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程+陈利根+赵光
摘要: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简单描述性统计,分析农民对宅基地福利性的认同程度,结果表明:大多数农民认同宅基地福利性。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农民非农化对宅基地福利性认同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民非农化对宅基地福利性认同的负向影响在1%水平上显著,并且就业非农化对宅基地福利性认同的负向影响最大,这说明提高非农就业水平比促进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非农收入更能有效地弱化宅基地福利性认同。此外,个人特征与住房特征对宅基地福利性认同分别具有负向和正向的显著影响。
关键词:农民非农化;宅基地;福利性认同
中图分类号:F323.8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4)07009107
现行宅基地制度赋予了宅基地福利性,是计划经济福利思想的延续,是农村社会保障供给机制的补充,具有浓厚的福利色彩。那么,宅基地制度是否达到了福利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从直接受益者农民的视角来分析,农民认同宅基地具有福利性,则目标达到,反之未达到。
不管是为了评估制度绩效,还是为了解决宅基地福利性争论,都需要从农民视角对宅基地福利性认同进行分析。虽然不少学者认同宅基地具有福利性,但也有学者并不认同。温铁军[1]认为,随着农村人口对土地压力的不断增加,农村土地“福利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其中宅基地福利化主要表现为宅基地使用权的成员权性与无偿性。胡康生[2]、高圣平[3]认为宅基地是国家给予农民的一种基本福利保障,体现了国家对农民这一弱势群体基本生存权的保障和关爱,福利政策思想彰显。然而,杨一介[4]就明确指出“作为一种用益物权,宅基地使用权是农民的一种福利待遇的观点不能成立”。学者们关于宅基地是否具有福利性的争论大多依据理论分析,未从农民自身视角进行实证研究,正如徐美银和钱忠好[5]指出的那样,目前大多对土地的研究忽视了对农民认知的分析,因此,本文从与宅基地最密切的利益相关者——农民视角来研究宅基地是否具有福利性。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要求建设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的大背景下,对宅基地福利性认同的分析,还能有助于实现宅基地财产性。因为大多数学者认为弱化宅基地福利性认同,是实现宅基地财产性的重要路径。宅基地事实上的福利功能已经弱化,但农民受到农村老宅传统观念以及对宅基地保障功能理解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对宅基地持有的保障性心理仍大于经济利益,仍将宅基地视为日后生存的退路,这造成宅基地财产性难以实现。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通过弱化农民对宅基地福利性的认同,提供不同宅基地福利替代产品,使宅基地的保障功能沉淀于人们的观念和情感寄托之中,最终促进宅基地由双重功能向单一生产要素功能演变,实现福利功能向财产功能的让渡。那么,如何弱化宅基地福利性认同?怎样寻找宅基地福利的替代品?对于这些问题,可以从宅基地福利性认同的影响因素中寻找答案。
农民居住、就业以及收入的非农化,被认为能够改变其对土地感情和土地价值的认知,由此推断,农民非农化是影响宅基地福利性认同的重要因素。但对这一关系的探讨,相关理论和实证分析都较少。本研究试图寻求上述问题的答案,因此,从农民自身视角出发,分析农民对宅基地福利性的认同程度,剖析农民非农化等因素对宅基地福利性认同的影响。从而为评估宅基地制度绩效,揭示农民宅基地福利性认同的影响机理,探索弱化宅基地福利性认同途径提供理论和经验支持。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1.理论分析
认同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在心理学领域,认同需要通过对他者的排斥来得以体现,反言之,不认同则需要通过对他者的接受来得以体现。将其应用到宅基地福利性认同中可知,农民减弱对宅基地福利性的认同需要通过接受一定的其他福利来实现。虽然农民认同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但其仍在很大程度上遵循农民理性逻辑。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舒尔茨就提出,农民具有理性经济人属性,因为舒尔茨认为:“全世界的农民都在与成本、利润和风险打交道,他们都是时刻计算个人收益的经济人,在自己那个小小的个人资源分配领域里,这些农民都是企业家。他们总是那么敏锐地适应经济形势,使得许多专家都无法了解这些人是多么有效率”[6]。由此可知,农民对宅基地福利性的认同,是其综合权衡成本收益的结果,即只有当农民依据自身能力,拥有比宅基地福利更好的福利时,才会减弱对宅基地福利性的认同。根据上述分析,可得式(1)。
