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涛
摘要:《梅兰芳》对京剧元素与民族声乐唱法相融合,为民族声乐的创作与演唱找到了新方法。此创新让戏剧歌曲这种艺术形式在新时代下又具有了生命力,此歌曲以梅兰芳的一生为创作源泉,将其艺术成就与品德情操相融合,在风格曲调上又吸取了梅派唱腔特征,按照民族唱法演绎,塑造了生动真实的人物形象。对于《梅兰芳》的演唱与分析,随着这些年笔者实践经验与理论水平的提高,对其理解也在逐步加深,尤其作品中具有创新性的深刻认识——由“美美与共”到“天下大同”观念的形成。本文正是通过对《梅兰芳》艺术形式与演唱手法的分析,来挖掘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与民族性。
关键词:《梅兰芳》 曲调 梅派唱腔 民族唱法
为纪念梅兰芳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而创作的歌曲《梅兰芳》,在内容上,概括了艺术大师梅兰芳的一生,具有浓郁的时代性、民族性、生动性与文学性,通过清新隽永的诗句来传达澎湃的情感,在歌词内容中可以发现梅兰芳对艺术的追求与铮铮傲骨的民族气节。此歌曲由刘鹏春作词,吴小平谱曲,可以说在对大师的缅怀与敬仰中,他们谱写了一曲动人心扉的华章,展现了沁人心脾的艺术境界。对于此作品的喜爱并不是由于其所获得的奖项,而是在第一次聆听时,就被它跌宕起伏的旋律、鲜明戏曲特色的艺术风格与浓郁的情感所深深打动。
歌曲《梅兰芳》的成功演唱在于其音乐素材的使用——将京剧音乐元素巧妙地融合在艺术歌曲中,歌曲在戏曲唱腔基础上,选取了梅兰芳大师的经典唱腔。在目前流行歌曲充斥的背景下,《梅兰芳》一曲让人耳目一新,余味悠长,堪称“戏歌”中的经典。
一、生动的人物形象与作品的创新精神
京剧产生于清代咸丰年间,从地方剧种到国粹艺术,且成为了百花梨园中的花魁,并诞生了享誉世界的一代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以梅兰芳为题材的各种艺术作品很多,歌曲《梅兰芳》自产生以来,经过实践的检验与大众的观赏,已经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更是获得梅兰芳之子梅葆玖先生的诸多赞誉。此作品通过文学性的歌词内容与艺术性的曲调,将历史事件进行阐述,对人物形象做出塑造,对自然风景进行描述,并对思想情感的特有表达做出了透彻展现。作为声乐作品,在演唱时也对其人物形象与作品中的创新意识进行感悟,使人感受到作品的灵魂。
(一)生动的人物形象
歌曲《梅兰芳》首先是讲述了梅兰芳一生,将其一生的艺术成就、高尚的道德情操做出了准确解读。梅兰芳出身戏剧世家,其父亲也是当年“四大徽班”四喜班的班主,不仅如此,他的直系亲属几乎都是戏剧高手,无论从遗传角度还是家庭环境,他都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追求艺术的历程中,他广拜名师,兼收并蓄,集多家于一身,造诣颇丰,并且凭着对京剧的执着与独特的创新意识,得以自成一家,最终取得了丰功伟绩。
京剧让梅兰芳取得了成绩,梅兰芳也让京剧走出国门,光耀世界。梅兰芳在继承先前传统唱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终于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梅式唱腔,开辟了一个新的门派——梅派。正是梅兰芳的努力及其创造的无数经典艺术形象,让京剧传播到世界各地,可以说“梅兰芳”是京剧的代言人,梅兰芳所创造的表演体系也成为世界著名的表演体系之一。梅兰芳在艺术上对京剧的不懈追求,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到梅派表演艺术的“天下大同”,这些都是大师孜孜追求与不断创新的成果。同时,梅兰芳也具有民族气节,他不畏迫害,为抗战编排新戏,鼓舞军队士气;他拒绝为日伪演出,曾蓄须以明志,甚至在日伪注射伤害疫苗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着高尚的民族气节,这就是京剧大师的铮铮傲骨与民族风范。
(二)作品的创新意识
