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瑞瑞
摘 要:《考工记》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编撰的一部工艺官书,作为我国最早的手工艺技术专著,书中保留了先秦大量的手工艺设计思想、工艺规范及完备的生产管理制度,和谐是贯穿其中的重要思想,文章主要从和谐的造物美学思想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和谐;设计思想;造物思想
《考工记》是对先秦时期许多重大科学成就的记录、总结。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内容涉及先秦时代的制车、兵器、礼器、钟馨、练染、建筑、水利等手工业技术,还涉及天文、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考工记》在总结前人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和生产实践中形成了先进的设计理论,在我国的工艺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如浓厚的地域色彩、设计分工与规范、鲜明的官书特征、五行之说、尚“六”意识、遵“礼”定制、“和合”思想等等。
1 《考工记》中的“和谐”造物思想
“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
“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荀子·乐论》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万物谐化,序,故群物皆别。……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乐记·乐论》
以上贯穿于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道家思想与“礼乐相济”的儒家思想,其核心内容及终极指向皆为“和谐”:即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辅相成,和谐共生。
《考工记》蕴含“和谐”的造物思想不仅表现在造物的总原则上,也落实到了具体的工艺规程和器物的象征意义上。开篇即提出了器物制造的总体标准:“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这段述文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技术传统中一个深刻的造物原则或价值标准。其关键在于“和”,“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四个要素缺一不可,它们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强调工艺创造不是纯主观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必须首先合乎“天时”、“地气”,做到遵循、顺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自然规律;在此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材制宜,最终实现“天工”与“人工”的水乳交融,从而体现出和谐、天人合一、的理想审美境界以及人与自然亲近友好、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识。这是一个“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和谐工艺思想,是一种极为深刻的工艺造物理论。它将天、地、材、人诸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手工业生产的综合要素思想体系,是对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之精髓的扼要表述。这种造物思想的提出,不仅成为当时工艺设计和制作的原则,同时也成为中国最早的系统工艺设计思想、造物思想。这种造物观的核心,就是从综合的、整体的观点去看待工艺品的设计,把人所创造的各种工艺品看作是整个自然这个大系统的产物。这种哲学观产生了中国古代独特的设计思想、造物观。《考工记》主张人与自然的沟通融合,这正是“天人合一”的和谐造物思想的初衷所在;强调工艺制作要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并认为自然规律制约、影响着工艺制品的优劣。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能工巧匠就认识到,器物的生产不是孤立的人的行为,而是自然界这个大系统各方面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1.1 “天时”、“地气”造物思想
所谓“天时”、“地气”,是来自大自然方面客观因素的制约;而“材美”、“工巧”,则是来自主体方面主观因素的作用。这两方面因素的决定性作用直接体现在器物制作过程中。
