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山西天镇地区在辽代的佛教发展情况

2014-11-11 18:10张峰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7期
关键词:重修佛教

张峰

[摘 要]山西大同地区在辽代佛教出现了空前繁荣,而天镇作为大同所辖县在这一时期佛教发展在慈云寺中又体现出其独特的特点,本文从天镇县寺院分布情况和天镇县在辽代佛教活动情况两个方面对这一情况进行论述,从而可以看出山西天镇地区在辽代的佛教发展的一些基本情况。

[关键词]天镇县慈云寺寺院分布佛教活动

一、绪论

辽朝以崇佛著称,佛教的兴盛对辽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契丹本无佛教信仰,佛教最初是由汉人和渤海人传入的。唐天复二年(902年)九月,契丹“城龙化州于潢河之南,始建开教寺”(1)。开教寺成为了契丹境内的第一座佛教寺院。太宗会同元年(937年),契丹贵族取得燕云十六州(今河北、山西北部,这其中就包含了本文将提到的天镇县)。当这些佛教原本兴盛的地区被纳入辽的版图后,辽代佛教开始得到发展。世宗、穆宗和景宗时期,辽代佛教逐步发展起来,圣宗、兴宗和道宗时期,尤其是圣宗以后,辽朝佛教进入了其全盛期。

山西大同地区在辽代建立之前的北魏和唐朝已经留下了大量的佛教文化遗存,辽时期又将大同升级为西京大同府,为辽“五京”之一,政治地位得到很大的提升,加之辽朝统治者的崇佛政策也极大地促进了佛教在民间的发展,使得山西大同地区在辽代佛教得到了空前的繁荣。然而天镇县作为一个处于辽西京大同府偏远地区的一个县,却和其它偏远的县有不同之处,这点就使得其有一定研究的特殊性。

二、天镇县寺院分布情况概述

天镇县位于大同东北,地处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东临河北省怀安县,南临河北省阳原县,西临阳高县,北临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

天镇县在周时为代国领域,战国时为赵国廷陵邑,秦置延陵县,西汉置阳原、延陵二县,北魏改置广牧县,后屡改县名,唐设天成军,辽代始为天成县,金改为天城县,元仍名天成县,明代改制为天成卫、镇虏卫,明洪武年改为天城卫,洪熙元年又添设镇虏卫,清顺治三年(1646年)并天城、镇虏二卫为天镇卫,清雍正三年(1725年)始称天镇县,属大同府。

据《山西府志》《天镇县志》《三晋石刻大全》《山右石刻丛编》等文献中所提到的天镇县佛教寺庙整理统计得出:天镇县佛教寺庙共计27座,其中辽金以前修建的有3座(慈云寺、龙泉寺、鹫峰寺),辽金新修建的1座(栖隐寺),辽金时期重修的1座(慈云寺)。龙泉寺、鹫峰寺、栖隐寺缺乏更多史料,本文在此仅考证慈云寺规模情况。

慈云寺位于城内西街北侧,寺院坐北朝南,现存有中轴线上三进院落及东西跨院,共计五个院落。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排列有山门、天王殿、释迦殿、毗卢殿四座单体建筑,并以次划分为三进院落。

慈云寺旧名法华禅寺,明宣德五年(1430年)易名慈云寺,在《天镇县志》中的一通嘉靖十八年的《重修慈云寺记》的碑文可以印证:“尝读翰林学士太原王公所撰慈云寺碑记,载本城旧有法华禅寺,颓废已久,宣德初本卫右所武略将军熊公谅奏,欲捐货聚财,重加修建,朝廷允其奏,而其工始于宣德三年春,至五年夏而竣,敕踢其额,更其名曰慈云寺。”

《天镇县志》卷三金石志载有一通《慈云寺舍利塔记》的碑刻,为辽开泰八年僧和照文,碑文如下:

