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怀
这是一场大爱壮举,感动全城。
他与她素昧平生,只因深藏于心的善与大爱,他将自己的眼角膜捐献给她。2014年2月,在万名网友祝福下,河南省首例活体眼角膜捐献手术在郑州进行,两场同台手术,让他们的生命出现了交集。他给别人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这个世界带来了温暖,成为河南活体捐献眼角膜第一人。他的义举背后,也有着活体捐献的法律“空白”……
右眼失明 他要捐出角膜传递光明
耿斌现年41岁,从小在河南南召县长大,耿斌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耿斌20岁考上大学,毕业后一直在郑州工作。如今,他就职于在港上市的合富辉煌(中国)河南公司,任事业部总经理。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耿斌开始把公司业务往南阳拓展,兼任南阳市一家房地产公司的高级销售策划顾问,往返于郑州和南阳之间,跟爱人过着甜蜜的双城生活。
然而,一场不期的遭遇让耿斌的人生来了个急转弯。
2014年1月11日,南阳。天色已黑,耿斌开完会,司机在前面一溜小跑准备发动车子,耿斌突然想到还有事情需要处理,匆忙返回,走到售楼部拐角处,意外撞到了空调室外机安装架的角铁。耿斌眼前突然一黑,右眼一阵剧痛,立刻血流满面。
司机被眼前的惨状吓呆了,同事们闻声赶来,七手八脚把他扶上车,一路狂奔到医院。诊断结果让大家哭了,眼球钝挫伤、玻璃体积血、眼球破裂、前房积血、晶状体脱位……
耿斌还清楚地记得,在处理伤口时,医生整整缝合了22毫米,而眼球的直径不过是23毫米。综合医生的治疗意见,耿斌决定暂时接受针对性的抗炎治疗,待炎症消退后,等眼球自然萎缩,尽可能长时间地维持外观,到必须摘除眼球时再摘除。
可是,事情并没有按照耿斌的意愿发展。出院后,炎症迟迟没有消退,右眼经常流出液状物。耿斌抱着一线希望到北京同仁眼科医院,诊断结果显示:没有任何保住眼球的希望。
2014年2月6日,耿斌来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郑大一附院)眼科复诊,专家的诊断意见和北京同仁眼科医院一致:就算保守治疗,也没有重见光明的可能。
此时,耿斌的情绪很糟糕,右眼没有一点光感,鼻梁右侧看不到,一片黑暗,这是40多年来耿斌第一次如此绝望。“我这么年轻,事业蒸蒸日上,妻子怀孕待产……突然发生这种事情,真的很难接受。”耿斌在病床上躺着,他经常梦到自己健康的样子。梦醒后,他尝试着努力睁开右眼,可是不行,他才意识到自己的右眼真的失明了。
耿斌接下来只有两条路可选,一是摘除眼球,配戴义眼;二是做保眼球的手术,剥切掉脱落的部分,在眼球中注射硅油。第二种治疗方法效果很难讲,注射硅油后会出现什么情况也不好预测,一旦效果不好,最终还要摘除眼球。
耿斌鼓励自己不能低落,要振奋起来。右眼失去了光明,他真实感受到了盲人生活的艰辛和痛苦。耿斌觉得第二种治疗方法也没有什么意义,不如干脆摘除眼球,尽快恢复正常生活,投入工作。就在耿斌作出摘除眼球的决定时,2月9日,主治医生告诉耿斌,在做术前检查时,发现他的角膜还基本完好,尚有移植价值。
得知这个消息的一瞬间,耿斌没有任何犹豫,决定捐出角膜,理由非常朴素:“我用不了的东西,留给别人用也是一样。”耿斌将这个决定告诉家人后,令人欣慰的是,家人没有任何阻力。
耿斌先给73岁的妈妈发了条短信,原本做妈妈的思想工作,没想到妈妈的回复却是这样的:“儿子,你做的这个决定,妈妈也是这么想的。以后妈妈离开的时候,也将自己的眼角膜捐献出去,让更多需要的人重获光明。我的儿子失去了一只眼睛,我要让别人的两只眼睛都能重见光明,希望你能理解妈妈……”耿斌的妈妈说,儿子受伤后,她本来很担心,怕儿子情绪上过不了这个坎儿,没想到儿子不仅很快调整了心情,还第一时间想到要将眼角膜捐献出去,去帮助需要的人,确实令她欣慰。