农民宅基地福利性认同(WI)=宅基地原有福利(OW)宅基地替代福利(RW)(1)
根据张怡然等[7]的分析,农村宅基地具有保障安居、以房养老、储备家庭财产以及支持副业生产等效用,因此,在式(1)中宅基地原有福利(Original Welfare,简写为OW)是指宅基地能够为农民提供的居住、养老和就业等方面的保障。福利概念在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解释,在社会保障领域中,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保障其成员的基本生活而采取的措施及服务。综合各学者的观点,宅基地福利属于最基本的社会保障,主要是指宅基地能够为农民提供的居住、养老和就业这三个方面的保障。其中,居住福利是指宅基地具有为农民提供建造房屋所需土地的间接居住功能;养老福利是指宅基地具有为农民提供养老住所的辅助养老功能;就业福利是指宅基地具有为农民提供畜禽养殖、家庭经营等经济活动场所的直接就业功能,以及为农民提供农业劳动依托的间接就业功能。按照土地利用规划的分类,宅基地属于农村住宅用地,其所具有的居住、部分养老和就业等保障福利是客观存在的,这些福利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农民个人及其家庭是否利用,而非宅基地本身,因此假设宅基地原有福利客观不变。宅基地替代福利(Replace Welfare,简写为RW)是指宅基地福利的相关替代品。根据上述假设和式(1),宅基地替代福利越好,农民对宅基地福利性认同就越低。这一过程的具体分析如图1所示,横轴表示宅基地替代福利,纵轴表示农民对宅基地福利性的认同度。在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这段时间,农民以农业为生,宅基地对农民而言,既是住所的建造地,耕作、家庭经营与畜禽养殖的依托,也是养老等社会保障的主要依赖对象,其福利功能几乎无他物可以替代,因此农民对宅基地福利认同处于很高的W1位置。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非农就业机会增多,农村社会保障普及,农民逐渐拥有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宅基地福利替代品,因此农户对宅基地的福利认同下滑至W2,甚至是W3的位置。endprint
2.研究假说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通过寻找宅基地替代福利,以替代程度大小为依据,提出以下研究假说:
假说1:农民非农化能够较好替代宅基地原有福利,因此,农民非农化对宅基地福利性认同具有负向显著影响。
借鉴黄忠华和杜雪君[8]在对宅基地流转时的分析,将居住非农化、就业非农化以及收入非农化作为农民非农化的衡量指标。罗必良[9]认为伴随着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会显著降低,周婧等[10]也认为不同兼业程度的农民对宅基地生存、社会和经济功能有不同的认知。当农民不再以宅基地为常住地时,其利用宅基地居住福利的可能性就变小,当农民就业与收入非农化水平较高时,利用宅基地就业和养老福利的可能性变小。由此推断,农民非农化程度越高,对宅基地福利性认同将越低。
假说2:养老保障能够较好替代宅基地原有福利,因此,养老保障对宅基地福利性认同具有负向显著影响。
2013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快推进“以房养老”计划,这虽然针对的是城镇住房,但不可否认以宅基地为依托的农村住房也承担了较为重要的养老保障福利。同时,陈剑波[11]在分析土地制度时也指出,如果农民已经非农化,或者拥有较为完善的养老保障,那么他们最为关心的将会是土地财富功能,而非保障功能。由此推断,养老保障越好的农民,其利用宅基地养老福利的可能性就越小,即对宅基地福利性认同将会减弱。
除此之外,农民还会根据自身状况及外部客观环境,对宅基地福利性认同做出自己的判断。根据已有文献,将农民个人特征、家庭特征以及住房特征作为控制变量。
二、数据来源、样本概况与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
选择长江三角洲作为研究区域,主要考虑了以下两点:其一,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宅基地的福利属性与财产属性分化程度较高;其二,长三角地区农民居住、就业以及收入的多样化趋势明显。具体样本区为长三角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三个核心区域——江苏苏南、浙江浙北以及上海,按照经验分层和非严格的概率抽样方法,共抽取3市4县(县级市或者区)9镇。于2013年8月,由经过培训的研究生采用入户面对面交谈的方式对每个村发放问卷35份,共回收315份,剔除数据不全和明显失真的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299份,有效率为95%。,调研地点的有效问卷分布情况。
2.样本概况
