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梁书国画作品的造型特点及笔墨特征

2014-11-10 23:59邹昌锋陈汉杰康志群
艺术科技 2014年11期
关键词:梁书梅花笔墨

邹昌锋 陈汉杰 康志群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依据

2012年5月29日,江西画派研究会成立大会在南昌召开,江西画派研究会是由江西画院发起,经江西省文化厅、江西省民政厅批准成立的一个区域性学术团体。江西省文化厅推出“江西画派”这一概念,为的是使之成为一张地区性名片,带动江西本土文化产业的发展。笔者认为江西省艺术界的全体同仁应抓住这一历史性的机遇,加大对近现代江西画坛名家的研究力度,使更多的江西画家能为国人所了解。展望近代江西画坛,人物辈出却鲜为天下闻。究其原因:一是江西地处中部,不是近现代的文化中心。二是江西画家大多淡泊名利,甘于平淡,习惯在书斋中默默经营自己的一方画中天地,缺少自我宣传、自我推荐的意识。这些画家大多生前寂寞,其艺术价值在辞世之后才慢慢被人们所发现,作为近代江西画坛“江西十老”之一的梁书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1.2 研究目的和意義

国画是江西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在这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土地上,诞生了董源、八大山人、傅抱石、黄秋园等一代巨匠。即便是名家辈出,但由于经济与沿海发达地区有一定的差距,江西本土画家的影响力大多限于省内,有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感觉。为了响应江西省委提出的文化强省战略,让更多的江西名人走出江西、走向全国。笔者以“江西十老”之一的梁书作为研究对象。“江西十老”大多出生于20世纪初,为新中国成立后江西画坛之翘楚,是近代江西画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异彩纷呈但又有着共同的时代烙印。随着“江西十老”的相继过世,对其艺术思想、艺术风格作抢救性的发掘整理是件迫在眉睫的事情。笔者想通过本文的写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吸引更多的同仁投身到江西画派研究队伍中来,为宣传江西文化尽微薄之力。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梁书(1905~1998年),近代江西画派著名画家,与黄秋园、陶博吾等近代江西国画家合称为“江西十老”。2013年9月12日,笔者在中国知网中的“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输入相应的目标文献内容特征(题名=“梁书”)后进行检索,检索结果显示与画家梁书相关的文献只有1篇,文章题名为《郭沫若与梁书陈纬华——从郭沫若的一首佚诗谈起》。笔者通过对该文献的认真梳理,发现该文献主要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其一,梁书在上海美专就学及任教情况。其二,梁书与陈纬华的交往情况。其三,梁书与郭沫若、傅抱石等的交游情况;文章对其画风形成情况并未谈及。

2 梁书国画的造型特点及笔墨特征

2.1 梁书山水画的造型特点及笔墨特征

梁书一生对山水画用功最多,其山水画也最为近代江西国画界所称道。

(1)章法。梁书山水画章法最大的特色就是传统三远法与透视学的有机融合,其山水画作多为以近、中、远三景具现的三段式构图,画面中呈现出一实一虚、一暗一明、一阳一阴、一主一宾的视觉效果。山水画中山属阳,水属阴。梁书山水画中的主体是以浓墨写就的山峰,留白处多为云气飞瀑。山与水在画面中有机融合在一起,犹如太极图中的阴阳轮转,起、承、转、合互为呼应,虚实相接,生生不息。

