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姚姚
摘要:广西地区的壮族民歌,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在近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不但表现出了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同时形成了独具的演唱风格,对这种演唱风格的了解和研究,能够给今天的声乐演唱和教学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鉴于此,本文从广西西部地区民歌概况谈起,就其演唱风格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广西西部 壮族民歌 演唱风格 研究分析
一、广西西部壮族民歌概况
广西是中国著名的民歌之乡,半个多世纪之前,一首《山歌好比春江水》和歌仙刘三姐,更是让广西民歌迅速为全国观众所熟知。而流传于广西上林、马山、忻城一带的壮族民歌,则是广西壮族民歌中的精华。这些歌曲一般都是多声部的,主要有二声部、三声部和四声部三种。有“瑞欢”、“满欢”、“叮咛欢”等多种名称。首先是瑞欢。瑞欢一般采用二声部形式,由两个人进行演唱,主要演唱者负责演唱歌词,而且是高八度的,从而将歌曲的含义高亢、清晰的表达出来。次要演唱者则主要演唱衬词,而且是低八度的,一主一辅、一高一低,既保证了歌曲含义的传达,也使演唱听起来更加优美动听。其次是满欢。当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瑞欢的行列之后,瑞欢也就变成了满欢,满欢正是瑞欢的扩大和升级,而人数增加了之后,演唱形式也就从二声部发展成为了三声部和四声部。这其中,歌师、原有的演唱者和新加入的演唱者,分别有着各自的任务和职责,并在众人的合力之下,将整首歌曲演唱的气势非凡。再次是叮咛欢。叮咛欢多出现于对歌比赛的下半场,这时候众多演唱者都已经比较劳累,所以常演唱一些轻松和随意的曲调,在声部形式上也比较灵活。可以看出,广西西部的壮族民歌,既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着丰富的形式和内容,并成为了该地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谓是中华民族民歌宝库中的一直奇葩。
二、广西西部地区壮族多声部民歌的演唱风格
(一)对歌风格
对歌是中国所特有的一种歌唱形式,特别是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每逢一些佳节或重大活动,都要展开对歌,演唱双方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下“剑拔弩张”,用歌声唱出自己的心声,成为了中国声乐艺术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广西西部地区的壮族民歌,也多是对歌的形式,所以在演唱中,就形成了独具的对歌风格。
比如在瑞欢的演唱中,首先是两个人在演唱,其演唱的音量和声调都不高,其实这仅是一种假象,还有更多的演唱者,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演唱准备。而之所以先派两个人上场并“收着唱”,一方面是要以此来打探对方的实力,一方面则是给对方以迷惑,让对方认为己方“势单力薄”,从而为后来的对歌占得先机。唱满欢时,虽然有了更多人的加入,但是却丝毫不乱,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演唱任务。比如新加入的演唱者,会在主唱每一句演唱结束后唱出“恨胡啊呀瑞”的衬词,一方面是给己方的演唱营造出声势,一方面也以此吸引更多的演唱者加入本方的阵营;又如歌师,作为整个歌唱队伍的领军人物,歌师们都有着丰富的演唱经验,一般并不开口演唱,主要负责临场指挥。只有当本方处于不利局面时候,他们才会亲自己出马,比如本方对歌时遇到了难题,歌师就会凭借着自己的经验予以有针对性的应对。同时还根据现场的形式需要,对声部的数量进行有机的选择;又比如二声部中的次要演唱者,其演唱虽然是以衬托为主,但是也要时刻做好“顶上去”的准备,一旦主要演唱者遇到困難之后,则需要其及时的救场。所以说,这种对对歌风格,是该地区壮族民歌所特有的,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然形成了一整套的规范和程式,并为当地的人民群众所认可,成为了中国声乐演唱艺术中的一道奇景。
(二)生活风格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句艺术界的名言在广西西部壮族民歌的身上体现的尤为鲜明。作为一种最接地气的歌唱艺术,这些多声部民歌无疑是高度生活化的,所以其演唱也明显呈现出了生活化的风格。
