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垂直整合中的创新驱动与创新绩效研究

2014-11-10 12:10李宇王俊倩
财经问题研究 2014年7期
关键词:创新绩效创新驱动协同创新

李宇+王俊倩

摘要:本文将企业进行协同创新的驱动因素划分为企业内部创新驱动和企业外部创新驱动,提出了创新驱动通过协同创新对创新绩效产生影响,而产业链垂直整合则从知识共享、风险共担和产品关联三方面,对创新驱动与协同创新的关系起调节作用的若干假设。在对213家企业的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创新的外部驱动通过内部驱动的完全中介作用影响协同创新,内部创新驱动再通过协同创新的完全中介作用对创新绩效产生正向影响,而产业链垂直整合对外部创新驱动、内部创新驱动和协同创新的关系都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产业政策制定方面的建议和相应的管理启示。

关键词:创新驱动;协同创新;创新绩效;产业链垂直整合

中图分类号:F204;F2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4)07003607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科技进步及消费者偏好变化的加快,依靠企业自身或内部某一部门进行创新的做法在创新资源获取和市场感知方面的弊端很快暴露出来。企业开始有意识地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通过企业创新协同促进创新资源汇聚和及时的市场反馈,企业内各部门、企业所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日益增强的协同创新意识和频繁的协同创新活动,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创新绩效和竞争优势,协同作用的频率、密度和质量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越来越大。基于此,很多大企业集团为了避免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对最终产品的限制,开始考虑通过产业链垂直整合尝试建立一种具有主动性和可控性特征的跨产业链协同创新模式。英特尔在2012年对智能手机与超级本产业链进行垂直整合,就成功实现了产业链上软件开发商、应用开发商和硬件开发商在制造工艺、原材料选择和设计结构等方面的协同创新,极佳的创新绩效印证了产业链垂直整合在促进协同创新方面的有效性。

现有研究和企业实践都表明,企业竞争已经升级为产业链层面上的竞争,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协同创新以及产业链上各个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然而,尽管很多文献研究了创新与产业链的具体结合形式,如产品链、知识链和价值链等的形成、特征和发展阶段等,并揭示了协同创新对合作伙伴选择、知识交换和扩大网络业务流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涉及从产业链垂直整合视角对协同创新的产生机制与影响要素的研究还十分缺乏,而这项研究中包含的产业链垂直整合的创新驱动要素问题、协同创新过程及作用问题以及创新驱动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等都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在产业链垂直整合的背景下,通过调节垂直整合程度对创新驱动的影响,并将协同创新作为分析创新驱动与创新绩效作用机理的重要变量,深入而全面地探索并验证产业链垂直整合中的创新规律,解释和解决大企业集团 “产业旗舰” 发展中相应的创新管理问题。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系统中各个创新主体间的创新要素实现有机配合,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产生单个创新主体无法实现的“1+1>2”的整体创新绩效放大效应。协同创新内在地要求各个创新参与主体打破相互间的要素共享壁垒,既合作又竞争,进行有序的协调运作,促使互补性资源通过协同效应提升整体创新绩效,使得各个创新参与主体在市场竞争中都能够保持并提高竞争优势。

有关协同创新的驱动因素,现有文献从制度环境、市场因素、顾客需求和技术进步等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大部分研究仅关注了协同创新的外部机制,事实上,李柏洲和董媛媛[1]利用协同论的原理研究了企业原始创新动力系统的协同,指出企业家精神也是促进企业创新的重要动力。Smale和Ruttan[2]的研究表明企业文化在创新动力系统中具有独特作用。可见,这种源于企业内部的协同创新驱动机制同样发挥重要作用。在以上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认为企业创新的协同行为是由内生和外生因素共同驱动的,相应的创新驱动类型则可分为企业内部创新驱动和企业外部创新驱动两种。

有关协同创新与创新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现有文献从技术要素之间的协同创新、技术要素和非技术要素之间的协同创新以有非技术要素之间的协同创新等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验证了企业协同创新对各协同主体创新绩效的提升作用。企业内部、企业间的协同创新是一种全方位、多角度的协同关系,本文所研究的协同创新行为既包括技术要素的协同创新,也包括组织、市场等非技术要素的协同创新,通过探究企业协同创新的内在机制来分析协同创新行为对协同各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