从样本的基本情况来看,在年龄分布方面,35岁及以下的占13.4%,36—55岁的占51.2%, 55岁以上的占35.4%,这说明样本农民的年龄分布较为合理,青壮年劳动力占了多数,保证了问卷的有效性;在文化程度方面,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的农民达到了54.8%,高中及以上的也有45.2%,基本符合发达地区农民文化程度的实际情况;在干部类型方面,小组长及以下干部类型占67.2%,其余占32.8%,基本符合农村地区干部分布状况。
根据上文分析,农民能切身体会到的宅基地福利包括了居住、养老以及就业福利三个方面,考虑到农民对于福利概念理解较为难,因此,在问卷中使用具有相近意思的“功能”一词来代替。设计的问题分别有“您觉得宅基地是否具有居住功能?”“您觉得宅基地是否具有养老功能?”“您觉得宅基地是否具有就业功能?”,答案采用李克特(5-Likert)五级标度法,对完全同意、大部分同意、不好说、小部分同意、完全不同意依次赋值为5—1。在居住福利方面,农民完全认同的占31.8%,大部分认同的占46.8%,两者合计所占比例达到了78.6%,这说明宅基地居住福利得到了大部分农民的认同;在养老福利方面,农民完全认同的占22.4%,大部分认同的占44.1%,两者合计所占比例有66.5%,这说明农民对宅基地养老福利的认同度是较高的;然而,在就业福利方面,农民的认同却相反,完全不认同的占11.4%,小部分认同的占31.8%,两者合计有43.2%,这说明农民对宅基地就业福利的认同度并不高。从上述描述性分析可知,宅基地制度的福利目标虽然基本得到体现,但并未完全达到预期的福利目标。
表1调查数据描述性统计(N=299)
3.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能够同时处理潜在变量间关系、观察变量与潜在变量间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SEM),采用此方法的主要原因是农民福利性认同不仅包含了多层含义,而且也不容易被直接观察到。除此之外,包括农民非农化在内的一些外因变量也属于潜在变量,它们都需要用能够直接被农民观察到的外显指标去间接测量[12],但是传统的统计方法只能处理如就业非农化、居住非农化、收入非农化等这些能够直接观察到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而不能妥善处理潜在变量间的关系,因此选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假说进行验证。具体的测量方程与结构方程数学表达式如下:
测量方程:x=Λxξ+δ,y=Λyη+ε,表示的是潜在变量与观察变量间的关系。
结构方程:η=Bη+Γξ+ζ,表示的是潜在变量与潜在变量间的关系。
在测量方程中,x表示外因观察变量,ξ表示外因潜在变量,Λx表示外因观察变量x的因素负荷量,而δ表示外因观察变量的测量误差。y表示内因观察变量,η表示内因潜在变量,Λy表示内因观察变量y的因素负荷量,ε表示内因观察变量的测量误差。同时,在测量模型中假定:潜在变量与测量误差之间不能有共变关系或者因果关系的路径存在。在结构方程中,B表示η变量间有方向性的回归系数,Γ表示ξ变量对η变量影响的回归系数,ζ表示内因潜在变量的误差。同时,在结构模型中假定,外因潜在变量ξ与内因潜在变量的误差ζ之间无相关存在。
三、问卷检验、实证结果与分析
1.问卷信度和效度检验
对调查问卷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的目的是确认问卷是否具有可靠性与有效性,能否进行下一步的模型分析。信度检验能够评估问卷结果的稳定性、一致性及可靠性[13],效度检验能够评估问卷结果的有效性与正确性[14]。分别采用Cronbachs α系数、标准因子载荷系数作为指标,利用SPSS20.0对问卷的信度与效度进行检验,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Nunnally提出问卷信度系数达到0.500以上,表示问卷信度尚可[15],据此标准,表2中本文所用数据的Cronbachs α系数都在0.500以上,说明数据的内部一致性较好。Tabachnick与Fidell提出测量模型的信度指标值至少要在0.500以上[16],据此标准,除宅基地面积观察变量的因子载荷未达到0.500,其余都超过0.500,说明各潜在变量的结构效度较好。虽然宅基地面积观察变量测量家庭特征这一潜在变量的程度较低,但由于是对宅基地福利性认同的研究,因此,不考虑将宅基地面积观察变量删除。endprint
2.实证结果
采用AMOS20.0对上述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行分析,从而验证提出的研究假说。SEM整体模型适配度的评价指标及其评价标准如表3所示,表3中的拟合指数分别有:绝对适配度指数、相对适配度指数以及简约适配度指数,通过这些指数可以评价模型的整体质量。根据侯杰泰等[17]、Hu和Bentler(1999)的研究结果,各项统计检验量都达到了适配标准,这表明结构方程模型与样本数据拟合良好,能够用于验证提出的研究假说。
3.实证结果分析
(1)农民非农化对宅基地福利性认同具有负向显著影响
从图3可以看出,农民非农化影响宅基地福利性认同的路径系数为-0.407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农民非农化程度越高,其对宅基地福利性认同越低,假说1成立。各观察变量对农民非农化这一潜在变量的反映程度大小依次是:就业非农化(0.572,P<0.010)、居住非农化(0.570,P<0.010)、收入非农化(0.409,P<0.010),这说明就业非农化最能够反映农民非农化,其对宅基地福利性认同的负向影响最大。原因在于,就业非农化程度越高的农民,其生产和生活方式改变后拥有了更多宅基地替代福利,对宅基地的依赖性变小,因而对宅基地福利性认同变小。而居住和收入非农化对宅基地福利性认同的负向影响相对较小,由此可知,提高农民就业非农化程度比提高居住和收入非农化程度,起到的弱化宅基地福利性效果更好。