粤惟释迦氏之教,例分于八,陀罗尼之藏,名列其七,实谓礼□□而文彬彬,元奥贯于群宗,心虑纯而口词直神验,超于诸力,或称之为圆,蓋以高丽三象也。方舆以广生万物焉,岂比乎明咒之功,总持之德。延扬行子,七朝之命,脱善住天五相之宰,不有其能,敦可至此。今无垢净光陀罗尼经者,自大唐天册金轮皇帝万岁元年天竺三藏覩货罗国沙门弥陀山译布中夏焉。其或依言□奉,按教修崇抛五趣之沦亡,爱六天之快乐。有功德主沙门绍□,蓟门人也,识量高远,行解淹通。杖锡而来,主持与此。遇前宰公文林郎、试大理评事、守天成县令武骑尉刘海川,宦于兹邑也。德树芳以廕人,学池清而鉴物。乃从异日,真启愿心。□谓诸英余贺圣主恩在人伦,数若不岂于胜幢,即可建于灵塔。欲使众生灭种种罪□日宰以立行可模置言成范,遂与在诸维那等,椎郢匠採贞珉,誓自一心,绐当戮力,未见成山之兆,俄迁入幕之宾属。今廷士承务郎,试大理司直守天成县令武骑尉牛洪,任官于百里也,富口龙灵,止谤修身,将悬箓以示民,调丝桐而化俗奇哉,若是俯集于斯,宣将坚固之基,立在邦尘之地。于是计时而作,不日而成。金锤动处玉屑飞,彩笔来口金钩布,巍峨突地,露盘映红日之晖,森耸凌空宝铎摇清风之韻庶几乎。憇其塔影,传其塔名,捨重殃而功不□□,豋玉觉而无复障礙,如何照等。学比蹄涔,辞非玉润,维增随喜,用记远长。时开泰八年岁次巳未九月甲寅朔丁卯日建谨记。

根据这通碑文的前半部分“粤惟释迦氏之教······爱六天之快乐”可以看出,“造塔明显是根据《法华经》的舍利信仰和《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所说“逗塔影”能免于六道轮回之苦,消除一切罪)的内容”(2)。而碑文的的后半部分“有功德主沙门绍□······即可建于灵塔”可以看出“来自辽朝南京道德僧人和当地地方官天成县令共同倡导建塔。在辽的西京道云州地区,有燕地僧人主持修造的无垢净光舍利塔,可能采用了南京道地区(原唐幽州地区)的造塔工艺、技术”(3)。

最后有一点需要补充说明,慈云寺在金元时期的增修与重修的发展状况却不见于文献记载,故而笔者推测慈云寺可能在辽开泰八年(1019年)到明宣德五年(1430年)四百多年间没有进行过大规模重修。

三、天镇县在辽代佛教活动情况概述

辽太康三年(1077年)至太康十年(1084年)天镇慈云寺僧録崇雅主持了桑干河修桥一事,在《天镇县志》中有一通《桑干河修桥碑》的碑文详细记载了这件事情,全文如下:

桑干河修桥碑

石今不知所在,文载旧志,泰康十年(4)立沙门崇雅文。

重修桑干河桥记

缘此桑干大河,春开秋冻,夏月汎涨,损伤人畜,是大厄难,当日菩萨行人救苦,兴桥普济生灵,大辽国天佑皇帝泰康三年,除授崇雅西京僧録,因上供去从此桥过,木植朽烂,人畜过往至甚艰难,崇雅兴律主大师法华座主主簿正字四人共议在蓋大桥,三人为首,请崇雅于南七侯村,开壇放戒,不忝皇帝宣赐御制菩萨提心戒本两卷。付授崇雅,命广流通遍及未闻,由此戒文,助成大事,于西东宏蔚二州,僧尼二众,化到钱近五百贯。泰康九年买桥梁枋木枱柱,于西河两旁出得板石。十年正月内,木植载到桥头,三月二十七日,南七侯院开戒坛,消放天佑皇帝御制菩提心戒本,远近村坊律主等,诱劝尽发胜心,受菩萨提心戒。人名思考施钱物工价,可及五百贯。择定四月三十日桥北岸,垒垒石仓,三宝冥加,九日夜头明,水移南岸。十日旱滩造住,日施百有余工。四月十九日,北仓了华,南岸建立石仓,水深难下。二十一日亦头明,水移北岸,滩上造作灵异之。事众人备见其三石仓用大石板个个眼凿方圆五十。垒垒之时,重重相攙,羽羽相衔。所有石眼上下用其柏住贯穿,柱小径五十石,仓近则百千万岁,远则壤劫为期。此桥木植甚,至丰大,并是载木,可得百有余年。本植自后有壤,远近村坊,寺院异众子孙代代随顺宗祖,各发胜心。蓋此桥时,只换木植,石仓无动。其桥四接中问大梁长五十五尺,小径尺五,其余三接栋梁各长三十五尺,小面阔一尺厚六寸,勾栏椿长丈五,间方八寸,可截三个使用自后只卖柴木检阔不中。今此大桥工价可及千贯,桥东北石塔里面造玉石文殊像,龙王土地三圣。文殊菩萨亦明妙吉祥,降五百条毒龙镇压大桥,河南河北邑人月十五斋食香花,供养三尊苦心求告,无不应愿,但纪实事,不及见闻。