本文所研究的创新驱动要素、协同创新过程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问题是在产业链垂直整合的背景下进行的,解释并论证产业链上下游各节点企业间协同创新行为的驱动因素的作用机制及协同创新行为对各协同创新主体创新绩效的提升机制,深入分析了创新驱动、协同创新和创新绩效三者在产业链垂直整合调节作用下的运作模式。

1.创新驱动与协同创新

(1) 企业内部创新驱动与协同创新

企业内部创新驱动是存在于企业内部的动力因素,是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协同创新的根本驱动力。本文将企业内部创新驱动概括为三个方面:企业文化、预期收益和富有企业家精神的领导。企业内部崇尚创新、鼓励合作的文化氛围对协同创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预期收益是企业协同创新行为产生的最根本动因;企业家精神主要由创新意识、冒险意识、机会敏锐性和挑战意识四个层面构成,具有企业家精神的领导者拥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乐于承担必要的风险,善于捕捉市场机会,积极向外拓展。

创新周期较长和创新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创新是一项极具风险的活动,单个企业的市场资源有限,很难承受巨大的风险,而鼓励创新和合作的企业文化能够创造出一种协同创新的氛围。共同的企业目标和积极的创新精神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程度。技术创新的程度越高,企业的绩效就越好,预期收益就越大。具有企业家精神的领导者敏锐的机会识别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企业的协同创新提供了企业政策支持和实施保障。因此,提出假设:

H1a:企业内部创新驱动因素对协同创新具有正向作用。

(2)企业外部创新驱动与协同创新

企业外部创新驱动是存在于企业外部的动力因素,通过诱导、刺激等方式使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企业之间产生协同创新行为。笔者认为,企业外部创新驱动包括技术进步和制度环境两个方面。熊彼特的研究表明创新起因于技术推动,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中技术发挥着核心作用。随着技术进步的加快,单独企业的创新资源不足使企业趋向于创新资源集成化的协同创新[3]。然而,协同创新过程中所存在的机会主义行为,导致各个参与企业为了保护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至于关系松散,阻碍了协同创新的持续性。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等能够有效地防范机会主义行为的产生,为企业协同创新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保障创新的持续进行。因此,提出假设:

H1b:企业外部创新驱动因素对协同创新具有正向作用。

(3)企业内部创新驱动的中介作用

企业外部创新驱动因素仅当被富有企业家精神的领导所捕捉到并与企业内部创新驱动因素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技术进步导致企业单独创新资源不足,而富有创新协同保障的制度环境促使具有企业家精神的领导为了获得更高的预期收益发起协同创新。在企业内部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下,企业员工能够响应富有企业家精神的领导的协同创新行为。企业外部协同创新的动力因素必须通过企业内部协同创新的动力因素才能发挥作用,企业内部协同创新的动力因素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假设:

H2:企业内部创新驱动在企业外部创新驱动和协同创新之间起中介作用。

2.创新驱动与创新绩效

关于创新驱动与创新绩效之间的作用机制,可以从企业内部创新驱动和企业外部创新驱动两方面进行分析。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决定着企业创新活动的能力预期;预期收益是企业获利能力的测度,决定着企业创新活动的绩效预期;富有企业家精神的领导者决定着企业是否具有危机意识和协同的观念,决定了企业的内部生存环境,我们称之为创新活动的内部环境预期。由此可见,企业内部创新驱动越强,企业进行创新活动的预期就越好,企业的创新绩效就越高。因此,我们提出假设:

