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2014-11-11 08:51
神州学人 2014年7期
关键词:海归留学生人才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尊重人才,是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这是《诗经·大雅·文王》中的话,说的是周文王尊贤礼士,贤才济济,所以国势强盛。千秋基业,人才为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也是一个智力资源大国,我国13亿多人大脑中蕴藏的智慧资源是最可宝贵的。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

我国科技队伍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这是我们必须引以为豪的。但是,我们在科技队伍上也面对着严峻挑战,就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矛盾突出,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同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我们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

要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要坚持竞争激励和崇尚合作相结合,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有序流动。要广泛吸引海外优秀专家学者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服务。要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既要重视成功,更要宽容失败,完善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

未来总是属于年轻人的。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

——习近平在两院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

在高分子领域,要真正从跟随者变成领路者,必须经过艰苦的努力,做到三个“静下心”。一是必须做跨领域、跨学科的科研。传统学科未来发展的余地将越来越小,取而代之的将是跨学科领域。只有静下心来多读书,才能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从而实现学科交叉。二是对跨学科的研究课题要有非常强的敏感性,要抓住学术问题上瞬间的灵感和火花。只有静下心来多积累,才能使自己的知识不断升华从而达到融会贯通。三是定下课题后,要保证课题能做下去并取得成功,在实践和理论上经得起考验。只有静下心来多做实验多思考,才能使自己保持对科学的直觉和解决难题的能力。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程正迪

创业,或加入创业公司,往往意味着放弃稳定的收入、安定的生活,把自己投入一个不确定的未来。但是,创业所瞄准的人生价值与梦想的实现,又是让人欲罢不能的诱惑。创业的哲理,早在90年代一首歌里就有过完美阐述。歌曰:我拿青春赌明天,你用真情换此生。岁月不知人间多少的忧伤,何不潇洒走一回?

——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的微博

我相信,赴英留学的学生都希望体验当地大学的文化,而不是在英国体验他们本国大学的文化。因此,一方面我们在努力使得各国学生的分布更均匀,但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不能干预学生的决定。目前,各学校的解决措施是在住宿、研讨会等方面会进行一些安排,以便使各国学生之间以及和英国本土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流。

——英国高等教育与科技国务大臣大卫·维莱茨

目前中国和加拿大两国双向留学人员总数已超过10万人,提前达到了原定于2017年实现的目标。中国连续多年成为加拿大最大的国际学生来源国。与此同时,加拿大在华留学生有3800人。

——驻多伦多总领馆教育组参赞衔领事徐卫亚

海外人才想要适应政府机关的工作,必须要在三个方面做好准备。首先要对政府机关有充分的了解和足够的心理准备;其次对晋升和业绩可能不挂钩要有思想认识;最后,要能接受很低的薪水。

——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外人才信息研究中心主任陈化北

本土化和国际化不能偏废,中国文化有几千年悠久传统,教育也是几千年传统,中国文化汇总的精髓应该继承发展,我们的教育应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国民的期待。去年,我国已经有40多万年轻人出国留学,是世界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今天的投入将来会获得千百万各个专业优秀人才,这个投入是值得的。但是人才培养毕竟还是要依靠自身力量,尽管40多万人很多,但是比起每年几百万的大学招生来说还是少很多。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林佐平

尽管我的父母是海外华人,但他们一直保留着中国传统,一直庆祝中国的节日。这就是为什么我和妹妹们成长的家庭中如此重视教育,如此重视中国传统。我们一直被教导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美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兼收并蓄。在美国,作为美国人,我的父母从未认为两者之间有任何矛盾。恰恰相反,他们一直认为两者相得益彰。我们可以保留中国传统文化,为此感到自豪,同时也吸收西方文化中的最好营养。

——美国前劳工部长赵小兰

尽管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早已超过6000美元,在中国人才走向国际的同时,中国也在吸收别国人才,但人才流失仍在阻碍着中国自身的创新发展。

——商务部研究院综合战略研究部研究员张莉

在出国前我一直梦想可以在未来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一个理想的生活,让父母不再为我操心。留学回来我开阔了眼界,能力得到了提升。对海归来说,可能刚回国时对国内环境不是很熟悉,但我相信工作三五年后,随着对国内环境和公司文化的逐渐了解,海归的发展前景不会差。

——留英学生吴俊霄

我觉得“海归”是个中性词,不应有太多的色彩。早期的海归一般都是学习出类拔萃或家境不错的人,但后来逐渐成了贬义。我相信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出国学习先进的东西再带回国内,会推动我们国家的进步。

——留日学生杨冬

在20年前,日本和中国经济状况悬殊,那时的日本,真是中国留学生挤破了头都想来的地方,来了就能淘到金。但是现在,中国经济抬头了,中国留学生对于日本的热情也就不那么高了。

——日本南富士产业株式会社董事长、清华大学客座教授杉山定久

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功能型”人才、既懂资本运作又熟悉东西方企业制度的高端人才、既有国际视野又有实操经验的高级人才是国内就业市场亟需的“海归”。建议留学生往“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既要有一技之长,又要有过硬的综合素养。

——中国新闻网

近5年高层次留学人才引进总数达3万人,其中2013年各地人才引进计划共引进高层次留学人才7601人。目前80%的中科院院士、55%的工程院院士是留学回国人员。

——《人民日报·海外版》

智联招聘近日发布的调查显示,超过七成企业人力资源主管表示,不会优先录用海归。具体来说,66.1%的人表示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不喜欢海归的人力资源主管和管理阶层为8.0%;另有25.9%的人表示比较青睐海归。用人成本太高、容易跳槽、个人能力不过硬这些都是用人者拒绝海归的原因。除了这些因素,有公司人力资源主管表示:“海归中所学知识和所做事情完全无关是一个比较普遍的情况,所以企业会挑更好用的人。我们对国内的学生更了解,觉得国内的学生工作的时间可能更长,期望的待遇更低。”

——《人民日报·海外版》

猜你喜欢
海归留学生人才
人才云
为新征程汇聚海归磅礴力量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海归”返乡当“猪倌”
新海归
海归周炳“意发”攻“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