泰康十年五月二十日立

从碑文中可以看出桑干河在春季解冻后使得水位上升,到了夏季又到了丰水期,持续的涨水损伤人畜,而原先的桥梁由于年久失修使得人畜过往变得艰难起来,太康三年(1077年)西京僧録崇雅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开始集资兴建新桥,到太康九年(1083年)已经购买了修桥的基本材料,并开始树立基石,太康十年(1084年)五月桥梁工程全部完工。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从太康三年(1077年)开始修建到太康十年(1084年)完工,历经七年,而从太康三年(1077年)到到太康九年(1083年)这六年是在筹集修桥资金,“化到钱近五百贯”可见这座桥修建资金数额较大,修建难度应该是比较大的。但当时是道宗在位时期,道宗崇佛,对佛教活动支持力度很大,故而崇雅也“不忝皇帝宣赐御制菩萨提心戒本两卷”,在太康十年(1084年)三月二十七日崇雅在南七侯院开戒坛之时,“消放天佑皇帝御制菩提心戒本,远近村坊律主等,诱劝尽发胜心,受菩萨提心戒”。在碑文的最后“桥东北石塔里面造玉石文殊像,龙王土地三圣”,供奉的神灵不仅限于佛教,亦加入了民间信仰中的神灵“龙王”“土地”。崇雅此次所修建的桥桥墩是石质的,而桥的主题部分为木质结构,“蓋此桥时,只换木植,石仓无动”,这样即达到了修桥的目的,也为以后重修这座桥减轻了负担,考虑的较为长远。崇雅修桥保障了桑干河两岸民众正常的农业生产生活,也使得慈云寺香火变旺,“河南河北邑人月十五斋食香花,供养三尊苦心求告,无不应愿”,当地民众对佛教信仰更加虔诚,达到了教化民众的目的。

四、总结

据笔者统计,大同地区除市区外所辖的县有明确文献记载仅有灵丘和天镇有辽代新修(或重修)的寺院,而灵丘觉山寺重修时间在大安五年(1089年),时间也比天镇的两个寺院要晚(慈云寺重修于1019年,栖隐寺新修于988年),且若非镇国大王行猎经过其重修可能怕是没有。从这个角度来说天镇慈云寺就很具有代表性了。但是慈云寺在金元之际在文献中却没有重修记载,这点和大同地区其它县迥然不同,大同地区其他县在辽代重修或新修的寺庙在以后的金元时期文献大多有重修记载,即便是同处于天镇县的栖隐寺在金也有重修记载,这点也是一个特殊情况。

参考文献:

[1](清)胡聘之:《山右石刻丛编》

[2](清)杨笃纂:光绪《天镇县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

[3](元)脱脱:《辽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

[4]杜继文:《佛教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

[5]尤李:《多元文化的交融——辽代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4月

注释:

(1)《辽史》卷一太祖记上

(2)尤李:《多元文化的交融——辽代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4月,第14页

(3)尤李:《多元文化的交融——辽代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4月,第14页

(4)“泰康”年号一般作“太(大)康”,本文除这篇碑文因其原文如此不能随意改动,其余处都作“太康”

猜你喜欢
重修佛教
佛教艺术
学分制下地方本科院校学生重修问题探究
普通师范学院学分制背景下的重修现状与对策
佛教造像
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重修教学探讨
独立学院学生重修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如何提高大学物理重修过关率的探讨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重修现状分析及思考
看中国·在浙江
中国新疆早期佛教彩塑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