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三步法

2014-11-11 06:01杜兴国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4年10期
关键词:审题命题材料

近两年,材料作文已取代话题作文、命题作文而成为高考作文的主流题型。材料作文以其丰富性、开放性和思辨性颇受命题者青睐。从2013年高考作文所选取的材料来源看,材料作文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社会时事型,材料主要是社会生活方面的新闻报道,如新课标甲卷和山东卷;二是文学作品型,材料主要是编自如寓言故事、诗歌散文等成型的文学作品,如辽宁卷、四川卷;三是理论观点型,主要直接引用名言警句或是整理加工后形成的理论观点,如上海卷、安徽卷。这些材料大都充满思辨色彩,引导考生对问题进行多层次和多角度的思考,体现了高考的检测性和选拔性。可是从高考复习的训练过程以及高考阅卷现场情况来看,跑题、偏题的不在少数,其中不乏语言素养不错的学生。撇开当下中学生阅读的浅化窄化、思想的矮化娱乐化等深层次的原因不谈,这也与高中作文教学中的训练方法的无序甚至缺位不无关联。考试时,很多考生跌倒在“审题立意”这一环节上。无怪乎许多阅卷老师惊叹:“年年喊审题,但年年都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在作文审题立意上出问题!”那么,材料作文如何审好题、立好意呢?现在以2013年安徽高考作文为例归纳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三步法”:

第一步,细读材料,整体把握,切忌盲人摸象式,一叶障目。

材料作文命题的基本形式为:材料+提示语。提示语为立意的方向,而材料是立意的触发点。材料作文因其开放性和丰富性而给考生以更自由的写作空间,然而材料是有边界的,其边界便是提示语规定的“材料的内容和含意”。因此,从材料出发,读懂、读准、读透材料是写作的第一步。审题时,要以作文提示语要求的“材料内容”为核心,整体把握,读出材料的“言内之意”。这应该从两个层级来理解,一是对于社会时事型、文学作品型中的叙述性材料,可以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注意“整体把握”:一是抓关键词,将材料中的高频词提取出来,它往往就是作文立意的“中心词”,如2013年湖北卷作文材料中的“方圆”;二是抓主旨句,有些材料中心人物或命题者对事件的评价性或阐释性的话语就是立意的核心所在,如2013年新课标乙卷中切割师的话“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这是一种简单筛选式审题立意,对考生的语言理解力以及思维、思想要求不高,体现了当下高考尽量降低审题难度的一种命题意图,但这在2013年高考18套试卷中是少数。而对于具有语言表述凝练深刻、内在逻辑严密的特点的材料,审题立意时就应有更高层级的要求,尤其是理论观点型材料(也可称之语录性材料)。对这类材料,审题时应切合“全面”、“准确”和“深刻”的基本要求;训练时要求做到:过程完整,方法到位,训练有序。教师和学生要有耐心,急不得,审题时既要从材料“整体”出发,更要做到抽丝剥茧般地“细读”。这里的“细”有三个层面的含意和要求:一是从语言层面,逐字逐句审读,注意勾画圈点,找准关键词句;二是从语法层面,分析短语、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抓住主旨句,确立材料的语意重心;三是从语意层面,能用自己的语言(短语或单句、复句形式)概述材料核心信息,不遗漏不缺损。切忌因考场时间紧而或匆忙或随意,如盲人摸象般,抓住一点(只抓一两个词、句),以为“得矣”。这样,往往会偏离材料的中心,落入“偏题”“离题”的歧途。这一层级既涵盖上一层级,同时又是上一层级的升格。现以 2013年高考安徽卷为例做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萧伯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这是一道典型的语录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第一句突出“反思过去”,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总结;第二句突出“梦想未来”,是对“从未发生的事情”的探索,“追问”强调的是实现“从未发生的事情”的条件,“却”说明重点应在最后一小句。在逐句理解的基础上,我们便可清晰而全面地把握“材料的内容”:人们不应只会抱怨或纠结于已经发生的事情,而应敢于尝试或追求未发生的事情。这是关键的一步,重在抓住材料的“言内之意”。这样就抓住材料的“范围”和立意方向了。阅卷时,我们发现有的考生看见材料中的“梦想”一词,便不顾材料的整体而大谈“我的梦想”“中国梦”等,偏执一端而不顾其余,偏离了材料的核心内容。这种盲人摸象式的审题方法,致使许多考生一步错而终身憾。