(2)山石的造型特点及笔墨特征。梁书山水画的皴法源于传统山水,但加入了自己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许多笔意,也吸纳了同时代画家的一些笔法。其峰石多用一种融合了披麻皴及乱柴皴的混合皴法写成,这种自创的皴法源自传统又富有新意。20世纪50、60年代,在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指导下,新中国的画家们摒弃了传统文人画家在尺幅窗前聊以自娱的作画方式,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采用对景作画的方法来表现新中国的大好河山。这一时期梁书的山水画较之传统的文人画有几大创新:其一,用笔较为热烈奔放,挥洒自如。线条以中锋为主,侧锋也在画面出现并得以巧妙运用。其二,多根据山石物象自身的结构特征,综合使用传统的皴法来进行物象的塑造,并没有先入为主地运用某种皴法来进行创作。其三,墨色较浓,枯湿浓淡焦五色俱全,色阶对比较为强烈,通幅画面黝黑发亮,一反文人画的惜墨如金为惜白如金。其四,浓墨干皴后再用水墨大面积地渲染画面。其五,受印象派色彩理论的影响,运色较为豪放大胆,在画面中经常出现较大面积的朱砂、石青、石绿等色彩。其六,画面尺寸较大,多为数尺数丈的作品。例如,《井冈山电站》《井冈山全景图》等画作。

(3)云水的造型特点及笔墨特征。梁书山水画中的云水是作为虚景出现,是构成画面不可或缺的成分。也是画面的经脉,云气或实或虚地与水流相接,使得画面气息在整个画面周流遍及,画面的元气在流转中得以贯通,整幅画的活眼存在于虚景之中。梁书山水画中的云水在整幅画面所占的面积较小,且多是根据画面的需要随势安排,手法灵活多变。

(4)草木的造型特点及笔墨特征。“树为山之衣。山若无树,则无仪盛之容。”草木赋予画中山水以生机。郭熙《山水训》:“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画中草木要根据其不同季节的形态特征来用笔及赋色,从而表现出四季景色。由于时代审美观、社会风尚、历史环境等原因,梁书山水画多体现祖国大好河山的日新月异面貌,其在革命圣地井冈山、红都瑞金、水电站大坝、山区放排等题材的作品中,多以遮云蔽日的苍松巨木、参天大树为近景,中景及远景中也是林木蓊蘙的景象。其画中的树木多是对景写生而成,因景而异的画境需用不同形状的草木来组景,草木是梁书山水画审美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画中的峰石瀑水在草木的掩映下呈现出刚柔相济、欣欣向荣的景象。梁书山水画以水墨为主,色彩在其山水画中的重要性不如笔墨。其山水画四时景致的物候特征主要通过草木的荣枯之状来加以体现。梁书山水画中草木运笔用墨的多样统一丰富了画面。其山水画中草木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为画面的形式服务,只有符合艺术审美规律的笔墨才能为画面的审美服务,进而使观赏者产生审美意境。

2.2 梁书花鸟画的造型特点

梁书存世花鸟画作品创作题材丰富,尤以梅竹最为藏家所重。

(1)梁书墨竹的造型特点及笔墨特征。墨竹是梁书一生中最钟爱的题材,其墨竹多画竹之风、雨、雪、夜等形态,结合梁书的人生经历,笔者认为,画家画竹是以竹自喻,竹子“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的高洁品格在此处是梁书自我情感的寄托。据其闭门弟子匡小兵回忆,梁老曾有过“半世画兰,一世画竹”之语。梁老告诫其弟子,竹是四君子中最难画的,要想画好墨竹,诀窍就是每日勤加练习。在其墨竹画作上经常可见到一方“竹翁”的白文印,由此可见其对画竹的喜爱程度。梁书的墨竹作品大多数为立轴,多采用四尺和四尺对开的尺寸。画面中一般画有三至五竿竹子,用稍浓的湿笔中锋写出竹干,以濃墨为主间夹淡墨,交替运用中锋、侧锋写出竹叶。其晚年的墨竹作品用墨五色俱全、变化多端,呈现出“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的万千气象。梁书之竹,得竹之真性。经过笔者考证,梁书的墨竹作品具有以下艺术特征:

