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淑芳
摘 要:基层农村信用合作社,以为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服务为宗旨,通过对安徽部分县域问卷调查发现,现却面临种种现实问题:民有资本官营化,自主经营权丧失;产权制度未真正建立,内部治理结构残缺;创新观念缺乏,活力不足;长期金融风险的累积,导致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在此基础上为基层农信社改革提出发展新思路:坚持政企分开,保证基层农信社自主经营;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体制改革,提高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农信社改革;产权制度;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 C9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20-11-04
1 引言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当前农村最为完备的正规金融机构,其改革对于“三农”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目前全国各农信社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以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服务为宗旨的基层农村信用合作社,现在却面临种种问题,主要有:农村信用社法律体系不健全,其权益无法得到保障,自身定位不够明确,越来越多地承担起了政策性银行的角色,与农信社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改革方向相冲突,结算手段和金融工具滞后,无法有效提供多层次、全方位、高水平的金融服务,而且农信社流动性及安全性风险抵抗能力薄弱。因此,改革基层农信社体制,健全基层农信社管理制度,使其增加经济实力,向农业倾斜,提高风险抵御能力,对于农民增收和农村金融体系中的模式确定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2 基层农信社改革中的现实问题
2.1 民有资本官营化,自主经营权丧失 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农村信用社是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社员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在支持服务“三农”方面,原则上是一种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然而每一个社员的股份都非常小,农民作为社员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分享到信用合作社带来的好处,合作社最终演变为附属于官方的金融机构。在“三会一层”治理结构模式下,社员股权高度分散,社员代表大会形同虚设,理事会却成为事实上的最高决策机构,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从而极易出现“内部人控制”的局面[1]。而在农信社内部民主管理上,按照合作金融的要求,农信社主任应由理事会来任免,但实际中却并非如此,根据调查的黄山黟县、阜阳的“三区”和“四县”、太湖晋熙联社及其桥头分社、新城分社、合肥科技农村商业银行等地的情况来看(本次调查采用调查问卷形式,发放130份调查问卷,有效问卷为85份),目前任免县联社主任和乡镇农信社主任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县联社提名—人行审查—社员代表大会选举通过”,但被调查者对县联社主任的任免意愿上却倾向于人民银行,可见农户及社员参与意识很差(见表1)。
表1 农信社主任的任免方式(%)
[任免方式\& 县联社主任 \&乡镇农信社主任\&现实\&意愿\&现实\&意愿\&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16.67\&25.0\&41.67\&25.0\&人民银行\&0\&33.34\&0\&0\&上一级农信社\&8.33\&8.33\&8.33\&8.33\&县联社提名,人行审查,
社员代表大会选举通过\&50.0\&25.0\&41.67\&41.67\&县联社提名,社员代表大会选举通过\&8.33\&8.33\&0\&16.67\&人民银行提名,社员代表大会选举通过\&0\&0\&0\&8.33\&其他\&16.67\&0\&8.33\&0\&]
表2 农信社自主经营情况(%)
[自主权情况\&农信社自主经营情况\&自主权较大\&28.21\&自主权适中\&60.13\&自主权较少的,主要听上级的\&11.66\&]
农信社管理体制的落后使其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多元化、多层次农村金融的需求,自主经营权差,受地方政府和上级部门干预过多,如表2和表3,自主权较大的农信社连1/3都不到,受访农信社等机构主要受地方政府和人民银行以及上级农信社的干预,三会真正能够自主的权力只占7.96%。
表3 对农信社经营活动干预部门的影响程度(%)
[部门\&地方政府\&人民银行\&上级农信社\&三会\&其他\&受访机构比重\&41.02\&47.28\&32.26\&7.96\&6.98\&]
2.2 产权制度未真正建立,内部治理结构残缺 建立决策、管理、监督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和激励、约束相互结合的经营机制,是产权制度改革的关键环节和根本目标。农信社长期以来存在所有者缺位和“谁投资、谁受益、谁管理、出了问题谁负责”的管理模式,产权不明确,产权被人为虚设,“三会”有名无实,企业治理结构残缺不全,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2],就此问题,在调查问卷中分别设计出问题“在您所在的农信社,社员代表大会(或理事会、监事会)的职责实际发挥程度如何”,根据对三县的调查,如表4所示,“三会”职能发挥大多在一般发挥水平,更有甚者,有部分农信社的“三会”竟然完全流于形式,产权制度并未真正建立,内部治理结构严重缺失,结果基层农信社只重视业务扩张而忽视风险控制,重视放款而忽视收款,遇到具体问题,对己有利的严格执行,对己不利的加以变通或回避,使得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内部治理结构完全虚化。
