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英 刘建 杨春燕
摘 要:科普作为科技和教育的一个交叉环节,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实现“伟大中国梦”和“科技兴国”的战略号召下,各地政府通过政策、组织、资金等手段,积极推动本地科普事业的发展,大力推进各类博物馆、科技馆、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场馆的建设。本文以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为例,对如何进行科普场馆的建设与功能定位,大力促进科普场馆的发展,充分发挥这些科普基础设施的教育功能,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科普场馆 建设 发展 博物馆
中图分类号:G2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c)-0231-02
科普是科技和教育之间的一个交叉环节,科普教育作为面向社会开展的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技术成果的普及性教育,主要立足于提高国民科学素质,在21世纪的今天,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各级政府都越来越重视科普教育工作,大力推进科普场馆的建设。科普场馆作为对社会公众进行科普教育、宣传和知识普及的公共场所和重要设施,如何进行这些科普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最大程度地发挥科普场馆的教育功能,提高社会公众的科学素质,对于我们广大科技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十分值得思考的。本文以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为例,对国内科普场馆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浅薄之见。
1 我国科普场馆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科普场馆作为科普教育与宣传工作的重要场所,是常年定期对外开放、宣传科普知识、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实现“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的重要设施。因此,广义上的科普场馆既包括了博物馆、科技馆等专业科普场所,也涵括了天文馆、海洋馆、植物园、动物园、自然保护区等主题科普场所和科普教育基地[1]。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民众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在日益进步,各地党和政府也加大了对于人民群众精神文明生活的建设,高度重视科普教育工作,各类科普场馆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2年底,全国博物馆总数已达到3589个,且每年以5%的速度递增,我国科技馆的数量目前尚无确切的统计结果,初步估计全国共有科技馆约300座左右,加上其它各类主题科普场所及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的科普场馆数量十分庞大,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于科普场馆的建设工作也十分重视。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在大力发展科普事业、进行科普场馆的建设工作中,我们不能盲目跟风,一味地追求科普场馆的高端大气上档次,应根据自身功能定位、结合自身特色来进行科普场馆建设与发展,避免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据统计,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科普场馆的建设发展较快,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迎来了科普场馆的一个建设高潮,1995—2000年短短的五年时间,国内科技馆增长量多达160余座,基本上全国各省及省会城市(海南除外)至少都拥有一座科技馆。但是,该时期建设的科技馆无论在规模、基础设施、功能设置等方面都存在一些缺陷,因此无法充分发挥科普场馆应有的科普功能。同时,由于国内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各个省份拥有科普场馆的数量存在较大差异,并且科普场馆的达标和功能实现情况均不甚理想,尤其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2]。因此,在大力发展科普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新时期,我们对于科普场馆的建设不应该只重视数量的增长,而更应该思考如何提高科技场馆的质量,重新审视它们的功能定位及发展理念,从而更好地发挥科普场馆传播与宣传科普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功能。
2 如何做好科普场馆的建设工作
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以及各级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科普场馆建设,分别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和文件,使我国科普事业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各地掀开了又一轮的科普场馆建设高潮。鉴于上世纪建设科普场馆中的一些经验教训以及新时期对于科普场馆的要求,我们在进行科普场馆建设时,必须做好场馆的前期准备、申请立项、选址定位、规划设计、建设推进、装修布展等一系列工作。