(2)农民个人特征对宅基地福利性认同具有负向显著影响
从图3可以看出,个人特征影响宅基地福利性认同的路径系数为-0.290且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农民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低、越不是各类干部,其对宅基地福利性的认同越高。各观察变量对个人特征潜在变量的反映程度大小依次是:文化程度(0.784,P<0.010)、年龄(0.468,P<0.010)、干部类型(0.370,P<0.010)。文化程度越低的农民,就业途径较窄,因此其对土地依赖越强;年龄越长的农民,思想观念相对保守,越倾向于将宅基地作为各类保障福利;越不是各类干部的农民,接触和学习最新政策的机会越少,容易按照传统进行思维,因而其对宅基地福利性认同越高。
(3)农民住房特征对宅基地福利性认同具有正向显著影响
从图3可以看出,农民住房特征影响宅基地福利性认同的路径系数为0.136且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住房状况越好,农民对宅基地福利性认同越高。各观察变量对住房特征潜在变量反映程度的大小依次是:住房造价(0.857,P<0.010)、住房年限(0.828,P<0.010)、住房结构(0.311,P<0.010)。原因在于,随着非农收入的增加,农民越来越多地将收入用于建房以改善生活质量,当其对房屋投入越大,住房状况越好时,对宅基地居住、养老等福利性认同也越高。
(4)养老保障与家庭特征两个变量,对宅基地福利性认同的影响不显著
根据上文理论分析,养老保障能够替代宅基地养老福利,因此能够起到弱化宅基地福利性认同的作用,但实证结果并非如此,假说2不成立。这可能的原因之一是:土地只要具有保障价值,无论其保障实际能力的大小,农民都会保留并将其作为一种生活保障。可能原因之二是:目前农村的基本养老保障虽然普及,但仍与城镇有一定差距,还未达到替代宅基地养老福利的程度,因此,养老保障对福利性认同的影响并不显著。
家庭特征对宅基地福利性认同的影响不显著,说明宅基地福利性认同受宅基地面积、农地面积以及农业收入这些变量的影响很小。这可能的解释之一是:在当前农村人均耕地面积小,农地细碎化程度高,农民一户一宅的现实情况下,宅基地和农地这类农村土地资源还未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因此,农民并不会因为拥有更多农地,更大宅基地而强化宅基地福利性认同。可能的解释之二是:在长三角地区,农民的非农化程度较高,农业收入差别并不是很大,因此,其对宅基地福利性认同的影响也并不显著。当然,更具体和深入的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四、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虽然目前长三角地区宅基地闲置现象较为严重,但宅基地福利性总体上得到大多数农民认同,宅基地制度福利绩效基本达到。调查数据显示:第一,在居住福利方面,78.600%的样本农民认同宅基地是一种居住福利(包括回答“完全认同”和“大部分认同”),这说明宅基地制度作为一种保障农民基本居住权利,解决农民住房问题的农村住房福利性制度,其福利性得到了大多数农民的认同。但也有近21.400%的样本农民没有明确表示宅基地是一种居住福利(包括“不好说”、“小部分是”和“完全不是”),这说明宅基地的居住福利性并没有得到完全体现。第二,在养老福利方面,66.500%的样本农民认同宅基地是一种养老福利,这说明宅基地制度作为养老保障制度的补充,其福利性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但也有近33.500%的样本农民没有明确表示宅基地是一种养老福利,这说明他们并不主要依靠宅基地来养老。第三,在就业福利方面,仅有43.200%的样本农民认同宅基地是一种就业福利,而有近56.800%的样本农民并未明确表示宅基地是一种就业福利,这说明宅基地作为农民就业福利并未得到大多数农民的认同。
农民非农化对宅基地福利性认同具有负向显著影响。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利用长三角299份问卷调查数据,对农民宅基地福利性认同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农民非农化潜在变量对宅基地福利性认同的负向影响在1%水平上显著,且影响系数为-0.407,即农民非农化水平每提高一个单位,宅基地福利性认同就会减弱0.407个单位。另外,农民非农化的三个观察变量都在1%水平上正向显著,对潜在变量的反映程度大小依次是:就业非农化、居住非农化和收入非农化,这表明三者对宅基地福利性认同都具有负向显著影响,其中就业非农化的影响最大。上述结论说明:一方面,农民非农化程度的提高,能够较好弱化宅基地福利性认同;另一方面,提高就业非农化水平比提高居住和收入非农化水平,更能起到弱化宅基地福利性认同效果。此外,个人特征和住房特征对宅基地福利性认同也具有显著影响,其中个人特征有负向显著影响,住房特征有正向显著影响,而养老保障与家庭特征对宅基地福利性认同影响并不显著。endprint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弱化宅基地福利性认同,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推进宅基地使用权制度改革,逐步放开宅基地流转,加大宅基地财产性宣传力度,转变农民对相关宅基地的看法。第二,提高农民非农就业技能,增加农民非农就业机会,同时,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收入渠道。第三,逐步限制农村建房攀比现象,减少农民在住房上的投入,防止资源浪费。
