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要:随着中国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深入,英语翻译作为语言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实现翻译的高水平发挥,离不开科学的翻译方法。本文简要归纳和总结了英语翻译中常用的翻译方法,希望有助于英语翻译理论的发展。
关键词:英语;翻译;方法
引言
翻译在语言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于翻译的话题,近年来一些中国特色的翻译方法和语言模式再次把翻译推向研究的焦点。首先是在2011年,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屈原的一句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当时的首席翻译官恰如其分的翻译博得了满堂喝彩。这件事让大众对于英汉之间的翻译有了一个新的理解。同样,在今年的国务院例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就最近查处的前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事情进行信息的核实,当时的国务院办公室新闻发言人,简单回答三个字:你懂的。现场英语翻译官翻译为:You know it.从此,“你懂得”成为今年流行的网络新词。面对上面的两个案例,我们发现:翻译的方法不拘一格。那么,在我们的日常英语翻译中,都有哪些翻译方法呢?首先,我们对翻译做一下简单的分类。
一 翻译的分类与要求
英语的翻译有很多种分类方式,具体来说,按照翻译文章的题材可以分为:应用文翻译与普通文本翻译。应用文就是我们日常所提到的道歉信、邀请函、意见信、讣告、通知、请假条等等。这样文本的翻译一般要求语言准确简练。普通文本的翻译囊括的内容比较多。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的报纸、杂志、书刊的翻译都可以归为普通文本的翻译。
在文本的分类中按照材料所涉及的话题或专业不同可以分为专业翻译。例如,法律文书、企业合同、产品说明书、建筑设计说明等等。按照翻译的文学题裁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的翻译,小说翻译、诗歌翻译、散文翻译、剧本翻译、台词,歌词翻译等等。
上述这些翻译的分类中都是按照翻译对象的形式与内容进行的翻译。需要指出的一点,根据翻译使用的工具的不同,我们通常将翻译分类为:机器翻译,人工翻译。机器翻译就是利用设计好的程序对翻译对象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这样的翻译,在词汇对应方面有着很高的精确度,可是语言的连贯性就稍逊一些。另外是人工翻译,这种翻译主要依赖人脑作为主要的翻译工具,通过翻译者借助自身的经验积累来实现翻译的对接。这种翻译方式,一般具有较高的水平,可是对翻译人员的业务能力有着比较高的要求,翻译的效率有待提高。另外,根据翻译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书面翻译和口语翻译。根据翻译的时间跨度,又有同声传译的分类。
二 翻译的方法概括
翻译的方法有很多,但从本质上来讲,翻译的方法有两种:直译法与意译法。前者一般比较注重语言的字面意思,追求语言在形式上的一致性。后者,比较强调语言在意义表达上的一致性。两种翻译方法没有优劣之分,可以根据翻译对象的不同,灵活的采用不一样的翻译。
例如,在翻译教材中有一个比较经典的案例,讲的就是直译与意译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1955年,我国迎来一批欧美国家的参观使团,在游览完故宫、长城,品尝完全聚德烤鸭后,周总理邀请他们观赏当时比较著名的舞台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当工作人员把节目单报给周总理审核时,周总理说,他们不了解我国的文化,这样的翻译不好。于是,把舞台剧的题目下又加了一行字:《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经过这么一改,外国游客对这场舞台剧报以了极大的欣赏热情。在男女主人公双双化蝶后,全场的气氛达到了高潮,演出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这是意译翻译方法在具体实践中的案例。需要指出的是,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我国的一些特色文化的代表,也逐渐通过最简单的拼音注解的方式走进了世界的各个角落。例如,由于功夫巨星李小龙在好莱坞电影的杰出表现,我们的民族瑰宝:功夫(Kong fu),正在走向更高的世界舞台。另外就是,我国特色的饮食文化中独有的菜品。我们在交流与合作中也在不断用魅力赢得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比较熟悉的是,我们民族过年过节的必备品,饺子,英语直接翻译为,jiao zi,还有我们的豆腐,胡同等等中国特色的事物,都渐渐通过汉语拼音的方式为更多的外国友人所了解和接受。我们相信,随着中国经济与文化的不断发展与壮大,我们在英语翻译方面将会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最近,很多翻译研究工作者在直译与意译之外,开始尝试使用一种功能对等的翻译理论。这种翻译方法是基于不同语言间的文化与历史方面的不同。通过这种翻译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语言的接受者更好地理解目标语言所要表达和传递的思想与意思。
例如,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很多不同的事物所蕴含的意译也不一样。举一个简单例子,在中国的文化中,比较注重人的属相,比如属鼠,牛,马,猪等等。在西方的文化里面,比较注重的是人的星座,例如:处女座,射手座,摩羯座,天秤座等等。所以,当问外国朋友:你属什么的,对方估计会不明白我们讲的啥。但是,如果,我们问他:你是什么星座的,他一定会欣然明白。
三 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翻译是一项工程。无论是通俗文学翻译,还是要求准确的科技文献的翻译,都对翻译工作者的态度有着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在科技领域的翻译,一定要準确无误,否则将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翻译工作者的疏忽与大意,导致设备在调试过程中出现严重的故障,生产出来的产品一直无法达标。最后,企业因这一项目的投资失误而损失惨重,最后不得不宣布破产。这是多么痛的领悟呀。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一直遵循着翻译大师严复的三字真经:信、达、雅。所谓信,是要求翻译的作品要完全忠于原文,不可以添加个人的主观臆断。所谓达,是要求翻译的语言要通顺,并且符合阅读者的语言行文习惯。所谓雅,是要求翻译的语言要具有一定的文学底蕴,不能满纸白话,要让读者在阅读中,如沐春风。这三个字就概括出了翻译的具体要求。但是根据上文的分类,我们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规范与灵活相统一。规范是翻译的硬件,也就是说任何题材的翻译要符合基本的翻译规范。这种规范包括语言的统一与严谨。例如,在旅游景点的翻译时,我们要尽量把相关景点的翻译名称统一化,避免一个名称好多种翻译的现象出现。另外,在规范的背后,要合理把握度的拿捏,不能一味的追求翻译的一致性而牺牲了事物自身的文化特色。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果,中国所有的事物都统一划齐,也执行一个所谓的ISO国际标准。那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2 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我们要看到我们国粹的魅力的同时,也要尽可能的实现与国际的接轨。例如,中国的文化瑰宝,唐诗,宋词,元曲,包括地方戏剧,都有着很强的文化根基与艺术表现力。可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等原因,这些瑰宝很难真正的走向国际的舞台。如何才能将其推向世界,我们的翻译大师们都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另外还有中国的古典著作。例如,《诗经》、《道德经》、《三字经》等国学经典的推广,需要一代代翻译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因为文学与文字可以跨越语言的鸿沟,而翻译就是跨越鸿沟所需要的桥。
结语
翻译是语言魅力的转化器,没有翻译的巧妙安排,很多中西文化的交流将会出现很多的不畅通。随着文化间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全球一体化的今天,翻译将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无论是直译还是意译,无论是功能对等理论还是翻译过程中对于信达雅的要求,都是一个合格的翻译工作者未来应用的重点。我们相信,随着翻译理论的不断成熟与完善,未来的翻译将会迎来又一个春天。
参考文献
[1] 黄忠廉,翻译方法论[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2)。
[2] 连淑能,2007,翻译课教学法探索—《英译汉教程》教学方法提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第4期。
[3] 刘宓庆,2005,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4] 苗菊,2003,翻译过程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5] 苗菊,1986-2006,西方翻译实证研究二十年[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5):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