H3a:企业内部创新驱动对创新绩效具有正向作用。

技术的飞速进步,使产品生命周期骤然变短,企业的创新压力越来越大,单靠企业内部资源已无法满足创新的需要,企业必须与其他组织协同创新,以应对技术的变化,企业创新的速度越快、创新力度越强,企业的技术就越先进,创新绩效就越高。企业在注重创新力度提升的同时,政府更应该加强建设和完善制度环境,制度环境是企业进行创新的基石,只有在适宜的制度环境下,企业的创新行为才能顺利进行,创新绩效才能得到提升。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企业外部创新驱动越强,企业进行创新活动的外部环境就越好,企业的创新绩效就越高。因此,提出假设:

H3b: 企业外部创新驱动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正向作用。

3.协同创新的中介作用

随着技术创新速度的加快,技术创新领域越来越向交叉化发展,协同创新逐渐演变成主流的创新模式,制度因素是影响资源配置协同创新绩效的基础。富有企业家精神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创新精神,然而这种创新的动机能否转化为创新的行为还受到多种外部因素的影响。企业自身资源的限制及外部创新的加快使单个企业不能进行复杂的创新行为,这种创新精神向创新行为转化的过程中还必须依赖组织的协同创新文化,通过与其他组织的协同创新来实现企业的预期利润。企业协同创新行为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对企业的绩效影响深远,企业协同创新的程度越高,企业的创新绩效就越好。因此,提出假设:

H4:协同创新在创新驱动和创新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

4.产业链垂直整合的调节作用

产业链是指基于价值链的企业与其关联企业通过产品链的一定联系所组成的具有增值作用的链网式联盟[4],一条产业链应该包括从原材料到消费者手中的所有环节[5]。

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和高额利润,通过产业链垂直整合和产业链横向整合来优化资源配置,产业链整合是对产业链的资源进行调整和协同。产业链整合包括产业链横向整合和产业链垂直整合两种方式。产业链横向整合就是指在产业链中生产同类产品的一些企业之间相互协同的过程[6]。产业链垂直整合就是指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各个节点企业之间相互协作,上下游企业间通过资源等的交换和协作来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的产出不仅受到企业自身能力的限制,同时也受到其上下游企业能力的制约。由于产业链垂直网络相比于横向网络对企业的创新行为影响更为显著,本文在研究产业链整合的调节作用时,主要从产业链垂直整合的角度来分析。

现有文献关于产业链垂直整合的研究主要从技术链、供需链、空间链、产品链和知识链等角度进行了大量分析,这些角度归纳起来就是产业链垂直整合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机制两个方面。其中,产品是企业最基本的输出要素,企业只有将产品传递给消费者才能获得利润,产品链主要表现为产业链中处于下游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是处于上游的企业所需要的原材料,产品链的垂直整合使得产业链上各个节点企业之间的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提高了资源的有效利用,避免了资源的重复利用和浪费。产品链的整合是产业链垂直整合的直接表现和外在体现,反映了产业链整合的外在效果。当前企业之间竞争的实质是知识的竞争,知识已经上升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谁拥有的知识越多、越完备,谁就拥有竞争优势,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德鲁克[7]认为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甚至可能是唯一来源。产业链上各个节点企业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这会直接影响产业链中各个节点企业之间知识的流动和共享,通过整合企业内外部的知识资源,可使产业链各个节点企业之间的知识联系更加紧密,加快知识的更新速度,使得各节点企业的整体效益大于各节点企业单独作用所产生的效益之和。知识链相对于产品链来说具有隐性特征,不容易被发现,对产业链整合的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产业链垂直整合程度越大,产业链上下游各企业之间的产品链和知识链垂直整合的程度也就越大。产品之间的联系是企业关系的外在表现,产品链垂直整合的程度越大,上下游企业间产品的联系就越紧密,具有企业家精神的领导为了节省交易费用、获得更多收益,更倾向于协同创新;知识之间的联系是企业关系的内在表现,知识链垂直整合的程度越大,上下游企业间知识的联系就越密切,企业为了利用知识溢出效应,加快创新步伐,提高预期收益,富有企业家精神的领导者就越容易采取协同创新战略,即产业链垂直整合的程度越大,企业内部协同创新的驱动越容易引起企业创新的协同行为。知识是技术的载体,产品是技术的结晶,产品链和知识链的垂直整合使得技术进步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在良好的制度环境下企业为了应对变化的技术需求更倾向采取创新速度快、成功率高和风险小的协同创新行为。因此,提出假设:

