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铭生在2014年9月11日《新华每日电讯》撰文指出:站在不同的立场、视角审视高考制度,很难描述出“公平高考”的轮廓。公平只有相对,没有绝对。讨论高考改革,注定没有标准答案。在中国,高考成绩可能决定了人的一生走向,高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过,探寻高考改革,我们应“跳出高考看高考”,用更加宽泛的视野、更高广的视角审视现有的高考制度,并且在认知上形成“最大公约数”,确保高考制度更为公平合理。
首先,政府应该运用“有形之手”,均衡不同区域、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实现“无差别教育”。这就需要以国家的名义与实力,向偏远贫穷落后地区加大资金投放,重点培育和输送师资力量。只有教育起点公平,才能消除高考制度中的“众口难调”与争论。虽然,这项教育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这种理念应该形成,基础性的规划与工作应及早提上议程。毕竟,助一地之学,就是助一地之经济社会的发展。
其次,必须消除根深蒂固的学历歧视。原本是“大学无好坏、职业无贵贱”,可在现实中却成为一种慰藉人精神的心灵鸡汤。一些单位在招录人员、升迁、评职称时往往“以校取人”,人为制造学历歧视。高考制度本身之所以屡遭非议,实质是所有不同生源地对上名校的配额与权利之争。在高考录取率较高的今天,学历歧视不遏,高考制度争议难止。
最后,从长远看,必须大力发展经济,减小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当下,高考生拼成绩,拼名校,说白了,实质在拼就业,拼生存机会。假如社会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多,社会福利保障好,哪会有“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尴尬,哪还会带来拼抢名校名额的高考改革纷争?
不能跳出高考看高考,人们就会“身在云海”,难辨高考制度的“真面目”,不仅纷杂的争论无益,也容易使高考改革误入歧途,改不到公众的心坎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