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与高校教育

2014-11-12 11:58王其敏王金龙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科学教育人文教育高校教育

王其敏 王金龙

摘要:基于高校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探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的互补关系,阐述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继而分别从教育制度和考试制度改革、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介绍高等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教育 人文教育 科学教育

1 高校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人文素养欠缺、高分低能的问题,一直以来,我国就提倡素质教育,然而素质教育却难以落到实处。在20世纪90年代,“人文教育”这一词汇渐入我国教育研究界的视野。这反映了现代人告别一个世纪时特有的反思心态,同时也能看出国内高职教育中存在的缺陷:学校教育成为教育的异化是人文意义的丧失。人文教育,顾名思义,是指以传授人文社会学科知识为主,着重培养人的精神素养,以发展学生对社会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物我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能力,并影响学生形成一定的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为目的的教育。与人文教育不同的是,科学教育以传授自然科学技术知识为主,引导人们把握客观规律,以科学视角来审视世界。科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高人们改造物质世界能力。在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21世纪,高等教育受其影响,不断细化专业领域,高职院校的治学理念也以技能培训及职业能力培养为重,“功利主义”色彩彰显无遗。在全社会提倡科学精神的现当代,全社会尤其是教育界对人文教育的关注度持续走低,接受科学教育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健全,具有艺术修养和审美鉴赏能力的学生屈指可数,大多数学生缺乏人文意识,而且他们在职业发展中鲜少关注生活,跨学科融合能力较弱,职业生涯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严重受限。鉴于此,就教育学理论来讲,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是“孪生体”,二者在人的能力发展方面发挥着同等的作用,出色的文字表达能力、完成的认知结构、活跃的思维能力及创造潜质,都是人从事科学研究和社会管理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同等对待,有机融合,是现代教育科学基本属性所决定。只有将二者的教育内容相互渗透,教育功能相互补给,才能够确保人全面均衡地发展。

2 高校教育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素质,即全方位去培养人的道德情操、人文修养、思想品味、情感世界、审美意趣等非明确专业性(unspecialized)和非职业性(unvocational)的教育模式,它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在于强调全面和变通,经过非本专业的教育途径来提高人的文化档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对人的影响主要在于对世界的看法,对势态的判断,对事情的处理态度,对世间万物所具有的一种思想观。人的素质高低与否,决定人对事情所持的态度各异,高校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应该注重人文关照、儒雅育人。

我们所理解的人文教育,本质是人性教育,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通过文化知识滋养、文化氛围陶冶、文化传统熏染和人生实践体验等途径,培养博学儒雅的高职学子。从微观意义上讲,人文素质教育关系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及文化素质的培育。从宏观方面分析,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事关国之兴衰。作为自然人,所面对的不只是无生命的数字、机器,还要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所以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教育人、发展人、塑造人。未来人们所从事的创造性工作,对人的基本要求必然是具备端正的品行、开拓的视域、灵活的发现机制及组织协调能力,缺乏人文素养的毕业生,其职业前途是艰难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经济、社会、人、自然之间协调发展,明确提出发展不仅是当代人的发展,也是后代人的发展;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增长,也是精神和智慧的发展,科技发展必须以良好的人文精神做支撑,人文素质匮乏必然造成科学发展误入歧途。

3 高校人文教育的实现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应该体现人性化,人性化的体现就是对人要尊重,对人的尊重就体现为对人的自觉性得以尊重,可是在历来的学校教育中,教育的自主权总不在学生这边,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基本上是处于被动的状态,这是当前教育的一个大弊端,也是我國基础教育与西方教育的一个显著差距。裴丽娜教授认为,主体性包括三个方面的特质: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主性是主动性的基础,主动性又是创造性的基础。从中可见,自主性是主体性中最基础的东西。在教育的过程中,只有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尊重,他们才能较好地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3.1 现行的高校教育观限制了学生人文素质的自主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生产力和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步趋向市场化。为了提升就业率,高校教育逐渐向就业方面大幅倾斜,所制定的教育目标、教学模式均服务于生产发展和经济建设。因此,在教育内容方面出现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冲突。许多高校都在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基础教育与应用教育、理论教育与技术教育之间摇摆不定,使得“重应用轻基础、重技能轻素质、重技术轻理论”的教育现象普遍存在。从实质上讲,高等教育应该以素质教育为重,高校应该更多关注大学生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养成,毕竟高校不是培养谋生技艺、岗前培训的作坊。华东师大的叶阑教授对学校课堂教学的现象有过这样一段描述:在教室里,学生不仅按课程表的规定和拿到的教科书上课,而且按教师的每一个指令来行动,按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来作答,要听从教师在每一节课教什么、为何教和如何教,学生却不知道要学什么,为何学,要如何学。教师是每日课堂生活的主宰者,学生是教师的服从者。这段话非常深刻,也非常尖锐。他深刻地揭示了当前课堂教学的一个弊病。就是说,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学习的奴隶,不是学习的主人。目前这样的教学模式必须改革。否则不可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3.2 由于就业压力,使得学生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功利主义”色彩化

当前,应试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之中已根深蒂固。进入高等学府的大学生都是基于应试教育,通过层层考试选拔而来。学生们都将高等院校视为顺利就业的跳板,致使高等院校在课程上不得不向就业大幅倾斜。在这样的教育体系下,学生的阅读空间大幅缩减,个性发展受到限制,这对学生个人素质的提升和潜能的开发极为不利。

3.3 不断创新活动载体,精心构建人文与科学素质教育综合平台 人文、儒雅似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我们通过卓有成效的举措,将人文理念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简而言之,立根本、打底子、成体系。高校应该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增强学生人文科学素养训练。

3.4 不断提升文化活动层次,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内涵 注重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形成了一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时代特征和学校办学特色的优秀校园文化成果,使优秀校园文化成为全面育人的辐射源和素质教育的能量库,努力建设高雅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3.5 引领大学生创新创造,培养大学生科学素质和学术创新实践能力 积极开展校园科技创新活动,营造“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创新学习氛围,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培养大学生科学素养。

3.6 革新考试制度,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改革考试制度,真正实现解放思想,引导学生多接触课外知识,拓宽视域。举办“校园之春”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校园活动,既是学生人文与科学素质教育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也是学生人文与科学素质提升的重要平台,打造多个深受学生欢迎的文化艺术和科技创新校园活动品牌,夯实学生人文与科学素质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结束语

今天,高等教育要紧紧与人文精神相融合,把人文教育贯穿于高校教育的始终,使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人文修养与科学知识并重,使我们的事业企业单位能够真正享用到德艺双馨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范红.高校人文教育的路径研究[J].教育探索,2009(09).

[2]赵万彬.民办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必要性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03).

[3]冯龙良,贾亚莉.高等院校人文教育的反思[J].价值工程, 2011(20).

猜你喜欢
科学教育人文教育高校教育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克服小学化倾向
STEM对我国科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浅析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高校体育开展拓展训练课程教学思考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
论师愉生悦的诗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