耿斌的妻子怀有7个月身孕,身在南阳,在电话里坚定支持丈夫的决定。
耿斌决定捐出眼角膜,随后他接到了电话,有人提出想购买眼角膜,但是耿斌执意要无偿捐献,他觉得这是对自己右眼的一种尊重。耿斌的双眼近视、散光,余下的左眼裸眼视力只有0.1,“我以后就要用这只0.1的眼睛来看世界了!”说这句话时,耿斌的话语很轻松。
捐献角膜的消息发出前,耿斌把妈妈、同事统统“赶”出了病房:“你们都走吧,在这里反而影响我的心情!”等所有人离开后,耿斌一个人痛痛快快哭了一场。
爱心涌动 好小伙签下捐献协议
按照角膜移植的要求,在角膜剥离后,必须尽快移植,最好在12个小时之内完成手术。但目前,郑大一附院没有急需角膜移植的患者,医生建议耿斌联系别的医院看看。
时间紧迫,为找到合适的角膜移植患者,耿斌委托朋友在微信和微博上同时发布信息。2月15日上午,网友Camille一则“急寻需要眼角膜患者”的信息在微博微信圈广泛传播。网帖称:一位朋友不幸因事故要摘除一只眼球,专家鉴定角膜尚可用。他希望无偿捐献眼角膜,由于角膜移植必须同台手术进行,而他的手术周一(2月17日)进行,现急于寻找有需要的病人。网帖的最后还留下了联系人胡小姐的电话。
很快,“河南男子无偿捐献眼角膜”的消息引起央视等官方媒体的关注及转发,短短几个小时,央视新闻的微博被点赞7583次,6537人转发。网友发来祝福,并祝愿耿斌早日康复。
经过众人的转发,2月15日下午,耿斌与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即郑州市眼科医院,以下简称郑州市二院)对接上了。该院眼科主任陈鹏说,他们医院有一位40岁的女性患者叫王美兰,来自农村,经济条件不好,患有角膜溃疡,住院等待角膜一个月了,如果这次不能等到角膜,就必须摘除眼球。
病床上的耿斌十分欣慰地说:“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了结果,我这个角膜一定要物尽其用,一定要让他人能重见光明!”
原来,52岁的王美兰是河南省汝南县东官庄镇人。2014年1月,王美兰干农活时突然感到右眼疼痛难忍,在镇上治疗不见好转,丈夫王四成带她来到郑州市二院,被查出患有眼角膜真菌溃疡。为减缓妻子的痛苦,王四成守在妻子旁边,每隔十几分钟就为她点药水,晚上就和妻子挤在一张病床上。医生说,现在的治疗只是延缓病情的恶化,如果没有合适的角膜移植,只能摘除右眼。王四成和妻子在病房里等待奇迹。大年三十,王四成从医院食堂买来饺子,两人就算过了年。两口子心在煎熬,盼望着奇迹出现。endprint
终于,王美兰等到了好心人耿斌。郑州市二院将详细情况告知了王美兰,一家人兴奋得晚上没睡着觉。
经过两个医院的对接,2月15日晚上,耿斌与郑州市二院签下了捐献眼角膜的志愿书,并定于两人的手术17日进行。在角膜捐献志愿书上签字的时候,耿斌叫来了妈妈。耿斌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捐献眼角膜,妈妈一定要在身边!”看着儿子在捐献志愿书上一笔一画地签名,耿妈妈不停地擦着眼泪。妈妈说:“这个春节,是我73年来最黑暗、最难熬的春节。儿子正是年富力强、干事业的时候,忽然发生意外,让我充分地理解失明人的痛苦,现在他能捐出自己的角膜,帮助其他失明的人,我们也能感受到不幸中的幸福!”耿妈妈说,等儿子的事情都处理完了,她也要签下角膜捐献志愿书,加入志愿者的行列,让更多的人能够重见光明。
郑州市二院,王美兰几度哽咽:“我没什么文化,不会说太多话,我心里非常感谢好心人。我一定要当面谢谢他,向他深鞠一躬……”
全城关注 两台手术同时进行
