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英
摘要: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的历史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举措,也是各级政府关注的重点。目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从上到下基本没有阻力,但也有一定的压力,如资金、均等化社会保障、住房、稳定的就业创业等。面对压力可通过加快农村土地收益分配体制改革、加快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构建覆盖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服务体系等举措可有效缓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压力,从而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Abstract: To orderly promote the urbanization of population transferring from agriculture is the major initiative to promote the new urbanization in the new historical period and also the focus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 concerned. In the current, the urbanization of population transferring from agriculture has no resistance from top to bottom, but there are certain pressure, such as funds, equalization of social security, housing, stable employment entrepreneurship, and so on. The pressure can be reduced by some initiatives, such as, speeding up rural land income distribution system, speeding up a unified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mproving housing security system, building the employment service system covering the population transferring from agriculture, so that the urbanization of population transferring from agriculture can be orderly promoted.
关键词: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策
Key words: population transferring from agriculture;urbanization;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0-0011-02
0 引言
目前,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全国快速推进中,据统计,到2013年,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了53.73%,但是在目前的城镇化建设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农民住进了高楼,入了城,但农民的医疗保障、教育保障、养老保障、工作保障等还比较缺失,即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又严重滞后于城镇化。切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各级政府重点关注的重大问题,而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更是新型城镇化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更是成为各级政府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任务。
1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内涵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就是我国农业人口变为城镇居民的过程,也就是农民变为市民的过程。即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在经历乡村到城市的迁移和职业由农业到工业转变的同时,获得城镇永远居住身份、平等享受城镇居民各项社会福利和政治权利成为城镇居民的过程[1]。通俗的讲,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就是指农业转移人口在实现职业转变的基础上,获得与城镇居民同样的社会身份和权利,能均等地享受公共资源和社会福利,全面参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2]。
2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意义
农业转移人口能否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整体转型,平等地融入城市社会,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结构有序转型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问题。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点,更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大举措;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历史任务,也是建设水清、天蓝、村美的重要途径;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更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进一步释放社会生产力和内需潜力,促进农业与工业、乡村与城镇的和谐共进,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3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的压力
3.1 巨额的资金压力 从政府规划的城镇化目标来看,到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60%,这将有3亿多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1]。如此巨大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必然会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虽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可以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分担,但企业只能承担养老、医疗等保障性支出的一部分;农业转移人口本身由于工资收入低,资产性收入有限,所以很难承担大量的转移成本,而大部分还是由政府负担。据测算农业转移人口人均公共成本为13万元,人均个人支出为1.8万元,另外还要支付30万元的购房成本[2]。所以无论是对政府还是个人,巨额的转移成本都会成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的拦路虎,这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的最大问题。
3.2 均等化的社会保障压力 目前有一部分农业转移人口已“市民化”,但由于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均等地享受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一方面由于均等化的社会保障和福利需要巨大的资金作保障;另一方面农业转移人口子女在城市上学依然要受户籍限制,这样无法平等享受城镇的教育权;再者农业转移人口由于收入有限,参与城镇各种保险的比例比较低,而且国家给予的保障水平也远远低于城镇居民的保障水平;最后由于农业转移人口离开了农村,又无法真实地享受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保障[3]。所以实际上,农业转移人口均等化的医疗、养老、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无法享受,无法真正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无法均等化地享受社会保障成为制约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键。
