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鑫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毕业生如何适应市场需求,实现“高质量”就业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企业用人与学生需求的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该研究在结合经济学中的双边匹配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获取企业与大学生的就业“敏感性偏好”,并将职业指导的内容细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维度,对微观维度的指导“空白”,提出个性化职业指导模型,试图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提供更具实际意义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双边匹配理论 敏感性偏好 个性化职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C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b)-0195-02
1 相关理论概述
1.1 双边匹配理论的内涵和主要类型
匹配理论作为新兴的经济学分支,最早被美国两位数学家David Gale & Lolyd Shapley(1962)提出并引用于大学录取与婚姻匹配问题,它是对市场匹配功能进行系统化研究而得出的,如工人和企业、学校和学生,其中“双边”指的是市场中的参与者始终只属于两个互不相交的集合之一,“匹配”指的是市场双边交换的本质,即各自“敏感性偏好清单”。
根据双边匹配理论的匹配稳定存在性而将其分为三种类型:一对一、多对一、多对多的双边匹配理论。
1.2 双边匹配理论的匹配算法
通过文献综述,对于双边匹配理论模型的算法可归结于两种:①Gale-Shapley递延接受算法,一般用于男女婚配。该算法能从任何偏好排序清单开始产生一个稳定匹配,最多经过n2-2n+2个步骤,使得参与人最终匹配或仍单身。②中央化的匹配(NIMP)算法——“尝试—派遣—最新修正”,20世纪初用于美国匹配优质类医学实习生问题。1998年起,美国绝大多数的职位匹配都是运用了加入补充性偏好的新中央清算程序,但是依然是以NIMP为基础。这一算法直至现在依然在为美国的劳动力市场匹配问题服务。这也便是本文匹配模型构建的算法依据。
2 双边匹配模型的构建设计
2.1 设计依据及思路
双边匹配模型是解决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在搜寻过程中双边“偏好”匹配问题,由此设计思路为:(1)双方“敏感性偏好”集的确定;(2)量化设计;(3)匹配计算。
2.2 “敏感性偏好”指标确定
依据双边匹配理论模型,敏感性偏好应该是参与一方对另一方的偏好集合,并能清楚的说明各偏好等级或具体排列顺序,因此评价指标需要界定与评价。评价指标的确定一般有个案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专题访谈法、经验总结法。
结合问卷调查及《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直属企事业单位名录》和《毕业研究生用人重点单位介绍》为主要依据,将以下指标确定为企业对大学毕业生“敏感性偏好”指标。
大学毕业生对求职岗位的评价指标是毕业生在搜寻过程中根据自己满意的职位条件和待遇等因素最优先圈定求职企业范围的偏好指标。结合调研报告及闵维方、丁小浩教授的“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结论,确定大学毕业生对求职岗位的“敏感性偏好”指标如图2所示。
2.3 “敏感性偏好”指标的量化设计
对评价指标的量化是一项复杂工作,一般情况,对指标进行量化评价有两种方法:一是利用模糊数学理论进行模糊评价;二是利用运筹学的知识进行多目标评价决策。
本研究评价指标既有定量也有定性,评价方法应该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将偏好指标划分为①判断型指标一般为先决性指标,用1和0表示;②区间型指标,量化时可用区间段进行赋值;③语言评价型指标,一般分别赋值1,0.8等。
2.4 偏好集评分与匹配计算
依据匹配算法,由学生和用人单位分别对参与匹配的两个集合进行自我意愿的评价打分,得出各自的评分矩阵P和Q,进而进行NIMP匹配。依据Irving和Leather对改变稳定匹配指数仍可得到新的匹配集合的研究,引入匹配值。匹配值是人为确定双方匹配水平的数值,因实际匹配时不可能100%绝对匹配,只能形成稳定的满意匹配,通常为0.6≤≤1,匹配值越高说明双方匹配满意度越高。
可以看出,P0和Q0互为转置矩阵,而且恰好两者相互匹配。根据结果为1的元素显示,学生A1与求职岗位W1相互匹配;学生A2与求职岗位W3相互匹配,学生A3与求职岗位W2相互匹配。
