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

2014-11-11 06:36周成敏
关键词:小学体育兴趣培养

周成敏

摘要:小学阶段的体育教育是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兴趣的最佳时期。本文针对这一话题,提出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运动的兴趣。怎样落实素质教育的需求,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积极开展锻炼,提高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是每个体育老师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体育;培养;兴趣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1-036-1

一、小学生运动兴趣的特征

1.活泼好动 。

对于体育活动课小学生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希望体育教师能带领他们享受体育活动带来的快乐。较低年级适合选择一些既简单有趣又能达到体育锻炼目的的活动,比方说“丢手绢”、“老鹰捉小鸡”等小游戏;较高年级热爱球类运动的学生数量会急剧增加,还有更多的人喜欢像跳高、跳远、体操这些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动作运动项目。

2.兴趣不稳定 。

整个小学阶段可能学生们的兴趣还不稳定,有些学生对单调死板的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产生厌烦心理;还有一些学生没有稳定的兴趣爱好,可能上午喜爱跳绳,下午却迷上了双杠。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创新和实践,更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新颖性与适应性,不必着重强调学生所掌握的技术,而应该注意为他们以后身体全面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生对于体育兴趣不高的原因

1.身体素质的因素 。

有些小学生身体素质较差,往往在体育课堂上无法根据老师的要求来完成运动任务,自身的体育成绩也远远落后于其他同学,导致他们的自信心受损,逐渐对体育运动失去了兴趣。此类身体素质并不好的学生大多是那些体型偏胖或过瘦,还有身体或智力上有缺陷的学生。

2.体育课程安排存在一些问题 。

经调查发现,很多学生都认为体育教材很枯燥,缺乏新颖性。其中很多内容和以往学习过的内容重复。新编制的内容,又因为课程时间不科学的安排,大多数的学生没办法真正接受到新内容,导致了学生们无法按时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时间一长,学生便会对自身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最终失去学习的兴趣,严重影响了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3.体育教师因素 。

老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过于强调老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形成了老师单向传输知识的单一教学方式,加上有些老师专业素质水平不高、实践教学能力低、对于体育教学的责任心不强,使整个的体育教学过程无法吸引学生。还有些老师做不到尊重学生,有辱骂身体素质差的同学,甚至出现体罚或变相体罚的现象,使这些学生因此失去体育学习的兴趣。

4.素质教育落实情况 。

一直以来,应试教育的体制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情况,老师们无法从根本上抓住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所以根本没有制定科学的考核制度或措施。因为升学与就业的巨大压力,导致大部分老师都过分强调文化课的学习,不愿意学生花过多的时间在体育运动上,久而久之,学生们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也就渐渐降低了。

三、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

1.加强目的教育,启发学生自觉锻炼 。

一些小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时的目的并不明确,大多数只是停留在“玩”、“不用上文化课”、“随堂上课”这些表面认识上,没办法理解体育运动对于自身身体锻炼的重要意义以及培养意志力和兴趣的目的。这就需要体育老师加强对于体质运动的目的的教育,激发小学生锻炼的自觉性。学校可以组织宣传体育运动的好处,使学生认识运动的目的与意义。让他们认识到增强体育、掌握体育运动技术,不仅能促进身体健康,还能锻炼意志,强壮的身体和坚强的意志力能保证学习的效率,对于升学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将来学成毕业后,参加工作,无论什么样的工作都需要他们有健康的体魄。小学生对于体育锻炼没有什么主观想法,这时候教师可以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方面着手,展开体育锻炼的讨论,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体育学习的重要性,这样一来在他们以后的人生中始终会记得最初体育学习的目的。实践活动也是体育教学的一部分,给学生灌输终身运动这一思想。组织一次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都参加进来,通过活动让他们体验锻炼的切身收益。明确的目的,提高后的认识,能从根本上提高小学生体质运动的自觉性和以后锻炼的坚持。明确了目的,提高了认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体质运动的自觉性。教师以身作则,培养学生运动习惯,并通过热烈、活跃、轻松的心态和体态,表现出对体育锻炼的钟情和挚爱,就可以形成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看在眼里,逐渐也能在闲暇时间主动参与各种活动。

2.小学教师以身作则 。

小学生处在习惯还未养成,仍爱学习模仿的年龄段。而学校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和体育教师正是他们在体育运动上较爱模仿的人群,所以教师应该经常在空余时间,比如说早操课前或者是放学以后后等时间,也到操场上利用现有的体育器材进行跑步、羽毛球、篮球、乒乓球等各项体育锻炼,将他们对体育的热爱展现在学生面前。长久下来就形成了榜样的力量,激发小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学生经常看到,久而久之也就养成了在空闲时间里主动参加各种体育运动的习惯。平时,教师也可以和学生之间做互动,不仅能够对学生运动兴趣的养成有着积极的影响,还能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

3.创设良好的体育情境 。

体育情境的创设能提高学生对运动的兴趣。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身体和心理这两方面的特点,在体育课堂上,创设各种体验情境、精神情境或者游戏情境等,营造出他们体育运动的氛围,激发并强化小学生的锻炼兴趣。体验是要学生通过自身参加活动的经验,从过程中获得感性认知的过程,情境的主体为学生本人。作为教师,应该充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体验情境,不仅是要让学生从中得到锻炼还要他们从中体会成功与失败的经验。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学体育兴趣培养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快乐体育教学策略探讨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