表4 三会执行情况(%)
[\&社员代表大会
职能发挥程度\&理事会职能
发挥程度\&三会职能
发挥程度\&完全独立发挥\&16.13\&36.17\&16.23\&一般发挥\&67.29\&47.96\&67.89\&很少发挥\&0\&8.02\&7.12\&完全流于形式\&16.58\&7.85\&8.76\&]
从走访调查过程中不难发现各地或已经实施或正逐步进行改革,“三会”已建立,但在真正的落实过程中还存在缺陷,尤其在农信社的资本金构成中(表5),社员股金一般只占到很少的一部分,其他绝大部分均为农信社多年累积下来的公积金转增形成。按合作制规定,这部分作为不可分割的公共集体资产,与社员股权没有直接的量化关系,使农信社的产权一直比较模糊,再加上农信社管理体系的几经变化,使农信社的产权所有人严重缺位,也造成了对农信社管理监督的真空,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流于形式[3]。所有者缺位而导致的农信社产权制度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外部力量控制”和“内部人控制”两大方面。若此种状况不得到有效改革,这两种“非法力量”得不到有效遏制,其他任何有力的局部改革措施都难以奏效,我国的农信社将很难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银行企业制度。只有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理顺政府及有权部门等外部监管力量、农信社的股东(社员)、农信社及其员工之间的权责关系,建立现代银行企业制度的改革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表5 农信社的股权构成(%)
[\&农户
社员股\&职工
社员股\&所辖农信社团体股\&法人股\&乡村
集体股\&其他\&县联社\&1.53\&23.92\&67.12\&7.43\&0\&0\&乡镇农信社\&56.32\&29.68\&2.13\&4.02\&6.15\&1.7\&]
2.3 创新观念缺乏,活力不足 近年来,农信社业务创新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推出了一些新的金融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拓宽了农信社的经营空间,服务方式也有所改变,服务质量有所提升。但当前“三农”经济发展和城镇化需求,一方面,农信社还没有真正树立起金融服务创新的观念,缺乏竞争进取意识,经营核算意识不强,工作开拓性差,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金融创新的切入点,而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应付上级与监管部门的考核,缺乏金融创新观念。就其基本的存贷款业务而言,从各地基层农信社及县联社存款业务情况来看,大部分的存款利率都是按照央行规定的基准利率执行,并没有进行浮动。而且从各地的调查问卷中不难发现社员存款和非社员存款并无区别,没有实现利润的返还。如表6所示,农信社的存款中主要来自于农户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又由于农户存款的利率不敏感性,因而其存款业务明显动力不足,无法满足更多的融资需求。贷款业务上,一般农信社对于社员采取了优先贷款,甚至有银行把入股作为农户取得贷款的前提条件,但由于农民群体的特殊性,更多的人希望通过亲朋好友的借款来度过财务危机。从走访结果看,如图1所示,大多农民任务贷款业务流程过于繁琐,对于一项贷款从申请、审核到发放,对于解决燃眉之急已无作用。
表6 受访“三地”农信社存款的平均结构(%)
[\&县联社\&乡镇农信社\&农户储蓄存款\&74.23\&86.73\&企业存款\&12.15\&7.26\&村集体组织存款\&2.76\&1.72\&地方政府\&2.94\&3.27\&其他\&7.92\&1.02\&]
图1 受访“三地”农民对于农信社贷款业务的看法
另一方面,受很多因素影响,农信社激励机制不到位,选人用人制度不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流于形式,以效益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的分配机制、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用工机制和内控完善、制衡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的约束机制还没有真正确立起来,农信社经营机制创新活力不足。
2.4 长期金融风险的累积,诱发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 据统计,2009年农信社不良贷款率高达8.13%,2010年按照5级分类标准,不良贷款余额2 500亿元,不良贷款率4.2%,2011年9月末不良贷款余额3 738亿元,不良贷款率5.7%,截至2012年6月末全国农信社不良贷款率降至4.7%[4],可见农信社不良贷款和比率依然较高,随着农信社改革的推进虽然有所起伏,但其不良资产依然很重,金融风险加剧。从各地调查来看,虽各家银行相关负责人及其职员均考虑到银行声誉问题而对银行的经营业绩不便透露,但是对于问卷中所提及的不良资产问题均作出了回应。表7为对各地银行所做的调查分析,由于是多选题,最终的比例加总大于100%。
表7 形成农信社不良资产的原因分析(%)
[原因\&受访银行比重\&农信社自身经营不善\&44.24\&政策性业务过多\&56.13\&其他\&40.05\&]