三、 研究设计与实证检验

1. 数据收集与变量测量

本文的数据来自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间对国内一些创新型企业的问卷调查。在进行正式的调研之前,选取了10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了预调研,并根据这10家企业的调研结果对问卷进行了适当的修改与完善。为了提高问卷的信度,对全国的企业进行了随机抽样,样本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新材料和新能源、纺织、机械制造等行业。问卷的收集形式主要有现场收集、邮寄、Email等方式,共发出450份问卷,回收245份,其中有效问卷213份,填写问卷的主要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

根据研究需要,本文以创新驱动为自变量、创新绩效为因变量,并分别以协同创新和产业链垂直整合为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来研究产业链垂直整合中的创新驱动机制。其中对创新驱动进一步分为内部驱动和外部驱动,以“预期收益”、 “企业文化”、 “富有企业家精神的领导者”作为内部驱动的测量指标,而以“制度环境”和“技术进步”作为外部驱动的测量指标;对创新绩效的测量则借鉴张方华[8]与杨燕和高山行[9]等的研究,以“年申请的专利数”、“专利的引用数量”、“新产品占销售额的比重”和“研发成本”四个指标加以测量;协同创新则以“广度”和“深度”作为测量维度设置题项;从“知识的共享程度”、 “共同承担风险的程度”和“产品关联程度”三个维度测量产业链垂直整合的程度。

2.信度和效度检验

通过Cronbachs α对变量的内部一致性进行估计和检验,发现协同创新、创新绩效和产业链垂直整合的信度系数值分别为0.782、0.768和0.856,都大于有关研究所建议的最小临界值0.600,表明这些变量在样本数据中表现出很好的内部一致性特征。为了保证变量测量的内容效度,采用了Beneito[10]和Myriam等[11]的已有研究成果中的相关量表。变量的构念效度通过因子载荷值和解释的方差百分比进行检验。从表1可看出,最后使用的各指标的因子载荷值和各变量解释的方差百分比都符合要求。

四、 结论与启示

本文的研究证明了企业内外部创新驱动因素对协同创新和创新绩效的正向显著影响,并分别验证了企业内部创新驱动在企业外部创新驱动和协同创新之间、协同创新在企业内外部创新驱动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完全中介作用,以及产业链垂直整合在企业内外部创新驱动和协同创新之间的正向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对于企业管理和政策制定都具有现实意义和重要启示。

企业内外部创新驱动因素通过协同创新对创新绩效发挥作用的机理表明,进行技术创新的各企业必须重视通过与其他企业进行协同创新,优化资源配置,以缩短技术研发周期、降低技术研发费用。由于协同创新整合了协同各方的优势资源要素和研发能力,通过协同创新来进行新产品、新工艺研发的企业,较仅仅依靠企业自身资源进行创新的企业更容易通过向市场提供新技术和新产品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因此,为了鼓励企业进行协同创新,政府应为其提供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监督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为企业进行协同创新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提高企业进行协同创新的积极性。而就企业自身而言,需要同时注意捕捉市场上技术的发展变化和政府的政策制度倾向,既要遵从市场导向进行新技术的开发和新产品的推广,为市场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也要充分利用政府的政策支持为协同创新行为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减少协同过程中机会主义的产生。

产业链垂直整合对企业内外部创新驱动和协同创新的正向调节作用表明,产业链垂直整合的程度越高,产业链上下游各节点企业知识的共享程度、共同承担风险程度和产品关联程度越强,企业为了进行协同创新应该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各节点企业之间知识的共享程度、共同承担风险的程度和产品关联程度。同时,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知识保护体系和风险规避机制,以防止产业链垂直整合中极易出现的知识产权纠纷和并购整合困境。此外,应确保产业链优势环节的主导作用,逐渐通过产业链整合和产业链内部竞争机制改善产业链薄弱环节以占据全球价值链的核心环节。支持在此核心环节上构建的核心能力通过链式效应延伸到整个产业链。