基于以上算法原理,可借助计算机辅助技术完成相关匹配计算。
3 个性化职业指导设计与应用
3.1 个性化职业指导体系设计
个性化职业指导体系的提出是在双边匹配模型的基础上,针对在校三年级学生提出的,皆在让学生:①提早认清企业需求和自身现状;②模拟应招后,知道自己的企业认同度;③有针对性规划培养个人能力。本课题结合文献将个性化职业指导定义为:在对大学生能力、性格、兴趣、价值观等进行认识与判断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进程和需求,积极提供相应的职业指导环境和条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引导,进而促进大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特别注重发展其职业能力,提高其就业成功率,顺利完成从大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型。结合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整体教学思路,提出“基于宏观、微观维度的指导体系图”。基于此,本课题组认为,个性化职业指导更适合运用于职业指导的微观维度。
3.2 基于双边匹配模型的个性化指导应用
通过双边匹配模型的指标获取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的真正需求与偏好,同时对自身的定位与企业“价值”能有更真实的了解。个性化职业指导主要是针对大三在校生通过匹配模型尝试“模拟“匹配后,适当培养更适合满意企业的技能和能力,从而实现毕业的真正匹配。
本研究在13年9月对本校10级学生8名学生进行应用,通过初次“模拟“匹配后,只有1名同学获得企业认可且匹配成功,其他学生均表现过高的期望值。之后对此8名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主要侧重能力与满足企业需求角度。endprint
(1)明确企业需求。
将企业需求调查情况与双边匹配中企业对学生偏好的数据传递给学生,是学生清楚当下职场对毕业生各项因素的偏好情况。
(2)重新评估自我。
通过专业软件测试帮助学生对自我性格、兴趣、价值观及能力进行初步测试并分析,联系实际使学生对自我认知更为客观,找到自身优势与劣势,并对前期的模拟求职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
(3)探索求职需求。
通过自我的重新认知与定位,结合前期对企业的模拟偏好测试,明确将来的求职需求及范围。
(4)制定提升计划。
根据需求找到与目标的差距,制定改善计划,包括:专业知识技能、技术操作能力、专业实习实践(与偏好职业相关的)、综合性能力等方面,制定更佳详尽的短期、近期目标,并界定时间期限。
3.3 个性化指导成果
本课题组对参加测试的八名同学进行了个性化指导方案的设计与实施,2014年4月,在本校的招聘会上,我们又邀请了这八名同学进行了正式应聘测试,目的:1.帮助学生探究一年的针对性培养效果如何;2.帮助学生及企业进行初步匹配。重新登录偏好界面进行双方信息登记及偏好赋值,结果如下:
本次应用是以稳定最有效匹配为前提进行的,基于两矩阵的数值,取=(0.65,0.65,0.65,0.65),对P(学生对企业偏好值矩阵集)和Q(企业对学生偏好值矩阵集)进行NIMP的匹配计算,最终计算机得出匹配结果:学生1与求职岗位1匹配;学生3与求职岗位3匹配;学生4与求职岗位2匹配;学生7与求职岗位4匹配。
此次实践为四家企业及四位毕业生建立了匹配关系,经过双方进一步的面试沟通,最终均确定了雇佣关系。通过电话访谈的方式,对四组参与者就采用此方式确定的雇佣关系是否满意等问题进行回访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企业都认为这种方式对其搜寻较合适的毕业生起到积极作用,节约了企业的招聘成本。同时学生认为一年的个性化指导对自身的提升效果较明显,运用匹配方式求职更加便捷。
参考文献
[1] Gale,D.and Shapley,L.S.College admissions and the stability of marriage[J].American Mathematical Monthly,1962(69):9-15.
[2] Roth,Alvin E. Marilda Sotomayor.Two Sided Matching:A Study inGame-Theoretic Modeling and Analysis[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D].
[3] 文胜.双边匹配理论及在中国银行信贷市场中的运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6.
[4] 王远博.大学生失业的经济学原因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05(2).
[5] 郭西平.高校个性化职业指导工作体系建设研究[D].扬州大学,2010.