2月17日,在全城人们的祝福下,河南省首例活体眼角膜捐献手术开始。
当日上午8点,耿斌被推进郑大一附院眼科手术室,手术床上的耿斌一脸轻松。看到一旁紧张的妈妈,耿斌笑着安慰妈妈:“会没事儿的,这么多人关注和祝福着。”旁边的家人和朋友们却哭了。耿妈妈说:“一方面是心疼他,另一方面也是被他感动的。”
9时18分,耿斌的手术开始,摘角膜、取巩膜……大约20分钟,角膜被顺利剥离,在室外等待的郑州市二院的医生早早准备好了迎接。楼下,120急救车已经发动,医生取过角膜后即刻朝郑州市二院赶去。一路畅通,十多分钟后,急救车到达该院。
与此同时,在郑州市二院眼科手术室,医生早已给王美兰做好术前准备。拿到耿斌宝贵的角膜后,立刻手术,一个多小时后,手术顺利结束。王美兰被推出了手术室,眼科主任陈鹏宣布说:“术后王美兰状态很好,还要做进一步观察,如果一切顺利,王美兰将在一周后出院,新的眼角膜愈合大约需要一个月时间,而完全恢复视力则需要几个月。”
手术后的王美兰身体虚弱,丈夫在病床一侧静静守护着。术前,这位讷言的中年男人和病床上的妻子激动得饭也吃不下,称一定要当面感谢耿斌。苏醒后王美兰便向医生打听耿斌的手术情况,得知耿斌的手术也非常成功时,她松了口气。
事实上,直到当日下午5点多,耿斌才逐渐从麻醉中苏醒过来。此刻,耿斌的妈妈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称这下终于踏实了。这些天,老人一直在克制着自己的情绪,说自己没有别的期望,只希望儿子平平安安。耿斌的主治医师金学民说:如果没有不良反应,耿斌大约一周后就可出院,1个月后将可以安装义眼胎,6个月后将安装义眼。
刚受伤那段时间,耿斌不敢看电视,不想接电话,不愿与人交流,现在感觉好多了。住院的时间里,他最喜欢的一首歌叫《光辉岁月》。对以后的生活,耿斌希望有更多时间陪陪家人。这次捐献眼角膜,耿斌觉得非常开心,他说,让自己的眼睛以另一种方式存在,让光明在另一个人身上得到延续,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希望还能做更多的公益事业。对于王美兰,耿斌祝愿她今后好好生活,生活是美好的,生活是愉快的。
爱心在延续。
王美兰郑重承诺,百年后她也将捐献自己的眼角膜,将这份爱心永远传递下去。王美兰的丈夫王四成也要签署角膜捐献协议,将来能给别人带来光明。耿斌所在医院一位视网膜脱落的马女士说,如果无法治愈,就向耿斌学习,将自己的眼角膜捐献出去……
2月24日,带着鲜花和锦旗,王美兰的家属拜谢恩人耿斌。由于王美兰的眼睛仍在康复中,医生不建议她出行,所以这次看望由家属代劳。之前,耿斌和母亲曾婉拒他们来访。但对方很坚持,称如果不来一辈子都心不安。现场,王四成和儿子送上鲜花和锦旗,锦旗上写着:凡人壮举,感动全城。然后深深地向恩人鞠躬,耿斌急忙回敬,反复说“折煞我也”。耿斌的妈妈叮嘱:“你们别想那么多,我们做的事情很普通。”王四成向耿妈妈鞠躬后说:“如果您老人家不嫌弃,今后我就是您的儿子。”老人高兴得合不拢嘴,说这下又多了一个孩子。
2月25日,耿斌出院了,准备回老家南阳休养一段时间。离开郑州前,他来到郑州市二院,看望了王美兰。在王美兰病床前,耿斌紧紧握住她的双手,说出了想了很久的一句话:“拜托你好好的照顾它!”说这句话时,一向坚强乐观的耿斌几度哽咽,他说,这种感觉就像是在跟自己最宝贵的东西作最后的道别……
爱心接力 活体捐献的法律“空白”
耿斌无偿捐献眼角膜的事迹被报道后,引发人们对捐献角膜的关注。