梅兰芳积极学习其他名家的唱腔风格与表演形式,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想法加以创新。尤其是在谭派开山人物谭鑫培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做出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创新,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梅派唱腔”。艺术创新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梅兰芳在娴熟于传统唱念做打的同时,还勇于推动——表演服装、音乐化妆、身体步伐、舞台灯光等方面的改革。
歌曲《梅兰芳》中所塑造的就是这种有血有肉,有继承有创新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在歌曲创作与演唱方式上的创新本身就是对梅兰芳创新精神的继承,是对大师执着的艺术追求与民族气节的敬仰。作为声乐作品,《梅兰芳》大胆吸收了京剧元素,把京腔京韵融入到歌曲的灵魂之中,给人以经典的回味。曲调也是参照京剧《贵妃醉酒》的四平调,其唱腔凸显了梅氏色彩,辅之以如诗般的曲辞,词曲的巧妙结合将描写的人物亦实亦虚、亦静亦动的特點展现出来。
二、歌词的文学性与曲调的艺术性
通过对歌曲《梅兰芳》的解读,以及相关材料的分析研究,可以说只有在演唱时将梅兰芳的形象根植于心,对歌曲题材胸有成竹,才能把握歌词的文学性与曲调的艺术性。
形象性是一切艺术形式的根本特征,也是文学样式的核心展现,形象是艺术审美与文学创作的基础。歌曲《梅兰芳》所塑造的形象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形象领悟歌词与曲调,不仅可以在演唱时感受到人物的音容笑貌与性格特点,还能够体会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一)歌词的文学性
歌词是歌曲与音调的载体,它不仅可以展现人物形象与景观环境,还能够传达思想情感与精神品格。诗歌般的文学性歌词更能够将作品中的人事物景的形象做出透彻刻画。歌曲《梅兰芳》的歌词是由国家一级编剧、著名剧作家刘鹏春所作。歌词中展现了梅兰芳的一生,将其艺术追求与道德情操集合于短短的词句中,通过对梅兰芳作品中经典艺术形象的引用,让作品富有诗意、故事性与音乐性。
“梅也是铁,兰也是铁,一颗丹心燃烽火,留与江山看城堞”,词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大师的铮铮铁骨,浩然正气,大师的“一颗丹心”坚信民族终有自信自立自强的一天。通过对演唱歌词的领悟,我们可以对歌词中的文学形象做出准确把握,感受歌词的丰厚情感与大师典范的文学形象。
(二)曲调的艺术性
歌曲音调是歌曲形象的特有表达,可以抒发歌曲的真情实感,是对歌词中音乐性内容的艺术表达。在对歌词分析之后需要对音调进行分析,具体就是要对歌曲的调性节奏、音乐结构等做出研究,以此感受作曲家吴小平所塑造的梅兰芳人物形象。
歌曲《梅兰芳》在音乐结构上属于多段式板腔体,这是对原有艺术歌曲体裁的创新突破,作为一种新型模式,全曲分为“引子——慢板——中板——快板四部分,一方面可以展现板式腔体节奏有特别的律动感,另一方面可以将戏剧结构的典型特征进行展现,在分析歌曲的具体结构时,我们应该从“引子”出发,此时音乐发展便进入了一个有序的传统音乐逻辑里,各层次之间有着清晰的段落感,而且环环相扣,前一个层次结束时,后一个层次便呼之欲出,彼此之间的这种巧妙连接有着高度统一性。歌曲在旋律上还能够与歌词内容巧妙融合,如此,既可以保证整体框架中艺术歌曲的彼此对称,又能够将其内在张力表现给观众。正是这种层层递进,节奏由慢到快,段落清晰而环环相扣的曲调,才让我们对梅兰芳的民族情、京剧情与大众对大师的热爱之情奔涌而出,动人心魄。
在利用多段式板腔体音乐结构时,歌曲还对京剧音乐音调进行了借鉴,尤其是梅派唱腔,这让听众可以获取音乐上的亲切感与熟悉感,而且梅派唱腔中的顿音、阻音、尾腔等装饰性技巧的使用让戏歌典范中的音乐形象更具有了大师的神韵。歌曲音乐音调有时还选取梅兰芳经典作品唱段,如“那一轮女儿的如水明月”便是对梅兰芳代表作品《贵妃醉酒》中的“海岛冰轮初转腾”曲调的使用。
通过对歌曲曲调的分析,我们找到了歌曲演唱的方向——将京剧元素与民族唱法统一利用,注重对梅派唱腔声腔音调的研究与应用。
三、歌曲的演唱分析
歌曲演唱是对作曲内容的再创作,这是将无声歌曲与曲调转变为有情感的语言表达与旋律感的运动音响,将歌曲中的音乐形象展现为可以让听众体会的艺术形象。在本质上,这种再创作是演唱者的二度创作,除了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与对作品相关内容的深刻理解之外,还需要对演唱中的技术处理有着娴熟的实践认知,按照“声音”与“情感”的依附关系,通过情感带动声音,以声音传达感情,实现声情并茂的演唱境界。
