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一芳
[摘 要]民族学界重视民族心理的宏观研究,心理学界则重视民族心理的微观研究。民族学研究者一直投身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研究,许多学者开始将其纳入民族心理的研究范畴内,并且构建中国民族心理研究的理论框架。近年来,我国民族心理学的研究渐为人们重视,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发表。本文则是从民族学和心理学两个方面谈谈综合研究的民族心理学研究对民族学发展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心理学;民族学;民族心理学
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民族学(Ethnography)是对人及其文化的科学描述,包括风俗、习惯、相互差异等。其综合研究的学科民族心理学则定义为研究特定条件下某一民族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社会心理学分支。从三个学科的名词意义上看都有对人的研究,从不同角度来研究人群,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都有着共通性。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地大物博。各民族团结繁荣,共同发展,在新的形势下发展势头迅猛。新中国建立以后,给各民族的发展带来有利条件。各少数民族不仅在政治上获得了平等而且在经济上也取得了迅速发展。少数民族社会的巨变,文化的变迁也给少数民族的心理及其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但是,也应当看到,由于历史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和教育水平从总体上看还是不高,因而就会影响到其基本素质的进一步提高。为了进一步加快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开发少数民族潜能,进而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有必要结合各个学科对少数民族进行研究,并建立我国自己的民族学研究体系。包括心理学与民族学的综合研究,以及民族心理学的本土化体系的建构。
一、心理学之于民族学
19世纪中叶以后,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创造了条件,尤其是德国感官神经生理学的发展,为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起了较为直接的促进作用。1897年冯特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出现,从此,心理学才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开始了蓬勃发展的历程。随着其不断的进步与创新,研究内容与形式的日益科学化,其研究的领域也不断地拓宽。
20世纪30年代,美国历史学派中分化出心理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博厄斯的学生R.本尼迪克特和M.米德等。他们认为个人的心理活动决定文化和社会状况。先进民族的优良心理素质创造高级文化模式,落后民族的不正常心理素质只能造成落后的文化模式,因而后者必须在前者的帮助下改变自己落后的文化模式。这一学派虽然口头上反对基于外表体质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种族主义,但实际上主张心理上隐存着民族的优劣差别,也是一种种族主义的观点,因而也被称为种族心理学派。运用心理学的科学性来研究民族的特性,其发展历程也是基于冯特晚年研究成果开始。弗洛伊德也同样为民族学的心理学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心理学之于民族学的研究意义如何体现,作者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讨论。
(一)研究内容的共通性
心理是人类思想认识活动这种事物具有的内容,是主宰或统帅思想认识活动的主体。心理学是以心理作为直接对象的人类思想认识活动,是人类通过哲学思想认识活动,从人类的日常活动或行为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出来的,具有从混沌中发现、彰显和产生出心理这个事物能力的本体事物。民族学研究的内容在某些方面和心理学确有紧密联系。
种族和民族关系是一个范畴非常大的领域。研究种族和民族关系的西方心理学家们的注意力大多直接放在态度、定型等概念上,并试图解释这些概念如何被结合进跨文化心理学中,以及如何用来理解和解决在多元文化社会中产生的问题。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种族和民族关系的一种方式是探讨种族和民族行为的归因。归因是指推论人的行为的内部原因。如归结到个人的某些品质或外部原因归因于某些情形或环境的因素。[1]
种族和民族歧视。文化上有差异的人们的确被更大范围的社会鼓励保留他们的差异,以便把他们排除在主流社会之外。这个危险已被许多跨文化心理研究者认识到,确认为澳大利亚社会中个人“生活风格”限制个人“生活机会”的原因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学者所使用的歧视概念不仅包括强制性排斥如隔离和边缘化,还包括强制性包容如同化。他们认为,在整合模式的社会中,个体才能自由选择他们对现有文化。[2]
民族文化群体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个体成员对群体的依恋感或认同。在单一文化社会中,这种认同既不是成员的显著特征,也不大可能造成什么问题。然而,在多元文化社会里,个体的民族认同标志着他是什么人,即属于哪个民族群体,这种归属感或依恋感有时可能被混淆,或丧失掉。这些方面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具有研究意义。[3]
