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教学唱响自主学习的主旋律

2014-11-10 15:01廖贞明
课外语文·下 2014年10期
关键词:学生主体自主学习阅读教学

廖贞明

【摘要】传统阅读教学以教师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需求和个性特点,挤压了学生活动的空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导下,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自主参与阅读的全过程,自主感知阅读材料,以实现素质教育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意识的目的。

【关键词】阅读教学;自主学习;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建构主义理论也认为,学习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改造和重组的过程,学生是积极意义建构的主体。阅读不是一个被动地吸收文章信息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获取各类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的认知结构是决定阅读理解的重要因素,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替代他人的认知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老师也不可能替代,学生对一篇文章的认知过程必须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的讲解、分析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感知来进行的。学生对文章的感受与体验必须由学生自己获得,而不能由老师来替代。学生的理解积累能力不能靠教师的讲解分析得到,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能靠教师教出来。只有让学生亲身参加语文实践活动,深入语文实践活动之中,他们的理解积累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才能获取和形成,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才能内化为能力。教师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全部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学习的内在积极性都应当为教师的教学所用,应当成为动力资源、能量之库。而且,它不仅是教育的一般性资源,更是基础性资源;其他的资源,最终必须同学生资源结合或相化合,才能发挥效益。只有发挥了学生参与阅读的主动性,才能提高教学质量。真正的教学质量应该体现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动和发挥的水平上,不能只看学生知识掌握多少或者考试分数的高低,而是要看有多少学生参与了教学活动,有多少学生在主动地学习。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引导学生充分自主参与阅读的全过程,让学生有思维和创造的空间,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从读会走向会读。

一、自主预习、发挥潜能

预习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学生初步养成预习的习惯。”大多数教师也非常重视预习的指导,以往老师都是布置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或方法预习规定的内容,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千篇一律,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差异性,学生也就失去了创造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学生因为无法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根本就不预习。在布置预习的时候,我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能力选择预习的内容和方式。优生可以在预习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有价值的问题;中等生可以按照教材中的程序预习,思考课后练习;差生至少可以借助字典等工具书把课文读通读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大部分学生能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完成一定的预习作业。这些做法尊重了学生的需求和个性差异,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又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能力参与预习过程。

二、自主读书,提高实效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作诗”。可见,读无论是对阅读材料的认知,还是对写作材料的积累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见读是经历,认识,体会,感悟阅读材料的必由之路,也是培养学生语感不可或缺的一步。初读,细读,精读;默读,诵读,品读;悟读,研读等各种不同形式和层次的读,使读者和文章表达的思想碰撞,在特定的情境中逐步使读者和作者实现心的交流、情的沟通、疑的化解。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实现认知的目的,实现阅读能力的提高。一般的教材学生都能读懂百分之七八十。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是名家经典,对于学生丰富语言,形成能力有巨大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创造学生读书的机会,指导学生有层次、多形式的反复读。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自己感悟、自我提升。传统的阅读教学总是由老师牵着鼻子走。一读读准字音;二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三读思考课后思考题;四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五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六读积累好词佳句。学生千遍一律地按照这种模式进行阅读,收获的步骤和内容也是相同的。而学生是具有差异性的,并不是所有学生都需要按照这个步骤和方法进行阅读。比如,在教学《山雨》的时候,我是这样进行的。请同学们自由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至少读三遍。于是教室里书声琅琅,显然是在朗读;不一会儿,声音小了,学生进入了默读思考阶段;接着一会儿,有小声地读了起来,还有个把学生开始摇头晃脑,有的学生三两个凑在一起,你一句我一句地读着,时而单独读,时而几个人一起读,显然他们开始品读了。该汇报了,我问道:读了这么久,你们读懂了什么?有的老师可能会担心了,他们能说出个子丑寅卯吗?“老师,所有的注音的生字我都会读了,我读给大家听听:啼啭……”发言的是个学困生。“老师,我知道这篇文章是按照‘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老师,我很喜欢这几句,‘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我读了好几遍呢,都差不多会背了”;“老师,我知道了作者对山雨非常的喜欢,因为作者说‘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无需教师任何的指令,大部分学生已将文章读懂了十之八九,我们还担心什么呢。相信吧,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endprint