(一)京剧唱腔与民族唱法的结合
就京剧唱法与民族唱法的比较而言,旦角讲究含蓄美。在口型上,口腔内部不强调打开状态是否合理,如果声音音色清亮,则会对歌曲《梅兰芳》形象塑造太过于尖锐。从科学发声角度,将声音位置集中靠前,把民族唱法歌唱状态与京剧的清丽融合为一体,这样在演唱首句“那一轮女儿的如水明月”时,便可以将梅兰芳大师塑造形象中的女性眼神进行惟妙惟肖的刻画,同时营造出唯美浪漫的“月光如水”之感。
在演唱中要传神刻画梅兰芳大师的音容笑貌,就必须对梅派唱腔中的技巧进行灵活处理,这种声腔处理具体体现为对细节的拿捏上。梅派唱腔主张吐字流畅清晰,使用力度适中的字尾归韵与力度稍强的顿音,实唱阻音,为达到声音的柔美要求,装饰音与主音有着较大的音距,比较靠前的共鸣保证声音明亮圆润、节奏旋律平缓精炼,繁腔需简唱,口型不要过大,确保音量逐步变化,在尾音处展现出抛物线般的甩音。如“那一轮女儿的如水明月”中,“那”字口型要收住,不可过多夸张,保证意境完美;不可使用太快的“轮”字装饰音,保证“轮”字与主音的适当音距;“水”字归韵力度适中;“月”字尾音呈现出抛物线般的声音送出去。在整体演唱上可以借鉴梅兰芳先生《贵妃醉酒》的声腔特征,含蓄中显示从容,展现出大师的优雅雍容。
实阻音作为喉阻音(京剧韵味的形成元素之一,又称“嗽音”,分为实阻音与虚阻音)的一种,在梅派唱腔中运用频繁。实阻音是各个发音器官紧密配合而完成的摩擦音,其能够将喜悦色彩进行表现,让音乐形象实现坚定沉着、昂扬刚毅。这种实阻音唱腔在歌曲《梅兰芳》中有着很好的表达效果。演唱行腔实阻音时要做到声断气不断,在听觉上好像演唱者偷吸了一口气,实际上是阻音的摩擦而不是呼吸。在实际演唱中,并不是强调的内容都要大气息的重音演唱,而是先抑后扬,如此演唱更有张力。在歌曲两段中类似的地方都要如此处理,通过对实阻音的运用实现演唱中形象的塑造与情感的准确传达,这便是将梅派唱腔融合于民族唱法的最直接方法之一。
(二)歌曲和声与配器的感染力
此外,和声与配器的使用,也是演唱时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歌曲《梅兰芳》是吴小平先生在对音乐音响与传统线性音乐中艺术规律分析基础上,通过现代作曲手法创作的作品,因此,很有必要从和声与配器角度作出分析研究。管弦乐队的演奏可以丰富传统戏曲音乐中的单线条旋律,使其饱满而圆润,在听觉上可以感受到其时代感与现代性,这无疑增加了歌曲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歌曲的前奏,以一种静谧舒缓的曲调将听者慢慢的带向沉思,像是在缅怀大师一般;在歌曲中板部分两小节琵琶独奏与管弦乐队的音色反差中可以体会到琵琶音少却精致细腻的点睛之用;歌曲在使用快板时,通过京剧的表现手法,使打击乐器与梆子音响产生共鸣,给人以听觉冲击,让乐曲充满力量,这深刻蕴含着梅兰芳先生的民族气节。
四、结语
歌曲《梅兰芳》的艺术创造,是对大师一生的概括与升华,体现了其一生不懈的艺术追求与创造精神,铮铮的爱国情怀。无论是歌曲的旋律还是歌词的艺术化,都体现了一种生动真实的质感。好的音乐需要用真情和技艺来演唱,演唱好此歌曲需要民族唱法与梅派唱腔的有机统一,如此才能发挥歌曲内在的表现力与张合力。当然,要演唱出好的作品,在和声、配器上也要有真知灼见,有所选择,金钟玉缶才能奏出天籁和鸣。歌曲本身的创新性也与梅兰芳大师的创新精神一脉相承,正是继承了这一精神才出现了如此难得的艺术戏歌,创新精神对民族声乐作品演唱的重要性,正如同梅兰芳大师对京剧艺术的创新那般。在对歌曲《梅兰芳》演唱中,通过以上的具体细腻分析与梅派唱腔的使用,且怀着对梅先生的敬仰之情来引导演唱,才能够感人心脾,动人心魄。此外,用真情才能够将戏歌的演唱入木三分,与听众的情感形成共鸣。
参考文献:
[1]鄒元江.难以走出的西方戏剧美学强势话语语境——对张庚戏曲美学思想的反思之一[J].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6,(02).
[2]徐城北等.梅兰芳与二十世纪[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于烈.京剧写手话剧穿越“后梅兰芳时代”[N].文艺报,2009,(05).
[4]徐小青.两岸京剧界传承创新迎来新机缘[J].两岸关系,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