第一,章法。梁书笔下的墨竹,象征与隐喻有机结合,做到了人格化和情感化的统一,赋予了井冈翠竹强劲的生命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体现了作者扎实的笔墨功夫和宽博的艺术修养。其画竹一般从竹子的下端开始,由于立轴画幅的限制,竿数多为奇数,通常采用交错的“之”字形构图,三、五竿为一组;画中的竹叶通常分成上中下三段来加以表现。前面山水画构图提到的大小、疏密、明暗、主次等形式美的要素都是其墨竹章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用笔。梁书笔下的墨竹是艺术与现实的融合体。其墨竹最大的创建就是将文人画竹子的细竿改良为粗竿。梁书画中竹子的形象取自于井冈山的毛竹,这种竹竿较粗的翠竹在井冈山周边区域随处可见,梁书用写意的手法对毛竹的形象加以提炼,创作出既源自于现实又不同于现实的粗竿墨竹形象。其画竹竿多用中锋,竹叶则中锋侧锋并重,下笔劲爽稳重,运笔落墨笔笔送到,无虚过之笔,这是梁书运笔的重要特征。

第三,用墨。梁书用墨远接海上名家蒲华的衣钵。其画中竹竿多用湿笔淡墨写就,涨墨的手法时有运用。竹叶上端以淡墨为主,浓墨为点缀;中端以浓墨为主,先画淡墨,后以浓墨覆于其上,表现出竹子的远景观感;下端仅以寥寥数笔焦墨枯笔写出竹子之老叶,三段竹叶间笔势顾盼相连,整幅画面枯、湿、浓、淡、焦五色俱全,颇得墨分五彩之神韵。

第四,精神寄托。梁书与其闭门弟子匡小兵说过,艺术家要拥有精湛技艺,更重要的是还要有艺德。竹子虚心、高洁的品格是画家内心的写照,也是画家面对生活的各种磨砺而产生的超越种种苦难的精神寄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子有两大精神象征:一是“有节”,节指的是节气,节操,有节而后能挺拔、脱俗。二是“坚韧”,坚可寓意坚贞的性格、韧则代表百折不挠,能屈能伸的处世态度。作为尘世中的一员,当国家兴亡、民族蒙难,江山浴血之时,需要有坚韧而不拔的精神来激励自己为真理而斗争,方为真丈夫。笔者认为,竹子具有的高洁品格是吸引梁书一世画竹的主要原因。

(2)梁书梅花的造型特点及笔墨特征。四君子之一的梅花是梁书一生中钟爱的题材之一,梁书一生中经历了诸多波折,但始终保持着豁达乐观的心态,画家以梅竹自喻,观其画笔下的梅花,多为怒放的红梅。寒梅的傲雪之姿,是画家的内心独白,是自我励志的精神载体。

第一,章法。梁书笔下的竹子为墨竹,但梁书笔下的梅花应该称之为红梅,其梅花画作上经常出现的是老干发新枝和一片怒放红梅花,结合梁书所处的历史时代,我们不难看出,红梅是作者的自我隐喻,老干寓意作者个人所经历的峥嵘岁月,新枝上怒放的红梅则是作者自己内心的写照。梁书的画作以笔墨擅场,但在其梅花的作品中,色彩则和笔墨并列于同等重要的位置,是画面意境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成了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梁书的梅花作品大多为四尺或四尺对开的立轴,画面中一般画有一棵老干,数杆新枝。老干用浓墨以苍劲的笔法写出,以浓墨干湿交替写出新枝,勾勒花瓣时浓淡并施,花萼以浓墨点就。设色则多用胭脂以大写意手法挥洒而成。整幅画面墨色俱重、花蕾变化多端,呈现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高洁意蕴。《咏梅》《梅花颂》《梅竹》等系列作品,梅花披拂偃仰,姿态横生。所作梅花,清丽脱俗,苍劲幽逸,风格高洁。

第二,用笔。梁书笔下的梅花是融现实与艺术创造于一体,其特色就是将梅花的人文品格融入了画面。与梁书画井冈之竹一样,其梅花形象同样取自于井冈山周的红梅,井冈山人民为革命抛洒热血、不怕牺牲的精神激发了梁书的创作灵感,画家用写意的手法对井冈红梅的形象加以表现,创作出墨干红花的红梅形象。其画老干多根据构图需要中锋侧锋并用,新枝多用中锋,勾花则纯用中锋,运笔与迟涩劲挺并举,点苔苍劲有力。

