,the short supply and the high cost of the institutions for old age.Through the above analysis,we can explore our own model about the community pension service,which will establish the mechanism of the multiple departments under the leading of the government and widen the sources of the funding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the professional service team.
Key words:Community pension service;Structural-functionalism;Analysis
1 前言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老龄人口的大国。国家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总人口为1.19亿,占8.87%[1]。根据联合国的有关规定60岁人口达到10%或65岁人口达到7%,标志着进入老龄化社会。由此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如此庞大的老年群体,如何养老、怎么养老等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关心老人就是关心我们自己的明天。受传统孝道文化思想的影响,家庭养老一直占据着养老方式的主导地位。但随着社会结构和人口结构等的转变,家庭养老方式的优越性却大打折扣。“空巢家庭”、“独居老人”等社会现象的发生,由老中少3代为主干的家庭逐渐分裂成子女离家等问题的出现。“家庭”的作用似乎变得既关键又脆弱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挑战。随着老龄化步伐的逐渐加快,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问题愈来愈凸显。想当然的会有很多人想到机构养老,但我国机构养老面临着供需紧张、成本高、服务质量不到位等因素,使得并非所有老人都能进得去机构养老。根据我国的国情以及老年人的观念,大部分老人还是喜欢在家里安度晚年。因此社区养老服务结合两者的优势发挥了其独特的优越性。
2 结构功能主义分析社区养老服务
2.1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概述 20世纪4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提出了结构功能主义这一名称。他为结构功能主义的形成做出了很大努力并成为这一学派的领袖人物。帕森斯社会结构理论认为,社会系统之所以能够保持自身的维持和延续存在,是由于能够满足4个功能性条件即“AGIL”功能模式。其中,A(Adaptation)是“适应功能”,G(Goal)是“目标实现”功能,I(Integration)是指“整合”功能,L(Latency)是“维模”功能。这个完整的功能模式又被划分为4个子系统分别执行4个不同的功能。具体的讲,一是“经济系统”执行环境的功能;二是“政治系统”执行目标达成的功能;三是“社会系统”执行整合功能;四是“文化系统”执行维模功能[2]。这4个子系统共同构成了作为整体的、均衡的、自我调节和相互支持的社会系统。
2.2 社区养老服务的结构分析 对于一个社会系统来说,“适应”这一功能需求的满足就是要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并在系统中进行支配。社区养老服务系统是由老人、照顾者、志愿者、家庭、政府、社会或社区等几部分构成。首先对于需要养老的老人来说,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个稳定且熟悉的环境是很重要的。传统的家庭养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亲人、子女等承担起照顾老人的主要责任,但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家庭结构、人口结构、社会结构等变化,单纯依靠家庭养老已很难适应环境的需要。其次机构养老自身存在的弊端,诸如进入门槛高、费用高、供给与需求不足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因此,社区养老服务一定程度上借鉴二者的优点形成了独特的养老方式。endprint
从社区养老服务的优越性可知:一是由国家政策的支持。1982年联合国在召开老龄问题大会时指出:“社区福利服务应以社区为基础,并为老年人提供广阔的预防性、补救性和发展方面的服务,以便使老年人在自己家里和他们居住的社区里尽可能过独立生活[3]”。2000年8月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要加强社区建设,依托社区发展老年服务业,进一步完善社区为老年服务职能,大力兴办老年服务设施[3]。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产品更加丰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1]。二是充分利用社区里各种资源,构建以政府、社会、家庭等多元主体参与的,以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建设完善社区硬件设施,培育专业化的养老服务队伍。
系统的“目标达成”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系统本身要有足够的能力明确和确定自己的目标,比如系统的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主要目标与次要目标等;二是系统要有能力去解决和完成目标,这在客观上要求一个系统的组织化和制度化。居家养老服务的最终目标就是让每位老人都能获得舒心的服务,平稳的安度晚年生活,力求达到“老有所学,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6个所有的和谐局面。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要区分政府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的责任问题。政府部门要下放权力,社区组织和居委会要加强自身建设,将政府的居委会变成真正意义上的自治的居委会,提高自治能力。同时要调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建设中。社区是全体社会成员的社区,建设社区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没有居民充分参与的社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养老服务,居民应将自己所知道的信息和所掌握的技能提供给社区中有需要的老人,将家庭照顾功能全部或部分接过来,同时可以建立志愿者储蓄制度,使老人尽可能的长时间的依托社区养老的这个平台。
“整合”所要求的就是一个系统内部要有相互的联系,这一联系要保证系统稳定协调可持续的运行,而不至于产生摩擦、断裂和震荡。社区服务的目标是实现“六个所有”的养老目标,使每位老人都能幸福的安度晚年;社区服务的对象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包括独居老人、空巢老人、高龄老人等 ;社区服务的内容是尽可能的为每位老人提供全方位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构建完善的社区养老保障体系,包括养老服务系统、资金筹措系统、管理运作系统、资源调配系统等。其中养老服务系统有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和和精神文化服务等;资金筹措主要是指养老服务的资金来源渠道,有政府购买和支持、社会捐助和社区自筹;管理运作系统要对社区养老服务供给者和需求者信息进行规范管理、科学操作;资源调配系统需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不仅需要政府,更需要社区自身对社会各种资源、组织和团体加以整合,多元主体参与社区养老服务。