[6] 林蓉.浅谈个性化职业指导[J].职业教育,2012(13).endprint
(1)明确企业需求。
将企业需求调查情况与双边匹配中企业对学生偏好的数据传递给学生,是学生清楚当下职场对毕业生各项因素的偏好情况。
(2)重新评估自我。
通过专业软件测试帮助学生对自我性格、兴趣、价值观及能力进行初步测试并分析,联系实际使学生对自我认知更为客观,找到自身优势与劣势,并对前期的模拟求职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
(3)探索求职需求。
通过自我的重新认知与定位,结合前期对企业的模拟偏好测试,明确将来的求职需求及范围。
(4)制定提升计划。
根据需求找到与目标的差距,制定改善计划,包括:专业知识技能、技术操作能力、专业实习实践(与偏好职业相关的)、综合性能力等方面,制定更佳详尽的短期、近期目标,并界定时间期限。
3.3 个性化指导成果
本课题组对参加测试的八名同学进行了个性化指导方案的设计与实施,2014年4月,在本校的招聘会上,我们又邀请了这八名同学进行了正式应聘测试,目的:1.帮助学生探究一年的针对性培养效果如何;2.帮助学生及企业进行初步匹配。重新登录偏好界面进行双方信息登记及偏好赋值,结果如下:
本次应用是以稳定最有效匹配为前提进行的,基于两矩阵的数值,取=(0.65,0.65,0.65,0.65),对P(学生对企业偏好值矩阵集)和Q(企业对学生偏好值矩阵集)进行NIMP的匹配计算,最终计算机得出匹配结果:学生1与求职岗位1匹配;学生3与求职岗位3匹配;学生4与求职岗位2匹配;学生7与求职岗位4匹配。
此次实践为四家企业及四位毕业生建立了匹配关系,经过双方进一步的面试沟通,最终均确定了雇佣关系。通过电话访谈的方式,对四组参与者就采用此方式确定的雇佣关系是否满意等问题进行回访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企业都认为这种方式对其搜寻较合适的毕业生起到积极作用,节约了企业的招聘成本。同时学生认为一年的个性化指导对自身的提升效果较明显,运用匹配方式求职更加便捷。
参考文献
[1] Gale,D.and Shapley,L.S.College admissions and the stability of marriage[J].American Mathematical Monthly,1962(69):9-15.
[2] Roth,Alvin E. Marilda Sotomayor.Two Sided Matching:A Study inGame-Theoretic Modeling and Analysis[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D].
[3] 文胜.双边匹配理论及在中国银行信贷市场中的运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6.
[4] 王远博.大学生失业的经济学原因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05(2).
[5] 郭西平.高校个性化职业指导工作体系建设研究[D].扬州大学,2010.
[6] 林蓉.浅谈个性化职业指导[J].职业教育,2012(13).endprint
(1)明确企业需求。
将企业需求调查情况与双边匹配中企业对学生偏好的数据传递给学生,是学生清楚当下职场对毕业生各项因素的偏好情况。
(2)重新评估自我。
通过专业软件测试帮助学生对自我性格、兴趣、价值观及能力进行初步测试并分析,联系实际使学生对自我认知更为客观,找到自身优势与劣势,并对前期的模拟求职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
(3)探索求职需求。
通过自我的重新认知与定位,结合前期对企业的模拟偏好测试,明确将来的求职需求及范围。
(4)制定提升计划。
根据需求找到与目标的差距,制定改善计划,包括:专业知识技能、技术操作能力、专业实习实践(与偏好职业相关的)、综合性能力等方面,制定更佳详尽的短期、近期目标,并界定时间期限。
3.3 个性化指导成果
本课题组对参加测试的八名同学进行了个性化指导方案的设计与实施,2014年4月,在本校的招聘会上,我们又邀请了这八名同学进行了正式应聘测试,目的:1.帮助学生探究一年的针对性培养效果如何;2.帮助学生及企业进行初步匹配。重新登录偏好界面进行双方信息登记及偏好赋值,结果如下:
本次应用是以稳定最有效匹配为前提进行的,基于两矩阵的数值,取=(0.65,0.65,0.65,0.65),对P(学生对企业偏好值矩阵集)和Q(企业对学生偏好值矩阵集)进行NIMP的匹配计算,最终计算机得出匹配结果:学生1与求职岗位1匹配;学生3与求职岗位3匹配;学生4与求职岗位2匹配;学生7与求职岗位4匹配。
此次实践为四家企业及四位毕业生建立了匹配关系,经过双方进一步的面试沟通,最终均确定了雇佣关系。通过电话访谈的方式,对四组参与者就采用此方式确定的雇佣关系是否满意等问题进行回访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企业都认为这种方式对其搜寻较合适的毕业生起到积极作用,节约了企业的招聘成本。同时学生认为一年的个性化指导对自身的提升效果较明显,运用匹配方式求职更加便捷。
参考文献
[1] Gale,D.and Shapley,L.S.College admissions and the stability of marriage[J].American Mathematical Monthly,1962(69):9-15.
[2] Roth,Alvin E. Marilda Sotomayor.Two Sided Matching:A Study inGame-Theoretic Modeling and Analysis[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D].
[3] 文胜.双边匹配理论及在中国银行信贷市场中的运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6.
[4] 王远博.大学生失业的经济学原因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05(2).
[5] 郭西平.高校个性化职业指导工作体系建设研究[D].扬州大学,2010.
[6] 林蓉.浅谈个性化职业指导[J].职业教育,2012(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