医学专家称,这次手术,是河南省首例成功活体角膜捐献移植。在我国,角膜病是最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数据表明,“角膜盲人”占全部盲人总数的1/4,而复明的唯一手段就是角膜移植手术。但目前,全国角膜资源长期处于短缺状态。据统计,全国约有400万因各种角膜病致盲的患者,而捐献者每年仅2000例。等待移植的病人,甚至用几年时间等待希望。希望更多的人提高意识,一双眼睛闭上的同时,请让另一双眼睛得到睁开的机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眼科库负责人杜晓峰说:我们每个月登记等待移植的病人有600人左右,而真正能进行移植的只有20多人,现存的新鲜角膜基本没有。眼角膜的选择性很多,没有性别、年龄限制,只要不是一些传染性的疾病,身体条件的限制并不大,但是很多人难以跨越心理鸿沟,由于捐献者太少,绝大多数失明者只能在黑暗中苦苦等待。
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主任陈鹏说,郑州市乃至河南省的眼库资源长期供不应求,处于“有库无眼”的状态。他们医院每年大概只能做不到50例角膜移植手术,而每年登记在册等待角膜移植的患者多达数百人。
陈鹏分析说,随着眼科手术的进步和显微手术的普及,角膜移植的成功率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角膜来源极度匮乏。对于活体捐献角膜,我国也有一定限制,在眼睛已失明、萎缩,可能导致交感性眼炎,进而威胁健康的视功能等情况下方能捐献,而正常眼、受伤严重但通过治疗可以恢复视力等情况,则不在眼角膜捐献之列。在这些条件限制下,符合条件的活体捐献者比较少,而为数不多的符合条件者,受传统观念影响,又不一定愿意捐,这就是活体捐献稀少的原因。
医学专家称,目前,眼角膜捐献仍然面临医学、道德、伦理甚至法律上的多重困境。中国人别说活着捐献自己的眼角膜,即便是身后捐献,也往往会受到当事人或家属的反对。而在国外情况却不是如此,比如在新加坡,每个公民生下来就要签署角膜捐献的手续,如果不签字就意味着他也失去了患病时得到角膜移植的机会。比如在斯里兰卡,签字同意身后角膜捐献的人超过500万。在美国,每年可进行角膜移植6万多例。
陈鹏主任说,许多人对角膜捐献存在误区,认为捐献角膜需要将整个眼球挖出,影响逝者的遗容,从而拒绝捐献眼角膜。也有许多老人生前有捐献眼角膜的想法,甚至以书面形式表达了捐献的意愿,但辞世后因为传统观念,家人却拒绝捐献眼角膜。陈鹏说,实际上角膜只是眼球面的一层薄膜,摘取角膜后眼球仍然是完整的,呼吁中国人摆脱传统的观念,在百年之后能够将自身的人体器官捐献出来。
还有,公众对捐献程序知之寥寥。
一直伴随耿斌治疗的一位朋友坦言,不太清楚眼角膜捐献该找哪个部门、如何办理,他们只好借助了网络,感觉捐献应该由专业机构规范实施。河南省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他们仅限于遗体器官捐献,中华红十字总会与卫生部没有赋予办公室接受活体组织捐献的权利。
对此,有法学专家认为,目前国家仅对遗体器官捐献给予了法律规定,而类似耿斌这样的活体捐献没有细则说明,国内也曾出现多例与耿斌类似的活体捐献眼角膜案例,同样都是遭遇了法律依据缺失的尴尬。业内人士呼吁,随着公众公益意识的提高,相关部门应及时完善法规,畅通捐献渠道。
图片:
1、开朗乐观向上的耿斌。
2、耿斌和妈妈及王四成在一起。
3、成功接收角膜移植手术的王美兰被推出手术室。
4、耿斌委托朋友在微信微博上发布了捐献角膜的信息。
5、耿斌和妈妈在一起。
通联:450053郑州市丰乐路7号宝丽花园7号楼2-602 吴怀杰 收
作者单位:河南商报(请不要将稿费、样刊寄单位,谢谢。)
电话:0371-63579322 手机:(0)13598802194
QQ:411356834 E-mail: whj66@vip.163.co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