从调查中不难发现,政策性业务过多成为农信社不良资产形成的重要原因。的确,党中央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农信社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需要在“三农”问题中贡献应有力量,但是自身资产负债结构的不合理性使得基层农信社在为农民服务时显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结果使得农信社作为农村的金融主力军,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偏离了自己的市场定位与为“三农”服务的经营目标,最终违背了改革的初衷。但奇怪的是,多家银行的任职人员对于政策性业务是否会造成影响时又给出了另一种答案。以下为调查结果:
表8 政策性业务对农信社的影响(%)
[影响\&受访银行比重\&盈利\&12.21\&亏损\&11.56\&无影响\&76.23\&]
所以,光从政策实施与否无法判断出农信社亟待改革的原因,因而历史积累造成的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成为关键中的关键。一方面,农信社必须承受过去片面的追求盈利性、盲目发放长期贷款结果却本利无收的教训,虽然农信社开始更加重视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但这样使得农信社的短期贷款比重逐年增加。同时,由于农民群体的特殊性,农信社对于其资信程度了解不够,在发放贷款时往往审核严格,最终导致部分农民无法及时贷到款项。另一方面,由于基层农信社地处农村,吸纳的存款大多是农户存款,农民缺乏消费的超前性,所以款项多为利率不敏感性资产。因而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的资产负债结构必然造成农信社成本增加,收入减少以致造成亏损。而由于每笔不良贷款的形成会直接使农信社的利息收入和资金流通速度呈乘数递减,进而造成资金的流动性下降,对于资产结构的安全性管理必须提上重要议程[5]。最终导致基层农信社只能获得与低风险相对应的低收益,丧失了高盈利的机会。
3 我国基层农信社改革新思路
3.1 坚持政企分开,保证基层农信社自主经营 继续坚持和实施政企分开,省级政府应尽快转变政府职能,依据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定位,合理引导农信社开展服务“三农”业务,提供地方经济发展信息,对其领导班子及其业务运营进行合理监督和检查,督促农信社不断增加支农服务种类,维护农村金融秩序稳定,为农信社改革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201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省联社淡出行政管理,强化服务职能。”要进一步理顺省联社和基层农信社的产权和管理结构,明确省级联社的职能边界和管理方式,促使二者在业务和服务中形成良性互动[6]。尽快由行政管理转变为依法管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农信社进行日常管理,尊重基层农信社的自主经营权,做到管理不越位但到位,督促农信社尽早确定自己的内控机制,同时,撤销省级联社的派出机构,减少农民负担和对农信社的干预,保证基层农信社的自主经营权。
3.2 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要进一步优化农信社的股权结构,强化入股社员的集中程度,实现入股社员的多元化。目前的入股社员多为从信用社获取贷款或者获得更高的收益,只关注信用社的短期利益,而不是信用社的长期发展,所以必须改变目前的股权结构,扩大入股社员的来源渠道,可以提高入股的最低额,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入股标准,进一步扩大股东来源,可以积极吸收当地农村企业的发展带头人、农村里的养殖业和种植业大户、私营企业主、当地的大企业集团和民营企业家等入股,通过向其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和支持获取良好的资金支持,进而建立通畅的资本补充渠道,形成农信社“自筹资本、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运行体制[7]。
2003年农信社改革虽已初步确立了“三会一层”的治理框架,但其实际运行效果距离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还有很大差距,需要进一步完善。首先,社员代表大会要真正行使自己的职责,依据市场要求运作,不搞脱离实际的认为操作,监事会要在其职责权限范围内,对(下转24页)(上接13页)经营管理层充分授权,保证其充分行使代理人的职责,对农信社的经营管理实施有效监管。其次,正确处理好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严明职责的执行力,建立全面的内控制度,对每一岗位每一细节实施充分而有效的监控。
3.3 深化体制改革,提高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 农信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三农”的方针政策,准确把握市场定位,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信贷资金,但仍需深化体制改革,依据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态势,继续提高和改善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在服务“三农”的前提下实现“利润最大化”[8]。依据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服务目标和方向,积极筹措资金,优先对农业生产大户和有市场潜力的种植户和养殖户提供重点资金支持。支持特色产业和产品,突出支持优质、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支持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拓宽农副产品流通市场,增加其信贷支持。
参考文献
[1]陈瑾.深化农信社改革的路径探寻[J].金融经济,2013(12):189-190.
