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宇旻
从解决拥堵,到盘活城市经济活力,乃至刺激国民经济与GDP,城市地铁建设正承担着越来越多的功能。不过,我们有时也有必要舍弃某些本不属于地铁承担的责任,这样会不会使综合效益更大化呢?
今天,几乎每一个大城市都少不了地铁。大都市的商业空间寸土寸金,大面积地铺设马路实在显得奢侈,因此每个大城市都在想方设法将主要交通运输线转往地下,由地下列车承担繁重人流,从而腾出更宝贵的地面空间用以发展产业。
事实上,世界上第一条地铁早在150年前就已在英国伦敦诞生,当时仍然是蒸汽机车,无论是挖掘方法还是线路设计都相当原始。它的初衷,就是解决日益严重的伦敦市区交通拥堵问题。
第一条在地底下跑的火车
从1800年到1831年间,伦敦人口从不足100万上升到175万,城市中心布满了房屋。街道越发狭小不堪,高峰时间出租马车形成拥堵,交通成了伦敦的一大难题,于是,一群承包商提出的要在伦敦修建一条地下道路的设想:他们认为人和车完全可以在地下通行。
在修建这条世界上谁也没见过的地下铁路之前,伦敦各大报章对它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猜测:比如地道会不会塌下来,旅客会不会被火车喷出的浓烟毒死之类。当时的地道掘进方法也很笨拙:工人们从地面向下挖掘一条10米宽6米深的大壕沟,用黄砖加固沟壁,再搭成拱型的砖顶,然后将土回填,在地面上重建道路和房屋,耗资巨大,为了把蒸汽机车排出的浓烟引出地下,建好的隧道还要钻出通风孔,1862年,当地铁挖到一条小河的岸边时,河岸发生了坍塌,工地灌进了两米多深的河水。
1862年,4.8公里长、7个停靠站的地下铁道基本完工了,车厢类似大型的煤矿运煤车,大约40名官员乘坐在没有顶棚的木制车厢里对地铁进行了第一次巡游,每到一站就脱帽欢呼,以表达喜悦之情。
从第一条地铁获得成功开始,尝到甜头的伦敦人就开始考虑修建第二条地铁了,同年,工程师约翰福勒提出伦敦地铁建设应该从直线向环线发展,4年以后,环线地铁投入建设,此后,几百公里的地铁采用了成熟的地下挖掘技术,继大都会线和环线的建设与开通,伦敦纵横交错的地铁网逐渐形成。
追忆红色激情的历史长廊
随着时代的发展,地铁还逐渐具有了军事功能,将这一功能发挥到极致的是莫斯科。事实上,莫斯科地铁修建的直接动机,很大程度是战争需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莫斯科地铁成为防空洞、难民营、通讯中心和军事指挥所,据说斯大林常常在隐藏于地铁通道中的指挥所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这是时代赋予地铁的第二个功能。
在莫斯科,各个地铁站均以民族特色、名人、历史事迹、政治事件为主题,例如革命广场站,雕塑以十月革命胜利和苏联红军反法西斯战争为主题,冲锋陷阵的苏联红军、站岗值勤的哨兵,一个个鲜活的面孔让乘客的观感定格在激情澎湃的历史年代,又如观光客必访的共青团车站,金碧辉煌,如同沙皇宫殿。
不少莫斯科的地铁站以俄国大文豪命名,如“普希金站”、“契诃夫站”、“屠格涅夫站”等。其中名气最响的是“马雅可夫斯基站”。马雅可夫斯基是苏联革命诗人,地铁入口处立着诗人的头像,目光深邃,该站的建筑风格被归入当时的“斯大林式新古典主义”,前卫的设计理念融入了传统的装饰元素,大厅两侧的每座大理石拱门都镶着不锈钢,一盏盏照明灯围成圆形,嵌在穹顶。地面中央的红色大理石“通道”,犹若一条红地毯。地铁站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天花板,镶嵌着苏联名画家杰伊涅卡的马赛克壁画,共有31幅。“马雅可夫斯基站”是世界级的地铁站。总体来看,莫斯科地铁保留了浓厚的斯大林时代色彩。
莫斯科地铁堪称世界上最华丽的地铁,来自乌拉尔山、阿尔泰、中亚、高加索及乌克兰等二十多种不同产地的大理石及各种矿石,铺满了车站的大厅。精美的大理石艺术雕像、浮雕,典雅的吊灯、玻璃拼花以及站台顶部那些代表着建筑者精湛技艺的马赛克镶嵌画,使地铁站犹如一座艺术博物馆。
从军政需要到市场转型的“京铁”
新中国成立之初,追随苏联模式的中国,在地铁建设上也高度模仿莫斯科。基于当时对于战争形势的判断,北京地铁之所以于上世纪60年代就建成,很大程度也是由于军事需要。作为首都,北京一向视地铁为重大政治与民生工程,每年进行巨额补贴,常年低廉的地铁票价就是明证。不过,近几年它也跟随市场潮流,逐渐进行商业化转型,无论是在车票定价还是运营模式上都逐渐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北京要搞地下铁道”。朝鲜战争结束后,中国的领导人决定全力展开国内的恢复与重建。参考莫斯科地铁在莫斯科保卫战中用作防空洞与军事指挥所的经验,中共北京市委在1953年下半年制定了《关于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周恩来对此曾说:“北京修建地铁,完全是为了备战。如果为了交通,只要买200辆公共汽车就能解决。”