第二步,深度挖掘,扣住题旨,切忌囫囵吞枣式,一知半解。

顾之川先生说,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有两种,一种叫核心立意,一种叫非核心立意。作为考生当然应首选核心立意。那么,何为核心立意呢?即材料内容指向及命题者命意指向之所在。因此,考生审题时要时时提醒自己:材料内容指向在哪里?命题者命意又在哪里?如果只停留在审读材料本身,抓住材料的“言内之意”,这往往是二类或三类甚至是四类立意,也可能就是顾先生所言的非核心立意,而要想成为优秀的考场作文而脱颖而出,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审题时,既要全面准确理解材料“内容”,也要挖掘命题者“命意”,两者兼顾,方能“居高”而“骋怀”,切不可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就匆匆下笔。这就需要在“细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度掘进,抓住题旨”:一是在理解材料“言内之意”基础上,知人论世,还需准确理解作者“言外之意”;二是挖掘材料的隐含倾向,揣摩和思考命题者选择此材料的“题旨”所在,即命题者的命意;三是材料的当下意义指向,是道德拷问,是生活感悟,是人生思考等当下有意义的社会价值取向,确立思考方向,不能短视,也不能浅化。

高考作文材料都是经过命题者精心筛选的“富矿”,需要考生“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从作文命制的技术含量来看,2013年安徽的作文题不失为考量学生思维品质、思想深度的好题目。从审题立意角度看,需要考生全面思考,深度挖掘,体悟命题者的匠心、慧心和苦心:一是材料切合当下社会热点——中国梦,体现了近几年高考命题不回避社会热点的趋势,引领考生关注社会思考社会,充分发挥高考的“指挥棒”的功能;二是材料既有“意料之中”的亲切感,又有“出人意料之外”的陌生感---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突出检测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材料提供了隐含双重矛盾的问题情境——“为什么会这样?”和“为什么不能这样?”,具有很强的思辨性,需要考生运用比较联系的方法,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形成有效的解决方案;四是材料预设了多种思考维度,如“现实”角度,“未来”角度,两者结合辩证思考角度,等等。同时寓深邃于感性之中,如盐溶于水,不着痕迹,需要品尝,才能咂摸出滋味,体现了命题表述将经典性与日常性相结合的特点。

第三步,联系比较,找准角度,切忌坐井观天式,一孔之见。

写作是生活的再现和表现,也是思想的存在和表达。因此,作文试题不仅是考查学生谋篇布局、语言表达的能力,更是检测他们知识积累、生活体验状况以及对问题的思考力、分析力,考查他们的思想认识、思维方式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高考作文的材料,是学生对生活思考、对思想梳理的触发点和检测台,但绝不是束缚他们的镣铐和马笼头。因而,指导学生审题立意时,要鼓励学生:在准确理解材料“内容和含意”、深入把握命题者“命意”基础上,要敢于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在审题立意这一环节,既要能“放得开”,切忌坐井观天式,一孔之见,又要能“收得住”,不可信马由缰,一发而不能“收”。“放得开”是指可以多方联系、多方比较而后确立自己的观点:可以联系教材内容和课堂积累,可以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可以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等等。“收得住”是指找准角度,确立最佳观点,展示自己所长。角度确立应注意:一是不突破材料本身的边界,即“材料的内容和含意”的范围;二是选择写作者思维所长,是从抽象到抽象的演绎和分析还是由具象而抽象的叙议结合,是化小为大还是由果溯因,是思考当下还是反思历史等;三是注意文体的要求,是记叙类还是议论类,是实用文还是文学类等。

2013年的安徽卷的立意的角度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结合上面的方法和步骤,可以这样来确立自己的观点,细读材料后并有层次地追问自己:“已经发生的事情”是什么?“梦想”又和“已经发生的事情”有何关联呢?萧伯纳为何作如此思考?命题者选择此则材料的现实意义又是什么?.....材料的“含意”和命题者的命意,也就渐渐浮出水面,我们就可以抓住材料中隐含的两重关系——“过去”和“未来”来确立中心论点,经整理可得出如下提纲:我们应该在反思过去的基础上,敢于不断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中心论点)。思考过去,把握现实,相信未来(分论点1);相信自己,心怀梦想,展望未来(分论点2);敢于挑战,勇于创新,创造未来(分论点3)。还有如下立意可作参考,如:以材料第二句为触发点,突出“梦想+追问(实现的条件)”;由材料自然延伸出“探索的意义或创造的价值”等。

孙绍振教授说:“在作文教学中,有许多深邃的观念,但是绝大多数落空了,原因很复杂,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缺乏可操作的方法使之落实。”顾之川先生也要求语文教师能“归纳学科特点,总结发展规律,明确前进方向,指导语文实践”。诚哉斯言!高中作文教学既需要具有前瞻性的理论指引,更需要具有实践性的方法设计,尤其是在高三复习的作文训练中,更应突出过程完整,训练有序,方法到位,因为这不仅是技巧训练,还是思维训练、思想训练,不能等闲视之。

杜兴国,语文教师,现居安徽定远。责任编校:舒 坦

猜你喜欢
审题命题材料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准确审题正确列式精确验证
可爱的小瓢虫
七分审题三分做
再三审题,由表及里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材料
摇摇鹅
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