[2]王英凯,董占宇.农村信用社改革及后续发展问题探讨[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3(06):42-44.
[3]蓝虹,穆争社.中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全景式回顾、评价与思考[J].上海金融,2012(11):17-29.
[4]央行.6月末全国农信社不良贷款率降至4.7%.[EB/OL].[2012-08-02].http://money.163.com/12/0802/18/87U1HNRP0025335L.html.
[5]祝健,张传良.农村金融改革发展若干问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6]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课题”.新形势下农信社改革面临的挑战[J].发展研究,2012(11):4-7.
[7]唐笑炯.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探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0-13.
[8]方秀丽.关于农村信用社改革与服务“三农”问题的思考[J].农村金融研究,2011(12):67-69.
(责编:张长青)
3 我国基层农信社改革新思路
3.1 坚持政企分开,保证基层农信社自主经营 继续坚持和实施政企分开,省级政府应尽快转变政府职能,依据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定位,合理引导农信社开展服务“三农”业务,提供地方经济发展信息,对其领导班子及其业务运营进行合理监督和检查,督促农信社不断增加支农服务种类,维护农村金融秩序稳定,为农信社改革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201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省联社淡出行政管理,强化服务职能。”要进一步理顺省联社和基层农信社的产权和管理结构,明确省级联社的职能边界和管理方式,促使二者在业务和服务中形成良性互动[6]。尽快由行政管理转变为依法管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农信社进行日常管理,尊重基层农信社的自主经营权,做到管理不越位但到位,督促农信社尽早确定自己的内控机制,同时,撤销省级联社的派出机构,减少农民负担和对农信社的干预,保证基层农信社的自主经营权。
3.2 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要进一步优化农信社的股权结构,强化入股社员的集中程度,实现入股社员的多元化。目前的入股社员多为从信用社获取贷款或者获得更高的收益,只关注信用社的短期利益,而不是信用社的长期发展,所以必须改变目前的股权结构,扩大入股社员的来源渠道,可以提高入股的最低额,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入股标准,进一步扩大股东来源,可以积极吸收当地农村企业的发展带头人、农村里的养殖业和种植业大户、私营企业主、当地的大企业集团和民营企业家等入股,通过向其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和支持获取良好的资金支持,进而建立通畅的资本补充渠道,形成农信社“自筹资本、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运行体制[7]。
2003年农信社改革虽已初步确立了“三会一层”的治理框架,但其实际运行效果距离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还有很大差距,需要进一步完善。首先,社员代表大会要真正行使自己的职责,依据市场要求运作,不搞脱离实际的认为操作,监事会要在其职责权限范围内,对(下转24页)(上接13页)经营管理层充分授权,保证其充分行使代理人的职责,对农信社的经营管理实施有效监管。其次,正确处理好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严明职责的执行力,建立全面的内控制度,对每一岗位每一细节实施充分而有效的监控。
3.3 深化体制改革,提高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 农信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三农”的方针政策,准确把握市场定位,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信贷资金,但仍需深化体制改革,依据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态势,继续提高和改善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在服务“三农”的前提下实现“利润最大化”[8]。依据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服务目标和方向,积极筹措资金,优先对农业生产大户和有市场潜力的种植户和养殖户提供重点资金支持。支持特色产业和产品,突出支持优质、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支持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拓宽农副产品流通市场,增加其信贷支持。
参考文献
[1]陈瑾.深化农信社改革的路径探寻[J].金融经济,2013(12):189-190.