本文尤其考察了产业链垂直整合程度对创新驱动与协同创新关系的影响。结论表明在不同程度产业链垂直整合情境下,创新驱动对促进协同创新的作用强度有所不同:产业链垂直整合的程度越大,创新驱动对协同创新的促进作用就越强,反之则越弱。这就要求政府制定各种减免税收、提供特殊补助等优惠政策来引导企业通过战略联盟、资本运作和技术并购等方式与上下游企业进行知识、产品研发及推广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以实现更好的创新绩效。

当然,本文的结论是基于创新型企业的样本数据而得出的,研究结论向一般企业推广时还需进一步讨论。此外,本文以横截面数据分析“创新协同—创新绩效”的因果关系,所得结论本质上是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由于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商业化的周期性和滞后性,面板数据分析效果可能会揭示某些时序规律。

参考文献:

[1]李柏洲,董媛媛.基于协同论的企业原始创新动力系统构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1).

[2]Smale,M.,Ruttan,V.W.Cultural Endowments, Institutional Renovation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The ‘Groupements Naam of Yatenga, Burkina Faso [J].Economic Development Center, 1994,(1).

[3]彭纪生,吴林海.论技术协同创新模式及建构[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0,(5).

[4]刘贵富,赵英才.产业链:内涵、特性及其表现形式[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3).

[5]杨洁,刘运材.低碳经济产业链发展模式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经济体制改革,2011,(5).

[6]杨洵.电信产业价值创新策略研究——基于产业链整合的视角[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6).

[7]彼得·F.德鲁克.知识管理[M].杨开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8]张方华.资源获取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4).

[9]杨燕,高山行.创新驱动、自主性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10).

[10]Beneito,P .The Innovative Performance of In-House and Contracted R&D in Terms of Patents and Utility Models [J].Research Policy, 2006,35(4): 502-517.

[11]Myriam,C.,Hagedoorn,J.,Kranenburg,H.V.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Their Effect on the Innovative Performance of Companies in High-Tech Industries [J].Research Policy, 2006,35(5): 642-654.

(责任编辑:于振荣)

产业链垂直整合程度越大,产业链上下游各企业之间的产品链和知识链垂直整合的程度也就越大。产品之间的联系是企业关系的外在表现,产品链垂直整合的程度越大,上下游企业间产品的联系就越紧密,具有企业家精神的领导为了节省交易费用、获得更多收益,更倾向于协同创新;知识之间的联系是企业关系的内在表现,知识链垂直整合的程度越大,上下游企业间知识的联系就越密切,企业为了利用知识溢出效应,加快创新步伐,提高预期收益,富有企业家精神的领导者就越容易采取协同创新战略,即产业链垂直整合的程度越大,企业内部协同创新的驱动越容易引起企业创新的协同行为。知识是技术的载体,产品是技术的结晶,产品链和知识链的垂直整合使得技术进步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在良好的制度环境下企业为了应对变化的技术需求更倾向采取创新速度快、成功率高和风险小的协同创新行为。因此,提出假设:

三、 研究设计与实证检验

1. 数据收集与变量测量

本文的数据来自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间对国内一些创新型企业的问卷调查。在进行正式的调研之前,选取了10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了预调研,并根据这10家企业的调研结果对问卷进行了适当的修改与完善。为了提高问卷的信度,对全国的企业进行了随机抽样,样本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新材料和新能源、纺织、机械制造等行业。问卷的收集形式主要有现场收集、邮寄、Email等方式,共发出450份问卷,回收245份,其中有效问卷213份,填写问卷的主要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

根据研究需要,本文以创新驱动为自变量、创新绩效为因变量,并分别以协同创新和产业链垂直整合为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来研究产业链垂直整合中的创新驱动机制。其中对创新驱动进一步分为内部驱动和外部驱动,以“预期收益”、 “企业文化”、 “富有企业家精神的领导者”作为内部驱动的测量指标,而以“制度环境”和“技术进步”作为外部驱动的测量指标;对创新绩效的测量则借鉴张方华[8]与杨燕和高山行[9]等的研究,以“年申请的专利数”、“专利的引用数量”、“新产品占销售额的比重”和“研发成本”四个指标加以测量;协同创新则以“广度”和“深度”作为测量维度设置题项;从“知识的共享程度”、 “共同承担风险的程度”和“产品关联程度”三个维度测量产业链垂直整合的程度。

