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山地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探析

2014-11-10 00:46何建社赵海杨华康英黄泉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4年10期

何建社 赵海 杨华 康英 黄泉

【摘要】近年来,人口增长较为迅速,随着需求量的增加,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越来越频繁,生态系统已经开始呈现出大规模的变化。人类的日常生活已经严重干扰了自然生态,也热带森林已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过渡采伐森林资源等,导致生态系统开始出现退化,需要个到各地不各部门的重视。本文主要针对退化山地生态系统恢复以及重建进行分析,为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做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自然生态系统;退化山地;重建技术

引言

人们在利用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经常会对自然环境产生一些较为不利的影响,例如长期的工业污染以及肆意砍伐森林资源或者将自然环境转变成为工业景观等,逐渐造成了生物多样性地以及功能持续减少的退化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系统形成后会逐渐影响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此时,如何对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进行保护,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已经成为当前的主要目标。

1.退化山地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概述

1.1退化山地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意义

退化山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意义主要是围绕四川省森林公园建设以及生态旅游的发展技术需求等,按照岷江上游林区的森林风景资源发展状态,通过森林风景资源美学价值评价,针对目前主要退化的类型等提出具有一定操作性的林业生态建设规模以及实用的基础,为有效的提升森林风景的资源质量与森林旅游的良性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1]。此外,还应当遵照客观自然发展的规律,以修复以及扩大森林植被的范围,有效的实现自然生态良性循环为主要的目的,开展森林景观恢复模式与地震损毁森林景观配置模式等,通过建设实验区,建设不同类型的模板,完善技术要点,并逐渐开始在岷江上游地区推广运用,以此为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的恢复做出一定的贡献。

1.2退化山地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目标

实施退化山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主要目标在于逐步完善生态环境,使生态功能得到良好的恢复,帮助川西岷江上游生态环境与林业实现村换发展,充分的改善居民的生存条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效的维护民族的团结与稳定。退化山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主要在理县凉台沟大雪塘、汶川县银杏乡老虎嘴、理县梭罗沟公路沿线开展。为了有效的促进当地旅游行业的开发,选择了川西亚高山景观特色的公路绿化营建试验模式,按照自然地发展规律来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保护。通过运用具有一定特色的植物等于周围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使道路的景观更加丰富,更有趣味性。合理的选择植物的组合,優化之物的品种,在合适的位置种植花草树木,使花草树木增次分明,相互映衬,有效的创造出优美的自然环境,提高审美意识,实现四季常青的目标。

2.退化山地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技术与途径

2.1退化山地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技术

2.1.1环境处理技术法

环境处理技术法主要是指生态环境的处理,通常包括了引进一些豆科植物对土壤的情况进行改良,还需运用地面覆盖技术,整地技术通常包括整地的时间以及整地的规格等等。在退化情况较为轻微的地带,应当消除一些干扰体系,通过环境处理计数法来促进自然植被的恢复,结合有效的管理手段,例如封山育林等,来保护这些植被。对于一些退化较为严重的地区来说,应当通过环境处理技术法进行人工植物的建造与控制,还需对于一些植物群落进行合理配置,优化植被结构,使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再实施封山育林。

2.1.2农用林业技术法

农用林业技术法的原理通常是运用生态工程设计的方案,按照树木拥有的较为稳定的生产事物以及燃料等产品的能力与防护功能等,进行时间与空间层次上的养殖结构重组,以此形成经济有合理的物流,有效的提升土地面积中生物的繁殖能力与经济效益,且还能够有效的提升系统的稳定性,促进环保工作的开展[2]。农用林业技术主要是引用于构件一些既拥有一定的生态防护效益,又能够产生一定经济效益的人工植物结构,属于一种较为成熟的技术形式,同时也是一种能够促进山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2.1.3生态规划技术法

生态规划计数法通常关系到人工种植的植物如何在已经退化的生态系统中实现合理的配置与布局,与生物的多样性以及恢复与重建退化山地系统有一定的联系,决定了恢复与重建退化山地系统是否能够成功。生态规划法通常就是在考虑了所种因素后,在没有任何损害的条件下,选择最为合适的地理位置种植植物,合理的农林牧布局能够使系统结构更为合理,且还能够有效的发挥生态规划的作用,保护环境。

