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福盛
[摘 要]初唐寄赠酬答诗创作相对增多,尤其四杰和陈子昂,他们的诗歌感情真挚热烈,写给友人的诗歌更是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以他们的诗歌为对象来研究初唐寄赠酬答诗创作的心理机制有一定的代表性。
[关键词]寄赠酬答诗;历史;初唐;心理机制
所谓寄赠酬答诗就是指那些用于送往迎来,表现士人交情过从的应酬诗。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到:“故自八九年来,与足下小通则以诗相戒,小穷则以诗相勉,索居则以诗相慰,同处则以诗相娱。”这是对诗人借助诗歌来表达友情这一普遍行为的经典概括。通过对初唐陈子昂和四杰诗歌作品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四点比较普遍的心理机制。
一、闲坐悲君亦自悲——同病相怜者的倾述
初唐四杰,年少才高,名大官小,遭遇凄惨,因而他们的诗歌中难免有不平之气,与朋友寄赠的诗歌中时常流露出同病相怜之感。如王勃的《别薛华》:“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重别薛华》:“明月沉珠浦,风飘濯锦川。楼台临绝岸,洲渚亘长天。旅泊成千里,栖遑共百年。穷途唯有泪,还望独潸然。”薛华是王勃的好友,二人遭遇相似,如今又要分离,不禁悲从中来。这两首诗中所提到的“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和“栖遑共百年”,中的“同”、“共”无不透漏出同病相怜的凄凉。
二、天下谁人不识君——怀瑾握瑜者的共勉
初唐诗人满腹才华,可惜不得重用,但是他们并没有消沉懈怠,而是积极乐观,这种情绪互相感染,使得朋友间的寄赠诗变成彼此鼓励的共勉。陈子昂在《度峡口山赠乔补阙知之王二无竞》中写到:“之子黄金躯,如何此荒域。云台盛多士,待君丹墀侧。”他相信乔知之才华横溢,不得意只是暂时的。卢照邻的《西使兼送孟学士南游》中“唯馀剑锋在,耿耿气成虹”,坚信只要有才终会得到施展。这类诗歌中最为有名的当属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中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自信乐观的心态,浸染在字里行间,感人至深。
三、人生所贵在知己——意气相投者的满足
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中国古代从不缺乏知己的故事。管鲍之交,令人赞叹,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子期之友情令人欣羡。觅得一知己,此生足矣,成为古人不懈追求的目标,初唐诗人亦是如此。陈子昂《落第西还别刘祭酒高明府》:“别馆分周国,归骖入汉京。地连函谷塞,川接广阳城。望迥楼台出,途遥烟雾生。莫言长落羽,贫贱一交情。”不管飞黄腾达,还是沉郁下僚,朋友之情永不变。杨炯《刘生》:“卿家本六郡,年长入三秦。白璧酬知己,黄金谢主人。剑锋生赤电,马足起红尘。日暮歌钟发,喧喧动四邻。”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此处亦有体现。再如卢照邻《至望喜瞩目言怀贻剑外知己》:“圣图夷九折,神化掩三分。缄愁赴蜀道,题拙奉虞薰。隐辚度深谷,遥袅上高云。碧流递萦注,青山互纠纷。涧松咽风绪,岩花濯露文。思北常依驭,图南每丧群。无由召宣室,何以答吾君。”题目即为“赠知己”,全诗表达的就是“知遇之恩,无以为报”这一主题。
四、相见时难别亦难——离别难见者的痛楚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在《别赋》中将离别分为七种情形,分别加以论述。唯独没有对朋友之别进行单独的描述。实际上多年好友,一夕分别也是难舍难分,令人肝肠寸断的。陈子昂《西还至散关答乔补阙知之》:“葳蕤苍梧凤,嘹唳白露蝉。羽翰本非匹,结交何独全。昔君事胡马,余得奉戎旃。携手向沙塞,关河缅幽燕。芳岁几阳止,白日屡徂迁。功业云台薄,平生玉佩捐。叹此南归日,犹闻北戍边。代水不可涉,巴江亦潺湲。揽衣度函谷,衔涕望秦川。蜀门自兹始,云山方浩然。”二人一南一北,相见无期,每念及此,令人潸然泪下。卢照邻这种诗歌写的相对较多,较为集中,如他的《赠益府裴录事》:“忽忽岁云暮,相望限风烟。长歌欲对酒,危坐遂停弦。停弦变霜露,对酒怀朋故。朝看桂蟾晚,夜闻鸿雁度。鸿度何时还,桂晚不同攀。浮云映丹壑,明月满青山。青山云路深,丹壑月华临。耿耿离忧积,空令星鬓侵。”《晚渡滹沱敬赠魏大》:“津谷朝行远,冰川夕望曛。霞明深浅浪,风卷去来云。澄波泛月影,激浪聚沙文。谁忍仙舟上,携手独思君。”这两首都是写与朋友远隔千里,遥寄相思。还有写与朋友即将离别依依不舍情形的,如《送梓州高参军还京》:“京洛风尘远,褒斜烟露深。北游君似智,南飞我异禽。别路琴声断,秋山猿鸟吟。一乖青岩酌,空伫白云心。”诗人南去,朋友即将北归,相见无期令人悲。
通过陈子昂和四杰来看初唐寄赠酬答诗创作的心理机制难免有失片面,毕竟他们不能涵盖初唐所有诗人,但是他们是一个突破口,通过他们的诗歌我们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并循着这些线索深入研究下去,进而探讨初唐的士人心态。
参考文献:
[1]兰翠.唐诗题材与文化[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
[2]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3]闻一多.唐诗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