因为中国在地铁建设上缺少经验,所以非常依赖于苏联和东德的技术援助。1953年至1960年,数千名中国学生被送往苏联学习地铁的建设。然而,不久后中苏交恶,北京地铁规划被迫暂停。1960年,苏联专家开始撤离中国。1961年,北京地铁筹建工作因三年困难时期而停止,几年后地铁筹建工作才得以重新开始。
1965年2月4日,毛泽东在北京地下铁道建设方案的报告上作了“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在建设过程中一定会有不少错误、失败,随时注意改正”的批示,确定了北京地铁“适应军事上的需要,兼顾城市交通”的建设方针。期间,为施工腾出空间而拆除北京内城从复兴门到北京站的城墙和城门在当时引起一些争论,建筑学家梁思成提议保留城墙,作为老北京城的标志,而毛泽东主席则认为拆除城墙优于拆除民居,最后,周恩来总理要求保留正阳门城楼及箭楼,而其他的城门、城墙则被拆除。地铁一期工程最终在1969年完工,这条线路长23.6千米,是中国大陆最早的地铁线路。
北京地铁从诞生之初就具有浓厚的政治性,例如,从1971年一期工程试运营开始,就只有拥有工作单位介绍信的人才能参观、乘坐,普通市民无法享受。直到十年后的1981年,它才对大众开放。另外,由政府进行补贴一直是京铁的重要运营特点,例如,在北京地铁5号线开通当天,地铁票价就从3元至5元不等降至单一票价2元,且可以随意换乘任何线路,低票价使京铁年亏损达6亿元,市政府通过高额补贴来填补亏损。endprint
然而,近年来,京铁已经逐步启动了市场化改革,2007年取消月票卡,地铁月票退出历史舞台;2008年,北京地铁加入国际地铁协会,在协会27个成员单位中,关键绩效指标综合测评一度排名第二。在最近的改革动向中,新的方案似乎正在逐渐扭转北京地铁的单一票制,计程票制纳入日程,一旦实行多乘坐、多付费,那么将使票制更加公平合理。
持续盈利的“港铁”已成全球楷模
时代继续更新,庞大的地下铁路早巳不仅承担交通重任、军事功能,它进一步身负了盘活城市经济活力的“开路先锋”功能。地铁所到之处,土地升值,房屋热销,商业活跃,人气兴旺,地铁成了指南针、风向标,与经济发展规划图几乎合二为一,设计地铁路线,再不能不考虑城市产业布局,从这个意义上讲,地铁建设早已超出交通范畴,获得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影响力。在这方面,香港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香港是全球屈指可数的能够实现持续盈利的地铁经典教材,这得益于港铁创造的独特模式——“轨道交通+物业”。
港铁的“轨道+物业”模式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当时,香港人口快速增长,但基建不到位,房屋严重短缺,交通更是拥挤不堪。政府为解决交通问题,决定兴建全新的地下铁路。另外,为了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政府决定以商业原则经营铁路,以铁路上盖及周围的土地发展来提供所需资金,“轨道交通+物业”应运而生。
“轨道+物业”的核心在于,香港政府将地铁沿线的土地划给地铁公司开发,地铁公司身兼房地产开发商与地铁开发商的角色,从因地铁开通而升值的土地中获得丰厚利润,反哺地铁建设,又进一步带动地价上升,结果使整个城市的繁荣圈的扩大。
在这个模式下,政府不用补贴地铁,反而可以获得财政效益,截至2012年12月31日,香港政府通过向港铁转让土地所获得的收益为978亿港元,当前政府手中所拥有的港铁约76%股票市值约为1251亿港元。
不过,香港地铁能够盈利更为关键的一点是:地铁公司能够自由调整票价,这导致港铁成为全球票价最昂贵的地铁之一。某些中国内地城市借鉴甚至复制香港地铁运营模式,例如广州、深圳等,因此在盈利水平上表现不俗,当然其代价也是相对高的票价。
后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汹涌而至,中国政府当机立断,以规模性的经济刺激手段应对经济危机。其中,20多个城市的地铁修建项目获批,正是这轮救市的重头戏之一,地铁由此被赋予了刺激经济的凯恩斯式的功能,皆因其带动下游产业的能力强大。福州、郑州、无锡、南昌、杭州、西安、青岛、重庆……20多个城市的轨道交通成为这轮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的受益者。
不过,也有专家学者认为,此轮“地铁热”不免显得有些急躁,有些城市并不一定完全具备修建地铁的需要和条件,盲目上马,可能导致得不偿失。
无论如何,以地铁为代表的城市轨道交通已成为当今中国陆路交通的主潮流和主趋势之一,只是如何在建设、管理和营运方面做到精细化、创新化,则需每个地方政府仔细考量。
从解决拥堵,到战备需要,再到盘活城市经济活力,乃至刺激国民经济与GDP,城市地铁建设正承担着越来越多的功能,建设方要通盘考虑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不过,我们有时也有必要舍弃某些本不属于地铁应当承担的责任,在某些情况下还原其交通本质,这样会不会反而能使其综合效益更大化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