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宇
胡锦涛前总书记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将其作为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举措。社会建设与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档案部门在切实履行为社会各方面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的职能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关注改善民生作为今后的重要工作内容,强化“民生档案”管理,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在相当一部分档案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中,对于关注改善民生、强化“民生档案”管理的实际举措存在着模糊认识,甚至主张将“民生档案”作为专门档案的属类去认识与管理,极易造成对“民生档案”管理实践工作的混乱。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对“民生档案”内涵与“民生档案”管理实质存在着认识偏差。档案部门在关注改善民生,强化“民生档案”管理,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中,分析研究“民生档案”的内涵、进而准确把握“民生档案”管理的实质,对于统一认识、探求档案工作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结合点、更好地开展“民生档案”管理实践具有重要作用。
“民生档案”既是一个非实体表述性的概念,也是一个整体集合的概念。这是由社会实践中“民生问题”本身的特点与档案管理的特殊要求两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
从档案管理实践的特殊业务要求分析:所谓“专门档案”是指在某些专业范围内产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文件名称、格式与形成规律,具有各自不同的整理与管理方法的各种门类档案的总称。也就是说能否成为“专门档案”的一种属类,是有着具体专业要求的。在此我们抛开“具有比较稳定的文件名称、格式与形成规律,具有各自不同的整理与管理方法”等业务管理要求,仅从社会发展实践中“民生问题”本身诸多因素的影响分析,记录、反映“民生问题”的“民生档案”必将面临记录对象复杂、涉及领域宽泛、材料整理失衡等实际困难的制约。因此,强求将“民生档案”按照“专门档案”的属类进行管理与建设,在理论上难以确立、实践上阻力甚多,还必将扰乱档案管理实践的有序进行,也难以达到对“民生档案”进行科学管理、开发利用与信息服务的目的。
从社会发展实践中的“民生问题”本身分析:所谓“民生问题”,顾名思义就是民众的生计与生活,即社会民众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生存状态问题。具体而言,民生涉及普通百姓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居住条件、食品安全、社会治安、资源环境等多内容的方面。因此,关注改善民生,至少需要从民众对生产、生活资料的占有程度;民众精神追求的满足程度与民众生产、生活环境的舒适程度等三个维度着眼开展工作。由此可见,“民生问题”既是一个关系到公民生存质量与人们之间关系和谐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到国家政局稳定,体现政府体制设计、制度安排,且与政府职能、政府行为密切相关的政治问题。同时,由于人们对于幸福美满生活的追求是无止境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原有的“民生问题”解决了,新的“民生问题”又会出现。导致不同时期、不同发展状态下人们会有不同的民生追求,使“民生问题”成为一种始终呈现动态发展特征的渐进过程。“民生问题”所具有的这种复杂性、广域性、动态性、长期性等特点,使其“如影随形”般地与整个社会生活同生共存,几乎涵盖了社会发展的所有领域。因而,难以通过档案管理实践从“专业”领域角度对社会的全部“民生问题”进行“专门”的记录与再现。
由此可见,受社会实践中“民生问题”本身的特点与档案管理的特殊要求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与影响,“民生档案”管理的内容实质在于对有关民生问题信息内容的重视,而非对其载体形式归属的关注。即所谓“民生档案”管理不是简单地建立一种“专门档案”的类别,追求某种形式上的“完美”;而是一整套贯穿于整个档案事业管理与档案业务管理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与实际方法。即将强化“民生档案”管理的现实着力点集中体现于有关改善民生问题的档案收集形成、归档管理、开发利用、信息服务以及政策引导、行政监管等诸多环节,融入整个档案事业管理的具体实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