三、自主质疑、活跃思维

朱熹说:“读书需有疑。”“大疑则大进。”但传统教学都是老师向学生质疑,而学生则根据老师提出的疑问被动地对课文进行理解分析。老师面面俱到,学生则不管是否早已经解决了老师所提问题,必须全部作出回答,这样势必造成少数优等生占领课堂,而把差生晾在一边的局面,耗时低效。再者,如果阅读思维仅仅停留在老师提问题,学生被动思考、回答问题这个层面上,那么不仅学生的认知能力不会得到提高,而且思维的主动性也没有得到充分激发。读而能问,既是学生认识的突进,也是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果,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学习境界。阅读过程中,学生会极力调动原有认知经验去解决问题,梳理出自己无法读懂的问题。进入这样一种情境,再加上老师鼓励学生质疑,学生的思维会异常地活跃,一种想提问的强烈欲望会拼命撞击他们的心扉。这时,老师要把握机会,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质疑,既可以小组提问,也可让全班集中提问。让学生提得充分,提得尽情。老师再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和提炼,把关键性的和有价值的问题放到学生中去,组织他们讨论、交流,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指导阅读的全过程,自己思疑、释疑。如在教学《麻雀》一课时,学生在自读的基础,根据阅读的情况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老麻雀会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的前面,为什么麻雀会像石头?为什么老麻雀绝望了还想拯救自己的幼儿,这不是矛盾吗?为什么麻雀会发抖?麻雀能打败猎狗吗?“强大的力量”指什么力量?……学生提得充分尽情。学生质疑后,老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提炼,紧紧抓住“‘强大的力量指什么力量?”这个主要问题,让学生进行自读自悟,理解了促使麻雀这样做的内在原因是伟大的母爱这种力量。其他的问题也就在阅读的过程中迎刃而解了。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质疑的机会,要爱护学生质疑的精神,对于学生有质量的疑问,教师应予表扬,有些学生也许只能提出一些诸如不懂的字词的简单疑问,甚至是课本上的现成问题,教师都不应瞧不起,而应重视,并肯定学生质疑的精神。对于学生提出的怪问、傻问,教师应正面引导,切忌讽刺挖苦

四、自主作业、伸张个性

我们的教材每篇课文后面都有四五个习题,也安排了一些选做题。既体现了教材的要求,体现了教材的重难点,又有一定的规定性。如选择词语造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课文等。有的还给学生配备了统一的练习册。学生可以选择这些作业的部分或全部来完成,体现了一定的自主性。但更多的还是统一性,有的老师要求所有学生完成全部作业,那就毫无自主性可言了。为什么我们不去了解学生的需求呢?他们在读完一篇文章后想做些什么呢?学完《林海》一课后,有的学生被兴安岭迷人的景色所陶醉,喜欢文中的优美词句,愿意背诵其中的段落;有的同学有感于兴安岭的伟大作用,想进一步通过课外阅读来了解兴安岭;也有的同学想读读作者其他的作品;有的同学联系到当前的环保,想阅读有关环保方面的书籍……学生的这些需求充分展示了他们的自主性。学生的兴趣需求得到了满足,自然学生相应地在阅读、积累语言、写作等不同方面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当然,自主绝不是漫无边际的。语文教学是示范教学,我们必须重视教材本身的示范作用,让学生理解、积累、运用教材中的素材,但不必拘泥于教材中的练习,要超越教材,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些感兴趣的练习,可读,可写,自由发挥,让学生个性得到伸张,让学生能力在不同方面得到发展。

五、自主评价、升华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反思。”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习惯性的都由老师来作出评价,无论是朗读的好坏,还是解答问题的正确与否,评价统统由老师包办。评价标准由教师制定,唯一而又固定,毫无灵活性而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应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也应让学生对他人课堂活动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应尽量把评价的机会留给学生。哪怕是对他人的评价完全错误,我们也要保护和尊重,并留给学生进行自我修正和完善的空间。学生可以对自己或他人的学习过程或结果进行评价。尤其是高年段的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评价标准。如果学生能进行一定的正确评价,说明他已经掌握了某方面的知识。也可由老师指定一定的评价标准供学生参考。学生自主评价的过程,也是对认知过程的修补、重建过程。这样做最终是学生能力得到了升华。比如朗读,高年段的同学就能作出较全面的评价,从语速、流利程度、语音正确与否、情感的基调、朗读的节奏方面都能作出较正确的评价。在评价的态度上,必须让学生养成先评优点,再指出不足的习惯。当然,学生自主评价,并不是老师放任不管,老师对学生学习的过程、结果及学生的自主评价,都应该作出相应的指导和中肯的评价,评的目的是为了以后的少评,不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苏)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编辑:唐荣波)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生主体自主学习阅读教学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浅谈学生主体在高职《经济数学》中教学改革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