参考文献:
[1]欧阳安蛟,蔡锋铭,陈立定.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建立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9,(10):26-30.
[2]喻文莉.转型期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之法理分析[J]. 中国土地科学,2013,(2):22-27.
[3]喻文莉,陈利根.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嬗变的历史考察[J].中国土地科学,2009,(8):46-50.
[1]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硏究:“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235.
[2]胡康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释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3]高圣平.宅基地性质再认识[J].中国土地,2010,(1):20-24.
[4]杨一介.农村宅基地制度面临的问题[J].中国农村观察,2007,(5):32-37.
[5]徐美银,钱忠好.农民认知与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研究[J].社会科学,2009,(5):62-69.
[6]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吴珠华等译,北京: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1-82.
[7]张怡然,邱道持,李艳,等.基于农户意愿的农村宅基地集约面积估算——以渝东北11区县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11,(1):50-56.
[8]黄忠华,杜雪君.农户非农化、利益唤醒与宅基地流转:基于浙江农户问卷调查和有序Logit模型[J]. 中国土地科学,2011,(8):48-53.
[9]罗必良.农地保障和退出条件下的制度变革:福利功能让渡财产功能[J].改革,2013,(1):66-75.
[9]陈晓军.农村宅基地流转中的价值冲突与公平性考察[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3):63-69.
[10]陈荣清,张明,陈宏斐.基于农户视角的农村宅基地流转实证分析[J].资源与产业, 2011,(5):67-71.
[10]周婧,杨庆媛,张蔚,等.贫困山区不同类型农户对宅基地流转的认知与响应——基于重庆市云阳县568户农户调查[J].中国土地科学,2010,(9):11-17.
[12]梁鸿.苏南农村家庭土地保障作用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0,(5):32-39.
[13]邵绘春,诸培新,曲福田.农地价值表现及其对农户土地经营决策的影响——以南京市城市边缘区农户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08,(4):61-66.
[14]高帆.我国农村土地的保障功能应逐步弱化[J].经济纵横,2003,(6):4-7.
[15]张德元.农村宅基地的功能变迁研究[J].调研世界,2011,(11):21-23.
[16]曾芬钰.我国农村土地双重功能向单一功能演变的必然趋势[J].财贸研究,2005,(3):11-15.
[18]许恒周,石淑芹.农民分化对农户农地流转意愿的影响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9):90-96.
[19]许恒周,郭玉燕,石淑芹.农民分化对农户农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分析——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估计[J].中国土地科学,2012,(8):74-79.
[20]范可.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J].世界民族,2008,(2):1-8.
[11]陈剑波.农地制度:所有权问题还是委托—代理问题?[J].经济研究,2006,(7):83-91.
