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园园
[摘 要]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必然离不开其生存的社会环境。贾充作为西晋的开国功臣,是晋初政治中的关键人物,位高权重,不可否认他的功勋卓著。对于这样的历史人物,《晋书》的编纂者和后代传统史学家,一改正史中对于开国元勋褒多于贬的惯常笔法,对贾充的评价很低,认为贾充“无方公之操,不能正身率下,专以谄媚取容。”对此,我们不禁想要探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贾充的实干与在玄学影响下造就的追求自我解放的社会官场风气的不相吻合,是否影响着时人对贾充的评价,造成了历史对贾充的误读。
[关键词]《晋书》;贾充
一、贾充的家世背景贾充,字公闾,平阳襄陵人,生于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卒于太康三年(公元282年)。众所周知,魏晋之际与司马氏有关的政治事件,从讨伐淮南叛乱到高贵乡公之难,从魏晋禅代到晋初党争、泰始伐吴,贾充都亲预其事并起到重要作用。所以,贾充在司马氏政权中占据重要地位。魏晋时期,世家大族在政治社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司马氏集团正是依靠高门士族才得已成功禅让。然而在这些辅佐司马氏上位的家族中,关于贾充的出身背景,历史界争论不一。在现代史学家研究中,陈寅恪的看法影响很大,他认为贾充并非是儒家出身,而是出身于寒族,认为贾充充当的是司马氏政权的打手角色,所以在魏晋嬗代之际才能不顾儒教的纲常名教包揽诸如弑杀高贵乡公之类的违背儒家忠孝教义的事件。但是贾充是否出身于寒微,对此我们颇有疑问。陈寅恪提出贾充出身寒微的主要依据是贾充与庾纯的冲突中,庾纯对贾充“旦有小市井事不了,是以来后。世言纯之先尝有伍伯者,充之先有市魁者,充、纯以此相讥焉”的攻击。但是由于史书中关于平阳贾氏的记载并不全面,若仅依庾纯言辞激烈的人身攻击将贾充定义为寒微出身未免太过草率。况且,根据《三国志·贾逵传》可知贾充之父贾逵虽少孤但却世为著姓。另外的文献资料也间接地为我们提供了平阳贾氏家族的家学背景,《三国志》卷十五《魏书·贾逵传》:自为儿童,戏弄常设部伍,祖父习异之,曰:“汝大必为将率。”口授兵法数万言。由于在中古时期学校教育并不普及,因此两汉以学术家族化,家传是当时最重要的学习途径。平阳贾氏虽然在东汉末期不甚发达,但是贾习能口授兵法数万言于贾逵,虽有夸大之嫌,犹可见作为当地的著姓,贾氏家族是具有文化传承的,这种学问也不是普通的寒微家族所具有的。贾氏家族虽然在东汉末并未有显赫的政治地位,但是其家传文化却成为日后提升后代子弟步入仕途的最佳途径,贾逵能“略览大义,取其可用。最好《春秋左传》,及为牧守,常自课读之,月常一遍。”这使他很快得到曹操的赏识,曹操与贾逵相见时:“大悦之,谓左右曰:使天下二千石悉如贾逵,吾何忧?”这也就开启他成功的政治生涯。虽然贾逵在曹魏的功劳不是最卓越的,但他的忠心最是令人敬佩。孙资说:“逵在绛邑,帅厉吏民,与贼郭援交战,力尽而败,为贼所俘,挺然直志,颜辞不屈;忠言闻於大众,烈节显於当时,虽古之直发、据鼎,罔以加也。其才兼文武,诚时之利用。”《三国志·魏志·贾逵传》:“会病笃,谓左右曰:‘受国厚恩,恨不斩孙权以下见先帝。丧事一不得有所修作。薨,谥曰肃侯。豫州吏民追思之,为刻石立祠。”贾逵历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世,以对曹魏的忠心博得了高度评价,使得平阳贾氏家族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曹魏时期的后两任皇帝感怀他的忠心,都曾到贾逵祠祭拜。据《三国志·贾逵传》“青龙中,帝东征,乘荤入过祠,诏曰:‘昨过项,见贾逵碑像,念之怆然。古人有言,患名之不立,不患年之不长。逵存有忠勋,没而见思,可谓死而不朽者矣。其布告天下,以劝将来。”《魏略》曰:“甘露二年,车驾东征,屯项,复入过祠下,诏曰:逵没有遗爱,历世见祠。追闻风烈,朕甚嘉之。昔先帝东征,亦幸于此,亲发德音,褒扬过美,徘徊之心,益有慨然!夫礼贤之义,或扫其坟墓,或修其门间,所以崇敬也。其扫除祠堂,有穿漏者补治之。”到王浚谋反被俘途经贾逵祠时呼之为魏忠臣:道经贾逵庙,凌呼曰:“贾梁道!王凌是大魏之忠臣,惟尔有神知之”。由此可知贾逵的忠心在当时是世人皆知。贾逵的忠心令王凌敬佩,但是在激烈动荡的年代,贾充转而支持司马氏,这是王凌所预想不到的。这或许也就是贾充后来诛杀高贵乡公,为司马氏夺取政权扫除最后一个障碍,同时也为司马氏保全儒教信徒美称时,时人无法理解的原因。二、历史上关于贾充的评价贾充作为司马氏政权禅让上位的功臣,西晋政治的核心决策人物,时人对他的品评颇多。《晋书·贾充传》中认为“充无公方之操,不能正身率下,专以谄媚取容。”这是对贾充个人政治操守的质疑,但是翻遍史书,我们找不到相关的证据来证明贾充的阿谀谄媚。此外我们可以看到史书中关于贾充的负面评价,绝大多是出于贾充的对立面成员《晋书·秦秀传》载“充悖礼溺情,以乱大伦。”又有《晋书·裴楷传》云:(楷)与山涛、和峤并以盛德居位,帝尝问曰:‘朕应天顺时,海内更始,天下风声,何得何失?楷对曰:‘陛下受命,四海承风,所以未比德于尧舜者,但以贾充之徒尚在朝耳。”对此,我们不妨将其理解为晋初由于政治立场的不同,而产生的对政治对手的党争性质的攻击。至于贾充个人“才”的方面,《晋书》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例证。“充有刀笔才,能观察上旨”“侍中、守尚书令、车骑将军贾充,雅量弘高,达见明远,武有折冲之威,文怀经国之虑,信结人心,名震域外。使权统方任,绥静西境,则吾无西顾之念,而远近获安矣。”毫无疑问,贾充对稳定晋初的政治局势功高卓著。《晋书·贾充传》载“(充)以母忧去职,诏遣黄门侍郎慰问。又以东南有事,遣典军将军杨嚣宣谕,使六旬还内。”也从侧面证明了中央的核心决策离不开贾充。在政期间,“颇好进士,每有所荐达,必终始经纬之,是以士多归焉”。这些功劳,历史是无法抹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