[2]王英凯,董占宇.农村信用社改革及后续发展问题探讨[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3(06):42-44.
[3]蓝虹,穆争社.中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全景式回顾、评价与思考[J].上海金融,2012(11):17-29.
[4]央行.6月末全国农信社不良贷款率降至4.7%.[EB/OL].[2012-08-02].http://money.163.com/12/0802/18/87U1HNRP0025335L.html.
[5]祝健,张传良.农村金融改革发展若干问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6]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课题”.新形势下农信社改革面临的挑战[J].发展研究,2012(11):4-7.
[7]唐笑炯.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探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0-13.
[8]方秀丽.关于农村信用社改革与服务“三农”问题的思考[J].农村金融研究,2011(12):67-69.
(责编:张长青)
3 我国基层农信社改革新思路
3.1 坚持政企分开,保证基层农信社自主经营 继续坚持和实施政企分开,省级政府应尽快转变政府职能,依据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定位,合理引导农信社开展服务“三农”业务,提供地方经济发展信息,对其领导班子及其业务运营进行合理监督和检查,督促农信社不断增加支农服务种类,维护农村金融秩序稳定,为农信社改革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201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省联社淡出行政管理,强化服务职能。”要进一步理顺省联社和基层农信社的产权和管理结构,明确省级联社的职能边界和管理方式,促使二者在业务和服务中形成良性互动[6]。尽快由行政管理转变为依法管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农信社进行日常管理,尊重基层农信社的自主经营权,做到管理不越位但到位,督促农信社尽早确定自己的内控机制,同时,撤销省级联社的派出机构,减少农民负担和对农信社的干预,保证基层农信社的自主经营权。
3.2 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要进一步优化农信社的股权结构,强化入股社员的集中程度,实现入股社员的多元化。目前的入股社员多为从信用社获取贷款或者获得更高的收益,只关注信用社的短期利益,而不是信用社的长期发展,所以必须改变目前的股权结构,扩大入股社员的来源渠道,可以提高入股的最低额,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入股标准,进一步扩大股东来源,可以积极吸收当地农村企业的发展带头人、农村里的养殖业和种植业大户、私营企业主、当地的大企业集团和民营企业家等入股,通过向其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和支持获取良好的资金支持,进而建立通畅的资本补充渠道,形成农信社“自筹资本、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运行体制[7]。
2003年农信社改革虽已初步确立了“三会一层”的治理框架,但其实际运行效果距离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还有很大差距,需要进一步完善。首先,社员代表大会要真正行使自己的职责,依据市场要求运作,不搞脱离实际的认为操作,监事会要在其职责权限范围内,对(下转24页)(上接13页)经营管理层充分授权,保证其充分行使代理人的职责,对农信社的经营管理实施有效监管。其次,正确处理好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严明职责的执行力,建立全面的内控制度,对每一岗位每一细节实施充分而有效的监控。
3.3 深化体制改革,提高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 农信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三农”的方针政策,准确把握市场定位,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信贷资金,但仍需深化体制改革,依据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态势,继续提高和改善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在服务“三农”的前提下实现“利润最大化”[8]。依据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服务目标和方向,积极筹措资金,优先对农业生产大户和有市场潜力的种植户和养殖户提供重点资金支持。支持特色产业和产品,突出支持优质、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支持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拓宽农副产品流通市场,增加其信贷支持。
参考文献
[1]陈瑾.深化农信社改革的路径探寻[J].金融经济,2013(12):189-190.
[2]王英凯,董占宇.农村信用社改革及后续发展问题探讨[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3(06):42-44.
[3]蓝虹,穆争社.中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全景式回顾、评价与思考[J].上海金融,2012(11):17-29.
[4]央行.6月末全国农信社不良贷款率降至4.7%.[EB/OL].[2012-08-02].http://money.163.com/12/0802/18/87U1HNRP0025335L.html.
[5]祝健,张传良.农村金融改革发展若干问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6]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课题”.新形势下农信社改革面临的挑战[J].发展研究,2012(11):4-7.
[7]唐笑炯.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探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0-13.
[8]方秀丽.关于农村信用社改革与服务“三农”问题的思考[J].农村金融研究,2011(12):67-69.
(责编:张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