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习作散发出泥土的芬芳

2014-11-11 08:59秦明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4年10期
关键词:习作语言农村

为了让农村小学生爱上习作,笔者进行了几点有益的尝试。

一、拓宽孩子一双慧眼——发现“乡土”自然之美

时常听到有老师抱怨:农村孩子见识少,知识面窄,没有城里孩子的写作素材多……其实生活在农村的小学生,他们接触到的是有别于城市孩子的另一片广阔天地,农村学生朝夕面对着青山绿水、日出日落、月缺月圆、花开花谢、季节更迭、山峦小溪、飞禽走兽、插秧割禾、秋收春种、烧水做饭等。让学生从这些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有所发现,使身边这些小事成为写作的“素材仓库”,习作时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如何让孩子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农村现有的自然写作素材呢?我觉得首先应该让孩子学会观察。

鲁迅先生也说过:“如果创作,第一须观察。”指导学生观察要注重一个“细”字。如果观察得不对,或观察得太少,没有深刻的印象,抓不住清晰的形象,不要硬写,你须回头再看,直到看清了这人、这风景、这事物,回来用八个、十个或二十个字,就能写得精彩。为此有一次我问学生:“你们知道鸡是怎样转头的吗?”“嘿,跟人一样,脖子一拧就行……”我笑了,说:“如果你们注意观察就会有新的发现。”第二天,学生陆续跑来告诉我,有的说:“老师,我发现鸡头是一顿一顿的转的……” 有的说:“老师,我发现鸡头是有节奏的转的……” 有的说:“老师,我发现鸡转头时和人不一样,不是一下子转过去的…”这样,孩子即品尝了观察的乐趣,又知道了精当的描述。虽然,学生看到的是一个场景或只是一瞬间,但这是把学生引向写作的基础,如此坚持下去,学生又怎能没有素材可写呢?

其次应该让学生知道观察什么。我从两方面指导: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静态的事物:如青山绿水、山峦小溪、飞禽走兽等。还要指导观察动态的画面:观察日出日落、月缺月圆、花开花谢等。春天来了,我指导学生开展“小种植”,学生设计了“作物生长观察记录表”,坚持每天观察。学生们详细记录了从播种到施肥、浇水、收获的每次劳动情况,并收集了作物生长过程的主要数据。针对这些数据,学生们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写出了像《缺肥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水在青菜生长中的作用》《种子的发芽》等像模像样的小习作。

二、铸就孩子一双巧手——体验“乡情”活动之乐

叶圣陶说:“习作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生活实践也告诉我们:“看到的,印象不深;听到的,容易忘记;只有做过的,才刻骨铭心。”于是我让学生割禾、栽禾、游泳、割草、卖瓜、钓鱼、喂猪、养鸭、养蚕、叠被、扫地、洗碗、捉知了、捣鸟窝……指导学生先观察后写作。例如《喂猪》习作教学,我叫张文强同学自己喂一次猪,并指导他注意观察猪的样子,猪吃食时的样子,猪吃饱后的样子,看到猪的样子,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他在习作中写道:猪胖乎乎的,肚皮大得像皮球,耳朵像蒲扇,尾巴打成卷儿。猪吃食的时候一哄而上,你争我抢,但嘴始终不离糟。吃饱后,肚大腰弯,倒在地上一边打着呼噜,肚皮还一鼓一鼓的,猪可真是又好吃又可爱呀!评比时,我把这篇文章读给同学听,获得了同学的好评,我也在全班表扬了他。

事实证明好的文章不需用华丽的词来装饰,它应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没有体验是做不到的。学生经历了劳动的全过程,真实体验了其间的乐趣,有了自己的感受,当然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再也不会感到习作是一件痛苦的事。劳动,既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写作素材,又营造了宽松的写作氛围,减少了学生对习作的畏惧感,让学生乐于写作。

三、练就孩子一张巧嘴——感悟“乡音”语言之趣

语言是文章的载体,作者独到的思想,丰富的情感,鲜明的个性,强烈的渴求无不依托语言得以展示和传递。学生在习作中的叙事、抒情、说理,也无不通过语言的表达而为大家所感知、所理解。但丁曾说过:“语言作为工具,对于我们的重要,正如骏马对于骑士的重要。”这个比喻十分精当地说明了语言同习作之间的关系。

农村很多乡土语言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反映了生活的多彩画面,表现了生活的原汁原味。为了丰富学生的语言,我深入开展了收集农业谚语活动。在短短一两周的时间里,学生们收集到了农谚数百条,如:“寸麦怕尺水,尺麦怕寸水。”“肥田长稻,瘦田长草。”“土肥长谷,猪肥长肉。”“稻田水多是糖浆,麦田水多是砒霜。”丰富而鲜活的农村语言,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充实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并通过这种特有方法增长了学生们的农业知识。

秦明,教研人员,现居江苏赣榆。

猜你喜欢
习作语言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