(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发展,几乎都伴随有研究方法的重要发展,而研究方法论的每次发展又总是使人类对客观规律普遍性的认识更深化一步。科学的发展和体系的形成就是在新旧方法论的更迭和进化中实现的,科学心理学及其研究方法论也同样如此。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各种心理学研究方法进行分类。资料搜集方法包括实验法、度量法、调查法、观察法和档案法。除上述之外,在心理学研究中还有其他一些方法,如文献综述法、个案研究、发展研究和模拟法等。
在学术的不同领域总有一个共通性:科学具有规律性和客观性,因此才称为科学。因此科学的研究方法也可以在不同学科里进行交叉利用。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可以运用到民族学的研究方面,利用科学研究方法的规律性与客观性来证实或者分析民族学各方面研究成果。当然民族学研究的方法的科学性也同样了可以给心理学研究做借鉴之,其影响是相互的。
(三)心理学与民族学发展
心理学对民族问题的研究具有积极作用,这一点可能容易为大多数人所理解。而心理学对民族发展有何种作用,国内还很少有人注意探讨。西方心理学家们通常以社会学关于社会变迁的概念来解释民族发展。他们大多把“民族发展”确定为在整体层次上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指标方面的变迁和在个体层次上在态度、价值观、动机等等方面的变迁。他们认为,构成发展的这些变迁必须指向更有价值的目标。发展这个定义普遍出现在多年来的心理学文献中心理学家们指出,心理学有可能对民族发展的研究和实践作出重要的贡献。如果把发展定义为个体和群体由某种现在的状况向某种更有价值的目标状况运动的过程,那么心理学能够在以下方面有所贡献。[4]
理解现状是发展的出发点,许多心理结构都能对社会和民族发展产生影响,如技能认知的、技术的、社会的等等,对变迁的态度,可能帮助或妨碍变迁的个人特质,维护事物的以往面貌或现状的价值观,以及对各种变迁进行选择的兴趣。当然,政治因素如社会组织和社会资源的分配和经济因素如自然资源的利用必然对描述现在的状况发生作用,但是心理学对于从整体上理解当前形势的特殊贡献是不可替代的。解价值目标状况。在各个文化社会中发展具有不同的含义。在讨论发展问题时不能不注意到它的当地或本土意义,这个方面也是心理学可能对民族发展研究作出的贡献之一。心理学家还可以运用志向、需要、价值和偏好等传统观念来研究发展的目标状况。理解变迁过程。心理学有助于人们理解如何从现状走向未来的价值目标。此外,运用心理学的动机、驱力、应变机制等概念和理论来检验人们的行为动力因素,包括提高人们行为动机、驱力水平和整体效力的可能性,也是心理学对民族发展可能作出的一个重要贡献。设计、完成和评价发展项目。心理学家普遍受过人类行为研究方法的严格训练。心理学背景能够极大地帮助发展群体推断特定的发展项目是否能取得预期效果。在这个领域里,跨时间变迁的研究和统计评估等可以做出显著的贡献。[5]
心理学这些显著地深远意义都是对民族学发展提供方法、研究对象、以及思路的正确的向。心理学的发展可以促进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民族学的研究就可以从多角度的结合心理学来进行研究,不仅在保证其学性的前提下,还可以为其研究提供借鉴。
二、民族心理学研究现状
我国的民族心理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初,改革开放以后,心理的研究才有了真正的发展。现在,中国民族心理的研究对象已扩大到国内56个民族,研究的课题也相当广泛,主要有:民族儿童认知发展的比较研究、各民族的个性比较研究、各民族儿童及青少年品德形成的比较研究、民族社会心理的比较研究、民族心理卫生和精神病研究,民族心理基本理论研究[6]、民族心理与西部大开发关系、民族心理与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关系的研究等等[7]。理学研究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这并不是说我国在民族心理学研究方面无懈可击。实际上,随着民族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其研究的局限性也愈益凸显。[8]
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科界限,缺乏清晰定位。随着越来越多的民族学者开始涉足民族心理的研究,有学者认为民族心理学虽然偏重心理学研究内容,但其研究对象又是以民族为基础,因此民族心理学应该属于民族学研究范畴。目前,这种学科之争开始趋向缓和,现在一个更常见的提法是:民族心理学应该是一门集民族学和心理学为一身的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但对学科的性质问题,至今未有定论。其次是缺乏综合研究的人才培养,研究势力单薄。学习发现,我国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研究文献都是比较分散而且项目单一的,并且数量也是有限。这也是导致该领域的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三、小结
通过文献查阅,不难发现,心理学和民族学的共同研究的重要意义,不仅只是民族心理学这一学科的内容。两个学科并不是简单地综合就是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分开来看,两个学科从其内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再到研究取向,都有一定程度的共通性。同时二者存在的差异也是为什么民族心理学这一学科发展由来的重要原因,不能直接将两个学科并用。因此如何科学的处理好心理学和民族学综合研究,以及如何发展民族心理学都是我们以后研究的重要契合点。
参考文献:
[1][2][3][4][5]李秋红.心理学对民族学研究贡献[J].世界民族,1996(2):25-27.
[6]张世富.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任务及方法[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1):57-61.
[7]张进辅.关于西南民族心理研究的构想[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2(3):74-78.
[8]植凤英,张进辅.我国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困境及出路[J].广西民族研究,2007(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