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琳
(重庆市北碚区农业委员会,400715)
黄瓜花叶病毒病主要由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侵染引起,CMV 是雀麦花叶病毒科(Bromoviridae)黄瓜花叶病毒属(Cucumovirus)的典型成员[1],寄主多、分布广,是最具经济为害的植物病毒之一,在自然界中主要通过寄主植物种子、汁液摩擦、繁殖材料及昆虫传播[2]。该病毒侵染力强,可到达生长点外的任何部位,在各黄瓜产区均有发生,尤以夏、秋季发病较重,发病率达30%以上,对黄瓜产量和品质均影响明显[3~6]。
黄瓜花叶病毒病的发生除了由CMV侵染所致以外,还与蚜虫的发生情况、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密切相关[7~10]。因此现有黄瓜花叶病毒病的防治策略[11,12],主要有三大方法:一是筛选、提供抗病性品种种植及加强农作管理;二是使用植物病毒抑制剂等药物来防治;三是使用控制病毒传播媒介的药物进行防治。因为植物病毒寄生于植物细胞内,对寄主的为害比其他病原物特殊,一旦发生很难防治,所以利用抗病品种、无毒种子及苗木和繁殖材料,以及弱病毒疫苗、卫星RNA及生态管理等多种防治方法[13~15],对控制病毒病的为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生物工程特别是基因工程取得的突破性进步,为植物病毒病的防治也开辟了一条途径。但这些方法仍然不能完全有效地控制病毒病的为害,而受地域环境的差异影响,新抗性品种在种植推广时效果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化学防治在黄瓜花叶病毒病的综合治理上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笔者根据多年来防治黄瓜花叶病毒病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多种药物组合防治的药效试验方法,并筛选出较好的防治药物,以期能建立起高效的防治策略,为提高黄瓜的产品质量及经济价值奠定基础。
供试黄瓜品种为津优2号,种苗由重庆市北碚区农业委员会提供。供试药剂品种及来源见表1。
于2013年3~5月,选择在种植黄瓜时间较长、生产水平较高的重庆市北碚区东阳镇进行,试验地地势平坦、土壤砂性、肥力中等、大田管理较好。试验地海拔235 m左右。
试验共设11个处理。处理1,32%核苷·溴·吗啉胍水剂900倍液;处理2,2%氨基寡糖素水剂500倍液;处理3,3%超敏蛋白颗粒剂800倍液;处理4,天达2116(复合氨基低聚糖农作物抗病增产剂)600倍液;处理5,复配剂(Ⅰ),32%核苷·溴·吗啉胍900倍液+2%氨基寡糖素200倍液(1∶1);处理6,复配剂(Ⅱ),32%核苷·溴·吗啉胍 900倍液+天达 2116600 倍液(1∶1);处理7,复配剂(Ⅲ),32%核苷·溴·吗啉胍900倍液+3%超敏蛋白颗粒剂1500倍液(1∶1);处理8,复配剂(Ⅰ)+ZnSO4(0.1mg/L);处理9,复配剂(Ⅱ)+ZnSO4(0.1mg/L);处理10,复配剂(Ⅲ)+ZnSO4(0.1mg/L);处理11,清水对照(CK)。
表1 供试药剂品种及来源
设两个试验小组,各组共11个处理,每处理3次重复,随机区组设计,共33个小区,每小区100株,外设保护行。使用工农-16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对叶片正反面均匀喷施,苗期于移栽前一周施用1次。A组为移栽后第10天施药1次;B组为发病初期施药1次;期间试验田进行常规的栽培管理。
苗期移栽前调查1次。A组移栽后的大田期间,在第10天施药前调查1次,后各个小区内的所有植株每10 d进行调查1次,共调查5次。B组移栽后的大田期间,在发病初期施药前调查1次,后各个小区内的所有植株每10 d调查1次,共调查5次。
分级标准按病害症状的轻重从0~9共分10个病级,但记载时归并成0、1、3、5、7和9级。然后计算病情指数并进行抗性归类,单株病情分级标准和群体抗性分级标准均相同[16]。
单株病情分级标准,0级:全株无病症;1级:叶出现少数褪绿斑或心叶明脉;3级:中、上部叶片花叶;5级:中、上部叶片重花叶,极少数叶片皱缩或畸形;7级:多数叶片重花叶,部分叶片皱缩、畸形或有坏死斑点,植株稍矮化;9级:多数叶片重花叶、畸形或有坏死斑点,植株明显矮化甚至死亡。
发病率(%)=(发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病情指数=∑(发病株数×该病级代表值)/(调查总株数×最高级代表值)×100;相对防效(%)=(对照病情指数-处理病情指数)/对照病情指数×100%。
分别在黄瓜种苗大田期移栽第10天(2013年3月15日)和发病初期(2013年3月22日),施用上述10种药剂,统计黄瓜花叶病毒病的发病情况,并将每次调查的防效进行反正弦转化,并采用DMRT法对药效进行方差分析和差异显著性检验。
从图1可以看出,在黄瓜种苗移栽10 d后开始防治,核苷·溴·吗啉胍+天达2116+ZnSO4处理的黄瓜种苗病情指数增长得相对较慢,波动较小;而天达2116在前期调查病情指数增加较慢,到打顶期后迅速上升。
从图2可看出,在发病初期施药,各处理的病情指数均有较高的上升波动。其中核苷·溴·吗啉胍+天达2116、天达2116处理的黄瓜种苗病情指数增长的相对波动较大,尤其是打顶期后。核苷·溴·吗啉胍+氨基寡糖素处理组病情指数相对波动较小。