2.1 申请立项
在进行科普场馆建设之前,首先需要对项目进行前期调查,提交可行性研究报告,向相关部门提交立项申请,通过一系列审批程序之后,项目建设工作才开始正式启动。
以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的建设为例,该博物馆始建于1960年,经过半个世纪以来的发展,该博物馆已从原来只为本校师生服务的一个陈列馆逐步发展成为一座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地学类自然博物馆,囊括了从中央到省、市、区颁发的科普教育基地称号,同时也是四川省和成都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接待观众数万人次。博物馆馆藏资源丰富,目前拥有古生物、岩石、矿物、矿产、宝玉石和观赏石等标本达6万余件,其中世界级、国宝级精品、珍品众多。但由于原旧馆年久失修,馆内建筑陈旧简陋,陈展面积狭小且分区不合理,极大地制约了该博物馆作为学校教学、科研以及对外科普宣传与教育的功能。因此,成都理工大学经过一系列前期调研之后,于2005年向四川省教育厅以及四川省发改委分别提交了重新建设成都理工大学地学类自然博物馆的立项报告,并于同年获得了批准,正式拉开了新馆建设的序幕。
2.2 选址和功能定位
科普场馆的选址定位,是科普场馆建设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步,科学的选址和功能定位对于科普场馆建成后的管理及发展均有着重大的影响力。选址既要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还要具备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同时还要考虑社会人文条件,与其它文化设施共同形成群体效应[3]。
成都理工大学根据校区扩建总体规划,结合成都市和成华区的城市发展规划,新博物馆选址定在了与主校区一街之隔的新增土地上,近校而不进校,该馆位于成都市成华大道三段,四周交通便利,身处城市文化圈,可与成都市东北部的北湖生态园林区、成都市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成都市植物园和成都市动物园等景区,构成了一个以地球与生命为主题,集观光、旅游、科教为一体的的科普旅游区,极大地发挥科普辐射功能。
作为一座高校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首先为本校师生的教学科研工作服务,其次才是兼顾社会观众的科普教育功能,因此,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的功能定位是集自然标本收藏、陈列展览、教学科研、科学普及、旅游参观、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地学类自然博物馆。其服务范围分三个方面:一为大、中、小学生的科学教育(配合素质教育和学校课程教育);二为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和自然科学知识普及教育;三为利用恐龙、熊猫等四川、成都特有的宝贵自然资源作旅游产业开发管理。
2.3 建筑设计
一个科普场馆的规划设计对于它的功能实现及后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传播科学、普及知识的公众文化场所,建筑本身的外观设计要美观大方,富有现代气息,不过分追求标新立异,建筑内部设计既要考虑合理的功能分区,但也应有创新,蕴含科技元素,反映本馆特色。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的建筑设计由清华大学工美环境艺术设计所承担,新博物馆占地75亩,建筑面积17,000平方米,由主体建筑、露天展台、客服中心、广场、园林绿化和停车场等组成。博物馆主体设计为圆形三层拱顶建筑,建筑总面积14,000余平方米,一楼主要设计为库房及各专业教学实习室,二楼设计为博物馆的主题陈列厅,其中尤其突出博物馆的特色——恐龙厅,三楼设计为临时展厅及办公区域。整体建筑设计新颖独特,既从外观上突出了博物馆的主题特色,也综合考虑了博物馆的功能分区和建筑布局的合理性以及实用性。
2.4 工程建设
建筑设计方案敲定之后,成都理工大学就博物馆工程建设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经过一系列必选,最终确定了工程建设单位。为了保证博物馆建设的工程质量,学校面向社会公开招标,选择专业的监理公司对整个工程建设全程监督。同时,成都理工大学为了严格博物馆项目竣工结算审计,专门就博物馆项目工程造价咨询服务进行公开招标,根据反复多次的比较,最终确定了专业的工程造价咨询服务公司。
2007年9月,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正式开始动工建设,学校相关部门积极与项目设计、施工单位、监理、工程造价咨询公司等沟通协调,研究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历经1年多的建设,2009年博物馆主体建设完成竣工。
2.5 陈列设计
好的陈列设计是科技场馆的精华与灵魂所在,是吸引观众的最大源泉与动力。科技场馆作为一个长期固定向公众开放、传播科学知识的公共文化场所,如何让观众乐此不疲、流连忘返于中,其陈展内容是非常重要的,陈列设计要考虑科学性、先进性、互动性、趣味性的统一,努力让观众耳目一新、百看不厌。为此,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在学校网页上就陈列厅的设置面向全校师生征集意见,最终确定了新博物馆科普陈列的固定展厅。
由于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的建设资金全部依赖学校自筹经费,因此,博物馆的陈列设计既要考虑资金的因素,同时也要尽可能地突出博物馆的特色与优势。博物馆组织本馆专业人员对展厅陈列内容进行设计,积极听取学校相关专业领域各专家教授对陈列展品、陈列文字、陈列形式等方面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与设计公司协商沟通,数易其稿,反复修改,以期取得最优效果。