[12]赵晓秋,李后建.西部地区农民土地转出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8):70-78.
[13]吴林海,侯博,高申荣.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散农户农药残留认知与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1,(3):35-48.
[14]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 SPSS 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368.
[15]Nunnally, J .C.Psychometric Theory 3E [M].New York: McGraw-Hill Education, 2010.196-203.
[16]Tabachnick,B.G., Fidell,L.S.Using Multivariate Statistics: International Edition[M]. London: Pearson Education Group, 2012.363.
[17]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41.
[18]Hu,L.T., Bentler,P.M.Cutoff Criteria for Fit Indexes in Covariance Structure Analysis: Conventional Criteria Versus New Alternatives [J].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 Multidisciplinary Journal, 1999,6(1):1-55.
[19]梁鸿.土地保障:最后一道防线的虚化[J].发展研究,1999,(6):24-25.
(责任编辑:孟耀)endprint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弱化宅基地福利性认同,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推进宅基地使用权制度改革,逐步放开宅基地流转,加大宅基地财产性宣传力度,转变农民对相关宅基地的看法。第二,提高农民非农就业技能,增加农民非农就业机会,同时,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收入渠道。第三,逐步限制农村建房攀比现象,减少农民在住房上的投入,防止资源浪费。
参考文献:
[1]欧阳安蛟,蔡锋铭,陈立定.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建立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9,(10):26-30.
[2]喻文莉.转型期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之法理分析[J]. 中国土地科学,2013,(2):22-27.
[3]喻文莉,陈利根.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嬗变的历史考察[J].中国土地科学,2009,(8):46-50.
[1]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硏究:“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235.
[2]胡康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释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3]高圣平.宅基地性质再认识[J].中国土地,2010,(1):20-24.
[4]杨一介.农村宅基地制度面临的问题[J].中国农村观察,2007,(5):32-37.
[5]徐美银,钱忠好.农民认知与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研究[J].社会科学,2009,(5):62-69.
[6]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吴珠华等译,北京: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1-82.
[7]张怡然,邱道持,李艳,等.基于农户意愿的农村宅基地集约面积估算——以渝东北11区县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11,(1):50-56.
[8]黄忠华,杜雪君.农户非农化、利益唤醒与宅基地流转:基于浙江农户问卷调查和有序Logit模型[J]. 中国土地科学,2011,(8):48-53.
[9]罗必良.农地保障和退出条件下的制度变革:福利功能让渡财产功能[J].改革,2013,(1):66-75.
[9]陈晓军.农村宅基地流转中的价值冲突与公平性考察[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3):63-69.
[10]陈荣清,张明,陈宏斐.基于农户视角的农村宅基地流转实证分析[J].资源与产业, 2011,(5):67-71.
[10]周婧,杨庆媛,张蔚,等.贫困山区不同类型农户对宅基地流转的认知与响应——基于重庆市云阳县568户农户调查[J].中国土地科学,2010,(9):11-17.
[12]梁鸿.苏南农村家庭土地保障作用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0,(5):32-39.
[13]邵绘春,诸培新,曲福田.农地价值表现及其对农户土地经营决策的影响——以南京市城市边缘区农户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08,(4):61-66.
[14]高帆.我国农村土地的保障功能应逐步弱化[J].经济纵横,2003,(6):4-7.
[15]张德元.农村宅基地的功能变迁研究[J].调研世界,2011,(11):21-23.
[16]曾芬钰.我国农村土地双重功能向单一功能演变的必然趋势[J].财贸研究,2005,(3):11-15.
[18]许恒周,石淑芹.农民分化对农户农地流转意愿的影响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9):90-96.
[19]许恒周,郭玉燕,石淑芹.农民分化对农户农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分析——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估计[J].中国土地科学,2012,(8):74-79.
[20]范可.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J].世界民族,2008,(2):1-8.
[11]陈剑波.农地制度:所有权问题还是委托—代理问题?[J].经济研究,2006,(7):83-91.
[12]赵晓秋,李后建.西部地区农民土地转出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8):70-78.
[13]吴林海,侯博,高申荣.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散农户农药残留认知与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1,(3):35-48.
[14]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 SPSS 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368.
[15]Nunnally, J .C.Psychometric Theory 3E [M].New York: McGraw-Hill Education, 2010.196-203.
[16]Tabachnick,B.G., Fidell,L.S.Using Multivariate Statistics: International Edition[M]. London: Pearson Education Group, 2012.363.
