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

2014-11-10 10:34王春红
课外语文·下 2014年10期
关键词:负面影响教学方式初中语文

王春红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用得不合理,走向极端,就达不到使用的目的,甚至适得其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适时、适量、适度,不能脱离文本,游离于文本之外,要体现新课程理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关键词】初中语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负面影响;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初中语文课堂因为有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参与呈现出了形象化、立体化的特点,这是使用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取得的效果。然而,语文学科具有厚重的人文色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营造生动的情境,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情感,活跃学生思维。但如果使用得不合理,走向极端,就达不到使用的目的,甚至适得其反。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适时、适量、适度,体现新课程理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不当给语文教学带来了负面影响

有些语文课堂就是因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泛滥使用,而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探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用不当让学生疏远了文本

传统教学中有很多教学方式是有效的,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因此不能全盘否定。比如组织学生朗读,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就是常用的手段,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促进学生感悟文章的情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进而引发情感共鸣。如果教学中教师将课文搁置在一边,而将许多图片或视频呈现给学生,则占用了学生朗读感知文章的宝贵时间。这样处理脱离了文本,疏远了文本,使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了隔阂,无法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形成对文本形象的感悟和体验,束缚了学生想象的翅膀,禁锢了学生活跃的思维。

(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用不当阻碍了师生之间的沟通

教师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面对面地进行观点的碰撞与思想的沟通,可以营造出一种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而如果不加节制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师关注的重点就会转移到课件演示上来,教学环节的推进就是程式化地按部就班地演示课件,向学生传输既定的知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用不当会阻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元互动与交流,导致学生没有充裕的时间在质疑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用不当僵化了教学流程

语文教学中按学情来确定教学思路,是传统语文教学常用的方式。教师设计的多媒体课件的顺序往往是固定的,与动态生成的课堂会发生一定的矛盾。而教师往往迁就课件的顺序,诱导学生进入“圈套”,把学生的读书思路导入自己预设的流程。如有的教师教学一篇课文,通常的做法是,首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阅读后的疑惑,要求学生将有难度的问题提出来。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初步了解学生提出的问题,然后反馈、归纳,大屏幕投影问题,而投影出的问题却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请同学们结合大屏幕上的问题,谈谈你的理解。表面上看,教师似乎关注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讨论、提问,但屏幕投影的却是教师自己预先设计好的问题,是教师认定的重点内容。这种“硬搬”的方式反而扼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阻断了师生间的平等对话,让教学流程走向僵化,而失去了灵活性与变通性。

二、科学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

(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不能剥夺学生跟文本“亲密接触”的时间

课堂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主要舞台,学生是这个舞台上的“主角”,教师只不过是个“导演”而已。如何引导学生将言语实践活动演得更加精彩,这与教师的组织、点拨和指导有着密切关系。譬如,一位教师执教《爱莲说》一文,教师首先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反复阅读,与文本进行“亲密”接触。教师精心设计的拼图,使“莲”这一文本对象更加形象化,借助拼图的巧妙展示,图文融为一体,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引发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与理解。在此基础上,师生、生生之间展开交流、讨论,多元化的精彩的对话自然产生。在对话过程中,浓浓的语文味儿伴随着莲花的清香弥漫在课堂上。当然,要想教好语文,教出语文味儿,离不开教师丰厚的文学欣赏功底与语文教学能力,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地引领学生深入文本、解读文本、拓展文本,让课堂充满韵味与张力。

(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要选准时机,能够促进学生理解文本、感知形象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能不分时机地乱用一气,而要选准时机、恰到好处。如,教学《音乐巨人贝多芬》,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后教师运用多媒体将贝多芬的肖像呈现出来——学生与文本对话后再呈现人物图像,学生对人物的感知就不会停留在看图的表象层面上,这样做既对前面的教学作了一个形象化的总结,又为后来的人物描写训练作了水到渠成的引入。环节设计紧扣教材而又针对学生实际,自然、合理地使用现代教学技术将学生的认知和教材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理解文本、感知形象,可谓“一箭双雕”。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能只追求手段的新颖,而应彰显其实用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高效率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辅助功能,不能只追求手段的新颖、花哨,而应彰显其实用性。为此,教师务必明确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是装饰,课件要能够有效地促进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之间多元化对话的开展;图片、音乐、文字的使用要恰到好处,能够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笔者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映示出关于济南冬天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来领略济南冬天之美;然后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请学生欣赏课文朗读录音,初步进入情境;接着,呈现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欣赏文章的语言风格;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出《济南的冬天》在写景方面使用了哪些笔法和技巧。结合学生回答笔者点击鼠标,顺势展示出三个方面的写作技巧。

综上所述,运用教学媒体不能脱离文本,游离于文本之外,解读文本是目标,课件运用是手段。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有一定的伸缩性,不能占据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的时空,要预留好一定的空间解决课堂上随机生成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温晨霞.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有机整合初探[J].学周刊:B,2012(8).

[2]邬祖平.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J].科学时代,2012(3).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负面影响教学方式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网络暴力对大学生思想的负面影响及其治理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劳动报酬偏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当代流行文化的负面影响
“微时代”对90后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研究