2.信度和效度检验

通过Cronbachs α对变量的内部一致性进行估计和检验,发现协同创新、创新绩效和产业链垂直整合的信度系数值分别为0.782、0.768和0.856,都大于有关研究所建议的最小临界值0.600,表明这些变量在样本数据中表现出很好的内部一致性特征。为了保证变量测量的内容效度,采用了Beneito[10]和Myriam等[11]的已有研究成果中的相关量表。变量的构念效度通过因子载荷值和解释的方差百分比进行检验。从表1可看出,最后使用的各指标的因子载荷值和各变量解释的方差百分比都符合要求。

四、 结论与启示

本文的研究证明了企业内外部创新驱动因素对协同创新和创新绩效的正向显著影响,并分别验证了企业内部创新驱动在企业外部创新驱动和协同创新之间、协同创新在企业内外部创新驱动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完全中介作用,以及产业链垂直整合在企业内外部创新驱动和协同创新之间的正向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对于企业管理和政策制定都具有现实意义和重要启示。

企业内外部创新驱动因素通过协同创新对创新绩效发挥作用的机理表明,进行技术创新的各企业必须重视通过与其他企业进行协同创新,优化资源配置,以缩短技术研发周期、降低技术研发费用。由于协同创新整合了协同各方的优势资源要素和研发能力,通过协同创新来进行新产品、新工艺研发的企业,较仅仅依靠企业自身资源进行创新的企业更容易通过向市场提供新技术和新产品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因此,为了鼓励企业进行协同创新,政府应为其提供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监督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为企业进行协同创新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提高企业进行协同创新的积极性。而就企业自身而言,需要同时注意捕捉市场上技术的发展变化和政府的政策制度倾向,既要遵从市场导向进行新技术的开发和新产品的推广,为市场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也要充分利用政府的政策支持为协同创新行为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减少协同过程中机会主义的产生。

产业链垂直整合对企业内外部创新驱动和协同创新的正向调节作用表明,产业链垂直整合的程度越高,产业链上下游各节点企业知识的共享程度、共同承担风险程度和产品关联程度越强,企业为了进行协同创新应该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各节点企业之间知识的共享程度、共同承担风险的程度和产品关联程度。同时,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知识保护体系和风险规避机制,以防止产业链垂直整合中极易出现的知识产权纠纷和并购整合困境。此外,应确保产业链优势环节的主导作用,逐渐通过产业链整合和产业链内部竞争机制改善产业链薄弱环节以占据全球价值链的核心环节。支持在此核心环节上构建的核心能力通过链式效应延伸到整个产业链。

本文尤其考察了产业链垂直整合程度对创新驱动与协同创新关系的影响。结论表明在不同程度产业链垂直整合情境下,创新驱动对促进协同创新的作用强度有所不同:产业链垂直整合的程度越大,创新驱动对协同创新的促进作用就越强,反之则越弱。这就要求政府制定各种减免税收、提供特殊补助等优惠政策来引导企业通过战略联盟、资本运作和技术并购等方式与上下游企业进行知识、产品研发及推广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以实现更好的创新绩效。

当然,本文的结论是基于创新型企业的样本数据而得出的,研究结论向一般企业推广时还需进一步讨论。此外,本文以横截面数据分析“创新协同—创新绩效”的因果关系,所得结论本质上是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由于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商业化的周期性和滞后性,面板数据分析效果可能会揭示某些时序规律。

参考文献:

[1]李柏洲,董媛媛.基于协同论的企业原始创新动力系统构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1).

[2]Smale,M.,Ruttan,V.W.Cultural Endowments, Institutional Renovation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The ‘Groupements Naam of Yatenga, Burkina Faso [J].Economic Development Center, 1994,(1).