[17]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41.
[18]Hu,L.T., Bentler,P.M.Cutoff Criteria for Fit Indexes in Covariance Structure Analysis: Conventional Criteria Versus New Alternatives [J].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 Multidisciplinary Journal, 1999,6(1):1-55.
[19]梁鸿.土地保障:最后一道防线的虚化[J].发展研究,1999,(6):24-25.
(责任编辑:孟耀)endprint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弱化宅基地福利性认同,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推进宅基地使用权制度改革,逐步放开宅基地流转,加大宅基地财产性宣传力度,转变农民对相关宅基地的看法。第二,提高农民非农就业技能,增加农民非农就业机会,同时,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收入渠道。第三,逐步限制农村建房攀比现象,减少农民在住房上的投入,防止资源浪费。
参考文献:
[1]欧阳安蛟,蔡锋铭,陈立定.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建立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9,(10):26-30.
[2]喻文莉.转型期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之法理分析[J]. 中国土地科学,2013,(2):22-27.
[3]喻文莉,陈利根.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嬗变的历史考察[J].中国土地科学,2009,(8):46-50.
[1]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硏究:“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235.
[2]胡康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释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3]高圣平.宅基地性质再认识[J].中国土地,2010,(1):20-24.
[4]杨一介.农村宅基地制度面临的问题[J].中国农村观察,2007,(5):32-37.
[5]徐美银,钱忠好.农民认知与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研究[J].社会科学,2009,(5):62-69.
[6]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吴珠华等译,北京: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1-82.
[7]张怡然,邱道持,李艳,等.基于农户意愿的农村宅基地集约面积估算——以渝东北11区县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11,(1):50-56.
[8]黄忠华,杜雪君.农户非农化、利益唤醒与宅基地流转:基于浙江农户问卷调查和有序Logit模型[J]. 中国土地科学,2011,(8):48-53.
[9]罗必良.农地保障和退出条件下的制度变革:福利功能让渡财产功能[J].改革,2013,(1):66-75.
[9]陈晓军.农村宅基地流转中的价值冲突与公平性考察[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3):63-69.
[10]陈荣清,张明,陈宏斐.基于农户视角的农村宅基地流转实证分析[J].资源与产业, 2011,(5):67-71.
[10]周婧,杨庆媛,张蔚,等.贫困山区不同类型农户对宅基地流转的认知与响应——基于重庆市云阳县568户农户调查[J].中国土地科学,2010,(9):11-17.
[12]梁鸿.苏南农村家庭土地保障作用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0,(5):32-39.
[13]邵绘春,诸培新,曲福田.农地价值表现及其对农户土地经营决策的影响——以南京市城市边缘区农户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08,(4):61-66.
[14]高帆.我国农村土地的保障功能应逐步弱化[J].经济纵横,2003,(6):4-7.
[15]张德元.农村宅基地的功能变迁研究[J].调研世界,2011,(11):21-23.
[16]曾芬钰.我国农村土地双重功能向单一功能演变的必然趋势[J].财贸研究,2005,(3):11-15.
[18]许恒周,石淑芹.农民分化对农户农地流转意愿的影响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9):90-96.
[19]许恒周,郭玉燕,石淑芹.农民分化对农户农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分析——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估计[J].中国土地科学,2012,(8):74-79.
[20]范可.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J].世界民族,2008,(2):1-8.
[11]陈剑波.农地制度:所有权问题还是委托—代理问题?[J].经济研究,2006,(7):83-91.
[12]赵晓秋,李后建.西部地区农民土地转出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8):70-78.
[13]吴林海,侯博,高申荣.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散农户农药残留认知与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1,(3):35-48.
[14]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 SPSS 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368.
[15]Nunnally, J .C.Psychometric Theory 3E [M].New York: McGraw-Hill Education, 2010.196-203.
[16]Tabachnick,B.G., Fidell,L.S.Using Multivariate Statistics: International Edition[M]. London: Pearson Education Group, 2012.363.
[17]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41.
[18]Hu,L.T., Bentler,P.M.Cutoff Criteria for Fit Indexes in Covariance Structure Analysis: Conventional Criteria Versus New Alternatives [J].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 Multidisciplinary Journal, 1999,6(1):1-55.
[19]梁鸿.土地保障:最后一道防线的虚化[J].发展研究,1999,(6):24-25.
(责任编辑:孟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