尽管各个展厅的展示主题和内容不同,但是其陈展理念大致相同,布展的装修风格和形式以展示的主题内容而确定,既具有现代性又具有科学性,简约而不简单。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作为本校师生的教学实习基地以及科普教育场所,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展品陈列总体上应具有系统性、知识性,同时又要兼顾社会观众的科普教育工作,使之具有通俗性、趣味性与互动性。每个展厅在陈展设计中又有所区别,例如,恐龙厅作为整个博物馆的最大亮点,不仅要有恐龙的化石展示,更需要多媒体技术以及复原场景的相得益彰,同时还需要设计一些与恐龙相关的互动项目,融科学性、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寓教于乐,激发观众的参与热情;矿物与宝玉石厅也是博物馆的一大亮点,既要有系统的知识介绍,也有精美绝伦的展品,让观众在参观学习之余又大饱眼福,对大自然的神奇之作叹为观止。博物馆还设计了两个临时展厅以及多媒体功能教室,既能丰富博物馆的展览,也能举办科普讲座,可更好地开展科普教育工作。
2.6 装修布展
布展就是按照展示主题的要求对展厅内的展项进行合理布局,并对地面、天花、墙面等进行效果装修,衬托和增强展项的展示效果,以满足科普场馆进行科普和教育功能的需求[4]。装修布展是科普场馆主体建设的最后一步,也是尤为关键的一步,陈展的效果是直面社会观众的,影响着参观者对于科普场馆的直观印象,决定着科普场馆的后续发展。因此,在装修环节应力求简洁大方,要以展品为中心,始终为展品服务,并突出展品的主体性,其它配套设施不能喧宾夺主,不要由于装修而冲淡展览的科教氛围。
在这个环节中,除了继续加强装修的监督管理外,布展过程中往往还会存在一些小的微调,比如,在实际布展过程中会发现一些以前设计中没有考虑到的因素或者问题,或者可结合布展后的效果,适当增加一些与展览主题相对应的附属展项或是可多重利用的展览设施,比如增加一些互动设备或者休闲娱乐活动,增加对观众的吸引力,以期消除观众对于博物馆的“一次性参观”怪象。
3 关于科普场馆后期发展的思考
科普场馆的主体建设完成之后,如何进行后期的运营管理,对于它们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十分重要的。纵观国内已经建成的各大科普场馆,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因此,才导致了很多科普场馆“热热闹闹建设,冷冷清清运营”的局面。为了避免科普场馆建成开馆以后“一年热、二年冷、三年少人问津”的现象,后期的运营管理起着关键性作用,这是科普场馆建设工作的继续和发展,是与工程建设和内容建设同等重要的工作。
科普场馆作为国家宣传科普知识、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的公益性非盈利机构,决定了它的运营管理理念的不同。目前国内很多科普场馆已经纳入财政拨款范畴,对公众实行免费开放,各大科普场馆应充分利用政策支持,依托馆内资源,如举办临时展览、开展展项设计服务、配套服务、产品开发等多渠道创收。同时,各科普场馆既是重要的科普阵地和公共文化场所,也是重要的宣传媒体和品牌资源,因此,可充分利用其优势广泛吸纳社会资源为其建设与发展服务,走出闭门办馆的误区,走开放办馆的路子,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会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逐渐实现科普场馆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历来重视科普教育与宣传工作,近年来大力拓展科普展览的方式与途径,加大科普宣传的力度,博物馆不仅积极走进中小学校、社区,深入农村和地震灾区等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充分发挥科普宣传与教育功能,还积极与社会各界合作,在国内外大中小城市举办了数十场专题展览,极大地提高了博物馆和学校的知名度,有力地促进了博物馆的现代化发展。
人才资源是科普场馆功能的内在需求,也是科普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中坚力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普人才队伍,是保证科普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既积极建设专职科普人才队伍,也充分利用高校优势,长期面向学校地质类专业学生招募有热情、有能力的科普志愿者,切实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使志愿者群体这一巨大的人才储备库长期为博物馆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全世界都对科教事业越来越重视的今天,科普场馆的建设和发展工作也面临着重大的考验,在大力兴建各种科普场馆之后,如何以科学的现代管理方法和营销手段,加强科普场馆后期的运营管理,促进科普场馆的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其科教功能,仍是我们广大科技工作者需要不断探寻的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1] 谢起慧.我国科普场馆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海峡科学,2012,63(3):92-94.
[2] 邓念.全国科技馆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科普研究,2010,5(29):69-74.
[3] 甘向群.科技馆建设与发展问题的思考[J].科协论坛,2009,12(69):45-47.
[4] 王民.关于中小科技馆建设中的几点思考[Z].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