系统的“维模”需求通常是靠某种价值观念来实现的。价值观念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中所形成的目标和准则。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人们行为的内在驱动力。“维模”要求社区养老服务要有明确的、得到公认的价值规范体系,这种规范体系要在系统中传递并被人们所接受。社区养老服务的价值观念,如对待老人的态度要和善、耐心,服务更具人性化,体现人文关怀等。此外,社区养老服务要理顺政府与社区的关系,要进行角色转换,加强社区自身建设,提高自治能力,使社区组织具有较强的自治性、独立性,明确社区组织的工作职能,减少各级政府的各种行政职能,一旦社区组织发生混乱,能够保持住社区组织的稳定性,保持社区组织内部的制度化。
2.3 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的功能分析 作为以婚姻和血缘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社会生活组织,家庭是人们繁衍生息、生活和生存的重要场所。在所有的社会组织中,家庭对社会生活变化的反映是最敏感、最迅速的。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家庭,当社会生活发生变化,家庭也随之而变,不论是家庭结构功能上,还是家庭成员的关系上或者是价值观念上,都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从而对养老问题带来新的冲击。
2.3.1 家庭功能、机构功能的优越性分析 家庭养老相比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首先家庭是人们最亲密最熟悉的地方。在应对老年人突发事件、意外事件等情况下,家庭会第一时间知晓并将老人送往医院。其次随着老人年龄的增长、意识等的模糊,老年人的需求具有非规律性、偶然性的特点,而家庭养老却能显示其灵活性,能够随时随地的为老年人服务。最后家庭养老能够承担社会无法细分的工作,相对其他养老方式更能满足老人精神情感方面的支持。除此之外,老年人在情感上多数是依赖家人的,他们不愿意居住在自己不熟悉的环境中。但随着人口流动、工作调迁等不确定因素的出现,家庭成员应在思想上多给与老人更多的关怀和指导,帮助老人适应社会,必要时应大胆的走出去,多与同龄人进行交流、谈心等。同时,家庭人员有义务给没有储蓄或无养老金的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经济援助。
机构养老服务由于专业化的服务标准受到一些收入较高老人的需求,使老人能够得到较为集中和有秩序的生活。由于其所居住的都为同龄人,更加方便了老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对独居和空巢老人的确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2.3.2 家庭功能、机构功能的弱化分析 一是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然而如今的子女却对孝文化的理解甚少,出现了“只养即可”、“养而不敬”等错误观念。对老年人不尊重不孝顺,虐待殴打老人的例子时常发生。二是老人地位的下降及自身角色的转化。部分老人退休之后,随着社会角色等的变化,劳动者、领导者变成被供养者、普通人;家庭生活中由父母变成(外)祖父母等。这些变化都会使得老人在精神生活上发生或轻或重的改变,可能会感到孤单、被冷落、不再是家庭的重心等。三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的“421”家庭结构出现,使得家庭养老面临严峻的挑战,增加了子女照顾父母的家庭负担。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和高龄老人的出现,由于其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也加重了家庭的赡养困难。人口的大量流动致使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的增多更加剧了家庭养老的负担。endprint
机构养老虽然有较专业化的服务标准,但很多地方床位供需紧张、收费高导致并非所有老人都能住进去。受传统孝道文化思想的影响,很多老人住进养老院会被认为子女不孝,带来不必要的口风。此外有部分老人会感到不适应,导致出现孤僻、排外、抑郁等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3 结语
通过对社区养老的结构和功能两方面进行分析,社区养老服务将会是我国养老服务的主要选择方式。它弥补了家庭养老的不足,完善了机构养老的限制。在一个社区养老服务组织中,社区中的每个成员要想很好的生存下去,首先要适应他所在的客观的社会环境,这就需要老人能够在社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其次作为社区中的每个成员,都要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再次社区成员在进行社会活动时,要遵守社区的规章制度;最后当社区系统暂时中止或破坏时,社区成员能够将原有内化的模式维持下去,以保证自己及整个社区养老服务的有效运行。
构建一个完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不是单凭一些经验和理论就能够顺利完成实现的。它需要形成以政府为指导,盈利组织、非营利组织、社区等多方主体参与,开辟多元化的筹资渠道,构建完善的养老服务硬件设施,培育专业化的养老服务队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EB/OL].(2011-04-28)[2013-10-20].http://www.stats.gov.cn/tjsj/pcsj/rkpc/6rp/indexch.htm.
[2]彭国胜,马克思.帕森斯与吉登斯社会结构理论之比较[J].理论导刊,2012(9):97.
[3]姜珊.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养老保障体系研究[J].中国市场,2011(52):135.
[4]李晨漪.城市社区养老模式初探——基于结构功能主义视野下的分析[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4):35-38.
[5]董红亚.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解析和重构[J].社会科学,2012(3):68-74.
[6]杨立雄.老年福利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56-260.
[7]朱明远.关于我国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探讨[J].法治与社会,2008(2):239.
[8]戴维东.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国社会保障问题[J].现代经济探讨,2007(1):77-81.
[9]帕森斯(著),张明德,夏翼南,彭刚(译).社会行动的结构[M].上海:译林出版社,2003. (责编:张长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