从表2可以看出,在黄瓜苗未发生花叶病毒病之前进行防治时,这10种药剂防治黄瓜花叶病毒病均有一定的防效,且防治效果相对较高,核苷·溴·吗啉胍+天达2116+ZnSO4防效最好,其平均防效为79.61%。核苷·溴·吗啉胍+氨基寡糖素+ZnSO4次之,其平均防效为72.45%。单剂超敏蛋白防效较低,相对防效为58.87%,在其他3种单剂分别和核苷·溴·吗啉胍的混配后,核苷·溴·吗啉胍+天达2116效果较差,为60.97%。在以上混配液中分别加入ZnSO4后,其中核苷·溴·吗啉胍+天达2116+ZnSO4防效最好。
图1 10种药剂(在移栽10 d施药)对黄瓜花叶病毒病的田间防效
图2 10种药剂(在发病初期开始施药)对黄瓜花叶病毒病的田间防效
从表2可看出,在黄瓜花叶病毒病发病初期防治,这10种药剂对黄瓜花叶病均有一定的防效,核苷·溴·吗啉胍+天达 2116+ZnSO4防效最好,为77.99%;核苷·溴·吗啉胍+氨基寡糖素+ZnSO4次之,平均防效为71.63%。在4种单剂防效中核苷·溴·吗啉胍相对较好,为56.11%;天达2116相对较差,为41.24%。
10种药剂在黄瓜花叶病毒病的不同发病时间进行田间防治,其防治效果不同,尤其是天达2116,在黄瓜花叶病毒病未发生之前进行防治,其平均防效达60.30%,而在发病初期开始防治时,其平均防效仅有41.24%,可见天达2116在预防黄瓜花叶病毒病方面效果较佳,而在发病后进行防治时效果不理想。这可能与天达2116是一种复合氨基低聚糖农作物抗病增产剂有关。核苷·溴·吗啉胍+天达2116+ZnSO4在两种情况下的田间防治效果均较佳,平均防效都在75%以上。而核苷·溴·吗啉胍+天达2116在两种情况下的防治效果最差,可能是两种药剂混合后影响了各自对黄瓜花叶病毒病的防治效果,而加入微量元素锌(Zn)后这种负效应得到了抑制。
试验中供试药剂对黄瓜花叶病毒病的田间防效均较高。这与试验田的黄瓜种苗培育方式采用漂浮育苗,在剪叶操作过程严格消毒处理措施,做好田间清洁卫生,及时发现并拔除病苗、病株,加之农事操作较为细致有密切关系,较好地控制了黄瓜花叶病毒的传播,黄瓜花叶病毒病的发病率普遍下降,病情指数值偏低。这说明良好的苗床管理和人为细致的农事操作,再配合化学农药的防治,能够很好地控制黄瓜花叶病毒病的发生。
表2 防治效果差异性分析
[1]覃瑞,程旺元.黄瓜花叶病毒研究进展[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3(2):33-37.
[2]李宕.获毒后禁食对棉蚜传播黄瓜花叶病毒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0):8669-8670.
[3]施伟.基于黄瓜花叶病毒的基因沉默载体优化[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2.
[4]Lautenschlager I.CMV infection,diagnosis and antiviral strategies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J]. Transplant International,2009,22(11):1031-1040.
[5]Levitsky J,Singh N,Wagener M M,Stosor V,et al.Asurvey of CMV prevention strategies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J].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plantation.2008,8(1):158-161.
[6]Irmeli Lautenschlage,Raisa Loginov,et al.Prospective study on CMV-reactivations under preemptive strategy in CMV-seropositive adult liver transplant recipients [J].Journal of Clinical Virology,2013,57:50-53.
[7]Perry K L.Cucumoviruses[C]//Harris K F,Smith O P,Duffus J E.Virus-Insect-Plant Interactions.San Diego:Academic Press,2000:167-180.
[8]陈集双,柴立红,李全胜,等.黄瓜花叶病毒猖獗与气候变暖关系及其对策[J].生态农业研究,2000,8(4):23-26.
[9]田兆丰,刘伟成,罗晨,等.不同蚜虫对黄瓜花叶病毒(CMV)亚组I、Ⅱ分离物传播效率比较研究 [J].华北农学报,2011,26(5):234-238.
[10]张玲.温度和黄瓜花叶病毒对烟蚜种群系统的影响[D].重庆:西南大学,2007.
[11]李爱民,薛林宝,张永泰,等.黄瓜花叶病毒病防治策略研究进展[J].长江蔬菜,2004(3):38-42.
[12]朱秋菊.转核酶基因、反义和正义CMV-CP基因番茄的抗黄瓜花叶病毒(CMV)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5.
[13]吴世宣,赵淑珍,王革娇,等.由卫星互补DNA单体构建的抗黄瓜花叶病毒的烟草基因工程植株[J].中国科学B辑,1989(9):948-956.
[14]赵淑珍,王昕,王革娇,等.由卫星互补DNA单体和双体基因构建的抗黄瓜花叶病毒的转基因番茄[J].中国科学B 辑,1990(7):706-713.
[15]梁德林,叶寅,施定基,等.黄瓜花叶病毒卫星RNA致弱辅助病毒的机理[J].中国科学 C 辑,1998(3):251-256.
[16]吴尔福.植物病毒及其防治[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