第三,用墨、用色。梁书画梅,老干多用浓墨,有时亦用淡墨破之,其画中老干多有浑厚华滋之气象。新枝以浓墨写就,最后以焦墨点苔;施色时,先远后近、先淡后浓,表现出梅花的层次感;整幅画面笔、墨、色俱全,互为衬托。

第四,取材。从诗意中取材,毛主席诗意是20世纪60、70年代老一辈画家着意表现的一个主题,梁书的《咏梅》即是此类作品。

第五,梅竹合璧。梅竹共同构成一幅画面是梁书花鸟画的一大特征,笔者认为,如果结合梁书的人生经历来研读其画作中梅竹合璧,可以看出梁书的梅竹图应该有以下两重含义:其一,传统观念以双为吉,喜成双成对,梅竹合璧寓意为圆满。画家虽归隐于小城之中,依然时有拜访者慕名登门求画,作者按照传统文化的习俗作画答谢,这是常理之中。其二,古人有“青梅竹马”一语,梅竹成双,寓意夫妻感情和美。梁书中年时痛丧爱妻,作者将对故人的思念之情化为笔端,梅竹图成了画家寄托情感的最好载体。另据闭门弟子匡小兵回忆,1990年至1992年跟随梁书学画期间,梁老曾多次与他合作梅竹图,数量在20幅左右,通常是匡小兵先画其中的一种,梁书再在其画面上添上几枝梅或几竿竹,然后为爱徒题款作勉,每次画完后,梁书都将画作留与匡小兵作纪念。体现了梁老爱徒如子的师长风范。

2.3 其他

梁书花鸟画除了梅竹以外,还兼作其他的瓜果蔬虫,笔者在梁书中国画艺术馆见过一幅螳螂捕蝉的斗方,笔墨及设色都极为精妙,两只螳螂一俯一仰,神态生动。此外梁书还有以松鹤、公鸡、群鸭,葫芦、柿子、白菜、萝卜等为题材的作品存世,此类作品笔墨及设色都较为讲究。

3 结语

梁书国画艺术风格具有以下的特点:其一,章法严谨,稳中求变。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大胆加以创新,运用具有透视的三远法来表现物象,这是画家在时代精神的倡导下推陈出新,勇于探索的成果。其二,笔墨精微,黑中取趣。梁书笔墨技巧纯熟,尤其是在用墨上能大胆突破前人籓篱,山水及墨竹作品通幅画面以黑为主色调,以运笔为骨,用墨为肉,整幅画面骨肉停匀,层次丰富,用墨较之传统国画有较大的突破。其三,设色大胆,色墨相谐。山水画中的石青石绿、梅花图中的胭脂,辅助笔墨构成画境。总体而言,梁书的国画作品是在经历充分构思的基础上,凭借着深厚的笔墨功底,运用大处着眼,小心收拾的绘画手法,经历心手合一的创作过程,进而创作出气韵贯通,生意盎然画作。

参考文献:

[1] 庄家新.郭沫若与梁书陈纬华——从郭沫若的一首佚诗谈起[J].乐山:郭沫若学刊,2000.

[2] 吴定鎏.红土造风骨 翰墨染井冈[OL].南昌:http.www.djsc.com.cn,2012.

[3] 万仁.梁书和“庐陵文化”[N].吉安:《井冈山报》,2013.

[4] 李桂平.一个隐归四十多年的国画家[OL].吉安:admin www.warw.cn,2008.

[5] 邹昌锋.近代江西画派名家梁书艺术风格形成因素研究[J].西宁:群文天地,2014(3):141-144.

作者简介:邹昌锋,男,江西农大园林与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导,研究方向:艺术学。

猜你喜欢
梁书梅花笔墨
笔墨童年
梅花
笔墨厨神
笔墨厨神
梅花引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time-dependent dynamic mechanical behaviour of C60 concrete under high-temperatures
梅花锁
Lagrangian methods for water transport processes in a long-narrow bay-Xiangshan Bay, China*
从《重答刘秣陵沼书》看《梁书·文学传》之失
一封表扬信引起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