[3]彭纪生,吴林海.论技术协同创新模式及建构[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0,(5).

[4]刘贵富,赵英才.产业链:内涵、特性及其表现形式[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3).

[5]杨洁,刘运材.低碳经济产业链发展模式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经济体制改革,2011,(5).

[6]杨洵.电信产业价值创新策略研究——基于产业链整合的视角[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6).

[7]彼得·F.德鲁克.知识管理[M].杨开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8]张方华.资源获取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4).

[9]杨燕,高山行.创新驱动、自主性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10).

[10]Beneito,P .The Innovative Performance of In-House and Contracted R&D in Terms of Patents and Utility Models [J].Research Policy, 2006,35(4): 502-517.

[11]Myriam,C.,Hagedoorn,J.,Kranenburg,H.V.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Their Effect on the Innovative Performance of Companies in High-Tech Industries [J].Research Policy, 2006,35(5): 642-654.

(责任编辑:于振荣)

产业链垂直整合程度越大,产业链上下游各企业之间的产品链和知识链垂直整合的程度也就越大。产品之间的联系是企业关系的外在表现,产品链垂直整合的程度越大,上下游企业间产品的联系就越紧密,具有企业家精神的领导为了节省交易费用、获得更多收益,更倾向于协同创新;知识之间的联系是企业关系的内在表现,知识链垂直整合的程度越大,上下游企业间知识的联系就越密切,企业为了利用知识溢出效应,加快创新步伐,提高预期收益,富有企业家精神的领导者就越容易采取协同创新战略,即产业链垂直整合的程度越大,企业内部协同创新的驱动越容易引起企业创新的协同行为。知识是技术的载体,产品是技术的结晶,产品链和知识链的垂直整合使得技术进步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在良好的制度环境下企业为了应对变化的技术需求更倾向采取创新速度快、成功率高和风险小的协同创新行为。因此,提出假设:

三、 研究设计与实证检验

1. 数据收集与变量测量

本文的数据来自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间对国内一些创新型企业的问卷调查。在进行正式的调研之前,选取了10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了预调研,并根据这10家企业的调研结果对问卷进行了适当的修改与完善。为了提高问卷的信度,对全国的企业进行了随机抽样,样本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新材料和新能源、纺织、机械制造等行业。问卷的收集形式主要有现场收集、邮寄、Email等方式,共发出450份问卷,回收245份,其中有效问卷213份,填写问卷的主要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

根据研究需要,本文以创新驱动为自变量、创新绩效为因变量,并分别以协同创新和产业链垂直整合为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来研究产业链垂直整合中的创新驱动机制。其中对创新驱动进一步分为内部驱动和外部驱动,以“预期收益”、 “企业文化”、 “富有企业家精神的领导者”作为内部驱动的测量指标,而以“制度环境”和“技术进步”作为外部驱动的测量指标;对创新绩效的测量则借鉴张方华[8]与杨燕和高山行[9]等的研究,以“年申请的专利数”、“专利的引用数量”、“新产品占销售额的比重”和“研发成本”四个指标加以测量;协同创新则以“广度”和“深度”作为测量维度设置题项;从“知识的共享程度”、 “共同承担风险的程度”和“产品关联程度”三个维度测量产业链垂直整合的程度。

2.信度和效度检验

通过Cronbachs α对变量的内部一致性进行估计和检验,发现协同创新、创新绩效和产业链垂直整合的信度系数值分别为0.782、0.768和0.856,都大于有关研究所建议的最小临界值0.600,表明这些变量在样本数据中表现出很好的内部一致性特征。为了保证变量测量的内容效度,采用了Beneito[10]和Myriam等[11]的已有研究成果中的相关量表。变量的构念效度通过因子载荷值和解释的方差百分比进行检验。从表1可看出,最后使用的各指标的因子载荷值和各变量解释的方差百分比都符合要求。