《考工记》认为天时气候、地理因素的变化会影响器物的质量。何谓“天时”?《考工记》指出:“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草木有时以生,有时以死;石有时以泐,水有时以凝,有时以泽,此天时也。”即说,天有时助万物生长,有时使万物凋零;草木有时欣欣向荣,有时枯萎败落;石有时顺其脉理而解裂;水有时凝固,有时化为雨露,这些都是天时。这里清楚地表明了对不依赖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的认识。何谓“地气”?《考工记》指出:“橘逾淮而北为枳,鹆不逾济,貉逾汶则死,此地气然也。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地气”包括地理、地质、生态环境等多种客观因素。地理环境不同会影响动、植物的变异、生存。各地矿物成分不尽相同,水所含的微量元素有别,皆会造成金属制品的组织等的差异。这也正是造成精良的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的内在原因。
1.2 《考工记》“工巧”、“材美”造物思想
在顺应“天时”、“地气”,也即人适应、协调于大自然因素的前提下,《考工记》强调“材美”与“工巧”。所谓“材美”,是肯定人对材料质地品性的选择,要求工匠根据实际需要去主动地认知材料的美,具体到某一器物制作,又涉及合理地选材和用材。“材美”的原则多少还包含一些适应于自然的要求,而“工巧”则更多的是对人的创造性的肯定。“材有美”是指工艺材料的性能条件,材料是工艺设计的物质基础,是构成设计器物的基本内容,是设计艺术物品艺术审美的表现载体。材质之美是决定设计艺术物品审美因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器物艺术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考工记》十分强调设计艺术物品的材质之美,至于什么是“材美”,《考工记》原则上认为:“美材”首先要符合器物的功能和技术要求,即依物选材:其次,要注重材料质感与功能性统一。“工巧”,是对人的创造才能的赞美与肯定,但工巧的实现是建立在协调“天时、地气、材美”的基础上。巧工应尊重大自然,其设计行为应遵循自然规律。例如,“弓人为弓”,强调“取六材必以其时”,即“冬析干而春液角,夏治筋,秋合三材,寒奠体。冬析干则易,春液角则和,夏治筋则不烦,秋合三材则合,寒奠体则张不流。”巧工能主动认知材质之美,并在设计、制作过程中合理地选材及用材。例如,“舆人为车”,其用材讲究“直者如生焉,继者如附焉。凡居材,大与小无并,大倚小则摧,引之则绝”。巧工全面而精湛的技术也是造物成功的关键,《考工记》一再提及“三材既具,巧者和之”,“六材既聚,巧者和之”的观念。在《轮人》与《庐人》等篇中亦多次对技艺高超的工匠譽以“国工”(即国家级名匠)的称号。
2 《考工记》中“和谐”思想的其他体现
“和谐”的技术思想不仅体现于《考工记》制作器物的精良上,也体现于器物有效配合的要求上。例如,论述车与驾马的配合,《考工记》强调:制作合度的“欲弧而无折,经而无绝。进则与马谋,退则与人谋。终日驰骋,左不楗;行数千里,马不契需;终岁御,衣衽不敝,此为之和也。”即说,要弯曲适度而无断纹,顺木理而无裂纹,配合人马进退自如,一天到晚驰骋不息,左边的骖马不会感到疲倦。即使行了数千里路,马不会伤蹄怯行。御者一年到头驾车驰驱,也不会磨破衣裳。
贯穿在《考工记》里的“和谐”思想,不仅仅反映在传统设计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上,还反映在人与器物的和谐统一上。例如,“车舟人为车舟”篇强调制作合度的车舟的要求:“欲弧而无折,经而不绝。进则与马谋,退则与人谋。终日驰骋,左不楗,行数千里,马不契需,终岁御,衣衽不敝,为车舟之和也。”意思是说:车舟的设计应顺木理弯曲适度而无折痕,这样才能配合人、马进退自如,马儿行驶数千里,也不会伤蹄怯行,御者终年驾车驰骋,也不会磨破衣裳。这则二千多年前的造物、设计标准己体现出现代社会“人体工程学”的设计主张,反映出我国古代社会充满人文关怀的“人性化”设计风格。
3 总结
《考工记》中提出的“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重要观点,是其造物思想的灵魂。这四条原则不仅使用于设计制作优质工艺美术产品,而且对一般物品的工艺制作、也是必须遵循的重要美学法则。我国数千年的工艺美术传统、造物思想完全体现了这些原则。中国传统造物观的许多精华,是我们今天应该认真借鉴的。但从另一方面讲,它毕竟是在封建时代美学和哲学条件下产生的,同时反映的也只是手工艺生产时代的工艺观,所以有许多内容已经不完全适合今天的时代。因而我们必须在继承的同时加以分析和扬弃,才能更好地促进工艺设计,以及整个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戴吾三,高宣.《考工记》的文化内涵[J].清华大学学报,1997,12(2):7-11.
[2] 肖屏.《考工记》设计思想探析[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5,18(7):41-44.
[3] 李艳.《考工记》工艺美学思想研究[D].郑州大学,
2005.
[4] 王琦.《考工记》中的和谐设计思想与现代产品设计[J].科技咨询导报,2007(16):128-130.
[5] 殷大龍.《考工记》的“材美”、“工巧”设计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东北师范大学,2007.
[6] 长北.中国古代艺术论注集著与研究[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7] 朱志荣,田军.论《考工记》的美学思想[J].西北大学学报,2009,39(5):84-87.
[8] 闻人军.考工记译注(中国古代科技名著译注丛书)[M].中国古迹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