首先,从演唱内容来看,几乎所有的歌曲都是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老百姓想到什么就唱什么,看到什么就唱什么,劳动生产、节日聚会、婚丧嫁娶、喜怒哀乐、柴米油盐酱醋茶等无所不包。这种生活化的演唱内容,无疑成为了生活化演唱风格的基础。其次是演唱的情感表达。歌唱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当日常的陈述或交谈难以满足情感表达需要的时候,歌唱就成为了一种自然的表现。因为演唱的内容都是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真情实感,所以这些多声部民歌演唱起来十分动情,能够真切感受到是一种真挚的、没有经过任何修饰的情感表达。很多时候的演唱,更像是一段真情吐露,演唱者和众多听众都会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一段演唱下来,演唱者和听众都不禁落下了眼泪。最后,从演唱形式来看,这些多声部的民歌并没有复杂的演唱形式,田间地头、山下溪旁,都是他们的大舞台,都可以唱出美妙动听的歌声。由此可见,这些多声部民歌,是跟该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谓是生活的馈赠。
(三)多元风格
近年来,伴随着文化事业的整体进步和发展,广西壮族民歌也充分做到了与时俱进。很多演唱者和研究者都深刻地认识到,要想让这门艺术真正传承和发展下去,就必须对其进行丰富和完善,以体现出当代人对这门艺术所做出的贡献。这种理念体现在演唱方面,就是对多种演唱方法的借鉴,并使演唱呈现出了一种多元化风格。
之前的民歌演唱中,几乎没有个歌唱方法的概念,如果从理论角度对其进行区分的话,那么他们所采用的歌唱方法就是原生态唱法。该种唱法虽然能够满足歌曲演唱的需要,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没有一种歌唱方法是十全十美的,对多种歌唱方法进行借鉴与融合,才能使其处于一个不断的发展状态中。所以在近年来的民歌演唱中,也对美声唱法、戏曲唱法进行了充分的借鉴。比如美声唱法,这是一种源自意大利的,为世界所公认的科学唱法,其讲求气息的饱满、歌唱通道的畅通和富有穿透力的音色。近年来,很多活跃在舞台上的民歌演唱者,都对这种歌唱方法进行了学习和借鉴。比如在气息方面,美声唱法中所使用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能够获得最大的气息量,充分满足了歌唱的实际需要。在民歌演唱中,使用了这种呼吸方法后,将会使演唱者不用再对气息担忧,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了歌曲的情感表达方面,从而使演唱的艺术表现力得到了提升。又比如对戏曲唱法的借鉴。壮族民歌中,有很多歌词都是方言,为了让歌词的演唱更加准确,很多演唱者都会戏曲中的咬字吐字方法进行了借鉴。演唱时,吐词咬字有力量,对字头的力度予以了充分利用,当字咬出之后不松动,保持原有的位置和口型,最终获得规范的发音状态。这种对多种歌唱方法的有机借鉴,体现出了广西壮族民歌的与时俱进。
(四)高腔风格
作为一种源于地方文化的歌唱艺术,广西西部的壮族多声部民歌,在唱腔方面也有着自己的特点。一方面,广西壮族地区既有着独特的历史、人文和地方风情;另一方面,该地区还有着独特的语言系统。也正是在这两个原因的影响下,形成了自身独具的唱腔风格,即高腔。具体来说,演唱者在演唱时,发音位置一般都比较靠后,起始发音从后鼻腔处发出,内口腔较后的位置控制着力度,从而让声音达到一种高亢、坚定、穿透力强、声音张力大,特别是在对歌的时候,这种高腔特点表现的尤为明显,演唱者几乎将每一句唱词都唱到了观众的心里,虽然音量很大,但是却丝毫不感聒噪,给人一个极大的听觉美感享受。
综上所述,近年来,伴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包含广西壮族民歌在内的多种民族传统艺术,都迎来了新的发展春天,其艺术魅力得到了更加全面的展示,也让人们对这门艺术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广西西部壮族多声部民歌本身是十分丰富的,也形成了独具的演唱风格,能够给今天的声乐教学和演唱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本文也正是本着这一目的,对此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用,引起更多同行对这一课题的充分重视,为广西壮族民歌的传承和发展以及声乐演唱、教学质量的提升,贡献一份力量。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2年度广西高等学校立项科研项目《广西壮族多声部民歌演唱风格研究及传承机制》,项目编号:201204LX290。
参考文献:
[1]赵琳.新时代背景下广西壮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J].学术论坛,2009,(05).
[2]金北凤.试论壮族民歌的“意”、“境“之美[J].艺术百家,2006,(05).
[3]靳丽芬.壮族及其音乐文化[J].民族音乐,2007,(06).
[4]薛琼,蒋素利.广西壮族民歌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02).
[5]赵毅.壮族民歌的区域性特征[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