四、 结论与启示

本文的研究证明了企业内外部创新驱动因素对协同创新和创新绩效的正向显著影响,并分别验证了企业内部创新驱动在企业外部创新驱动和协同创新之间、协同创新在企业内外部创新驱动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完全中介作用,以及产业链垂直整合在企业内外部创新驱动和协同创新之间的正向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对于企业管理和政策制定都具有现实意义和重要启示。

企业内外部创新驱动因素通过协同创新对创新绩效发挥作用的机理表明,进行技术创新的各企业必须重视通过与其他企业进行协同创新,优化资源配置,以缩短技术研发周期、降低技术研发费用。由于协同创新整合了协同各方的优势资源要素和研发能力,通过协同创新来进行新产品、新工艺研发的企业,较仅仅依靠企业自身资源进行创新的企业更容易通过向市场提供新技术和新产品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因此,为了鼓励企业进行协同创新,政府应为其提供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监督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为企业进行协同创新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提高企业进行协同创新的积极性。而就企业自身而言,需要同时注意捕捉市场上技术的发展变化和政府的政策制度倾向,既要遵从市场导向进行新技术的开发和新产品的推广,为市场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也要充分利用政府的政策支持为协同创新行为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减少协同过程中机会主义的产生。

产业链垂直整合对企业内外部创新驱动和协同创新的正向调节作用表明,产业链垂直整合的程度越高,产业链上下游各节点企业知识的共享程度、共同承担风险程度和产品关联程度越强,企业为了进行协同创新应该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各节点企业之间知识的共享程度、共同承担风险的程度和产品关联程度。同时,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知识保护体系和风险规避机制,以防止产业链垂直整合中极易出现的知识产权纠纷和并购整合困境。此外,应确保产业链优势环节的主导作用,逐渐通过产业链整合和产业链内部竞争机制改善产业链薄弱环节以占据全球价值链的核心环节。支持在此核心环节上构建的核心能力通过链式效应延伸到整个产业链。

本文尤其考察了产业链垂直整合程度对创新驱动与协同创新关系的影响。结论表明在不同程度产业链垂直整合情境下,创新驱动对促进协同创新的作用强度有所不同:产业链垂直整合的程度越大,创新驱动对协同创新的促进作用就越强,反之则越弱。这就要求政府制定各种减免税收、提供特殊补助等优惠政策来引导企业通过战略联盟、资本运作和技术并购等方式与上下游企业进行知识、产品研发及推广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以实现更好的创新绩效。

当然,本文的结论是基于创新型企业的样本数据而得出的,研究结论向一般企业推广时还需进一步讨论。此外,本文以横截面数据分析“创新协同—创新绩效”的因果关系,所得结论本质上是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由于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商业化的周期性和滞后性,面板数据分析效果可能会揭示某些时序规律。

参考文献:

[1]李柏洲,董媛媛.基于协同论的企业原始创新动力系统构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1).

[2]Smale,M.,Ruttan,V.W.Cultural Endowments, Institutional Renovation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The ‘Groupements Naam of Yatenga, Burkina Faso [J].Economic Development Center, 1994,(1).

[3]彭纪生,吴林海.论技术协同创新模式及建构[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0,(5).

[4]刘贵富,赵英才.产业链:内涵、特性及其表现形式[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3).

[5]杨洁,刘运材.低碳经济产业链发展模式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经济体制改革,2011,(5).

[6]杨洵.电信产业价值创新策略研究——基于产业链整合的视角[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6).

[7]彼得·F.德鲁克.知识管理[M].杨开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8]张方华.资源获取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4).

[9]杨燕,高山行.创新驱动、自主性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10).

[10]Beneito,P .The Innovative Performance of In-House and Contracted R&D in Terms of Patents and Utility Models [J].Research Policy, 2006,35(4): 502-517.

[11]Myriam,C.,Hagedoorn,J.,Kranenburg,H.V.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Their Effect on the Innovative Performance of Companies in High-Tech Industries [J].Research Policy, 2006,35(5): 642-654.

(责任编辑:于振荣)

猜你喜欢
创新绩效创新驱动协同创新
技术选择、二元学习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基于VAR模型的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创新驱动”打造山东经济新格局
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创新驱动与我国创新生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