2.2退化山地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途径

2.2.1森林景观快速恢复模式

森林景观快速恢复模式实验区主要在理县凉台沟大雪塘处,该地区海拔为3640米,主要的原生乔木有高山柏、云杉以及糙皮桦等,主要的灌木树种有沙棘、扁刺峨眉蔷薇以及高山柳等。主要的草本植物有蒲公英、线秀菊以及车前草等[3]。目前来看,该地区的原生植物保存效果较好,风景宜人,已经被当地政府列入即将开发的旅游区之一,为了有效的保护该地区的原生植物,不被人为破坏,就应当在一些原生植物已经被破坏的地区选择合理的植物类型,对植物的组合进行优化配置。乡土树种与引进树种应当相互结合,例如草木相互结合以及针阔相互结合等,使其形成层次分明,相互映衬的独特景观,更好的恢复已经被破坏的森林景观。为了有效的保护环境,可沿着公路两侧在低谷地段种植以乔灌与花草结合为主的植物,在实践的过程中,应当按照沿缝插绿的原则,因地制宜的将公路路段分为上中下几个等级。在上层中种植乔木,在中层中种植一些灌木,在下层中之间种植一些花草进行点缀。此种种植模式通常是以乔灌结合为主,能够有效的按照地段的情况采用丛植等绿化形式,栽植不同的图案,尽量将花草以及灌木与乔木相结合,形成不同的植被景观,有效的绿化公路,形成生态公路。乔灌结合的形式主要应当现则中华红叶杨以及红桦等树木,灌木则应当选择扁刺峨眉蔷薇以及高山柳等。实施该种方式后,经过调查发展,去年栽种的中华红叶杨由于试点海拔较高,冬季气温较低,未能成活,因此在4月份重新种植了美国的竹柳,种植了竹柳后,还适当的种植了高山野花组合,目前这些植物长势均较好。

2.2.2地震损毁森林景观配置模式

地震损毁森立景观配置模式主要是尊重了自然与经济发展的规律,以修复与扩大森林植被面积,保证自然生态实现良性循环为主要核心,以生态治理为主,因地制宜,乔灌以及花草结合为主,修复已经受损的森林生态,还可开展大穴、水平带等整地的方法,充分的改善恶劣的自然环境,有效的保持生态平衡,使各类物种都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本次地震损毁森林景观配置形式的实验地点主要在映秀老虎嘴处,位于国道“213线”,是九环旅游的交通要道,地震造成的受损林地主要分为了砾石泥沙堆积区以及乱石堆积区[4]。砾石泥沙堆积区的土壤主要是山体表土滑落形成的,具有较为丰富的有机质,但石砾含量较高,单纯实施改带作业后很容易出现垮塌现象,因此需要使用麻袋装填石砾,在麻袋内侧种植一些据具有一定景观效益的树木。苗木可选择一些可观性较好的树立,例如侧柏或者楠木等。在栽植苗木时,需要采用带状混交的形式,在麻袋上弄出一些小孔,用于撒播花草的种植,草种主要有紫花苜蓿,花种主要有波斯菊以及蜀葵等。乱石堆积区主要是山体垮塌形成乱石区,受到了山洪以及山体滑坡的影响,乱世多且大,没有土壤,治理较为困难。可采用间撒灌草种以及覆土复绿等技术进行综合修复。可先栽植具观花以及观叶的藤本植物(迎春、七里香),随后再播撒一些花草的种植,使其形成生物挡土墙。

2.2.3干线公路绿色通道营建模式

干线公路绿色通道营建模式主要选择在理县梭罗沟境内的公路沿线处,为了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就需要开展颇具特色的公路绿色通道营建模式。因此在具体实践中应当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且需保护路基以及过往车辆的安全性,以生态以及观光等功能为主。应当选择一些常绿树种以及彩叶的树种,花草乔灌相结合,达到四季常青的目标。在视野较为开阔的主干道上应当突出一路一种植物景观的特点,呈现出列式种植,以乔木为主,乔灌复种的原则,充分的挖掘道路的潜力,增加植物的数量,以此形成较为优美的自然景观与景观层次丰富的自然环境[5]。考虑到植物的生物特性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应当在适当的位置种植适当的树种,还需从美观与实用性方面考虑,可选择观赏性较高植物,例如阿根廷柳和彩叶树种中华红叶杨大苗,在公路的下层可播撒草种紫花苜蓿,以此丰富自然景观。由于公路沿线拥有较多的居民还有村庄,因此在恢复生态系统的同时,还应当结合人们的特点与审美,给居民带来舒适的感受。在保证生态平衡的过程中,还应当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可选择在上层栽植一些可观花,还可栽种一些苹果树以及大樱桃树等经济树种,既能够美化自然环境,还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为乡村旅游提供良好的支持。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人们肆意砍伐树木加上自然灾害等,导致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了有效的恢復退化山地生态系统,就应当多种植树木与花草。可采用森林景观快速恢复模式、地震损毁森林景观配置模式以及干线公路绿色通道营建模式来维护生态平衡,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当地旅游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坤浩,谢永贵,沈有信,余刚国.黔西北喀斯特区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23):11076-11078.

[2] 崔海洋.试论侗族传统文化对森林生态的维护作用——以贵州黎平县黄岗村个案为例[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83-87.

[3] 张亚茹,欧阳旭,李跃林,刘世忠,张德强,周国逸.我 国南亚热带灌丛群落特征及生物量的定量计算[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3,(09):71-79.

[4] 周德成,罗格平,韩其飞,尹昌应,李龙辉,胡玉昆.天山北坡不同海拔梯度山地草原生态系统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对气候变化及放牧的响应[J]. 生态学报. 2012,(01)81-92.

[5] 梁万君,董晓刚,付晓霞,邹建军,孙先伟,赵洪军,王东娜.吉林省西部榆树疏林生长与更新现状和恢复技术研究[J].吉林林业科技.2010,(04):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