3.3 住有所居的住房压力 住有所居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键环节,有房才是家,这是中国人几千年留下的老传统。目前,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住房基本没有保障。一方面农业转移人口由于工资收入低、资产性收入又少,根本买不起商品房;另一方面农业转移人口又没有纳入城市保障房体系,所以又不能享受到城市的保障房,所以农业转移人口只能住在企业提供的宿舍,或者城乡边缘的出租屋,或者工棚内,总之农业转移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居住无保障,这样会严重制约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
进程。
3.4 稳定的就业创业压力 稳定的就业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基础,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问题是目前市民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大问题[4]。一方面由于农业转移人口受教育程度低,职业技能缺乏;另一方面由于用人单位在用人时往往附加户籍条件,这样限制了农业转移人口择业的范围,从而使农业转移人口很难在城市找到体面的工作,往往只能从事相对比较苦、累、脏、杂的工作;同时,由于农业转移人口工资收入低,自有可支配收入少;再加上资产性收入少,用于抵押的物品比较有限,获取贷款的机会比较少,从而加大了农业转移人口创业的难度。
4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途径研究
4.1 加快农村土地收益分配体制改革,增加农业转移人口的资产性收益 虽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比较高,缺口资金比较大,但是通过加快农村土地收益分配体制改革可以适当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资金缺口。农业转移人口的工资收入虽然比城镇职工的工资收入低些,但不是差距特别大;而导致两者收入差距特别大的还是财产性收益,城镇居民的房产可以直接上市交易,而农业转移人口在农村的房产一般没有产权证,无法直接上市交易,而且其拥有的土地承包权转包费用太低,与城镇土地资源价格差距特别大,从而影响农业转移人口财产性收益的增加。所以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体制改革,如:增加农业转移人口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直接提高农业转移人口耕地补偿费用的标准倍数,如在原来的基础上直接提高5倍,或者10倍等等,这样可以直接增加农业转移人口财产性收益[5]。另外也可提高农村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比例[5],这样就可以确保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保障性支出和公共费用支出,从而可以适当减轻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资金压力。
4.2 加快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使农业转移人口均等化享受社会保障 农业转移人口均等地享受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这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败的关
键[6],虽然因为多种原因,均等化享受医疗、养老和教育等社会保障权利还有一定的困难。但可以加快推动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这样可以逐步缓解均等化的社会保障压力[7]。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使我国的所有居民不管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不管是城市户籍还是农村户籍,都可以均等化的享受医疗、养老、教育等社会权利和社会福利,而不会因为是农业转移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镇而无法享受社会保障,而无法均等化的享受社会权利和福利。当然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巨大的财政支持,所以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努力,才能逐步实现的。
4.3 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住有所居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键,农业转移人口多数由于工资收入低、资产性收入又少,无法购买商品房,而且目前的住房保障体系仅普惠城市居民,而农业转移人口无法享受。所以政府应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尽快构建“高端靠市场、中端靠调节、低端靠保障”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7],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引导在农业转移人口集中的开发区或园区建设集体公寓。结合农业转移人口的特点,形成专门适合于农业转移人口的住房公积金缴存办法和使用方法,扩大公积金覆盖面[7],从而使农业转移人口与城市的困难群众或低收入群众一样享受保障房,从而逐步改善农业转移人口居住条件,逐步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居住问题。
4.4 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构建覆盖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服务体系 农业转移人口受教育程度低,职业技能缺乏,不能找到很体面的工作,为此应强化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出台职业技能培训奖励政策,使农业转移人口切身体会到增强职业技能的重要性。确保农业转移人口体面工作,应构建覆盖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服务体系,一方面构建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技能培训的长效机制,逐步使农业转移人口养成主动提高职业技能和文化水平的学习好习惯[8];另一方面可专门为农业转移人口成立提供就业、创业服务和咨询的组织,可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就业、创业信息以及各种各样的政策法律法规咨询等,给予农业转移人口更多地创业帮助,为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体面就业和体面创业创造更好地条件,从而逐步缓解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创业压力。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目前虽有压力,但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可以不断缓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压力,可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可以不断提升新型城镇化的质量,可以切实解决“三农”问题。
参考文献:
[1]潘家华,魏后凯.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6—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20.
[2]全三林.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制度创新与对策[N].东方早报,2013-4-2.
[3]傅晨.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J].城市观察,2014(01):153-159.
[4]田园.政府主导和推进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探索[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17-22.
[5]张卫,何雨,王树华.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障碍及其对策研究—以江苏为例[J].现代经济探讨,2013(12):54-58.
[6]刘海军,谢飞燕.推进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策探析[J].农业经济,2013(06):58-60.
[7]姜珲.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困境有思路探析[J].管理观察,2013(28):38-41.
[8]黎智洪.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制度困局与策略选择[J].人民论坛,2013(20):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