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震民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难得糊涂”能激发学生探求兴趣;能创设“陷阱”情境,敲响学生错误警钟;能引发“争论”情境,让学生从“存异”走向“求同”;能鼓励学生“解读”、“评价”,进行反思内化。
关键词:难得糊涂;情景;明白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1-013-1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为了能让学生掌握知识,教师可谓是想尽一切办法。在数学课堂中,教师更是处处留意,敏捷思维,认真地考虑说的话,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适时地纠正,以免造成知识性错误,给学生留下错误的概念。
但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其实教师不妨也“难得糊涂”一下,甚至是“误导”一下学生,故意“糊涂一时”却也是别有一番作用。这里所说的“糊涂”,其实是教师的一番良苦用心,将自己置身于“糊涂”老师的位置,但他们却要清醒、准确地把握知识的正确性,在让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错误,纠正错误的同时,也要提醒部分随波逐流的学生,肯定敢于纠正错误的学生,明确正确的知识点。在纠正错误或评价中,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清晰。
一、难得糊涂——激发探求兴趣
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来自于知识的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某种知识发生的一切急于想知道,教师的装糊涂会把学生的求知欲望吊得更好,学生就会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十分迫切想知道。如教学循环小数,一开始就让学生分组比赛,每组两题,第一题的商是有限小数,第二题是除不尽的。“除不尽”学生以前未曾遇到过,有的学生会说:“这题太奇怪了,怎么不能除哪?”此时的我故装糊涂,惊奇地问道:“不会吧?”又请其他学生帮他们一起算,他们也是惊呼:“不行的!”我一脸疑惑地看看大家:“那一起来试试!”学生的目光一下子盯着黑板,监视着老师的一步步计算。新课也由此拉开了序幕。这时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已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这种“需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难得糊涂——创设“陷阱”情境,敲响错误警钟
开宗明义的教学,学生易于理解,但往往印象不深,学习效果不佳。在数学课堂中适当地创设学习“陷阱”是很有必要的,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学生经过在陷阱中受挫,而产生奋进的激情,在领悟中而“长智”。教师可以对一些容易忽视和混淆不清的地方,即知识的“事故”多发点,有意识地创设一些“陷阱”。教师不妨装糊涂,让学生掉进去,然后引导他们自己跳出来。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复习能被2、5整除的特征,然后提问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有了前面的知识的“铺垫”,马上甲就举手说:“个位上是0、3、6、9的数能被3整除。”老师也不置正误。继续提要求:“那让我们来判断这些数哪些能被3整除?”学生会慢慢发现6、13、29等数个数上是3、6、9,有些能被3整除,而有些却不能。老师也疑惑地看着大家:“那个位上应该是几,才能被3整除呢?”学生陷入了思考,一会儿,乙说:“能被3整除的数和个位上的数没有关系。”这时的学生已完全跳出原来的思维框架,这时老师适时地引导学生观察,组织探索规律。用这种“欲擒先纵”的办法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兴趣,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大有裨益,而且可以预防学生以后犯类似的错误,给他们敲一次警钟。
三、难得糊涂——引发“争论”情境,从“存异”走向“求同”
真理越辩越明,争论和辩论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一下子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难点时,由于学生认识有先后、理解有深浅,会产生思维的冲突,这时教者可以装糊涂,甚至火上烧油,引发学生争论,教师做一个旁观者,不轻易下结论进行评价。例如教学“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时,例题是1/5+2/5,一般会有3/10和3/5两种答案。教师疑惑地问:“那究竟是多少呢?谁说得对?”引导学生展开争论。乙说:“1个1/5加上2个1/5,应该是3个1/5,就是3/5。”甲不服气说:“把1/5和2/5合在一起,就是一共平均分成10份了嘛,取了其中的3份,就是3/10了。”……丁说:“我也觉得只要把分子相加就可以了,因为如果算1/2加1/2等于多少时,我先吃了半个西瓜,又吃了半个西瓜,一共吃了1个西瓜,也是就2/2个,而不是2/4个。”……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地思考,踊跃地发言,对分数加减法有了直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操作, 讲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法则,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攻克教学重难点。学生的思维从存异通过争论达到求同。
四、难得糊涂——鼓励“解读”、“评价”,进行反思内化
老师在授课时也可以经常“装傻”:“这是怎么回事,谁听懂了?”“他说的是什么意思,你听懂了吗?谁能把他的意思再说给我听听。”看似无味,但我感到其中的意趣。这是在给学生机会,让他听懂,让他理解,让他反思,让他内化。教师故意装傻,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看看他们急得通红的小脸,我的心里却在暗喜,如果我把结论直接给出,又清楚又省事,但是学生又能接受多少呢?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调整,在“解读”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情感、智慧的火花也在交流中碰撞。同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把评价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参与评价,即“你觉得他说得怎么样?”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中认真倾听、解读、评价,我们的课堂才是真正互动的,才是真正面向全体、全体参与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才能有效地展开,数学课堂中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个好的教师不应该是课堂的主角,只顾自己的表演,卖弄自己的知识与技巧,而是要学会让位,“糊涂一时”,让学生有机会展现自己,这其中经历了收集信息、加工处理,组织语言等等环节。教师的糊涂给了孩子无限的契机,给孩子时空和舞台。教师装傻充愣,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不受任何束缚,成功地扮演了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学生思维活跃,课堂闪现出一道又一道耀眼的亮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